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迎来大变化(上海如何全面打造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体系)
上海交通迎来大变化(上海如何全面打造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体系)张为:新一轮白皮书在发展理念、重点内容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主要有几点:A——热点问答——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请问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相较前两轮,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亮点?
在今天(10月13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介绍了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相关情况,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季颖秋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未来十年
上海市交通发展
会怎样?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构筑“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交通!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热点问答——
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工具自动化、交通服务管家化等智慧交通体系,力争实现交通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目标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请问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相较前两轮,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亮点?
A
张为:新一轮白皮书在发展理念、重点内容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主要有几点:
一是进一步转变了发展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发展形势,在交通发展理念上,我们主动变革,提出了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及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交通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交通增量设施与存量设施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交通智慧绿色韧性发展,更加注重交通领域多元化社会共治。
二是更加强调落实国家战略。上海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上海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交通发展同落实国家战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相融合、相支撑,充分发挥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作用。在本轮白皮书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等涉及国家战略的内容都单列成章,成体系地阐述发展导向。
三是更加注重提升市民体验。本轮白皮书编制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紧扣市民群众关心的事,提出能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预期指标(比如刚才提到的“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同时,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切实提升出行体验感。另一方面,我们更加强调公众、市场主体参与交通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是进一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本轮白皮书中,我们提出了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工具自动化、交通服务管家化等智慧交通体系,提出了力争实现交通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目标,提出了规建管养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政策导向等,以此来促进交通系统的迭代升级,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总体来看,新一轮白皮书凝聚了多方智慧,准确把握了交通发展方向,是全市上下集思广益的智慧结晶,我们也相信新一轮白皮书能够为未来一段时期上海交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引。
继续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轮渡为特色、出租汽车为补充、共享出行为拓展的多层次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Q
上海电视台:交通出行是民生保障非常重要的内容,未来上海城市交通发展还会有怎样的新举措?市民老百姓的出行会带来怎样的新体验?
A
于福林:交通是重要民生,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交通发展各个方面,是我们一贯的工作目标。下面,我介绍市民比较关心的交通出行、货运与城市配送方面的优化举措。
首先,介绍一下未来的交通出行。我们将继续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轮渡为特色、出租汽车为补充、共享出行为拓展的多层次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方面:未来,多模式的轨道交通将进一步融合运营,市民出行将更可靠、更舒适、更便捷。通过新建轨道交通线路,进一步提高站点覆盖率,使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的覆盖率超过40%;通过对既有线路增能提效,使轨道交通的高峰拥挤得到有效缓解,把高峰时段车厢满载率控制在90%以内;通过强化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使交通出行与商业、生活、文化设施深度融合,让市民“快出行”的同时,也可以享受“慢生活”。
地面公交方面:作为公共交通的基础,我们将更加注重线路优化,加快形成由骨干线、支线(区域线)、接驳线及多样化线路组成的多层次线网,适应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其中:对于骨干线,将强化公交路权和信号优先,尤其要在有条件的公交走廊上建设中运量系统,提供快速、可靠、准点的公交服务;对于区域线,将均衡网络密度,提供可达性高、覆盖面广的公交服务;对于接驳线,将强化衔接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最后一公里”交通服务。
除此之外,我们要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确保80%以上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半径范围内有公交换乘。
水上客运方面:服务将更具特色,把交通与文化旅游功能相结合,把黄浦江、苏州河打造成内涵丰富、便捷舒适的“水上会客厅”。
出租汽车方面:作为个性化客运方式,将坚持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继续实施总量动态调控。此外,汽车租赁、定制客运等一些互联网 交通出行方式,将为乘客提供灵活多样、规范有序的共享出行服务。
另外,本轮白皮书还有一处值得关注,我们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将结合城市更新、15分钟生活圈打造,全方位营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空间融合的慢行交通环境。慢行网络更通达、更连贯,秩序更规范、更文明,空间与生态、生活、人文等呼应融合。尤其要依托新城水系、名园等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网络。
以上各种交通方式将通过交通枢纽实现空间上的无缝衔接,让市民感受“一体化”;各种交通出行信息通过MaaS系统实现有效整合,让乘客享受“一票制”、“一码通”、可预约的交通服务新体验。同时,交通设施和服务将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人群更加友好,实现交通服务的“一个都不能少”。
接下来,介绍一下货运与城市配送。我们不仅要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配送服务,还要尽可能降低货运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提升城市配送服务水平方面,我们将继续完善智能终端布局,加强与物业、便利店等融合,打造“家门口的取货点”;并以商圈和生活圈为重点,规范设置临时停靠区域,方便配送车辆停靠。
在降低货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方面,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引导公路货运向铁路和水路转移,鼓励海铁联运,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和江(河)海直达运输。同时,逐步推进外环货运功能外移、黄浦江核心段货运功能优化调整,研究港口地下集疏运方式的可行性,促进货运与城市协调发展。
持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现近沪地区1小时、上海大都市圈1.5小时、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Q
新华社: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上海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中的枢纽能力,请问市发改委接下来在交通发展这方面有什么谋划和考虑?
A
王华杰: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交通将主动先行,一方面积极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不断增强上海面向国际、国内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引领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交通体系,全面融入国家立体交通网,支撑打造国内强劲活跃增长极。
首先,聚焦“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 增强双循环链接能力。坚持区域协同、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引领长三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海港方面,持续推动既有港区功能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建设,打造高效畅达集疏运体系,增强海港的区域联动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巩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的领先地位。空港方面,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设施,加快推进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建设,全面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打造世界级航线网络和洲际转运中心。同时,全面提升航运服务能级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拓展航运衍生服务新空间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航运服务品牌;深化航运制度创新,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规则制定,办好“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一方面,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沪渝蓉、沪乍杭、沪通、沪苏湖等铁路建设 形成“五向十二线”干线铁路通道 更好融入国家铁路网;全力推进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加强市域铁路与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衔接,推进嘉闵线北延伸、上海示范区线、金山至平湖线等项目建设;推进既有铁路线站资源改造利用,挖掘现有普速铁路富余运力服务市域出行。最终实现近沪地区1小时、上海大都市圈1.5小时、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另一方面,统筹推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际高速公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G15、G50高速公路改扩建,推动省界对接道路增能扩容,促进近沪地区路网融合。加快推进苏申内港线、油墩港、大芦线东延伸等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加强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标准和推进时序有效对接,构建“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
总之,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多层次、一体化的对外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推动随申码、公交乘车码和地铁乘车码“三码合一”,完善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实现停车服务“一网通行”Q
新民晚报: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创新,交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领域,请问如何进一步促进交通与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交通等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A
汤文侃:以数字化和低碳化为目标,上海将全面打造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体系。
在数字化领域,一是全力推动车路协同建设。截至目前最新的数据,全市已开放1299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车路协同道路已建成110公里,近期还将新增280公里,并在嘉定安亭、临港产城融合区、浦东金桥等重点区域实现骨干道路车路协同率达100%,全力打造无人公交、无人配送等10个以上“车、路、网、云”协同应用场景。
二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终端发展。力争到2025年塑造3个以上具有上海标识度的品牌,打造10款以上爆款产品,产值达到5000亿元,具有辅助自动驾驶功能(L3)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70%;具有高级自动驾驶技术(L4)在物流运输、环卫、客运等方面实现应用。
三是全力推动交通服务融合。深化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建设,推动随申码、公交乘车码和地铁乘车码“三码合一”,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提供“一码畅行”服务,并逐步拓展至商旅文等出行场景,推动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出行生态圈;完善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实现停车服务“一网通行”,目前已接入全市4700个停车场和100万个公共车位,计划年底覆盖所有市级三甲医院,并将全面提升医院停车预约、小区错峰共享、智慧停车场等场景的市民体验。推广出租汽车“一键叫车”应用,帮助老年人叫车,目前已完成500个点位建设,后续将加大完善布局。
四是强化制度保障。出台规范标准,推动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在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试运营;依托浦东立法优势,推动无人驾驶在特定区域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
在低碳化领域,一是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预计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二是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占比超50%,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等新能源占比超过80%;推动公交和环卫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2025年力争达到1万辆规模。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充换电设施规模、运营质量和服务便利性,2025年建成充电桩76万个,换电站300座,车桩比不高于2:1;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
四是深化政策引领。出台燃料电池汽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氢站专项规划、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出台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专项政策。
构建由铁路、城市轨道、常规公交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Q
解放日报:上海“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请问市规划资源局,如何规划形成与本市“十四五”空间新格局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
A
张玉鑫:任何一个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更是如此。按照上海要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明确上海要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新发展格局,尤其聚焦发挥综合交通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坚持科学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
具体有四项重点举措:一是区域协同上,强化一圈统筹强覆盖,重点聚焦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上海大都市圈统筹区域综合交通功能整合提升。近期,我们联合江浙两省正式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其中,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城市群和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大交通体系衔接格局,下一步要以交通同城效应为目标,协同发展港口、机场、铁路和公路等上海大都市圈层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世界级航运航空枢纽体系。
二是枢纽引领上,突出多点锚固重发展,重点突出综合交通枢纽的提升带动作用。强化建设国际(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等多级对外交通枢纽,巩固和提升上海在国际和国内的枢纽城市地位。主要包括:提升浦东、虹桥和洋山等国际(国家)级枢纽功能;完善上海站、上海南站、外高桥港区等区域级枢纽;围绕新城“一城一枢纽”,强化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廊道布局上,突出多廊多边显格局,强调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能级提升。一方面,着力提升长三角城镇群区域上的沪宁、沪杭、沿江、沪通、沪湖、沿湾、沪甬等7条国家级、区域级交通廊道,引导城镇群格局优化。另一方面,沿沪宁、沪杭、沪湖廊道,着力提升市内的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和青浦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近沪地区的辐射能力,营造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沿沪通、沿江、沿湾、沪甬廊道,优化宝山、外高桥、临港、金山等地区的产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奉贤新城、南汇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外衔接一体化功能。
四是网络效能上,突出多网融合显功能。特别是在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方面,以公共交通网络支撑空间组织效能提升。一方面按照“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规划理念,上海将构建由铁路、城市轨道、常规公交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另一方面,将继续深入贯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土地的综合利用开发,加强站城一体化规划建设。
今后,围绕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实施要求以及本轮交通白皮书提出的策略和政策,我们将促进国土空间、城市功能和交通发展全面有机融合,持续完善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切实提高城市交通的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上海市民的交通出行条件。
持续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持续改善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让出行更安全、有序、畅通Q
东方网:近年来上海小客车保有量在持续增长,道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请问交警部门下一步除了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强化交通治理、改善交通秩序,包括保障交通安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
季颖秋:近年来,小客车持续进入千家万户。至2021年底,我市注册号牌小客车近420万辆,长期在我市使用的外省市号牌小客车约145万辆,总计约565万辆,较2013年(即上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发布时间)增长约93%。为了保持道路运行总体可控,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我们公安交警部门将持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道路交通组织,让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我们坚持精细化管理,利用科学手段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例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潮汐可变车道、直行待行、左转待行等交通组织方式,都是在深挖道路的时空资源,以较小的成本去实现道路通行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我们也始终强化建设项目规划阶段的交通设计审核,加强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组织和重大活动交通组织保障,持续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加强对重点拥堵区域和时段进行疏导及治理。
面对不断增长的出行停车需求,我们通过采用“外部增建、规划新建、内部挖潜、周边共享”等方式,尽力实现区域停车供需平衡。我们坚持道路停车场“主要服务于短时间停车”的定位,在中心城区交通繁忙的区域结合区域停车资源供求状况、道路通行条件和承载能力,对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适当增加停车供给,增开道路停车场、增加道路停车位,并且根据情况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此外,我们也在不断丰富“易的PASS”系统功能,利用科技手段精准对交通态势进行研判,建立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新模式。
二是持续改善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让出行更安心、放心。我们持续加强事故多发路段治理,优化路网节点交通标志、标线设置。近年来,我们对全市高速公路安全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联合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等职能部门通过加固中央隔离护栏、增加立交匝道防撞水箱、增加路侧波形护栏板、在急弯路、上坡路、车道变窄等事故多发易发路段提前设置警示提示标志标线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高速公路事故防范,减少事故发生,将事故伤害降到最低。
同时,我们将继续巩固交通大整治成果,加大机动车违法行为整治,继续营造机动车礼让行人的交通氛围。将加大对非机动车相关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夯实使用电动自行车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个体使用者的安全主体责任。
此外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交通安全责任险种等。最终,让上海道路交通更加安全,让市民出行更安心。
编辑:夏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