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蔺相如品格(智勇双全蔺相如)

蔺相如品格(智勇双全蔺相如)等蔺相如到了秦国,给昭王献上和氏璧,秦昭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是怎么做的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并没有在正殿接见蔺相如,这是他故意的忽视和轻蔑,等拿到和氏璧后,他又让周围身边的嫔妃们和下臣们传看,随意而又轻佻,这显然是没有把赵国放在眼里。紧接着,蔺相如面对赵王,郑重许下承诺,勇敢地担当了出使秦国这个重任:我愿带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可以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我得保证这十五座城池到赵国手里;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我必定做到完璧归赵。这番许诺不易啊,这不是空口白话,蔺相如确实有能力,也很了不起,既有头脑又有勇气,可谓智勇双全。因为英雄的才能是遮蔽不了的,当家国命运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英雄就上场了。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小刀说课系列之三十三智勇双全蔺相如

蔺相如品格(智勇双全蔺相如)(1)

蔺相如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标题中的两个人物虽是并列关系,但作者司马迁显然是偏爱蔺相如的,所以本文中所写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都是以蔺相如为中心的,廉颇只是陪衬。如下,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一个故事分析分析,看看在司马迁笔下,蔺相如到底是如何了得的一位英雄人物。

全文虽然旨在夸赞蔺相如,但司马迁在文章开头写到廉颇的时候,却是极尽夸赞之词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良将、上卿,闻名于诸侯,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高度。

相对而言,蔺相如就卑微的多了: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者令的门客而已,比起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将军,他简直不堪一提。作者这么安排显然是有意为之的,“欲扬先抑”而已。

因为英雄的才能是遮蔽不了的,当家国命运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英雄就上场了。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赵惠文王要赵国的和氏璧,不是强取,是假意骗取,说给赵国十五个城池,但赵国显然不可能得到,可不给秦国和氏璧,人家就会发兵攻打,怎么办呢?

蔺相如的主子缪贤用一件往事证明了蔺相如的能力:“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他随赵王会燕王,燕王为了能在赵王面前示好故意跟他说愿意结交他这个朋友,他居然以为燕王看中了他,想要亡赵走燕,结果被蔺相如阻止,明确告诉他,人家看中的是他背后的人而不是他本人,让他主动请罪以保命。从这件事里,我们最起码可以看出蔺相如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眼光和智谋。

赵王有其他备选项吗?他显然没有,于是他召见了蔺相如,把自己的难处和尴尬告诉了蔺相如,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们注意蔺相如的回答和应对:“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说:秦国人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如果我们不答应,理亏的一方就会是我们赵国,我们给秦国人和氏璧他们不给我们城池,理亏的一方就会是秦国,所以,我们应该让秦国人担负理亏的责任。这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师出有名”当是各国都必须遵守的外交准则,即便是侵略战争也得冠以正当的名义,我们要寻求他国的支持和帮助,就必须让秦国背上“师出无名”的名声,要不然,到时候就算想找个帮手都不易。

紧接着,蔺相如面对赵王,郑重许下承诺,勇敢地担当了出使秦国这个重任:我愿带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可以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我得保证这十五座城池到赵国手里;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我必定做到完璧归赵。这番许诺不易啊,这不是空口白话,蔺相如确实有能力,也很了不起,既有头脑又有勇气,可谓智勇双全。

等蔺相如到了秦国,给昭王献上和氏璧,秦昭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是怎么做的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并没有在正殿接见蔺相如,这是他故意的忽视和轻蔑,等拿到和氏璧后,他又让周围身边的嫔妃们和下臣们传看,随意而又轻佻,这显然是没有把赵国放在眼里。

蔺相如怎么办呢?只有把和氏璧再次拿到手里他才可以继续谈判,要不然他也只能是干看着,毫无办法,于是他骗秦昭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说和氏璧上有个点点子呢,你拿来我给你指,你们都没有看到。

秦昭王不知有诈,将和氏璧给了蔺相如。注意此时蔺相如的动作: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持璧、后退、靠柱子、发怒。持璧是为拿走东西,后退是为走到安全区域,靠柱子是为防止有人背后下手并为威胁撞璧做好准备,发怒是为表明自己态度。

等到这一系列的动作做完了,他这才冲着秦昭王说道:“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这段话虽然短,但包含的意思可多了。

首先,解释了我带和氏璧来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赵国所有人都认为你们是忽悠呢,不会给赵国城池的,而我,力排众议啊,硬是冲着对你们秦国的信任带着和氏璧来了啊,难道你们确实是小人、不要脸,就想陷我于不义?你们的脸不至于那么厚吧?

其次,回顾了赵国对此事的重视。赵王斋戒五日,专派使臣前来,拜送国书于您的朝堂之上啊,为啥这么正式呢?尊敬您秦帝国是大国,我们严整修饰自己的礼节,是为了向你们表示尊敬啊!

第三,证明了秦国的倨傲和无礼。大王您在章台见我,礼节一点都不周全,拿到和氏璧就赶紧给你身边的婆娘们看,还传到那些戏子的手里。他们是什么人啊?有啥资格可以看啊?你们的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啊!

第四,拆穿了秦国的真实想法。你们就是想让我们把和氏璧给你,不给我们城池,对吧?所以,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你骗了,和氏璧现在在我手里了,你想怎么着吧你?

第五,说明了自己玉石俱焚的打算。你不用喊,你肯定准备说“左右把蔺相如拖下去弄死”,对吧?不用你们弄死我,我自己就准备死呢。不过,在我死之前,我会带着和氏璧一块,我的头今天就要跟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了,我豁出去了,你随便吧!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蔺相如以不畏死的勇气和胆识震慑住了秦昭王,他只好央求蔺相如,千万不要轻举妄动: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昭王婉言相劝,告诉蔺相如千万不要冲动,并真诚道歉,还叫手下拿出准备交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的地图来给他看,以示自己的诚意。

可蔺相如知道,如果当下的危机解除,秦昭王肯定还会将和氏璧抢走,放在他的身上绝对是不安全的,于是他假意要求秦昭王斋戒,得到五天时间,然后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是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釜底抽薪”之计。当然如此做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如果秦昭王豁出去不管不顾,他是必死无疑的。

事已至此,蔺相如又要靠什么说辞才能全身而退呢?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首先,蔺相如解释了一下自己为什么要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原因:因为你们秦国从秦穆公之后的君王就没有君子了,个个都是奸佞小人,说话老是不算数,是“战国失信名单”上的头名,所以我不得不做出无奈的选择,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

其次,蔺相如说了一下秦国的备选策略:你们只要把十五座城池给我们,我们弱小,绝对不敢拿着和氏璧不给你们,到时候您一句话,我们再给你送来,因为,赵国没那么大胆子敢跟秦帝国玩阴的。

这里延伸一点题外话。当时赵国是赵惠文王执政,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但并不是最早立下的太子,后来因为赵武灵王偏爱他的母亲才改立了他,又担心他会被原太子所杀,提早退位让他做了君上。赵惠文王登基后,原太子果然谋反,赵惠文王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原太子,且又担心自己的父亲会对自己不利,将其围困在行宫之中活活饿死。

有人认为秦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是不敢挑战赵国的,现在赵惠文王执政,秦昭王暂时还猜不来对方的实力如何,强要和氏璧或许是一个试探,蔺相如一再的示弱,给秦昭王吃了定心丸,于是他接下来三年里连续对赵国发动战争,致使赵国失去了四座城池,所以,这里蔺相如示弱自保之策,实则是救了自己而害了赵国。

对于这个观点,本身正确与否我们可以自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蔺相如示不示弱绝对不会影响赵国本来的实力。赵惠文王杀兄弑父,国内刚经内乱,国势衰微那也是自然常理,未见得蔺相如说了两句秦国就可以打败赵国了?又或者说,蔺相如不告诉秦昭王这些话,秦国就不敢进攻赵国了?究其根本,还是本身实力决定的,如此而已。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昭王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秦国仇敌太多,就在这一年,他们还在和魏国开战,南方的楚国一向不怎么安生,东方的齐国也在等着机会占便宜呢,在没有准备完全的情况下,秦国是不能与赵国撕破脸皮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在这里,秦昭王委曲求全,只不过是为了秦国长远的利益着想罢了。

可蔺相如为啥就能如此恫吓威逼秦昭王呢?有人说,这是侥幸,非也!蔺相如敢如此,显然是因为他对秦赵两国当下的形势了然于胸,他才敢如此的。所以说,外交强硬绝不是玩命耍横,当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国际斗争的你死我活中,侥幸只是福分,绝对不会是策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