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假如作为特使的蔺相如,不受秦以城易璧的思维约束,他想的不是“城入赵该如何,不入赵又该如何”,而是打定让秦国打消以城易璧的念头而赴秦。因而,他就不是“奉璧往使”,而是“空手单车西入秦”。为达到上述目的,就要胸有成竹,有预案,考虑周全。特别是站在秦王的立场上,替秦王盘算一下以城易璧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若真的以城易璧,秦王会招来城中百姓厚怨;而以城诈璧,得璧不予城,以一璧而失信于天下亦不值得。这是一种因果思维意识,即设想以城易璧或诈璧会造成什么后果。当然,这也是一种证伪排除思维,就是说“换”与“诈”都行不通,只能打消以城易璧或诈璧的想法。他赴秦,不是见机行事,而是早打好了游说秦王的腹稿“璧乃一物件尔,十五城则非十五城,乃十五城民之居所也。若以十五城易璧,恐陷大王重物轻民之不义也。倘大王得璧而不舍城,亦陷大王于不诚不信也,以一璧而见笑于天下,亦不当也。望大王罢此议也。”我们需要反思蔺相如一

引言

《大秦帝国之崛起》完结,网友纷纷吐槽剧组缺乏演员。例如,《纵横》中的纵横家陈轸摇身一变,投身赵国,变身为蔺相如,网友大呼跳戏。不仅如此,蔺相如的形象也被网友质疑浮夸,这还是小学课本里那个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吗?我们该怎么跟我们的小孩讲?那么,今天我们来剖析一下蔺相如这个人物。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1)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蔺相如 焦俊翔饰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把蔺相如描述为一个“智勇可谓兼之”的英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被选入高中教材,初读之时,再是痛快不过。老师照本宣科,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的精神:“作者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局势,似乎,蔺相如的做法并不是非常妥当。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当秦昭襄王按照蔺相如的请求,准确地说,应该是按照赵国的请求,“斋五日”,“设九宾于廷”,非常隆重地准备接受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给秦王当头浇了一桶冷水,告诉他和氏璧已被暗地送回赵国了。秦王和群臣“相视而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在这时,秦昭襄王表现得很大度,制止了左右要惩罚蔺相如的举动,“毕礼而归之”。假如秦王没有克制,而是恼羞成怒,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要寻找发泄怒气的出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秦王命人将蔺相如囚禁起来,然后遣人使赵,向赵王讨说法。秦使可以堂堂正正地说秦王如何“斋五日”,如何“设九宾于廷”,诚恳地要与赵国做这笔以城易璧的交易,但蔺相如却如何戏弄秦王,这是赵国对秦国的无礼,要求赵王给予赔偿。甚至秦王当庭让蔺相如受汤镬之刑,然后再以赵国侮辱秦国为由,兵临邯郸,不赔偿国格受辱精神损失费绝不退兵,要求赵国给个说法。赵王将被迫付出更大的代价,包括诛蔺相如九族,奉璧求和等等。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2)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本来,赵国得了和氏璧,秦国以十五城易璧,在赵国没有将和氏璧给秦国之前是不能断定秦国诈璧的。在秦国“斋五日”、“设九宾于廷”的情况下,接下来就应该由赵国特使授璧,而后看秦国是否予城。但蔺相如先发制人,暗地“完璧归赵”,他自己都承认“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这样蔺相如就把秦赵易璧的外交博弈主动权完完全全地奉送给了秦国,授柄于秦。他“完璧归赵”的举动给赵国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切皆由秦王做主,他怎样做都有理由,都得体。秦王大度,不与赵计较,像事情本身那样,放掉蔺相如;秦王理性一点儿,扣押蔺相如,遣使人赵,责备赵王,赵王只有赔不是的份儿;秦王火气大一些,兵犯邯郸,责赵国不信,若让秦罢兵,不知要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落得这些结果中的哪一项,都是赵国被动,何必派蔺相如赴秦呢?当初婉言拒绝秦之所请,至少还不会伤害秦国。蔺相如作为弱国使者,绝不能主动挑逗,诱发强国的不满,“完璧归赵”是轻率、无理、无礼的失败外交。携璧人秦,一看形势不妙,偷偷把和氏璧送回国内,这样的特使你能当,我也能当。作为赵国的易璧特使,他的职责应当是既要保证赵国和氏璧不受损失,赵国尊严不受伤害,同时,还要小心翼翼,不能开罪秦国,不能驳了秦国面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证“双赢”。秦国本来有诈璧之心,而赵国势弱,担心被诈,本来两难的事如果能做成两全的事,这才是蔺相如“智勇双兼”之体现,而非简单的“完璧归赵”。

我们需要反思蔺相如一开始在赵王面前请缨入秦时所犯下的错误。他对赵王说:“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于是,赵王“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蔺相如夸下海口,怎样能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呢?他事前没有任何充分的预案,只是见机行事赌一把而已。冒险主义者的另一面就是机会主义者,他只是希望在可能发生的情况之中出现好的结果,当然他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过他一人生死是小,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因此他被秦昭襄王处死的概率是很低的,除非是像荆轲一样的刺客。但是,秦王的怒火向何处发呢?肯定是赵国!蔺相如的做法无疑是把赵国,把赵王架在火上。

假如作为特使的蔺相如,不受秦以城易璧的思维约束,他想的不是“城入赵该如何,不入赵又该如何”,而是打定让秦国打消以城易璧的念头而赴秦。因而,他就不是“奉璧往使”,而是“空手单车西入秦”。为达到上述目的,就要胸有成竹,有预案,考虑周全。特别是站在秦王的立场上,替秦王盘算一下以城易璧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若真的以城易璧,秦王会招来城中百姓厚怨;而以城诈璧,得璧不予城,以一璧而失信于天下亦不值得。这是一种因果思维意识,即设想以城易璧或诈璧会造成什么后果。当然,这也是一种证伪排除思维,就是说“换”与“诈”都行不通,只能打消以城易璧或诈璧的想法。他赴秦,不是见机行事,而是早打好了游说秦王的腹稿“璧乃一物件尔,十五城则非十五城,乃十五城民之居所也。若以十五城易璧,恐陷大王重物轻民之不义也。倘大王得璧而不舍城,亦陷大王于不诚不信也,以一璧而见笑于天下,亦不当也。望大王罢此议也。”

因此,蔺相如是一个冒险主义的外交官无疑。如果这还不能说服你,那么,我们看“渑池会”能不能说服你?

秦昭襄王派使者约赵惠文王渑池相会,秦王使赵王鼓瑟,秦御史将“秦王令赵王鼓瑟”一事记入史书,蔺相如便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悦,相如便捧缶请秦王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绝对是血淋淋的要挟,秦王不高兴啊,不过五步之内,蔺相如以死相要挟,又能怎么样?史书记载“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然而蔺相如让赵御史将这件事也写入了史书。渑池相会,双方剑拔弩张,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为秦王贺寿,蔺相如也当机立断请秦王以秦都城咸阳为赵王贺寿。看似渑池会上,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失国格,可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蔺相如以死相要挟,这是有记载的第二次。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3)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在蔺相如为秦王捧缶要挟的时候,秦王的左右都按捺不住了,想要宰了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我们可以猜测如果秦昭襄王恼羞成怒的话,那么蔺相如死定了,赵王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可能你们会问赵国那会儿还没打长平之战呢,秦国和赵国是那时候最强的国家,赵国不是吃素的,谁死还不一定呢?那么既然赵国不怕秦国,为什么赵国要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王要求赵王会面渑池,为什么赵国要带着蔺相如去渑池呢?难道这是赵王要给蔺相如一个舞台?如果赵王有底气,直接拒绝秦国就行了,有这些是只能说明,赵国没底气,没有必胜的把握。会面渑池,即使双方都带了相当的人马,且势均力敌,那么谁又能保证起争执之后赵王不会在混乱中被砍死?你们可能又会问那么我们赵王还能在争执之中砍死秦王呢?最坏的结果,两个王都被砍死了,难道这是你一个臣子想要看到的结果?无疑,蔺相如还是做了机会主义的选择,哪怕有一线希望,最坏玉石俱焚。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4)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我们不能说蔺相如不勇敢,但是我们还是要说,蔺相如是一个冒险主义者,尤其,一个冒险的外交官是在拿自己的国家做赌注,成还则罢了,如果不成,又会给母国造成什么后果呢?

廉颇蔺相如的官职(名臣蔺相如冒险主义外交官)(5)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