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自恋者遇上沉默的人(受不了冷淡也受不了趋之若鹜)

自恋者遇上沉默的人(受不了冷淡也受不了趋之若鹜)当时感觉有说中一部分,但不够过瘾,直到在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这类人可能是既想疏离他人以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要,又想靠近他人以满足被关注的需要,这是关于人际距离的冲突。一次心理学学习的课堂上,一位同学讲出了她的困惑。老师解释是:“你对聊天内容的质量有要求。”



自恋者遇上沉默的人(受不了冷淡也受不了趋之若鹜)(1)


“每次我去接孩子放学,在校门口等待的时间里,总能看见一些妈妈自来熟,她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攀谈,聊各自孩子的问题,和老师的关系等等,而我却怎么也挪不动脚,不能加入进去。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孤立出来呢?”


一次心理学学习的课堂上,一位同学讲出了她的困惑。老师解释是:“你对聊天内容的质量有要求。”


当时感觉有说中一部分,但不够过瘾,直到在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这类人可能是既想疏离他人以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要,又想靠近他人以满足被关注的需要,这是关于人际距离的冲突。


解释到冲突之处,才是真的松绑。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自恋的内心冲突和出路,而与他人关系的冲突正是自恋者重要的冲突之一。



1.

真实的自体 VS 夸大的自体


自恋,简单从字面理解,是自己爱上自己。难道爱自己不好吗,现在不是提倡个人主义吗?


田朴珺小姐在《奇葩大会》上就坦然承认自己是自恋型人格,她认为自恋没什么不好,尤其作为公众人物,自恋是对美的一种自信的展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恋。


她用高晓松自拍、马东割眼袋、蔡康永衣服上的夸张装饰来佐证,她说:“自恋是为了把更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如按田小姐所述,自恋就是自信,确实没什么不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估,并且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满足,这是自信,爱上这样真实的自己是健康的自恋。而我们只对不健康的自恋作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爱上的是真实的自体还是夸大的自体。


什么是夸大的自体?田小姐在节目讲了这样一段经历:


我的业余爱好是做设计,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带我去日本见一个非常有名的设计师,我把我的设计拿给他看,他看后非常有礼貌地说:嗯,很好啊。

被表扬后我可能有点骄傲了,开始在房间里四处转悠,看到有一张空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我很想评价一番,我说:这个设计是不是有点空啊……然后balabala说了一通。

我朋友在旁边小声和我说:你知道他是谁吗?

我说:谁啊?

她说:原研哉啊!

我说:他哪个公司的呀?

她说了四个字:无印良品。


从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可能不太具备向原研哉提建议的能力,但当时她感觉自己有这个能力,并且津津乐道,这时她爱上的是夸大的自体,这是自恋。


夸大的自体,也可以简单理解成“自我膨胀”。



2.

一个分裂的世界:好VS坏 远VS近


夸大的自体有三方面的表现:❶ 自恋者如何感知自己;❷ 自恋者需要被他人如何感知;❸ 自恋者如何感知他人。这三个方面各包含一种内心冲突。


如何感知自己:自恋者觉得自己非常重要,有第一、独特的感觉,同时执迷于无限成功的幻想,因为要维持住自大的感觉。


自恋的人和你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希望你能了解他的经历多么的罕见和不可思议,当他知道自己的经历不是唯一的时候,自恋会受损。


在团体中很容易发现这些特质,比如选择座位的时候,不是最中间,就是最左或最右,甚至是最后面。


再比如,会议开到中途,有人突然站起来离开了房间,也是在说“我是不同的”。自恋的人经常有一些颇具表演特征的行为,他会做一切让他看起来重要或特别的事情。


自恋的人穿衣品味一般不差,他们无法忍受撞衫。


自恋的人经常做白日梦,他们需要维持自大的感觉,他们经常幻想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权利或成功,这样巨大的幻想一旦没有实现,没有获得成功的话,就容易自我否认和自我贬低,从自大走向自卑。


他要么觉得自己非常好,要么非常糟。这是自恋者的冲突之一:我到底是好的还是糟糕的。


需要被他人如何感知:自恋者需要他人的赞美和倾慕。


自恋的人在人群中间随时需要别人赞美,如果别人没有机会赞美他的话,他就会制造机会让别人赞美他。


比如一群人在一起聊天,你会发现,他总是能把话题说到自己身上,一旦话题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了,他就会再把自己吹嘘一番,让别人赞美他,他们对赞美的需求就像正常人对空气的需求一样。


自恋者遇上沉默的人(受不了冷淡也受不了趋之若鹜)(2)


如果得不到赞美,他会选择远离人群,避免自恋受伤。


另外,当她讲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故事的主角永远是自己。我们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不同之处:其他人在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时候,会从一个观察者的身份,通过别人的什么行为或言语,发现了什么,体验了什么,领悟了什么。自恋者期待被赞美,其他人则为了分享。


自恋的人描述事物还有一个特点,频繁地使用“最好的,最大的,非常的”这些形容词。


结合第一点,我们不难想象,团体里自恋的人有时觉得很难自处,因为她最大的冲突是,我既忍受不了冷淡(无法满足被关注被赞美的需要)又忍受不了趋之若鹜(无法满足自己独特性的需要),疏离他人还是依赖他人,这是自恋者的冲突之二。


如何感知他人:自恋者与他人缺乏真实的情感连接。


美国精神分析学院前主席Vamik Volcan教授说,自恋的人仿佛在一个玻璃泡泡里,他从里面看你,不是崇拜的,就是贬低的,不管怎么说,都不是正常的关系。


比如把一位老师、前辈或领导过度理想化,认为这个人是完美的,通过接近这个人来遗忘掉自己因不完美而产生的屈辱感。


但我们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待到发现被自己理想化了的这个人的不完美之处时,他就会因为这个人无法满足自己完美的感受,自恋受挫,去贬低和攻击这个人,我们身边“粉转黑”的例子不少见。


他人到底是好的还是糟糕的,这成为了自恋者的冲突之三。


除了崇拜、贬低,就是过度的嫉妒。自恋者会无视自己的好和幸福的生活,比起关注自己是不是幸福,他更关注是不是比别人幸福。因为他们的点始终在于程度,而不在于实质内容。


我们发现,自恋者的人际关系存在两个极端,他们的朋友不是比他们生活得好,就是比他们生活得差(这里特指社会地位、权利和物质条件)。前者为了满足他们的理想化需求,后者为了满足他们被赞美和关注的需求,和他们差不多水平的就容易变成嫉妒。


读到这里,你一定想追问,自恋是如何形成的呢?



3.

原因:爱的渴求VS独特性自居


Vamik Volcan教授及其同僚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治疗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其家庭成长背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童年期都有一个冷漠的妈妈,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恰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


同时,她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特殊的人,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第一个因素:不能接收和回应孩子的情感,就会让孩子失去了爱的投注对象,在母亲那里遭受挫折后孩子会觉得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弗洛伊德对自恋形成原因的解释,力比多向内投注。


比如我知道有一个15个月大的宝宝,从一岁左右喜欢抠肚脐,她的妈妈告诉我,因为她不允许宝宝摸她的乳房,担心宝宝不容易脱离对乳房的依恋,宝宝退而求其次,开始抠妈妈的肚脐,妈妈觉得难受再次拒绝了他,最后演变成他抠自己的肚脐。


我想这可能是向外投注失败后向内投注的行为表现,所以,力比多的投注不可能是完全向外的,每个人都会有自恋,重点是他爱上的自己是不是夸大的自己。


第二个因素: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特殊的。这样的妈妈对孩子有着过高的要求,如果孩子达到了这个标准,她就会说:我家宝宝最聪明,最优秀了……一旦没有达到,就会说:你还是不是我的孩子……


有个来访者,从小就被妈妈灌输自己是天之骄子的概念,即便她已经成人了,妈妈仍然告诉她,不管她多优秀,妈妈都不觉得惊讶。这个来访者现在最大的困扰是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自己不是天之骄子之后,有了很多挫败感和虚弱感。


现实中有很多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唯一的,特别的,这种认识来源于童年期对母亲或其他重要抚养者的认同,对自己有了一个不真实的认识。


自恋者遇上沉默的人(受不了冷淡也受不了趋之若鹜)(3)


一方面产生对爱饥渴的感觉,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特别的,这是自恋的形成原因。


只是这个特别,有时是特别的好,有时是特别的糟,所以自恋的人经常有一种分裂的感觉,关于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分裂,也关于妈妈是好的还是坏的分裂,自恋的人心中有多个不同的妈妈,并且很难将她们整合。


对照以上,如果发现我是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人,该怎么办呢?



4.

出路:自己玩VS一起玩


觉察。



自恋的人努力维持夸大的自体,享受被赞美,是为了和内在的母亲保持连接,为了满足妈妈对夸大自体的需要。


如果我们觉察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停止或减少对自体的吹嘘,对维持夸大自体而非真实自我所做的无望努力,以及对无限成功的幻想,逐渐增强现实感。


现实感是什么?是在现实的坐标轴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接纳。


暂时改变不了,我们可以接纳。接纳自己自恋的特质,根据这些特质寻找自己的定位。


比如,自恋者对“special”的鉴赏力很高,那么自恋者可能适合从事设计或艺术相关行业,因为他们对“特别的元素”有着非常敏感的捕捉能力。


回声。


曾奇峰老师说,提到自恋的时候离不开另一个词:“Echo”,回声。我的理解是,给他人以回应。


这就需要我们允许新的关系进来,就像投接球游戏,自恋者更多时候不接别人的球,球直接落地,但他会重新发球,期待别人接他的球。


现在你需要尝试去接别人的球,释放自己的力比多,你才会从自恋的牢笼中走出去。


和自己玩,会玩死;


和更多的人一起玩,才会靠近真实。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