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历史走进光辉岁月(重温莘县红色故事)
重温红色历史走进光辉岁月(重温莘县红色故事)在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的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一堵墙上,“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几个钢劲有力的大字,一下子就把大家拽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莘县曾是全国最大也是唯一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刘少奇、黄敬、宋任穷、杨勇、杨得志等革命前辈曾长期在这里工作、战斗和生活。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 没有群众就没有根据地1935年暑假结束后,赵健民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大堤,一天多的时间骑行400多华里,来到现莘县古云镇徐庄村,见到了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的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随后又见到了直南特委巡视员、濮阳中心县委书记刘宴春。赵健民向两位县委书记谈了山东的情况后,要求直南特委转告北方局派人恢复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关系。刘宴春同意转达,并给了他几份旧文件。赵健民满怀希望地回到济南。1935年12月,一个寒冷的晚上,赵健民来到徐庄,终于见到了黎玉,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可以说,正是有了两人在徐庄的握手,才使与党中央失
中国山东网聊城6月22日讯(记者 张军) 近日,记者与来自全国的数十位媒体人乘车走进莘县采风,分别来到中共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冀南区党委旧址、鲁西北地委旧址,追忆那段闪耀着红色的故事,感受激情燃烧岁月。
赵健民骑行赴徐庄 促山东省委重建
采风团记者首先来到位于莘县古云镇徐庄村的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一下车,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笔直的柏油路,宽阔的广场,附近还有红砖白墙的民居,很多人家的门前都停着私家汽车……这里完全没有了战争岁月的硝烟,但是,从庄严的纪念馆和附近居民亲和又自豪的眼神里,分明能看到红色的基因。
据纪念馆讲解员王莹介绍,在山东省委自1933年连续多次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后,山东地方党组织与中共中央彻底失去联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等共产党人开始了艰难曲折的寻找上级党组织的活动,而与此同时,徐庄村群众在时任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兼直南特委书记黎玉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赵健民听说鲁西有共产党活动的消息,兴奋不已。
1935年暑假结束后,赵健民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大堤,一天多的时间骑行400多华里,来到现莘县古云镇徐庄村,见到了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的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随后又见到了直南特委巡视员、濮阳中心县委书记刘宴春。赵健民向两位县委书记谈了山东的情况后,要求直南特委转告北方局派人恢复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关系。刘宴春同意转达,并给了他几份旧文件。赵健民满怀希望地回到济南。
1935年12月,一个寒冷的晚上,赵健民来到徐庄,终于见到了黎玉,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可以说,正是有了两人在徐庄的握手,才使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达三年之久的中共山东省委得以恢复和重建。
“山东省委恢复重建后,在中央指导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省各地的党组织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比如,有费县县委、博山特别支部、昌邑县委、中共鲁西北特委、寿光县委、莱芜县委等。从此山东全省又在省委的领导下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王莹说。
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 没有群众就没有根据地
在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的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一堵墙上,“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几个钢劲有力的大字,一下子就把大家拽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莘县曾是全国最大也是唯一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刘少奇、黄敬、宋任穷、杨勇、杨得志等革命前辈曾长期在这里工作、战斗和生活。
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42年9月下旬,日军调集重兵,对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妄图彻底摧毁这块平原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关头。
1942年9月刘少奇同志从山东返延安途中,来到了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区红庙村,对根据地作出重要指示——“没有群众就没有根据地”。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强调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10月20日,北方局再次发出《对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指出边区的“基本群众未得到应有的民主民生利益,因此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程度,未得到应有的成绩”,强调巩固根据地的“中心一环是发动群众”,“党必须以全部力量进行这一工作,如群众不发动,则一切工作都无依靠”。
刘少奇走后,黄敬于1942年10月调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并于11月、12月在红庙村召开了边区高干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及刘少奇指示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调查作了题为《边区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高干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边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1943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决定,在红庙村成立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和冀南两区的革命斗争。红庙村也由此成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红庙村为中心的濮(县)范(县)观(城县)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拥有106个县、2000万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边区放手发动群众的实践足以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冀南区党委旧址 军民鱼水一家亲
莘县大王寨杨庄村是原冀南区党委旧址,是当时典型的抗日模范村,不仅仅是因为杨庄村民曾奋力抵抗日寇,还因为这里来过一位开国上将宋任穷,他带领莘县军民抵抗日侵,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宋司令的兵真难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老萝卜咸菜辣椒酱。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早晚把日本鬼子消灭光。”这是杨庄村今年96岁高龄的夏高升老人和当时的儿童团编得一首儿歌,来赞扬宋任穷及部下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骁勇善战的豪气,至今被村民传诵。
据史料记载,在1942年前后,日军疯狂的大扫荡时期,莘县百姓为掩护八路军战士,上演了“赵氏孤儿”一样的悲歌,将自己的孩子指认为八路而惨遭杀害。
一次,日军突然进村扫荡。情急之下,百姓将一个牛轭套在宋任穷身上,并给其换上农家衣服,机智地将其打扮成一个普通农民,从而躲过一劫。在这里,反扫荡的故事,与《烈火金刚》中的情节一样惊险一样悲壮。
军民鱼水情深,当时在聊城处处可见。宋任穷当时每月的口粮是10斤小米,他总会分给百姓一部分。他到百姓家,生活困难的百姓偷偷煎一个鸡蛋招待他,他却分给孩子和老人吃。
宋任穷率部驻扎杨庄的时间大致在1942年至1944年春。期间,宋任穷作为冀鲁豫军区、冀南区的主要领导,以卓越的组织和军事才能,指挥所属部队及当地民兵武装,粉碎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次扫荡,总计歼灭日伪军26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