tvb能多发一点薪水给大家(TVB师奶图鉴做个女强人)
tvb能多发一点薪水给大家(TVB师奶图鉴做个女强人)当然,常常看TVB的你,一定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A:X师奶 B:X太太 C:阿太 D:直呼其名 E:靓姐回归生活的女明星,总有种“靓师奶”或者“靓太”的既视感,虽然看起来没那么耀眼夺目,但却有另一种真实而朴素的可爱。说起靓师奶和靓太,我这里有一道快乐的选择题给大家试一下手:如果国庆期间你在香港的街头,遇见已婚的女性,你会怎么称呼她们?
【高能E蓓子】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最近港圈有两条很接地气的新闻。
一个是“素颜朱茵”上周六带女儿黄莺面试小学被偶遇,扎在家长堆里,俨然一枚全职主妇。
还有一个是“谷奶熊黛林”出门三代同堂出巡,不过这次阔太阿Lynn不是商场血拼,而是在母婴区为孖女打孖扫货。
回归生活的女明星,总有种“靓师奶”或者“靓太”的既视感,虽然看起来没那么耀眼夺目,但却有另一种真实而朴素的可爱。
说起靓师奶和靓太,我这里有一道快乐的选择题给大家试一下手:
如果国庆期间你在香港的街头,遇见已婚的女性,你会怎么称呼她们?
A:X师奶 B:X太太 C:阿太 D:直呼其名 E:靓姐
当然,常常看TVB的你,一定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从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开始,师奶就已经是粤语里面对普通家庭主妇、顾家女人最常见的称谓;
至于太太,听上去更斯文大方,比较有中产的味道,更偏向于职场的场合;
阿太呢,就是阔太的延续,基本上是指那些不用担忧生活,生活富裕,每天只需要high tea和购物的有钱夫人;
至于靓姐呢,就是最市井的一种叫法,颇有一种鲁莽的揶揄味道。
所以,在香港要称呼对女性,也是一门学问.....
曾经有过统计,师奶是TVB最大的观众群体,坊间就曾给过TVB“师奶剧”的封号。同时,师奶也是TVB里面出现率最高的一类角色,基本上部部都会有师奶们的身影。
还有专门的班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真正在撑起香港半边天的,也正是香港的这一群师奶们。”
和TVB职场女性相比,这一群师奶们并不光鲜,甚至是市井气的担当。
她们一直被认为,在生活里没有什么崇高的追求,只在乎一头家,即使样样都做到最好,也不外乎是一片与世隔绝的草原,如是而已。
不过,柴米油盐中的挣扎、喜悦、愧疚、收获的人生滋味,没有人比她们更通透的懂得,而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她们更有着一种打不死的精神,没有什么困境是迈不过去的,实在太困难,那就吃少一点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TVB里的师奶。
被污名化的师奶:从贤妻到泼妇
1981年,情景剧《香港81》里一个叫“牛头角顺嫂”的角色成为小荧幕的一代经典角色。
绿叶王梁葆贞,还是大老倌梁醒波的大女儿
牛头角就是指当年香港徙置区,居民多为草根阶层,教育及知识水平普遍不高,顺嫂就是其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主妇。
她主要的兴趣就是看电视、八卦和贪小便宜,常常因为糊里糊涂做错事而被姐姐的老公懋叔教训。
尽管如此,顺嫂心地善良,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齐齐整整、平安幸福。
由于这部《香港81》从1981年长跑放映了6年,播出近1400集,牛头角顺嫂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陪伴了无数港人、最深入人心的女性角色之一,那个糊涂但又善良的顺嫂更成为香港家庭主妇的代名词。
后来港人还用“牛头角顺嫂都知”来比喻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经济就迎来了新的腾飞,遍地是黄金,许多家庭光靠丈夫在外工作就已经足够养活全家,“顺嫂”这样的家庭主妇便开始大量出现。
丈夫西装骨骨,妻子朴素土气,当时很多这样的组合
退居家庭的妻子,赚钱养家的丈夫成为当时最主流的家庭分工,牛头角顺嫂这样写实的角色自然也就在影视剧里出现。
还有人认为,“师奶”在当时的香港,是传统“师母”的演化,是家里的大长官,地位不算低。
《真情》里的话事人其实都是师奶
不过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带来的现代职场概念和女性意识,对师奶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安于相夫教子的师奶们,不再像顺嫂那样得人尊重和喜爱,反倒是像《再见亦是老婆》里的元佩佩,开始被揶揄为“肥师奶”,还被设计成被被名演员卓羚轻松吊打,抢走老公的失婚妇女。
少见市面、目光窄浅、不注重形象、失去自我,逐渐成为大众对师奶的另一种印象。
再加上股灾、楼灾以及金融海啸的一次次出现,香港的丈夫们接连遭遇生意上的失意,有的甚至一蹶不振,逼得家里的师奶出来捞工作。
这是我妈
但是师奶们早就和瞬息万变的时代“失联”,就算出来也难以适应,经历断层期之后,他们大多数只能做一些小本生意,或者从事简单的工作类型;而那些继续留在家里的师奶,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处处斤斤计较,也就生出更多负面的印象。
直到近几年,TVB里面的师奶们就变成了和柴米油盐作“斗争”的妇女代表。
最经典的金句就是:“如果一天能东凑西减省个两块,那么一年是能省出七百大元。”
简直变成了行走的计算器......
“师奶军团”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街市,为了几毛钱的菜价和老板掐得死去活来,声大夹恶;最热闹的“盛会”,就是坐在茶餐厅里由邨头八卦到邨尾。
为了能够买到划算的日用品,她们一定会集合师奶的团队力量,收集减价打折的信息,并形成战术型小分队,比如在超市开市前就守在门口,抢占最有利的地形。
TVB里的师奶们已经从当年的贤妻良妇,进化出几分强悍又泼辣的味道,恰如“师奶泼妇”这四个字。
做个女强人,比做个师奶容易多了?
家长里短的生活对于未婚的女性来说是恐惧的,但之于师奶们,都是再寻常不过的“过日子”。
她们会把照顾家人的起居生活视为Career,自己则是家里的CEO,KPI就是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师奶的另一个金句就是:“如果家里出了什么问题,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为了家庭,她们选择不完美,一心做好幕后的贤内助。
在她们的逻辑里,追求完美的女人往往无法创造完美的家庭以及丈夫和孩子,反而更容易失去他们。
所以习她们惯了把好菜留给老公和孩子,自己总是吃“餸头餸尾”(剩菜),平日里也是缺乏运动,大部分的师奶成了麒麟臂、水桶腰、大象腿和豪华臀的重灾区。
面对走样的身材,师奶们早就不会像少女一样冲动和执着,她们主动褪去华服,穿着各种“肥婆装”和围裙,每天进进出出厨房,一头油烟,却也乐在其中。
女人决意以怎样的面目示人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
比如《师奶兵团》里的檬嘉嘉,为了丈夫她先是放弃了读大学,做一名普通的文员,和丈夫一起赚钱买房,生了双胞胎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放弃工作成为全职妈妈,每天都素面朝天,一身师奶装扮。
《真情》中的好妈打善姨,绝对是那种在大街上没有人会留意的主妇,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家里只要有人有困难都会找她倾诉,她也会利用生活智慧和经验帮助家人解决。
她们坚信的是,丈夫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妻子是当仁不让的精神支柱,没什么“不平等”的。
但面对外人时候的态度,她们又很矛盾。她们会把自己放得很低:“我的志愿很卑微,只望做个师奶仔。”
更多的时候,她们需要认同和理解,也会为自己打气说:“做个女强人要比做师奶容易多了。”
总之,师奶身份对于她们来说才是绝顶重要的,指示了她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生命里的卑微与伟大。
师奶煮的饭菜,生成了一家人的血肉
TVB虽然不常用师奶做主角,但阻挡不了他们对师奶的特殊情结:师奶常常能让香港人想起他们的妈妈。
花师奶也是很受香港人欢迎的卡通角色,还记得她的黑暗料理:饺子咖喱、蛤蜊咖喱吗?
在香港,很多人都是在师奶的抚养下长大。
她们虽被时代淹没,甚至格格不入,但她们也是香港精神的另一面,是繁华背后的烟火气,以及香港人的亲情记忆。
TVB的师奶们通常都有这两样宝:
第一样就是她们通常都煮得一手好菜。
只要有师奶在的地方,就会有一大桌子的菜,基本上是人四菜一汤的布局,很是丰富!每天还不重样的。
正餐吃完之后,通常还会有甜品,最经典的当然是“西米露”
正是因为每天的“服务”都太周到了,《再见亦是老婆》里的肥师奶佩佩就被身边的人笑称为“阿四”(女佣人)。
但只要理解剧情的语境,就会知道,这样的“阿四”称呼并不尽是嘲笑之意。
还记得《桃姐》里面的钟春桃吗?她也是roger的老佣人,一生照顾家族五代人,roger视她为生命中如母一般的挚亲。
桃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做最好的饭菜,将健康和美味变成roger一家人的血肉。
TVB里面的大部分的师奶也和桃姐一样,很平凡,但永远认真地用一顿顿晚餐维系一家人的感情。
有时候,至深的亲情,就是那一口妈妈的味道。
TVB师奶们的第二样宝——重视教育,自己的一生什么都可以输,唯独不可以输掉孩子的教育。
她们自己的学历可能不高,但坚信努力便可以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凡事亲力亲为,会豁出去一切,支持孩子留学,出国深造。
《亲亲我好妈》里的江美仪,女儿的教育一点也不松懈,非常节省。把老公一个月工资分成几份,一份供楼,一份报兴趣班,一份买菜,不用的钱放在信封里封住,绝对不多花一分一毫。
就算没有条件,也绝对不放弃对孩子的照顾,让他们快乐地生活,不负人生。
《阿旺新传》里阿旺的妈妈莲姨就是一个坚强的师奶。
莲姨坚韧勤奋、克勤克俭,一个人拉扯大智力发育迟缓的阿旺。她以母职为其一生的责任,不再改嫁,毫无怨言。
香港师奶的这份倔强和深情,也延续在麦太太和麦兜身上。麦太太就是典型的屋邨师奶,一个人拉扯大麦兜,心里的苦楚从来不说,表面上总是笑吟吟。
麦兜曾经说过:“面对命运,妈妈可以输的,已经通通输光了;面对命运,妈妈可以赢的,都赢了回来,她把赢的都给了我,输了的都留给了自己。”
终其一生的爱与坚持,哪会那么容易放弃。
TVB的师奶们亦诠释了一种强人精神——岁月流长,她们总是尽力而为,为了她们所爱的人。
阿妈,就是我们身边最无敌的大女主
最后,或许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一份属于师奶们最简单的言传身教——做人就是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不能忘记身边的至亲。
师奶不是独立女性的对立面
到底怎样的女人才是独立女性?
这基本上已经成为近年来女性题材的主旋律。
虽然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但只要说到师奶这样的主妇型女人,就基本有一个共识——在女性独立的浪潮面前,只有这一群女人,还走不出家庭的羁绊,失却独立的人格。
就是把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社会身份完全对等,并把一个女人的工作分成三六九等,越是接近其职业金字塔上层的女性,个人价值越高。
在一个母亲的眼中,亲情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以此类推,那些自身并没有什么非凡社会身份的家庭主妇、没有所谓远大职业理想的女人,就被全盘否定和贬低。
但事实上,在香港这样一个人情薄如纸的商业化社会,对于师奶,也始终保有温情和尊重。
反映在TVB,就是独立女性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化的套餐,独立人格是对自己坚持和相信的东西永远付出真心和努力,是不被逆境轻易打败的自强姿态。
《女人俱乐部》里,6个中学好友毕业30年后重遇,有人成了女强人,有人成了师奶,有人仍坚持最初的梦想,各有际遇,各自精彩
《溏心风瀑之家好月圆》里那个强大的荷妈,当年盛产了不少金句,其实在这些有点土味的“荷妈金句”背后,隐藏的正是她积累大半辈子的人生哲学——
做好人,但又绝对不做烂好人,乐观处事,坚持原则,不被人左右和影响。
对待负心汉和小三的正确态度
失婚于她而言,再痛也不过是人生的一段插曲。大半辈子与命运抗争,她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最强依靠——“唔使惊,荷妈系大厅”。
真正的独立,是每一种身份都可以书写的,更没有所谓的剧本和套路。
《陀枪师姐》里面的朱素娥娥姐,一开始是一个师奶仔性格的文员,典型的顾家好女人。虽然在警局里也热情工作,但整个人就是迷迷糊糊的。
把阿头的体检报告说成验尸报告?
经历了丈夫的出轨之后,她依靠自己的努力,从低谷到重新振作。她的成长,包括学会了保护自己和儿子,以及拆穿那些脆弱的情感骗局。
就算成为一个出色的女警,她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家庭,不忘让儿子看看一个师奶妈子的蜕变。
第一次陀枪巡逻,特意趁儿子放学show给他看
或许普通的我们,更能在娥姐和荷妈这样的女人身上找到启示:
女性独立不是赶时髦,现实流行哪一款你就去追哪一款。这样无非是把女性的自我从衣服A换成衣服B,除了更时髦一点,任人左右的本质根本没有改变。
只有超越了这一切,不忘回归自己的初心,然后坚强地走下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家出品的独立女性。
每一个女人,首先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烟火。
E姐结语:
“师奶”这个名词,一直被社会遗忘。
一旦提起,又总爱把她们划归为现代社会的一曲悲歌——人们都喜欢污名化师奶,笑着看她们从“贤妻”变成“泼妇”、“废柴”和“寄生虫”。
世人总喜欢把师奶和独立女性对立,经常也不乏“高知女性做师奶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辩题。
对此,我一直认为,做女强人也好,做师奶也好,一个女人的选择如果发自真心,不是出于任何状况下的“情势所迫”,就都值得尊重;如果她能把自己选择的工作做得长久、做得漂亮,那就值得喝彩。
当然,师奶们里面确实也有软弱和依赖的“蛀米虫”,在家庭生活中一步步失却自我。
但荷妈、娥姐、莲姐等师奶角色,都证明身份、年龄和外形不代表一切,活得漂亮的女人都可以诠释女性的精彩。
“我认为就一定得”
毕竟,职场里面,也有太多看上去雷厉风行、清爽干练,实际上缺乏主见、攀附势利的怂包女性,也不乏利用女性优势一路观音兵开道直通C位的“奸妃”。
就像内地很多伪大女主剧的大女主一样,她们一心等着白马王子的解救,期望一劳永逸。
我觉得,是时候卸下我们对“师奶”和“女强人”的刻板印象。
身为女人,我们没有类型,只有真实活着的自己。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