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宋江是个怎么样的人:水浒传里理想的
水浒传宋江是个怎么样的人:水浒传里理想的但是 《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自相矛盾又不限于以上所说 还有比此更突出的表现。前面提到 宋江身为县衙押司 却利用职务之便给朝廷要犯通风报信 已置“国家法度”于脑后。后来在青风寨 杀死寨主刘高 又反抗进剿官兵 围攻青州城 更是与“国家法度”公开对抗。但是 当他因杀间婆惜案而刺配江州 路过梁山泊 花荣要去掉他颈上戴的枷时 他却说:小说描写宋江这一类思想性格矛盾的地方还有许多 例如他时表现气度宏大 壮志冲天 转眼之间又卑躬屈节 贪生怕死;刚劝花荣对刘高要“隐恶而扬善” “冤仇可解不可结” 翻过脸 他不仅杀了刘高 而且“把刘高一家老小尽都杀了” 等等。这些 也许可以归结为像有人所说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 充分显示了宋江性格的复杂性。宋江在青风山联结燕顺等强人 拉拢花荣、秦明等朝廷“命官”反叛朝廷 结伙造反上了梁山 但忽然接到老父“亡故”的家书 就半路抛下众弟兄 独自回家奔丧。一这是义和孝的矛盾 为孝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主要的人物 在一百零八个好汉中坐第一把交椅。他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 作者对他下的功夫最勤。他谦虚谨慎 疏财仗义 爱惜人才忠孝双全 又有雄才大略;当上梁山泊主以后 任人唯贤 具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 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
但是 很多人对宋江的评论分歧也最大。几乎每个人都从《水浒传》中看到一个不同于别人的宋江形象。或认为宋江是“忠义之烈” 或认为他是的“盗魁”;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猥琐而又虚伪的人”;如果说 大家对宋江也有一致看法的话 那就是都承认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学形象;这个“复杂”就是宋江的独特性。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 宋江的独特性到底是什么?《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特异处是 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不仅其性格是自相矛盾的 而且他的行为常常背离其性格 造成形象整体都是自相矛盾的。
宋江的矛盾表现在:他身为县衙押司 “刀笔精通 吏道纯熟” 但是却“爱习枪棒” “平生只好结交江湖上好汉”一一往往是被官府枧为犯法作科的不逞之徒。晁盖等人劫了蔡太师的生辰纲 他明知这是“犯了弥天大罪” “是灭九族的勾当” 但是却向晁通风报信 纵容晁等逃跑。在这里 对朝廷的忠和对朋友的义发生矛盾 义占了上风。
宋江在青风山联结燕顺等强人 拉拢花荣、秦明等朝廷“命官”反叛朝廷 结伙造反上了梁山 但忽然接到老父“亡故”的家书 就半路抛下众弟兄 独自回家奔丧。一这是义和孝的矛盾 为孝抛弃了义。
宋江“于家大孝” 号称“孝义黑三郎” 但却为了出来做吏 被父亲告了“忤逆” 出了籍 断绝了父子关系——虽然这只是假做 准备应付官府的 但如果是真孝 就没有必要一定出来做吏 担“不孝”的坏名声。
宋江未上梁山时 不仅同情造反者 而且自己也有“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对朝廷不忠 但当他上梁山且做了山寨之主时 第一个打出的就是“忠”的旗号:“替天行道”。以后就把争取朝廷招安、做皇帝鹰犬作为他的奋斗目标。真是忠臣不忠 造反不反 矛盾已极。
小说描写宋江这一类思想性格矛盾的地方还有许多 例如他时表现气度宏大 壮志冲天 转眼之间又卑躬屈节 贪生怕死;刚劝花荣对刘高要“隐恶而扬善” “冤仇可解不可结” 翻过脸 他不仅杀了刘高 而且“把刘高一家老小尽都杀了” 等等。这些 也许可以归结为像有人所说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 充分显示了宋江性格的复杂性。
但是 《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自相矛盾又不限于以上所说 还有比此更突出的表现。前面提到 宋江身为县衙押司 却利用职务之便给朝廷要犯通风报信 已置“国家法度”于脑后。后来在青风寨 杀死寨主刘高 又反抗进剿官兵 围攻青州城 更是与“国家法度”公开对抗。但是 当他因杀间婆惜案而刺配江州 路过梁山泊 花荣要去掉他颈上戴的枷时 他却说:
“贤弟 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 如何敢擅动!”
晁盖留他在山寨住一夜 他就睡觉也戴着枷 把“国家法度”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但是又一个但是—当他和两个防送公人在揭阳镇住宿 公人说押司 这里又无外人 一发除了行枷 快活睡一夜”时 他立即答:“说得是。”“国家法度”不知哪里去了。宋江对国家法度到底是遵守还是不遵守?
宋江带梁山人马每攻占一城 总是急忙传令:休教残害百姓。并且
“所过州县 分毫不扰。乡村百姓 扶老挈幼 烧香罗拜迎接”
完全是仁义之师的样子。但他为了赚秦明一人入伙 把青州城外数百户人家“火烧做白地” 杀死无辜好百姓不计其数;为了赚卢俊义入伙 又两番攻打大名府 最后攻进城去 “城中将及伤损一半”。三打祝家庄时 “宋江与吴用商议道 要把这祝家庄村坊洗荡了” 不留一家。幸亏石秀出面阻拦 这个计划才没有执行这些又全都是打家劫舍的强盗行径。
宋江是反贪官的 他痛恨朝廷“官吏污滥” “非亲不用 非财不取” 但他自已行事也是贿赂先行 无论交结朋友还是托人办事 都以送银子为第一手段。他发配到江州牢城营伊始 上上下下马上都用银子打点明白 不仅未挨一百“杀威棒” 而且得了个抄事”的闲差。大聚义以后 宋江急于受招安 派燕青去东京走李师师和宿太尉的关节。靠的也是两大笼“金珠细软之物”。
一方面提出主张,一方面自己又主动去破坏;或者说,一方面反对,一方面自己也那么做。这有点像“性格分裂”。其实这就是宋江的“复杂性”。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在宋江这个人物形象上所用的功夫最大。
那么他到底要赋予宋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呢?首先,他的主人公应该是个能被古代官府能接受而又能被老百姓喜欢的“英雄”。在古代不对皇帝的忠,宋江就成了真正的“强盗”,那么,不用说把他的故事写成书流传,即使说书也是被禁止的。小说不放过任何机会让宋江表白“忠”。当他一坐上第一把交椅 立即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确实表明作家对他忠的正面形象的重视 所以《水浒传》也受到多数古代上层人物的赏识。而小说所着力渲染的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些义的表现 就完全投合了广大古代百姓的口味 使宋江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故有了“及时雨”的称号。宋江对武松、李逵这些正直的、无依无靠的沦落者的手足深情 不知感动过多少读者和听众。
象施耐庵这样的大才 对他要突显的主要人物形象来说 单有忠义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赋予宋江其他一些足以称得上是美德的品质。他要调动他的所有知识贮存 把一切美好的品性都附着在宋江身上 使宋江不仅高出于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之上 而且高出于读小说的所有读者之上 使宋江成为“完人”。只有这样 宋江最后的被害死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施耐庵从儒学经典《论语》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人格。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关于“君子”的话。从《水浒传》对宋江的描写看 大约主要有这样一些话给施耐庵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卫灵公》: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又如《阳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而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1.理想中的“完美之人”—信
对照上面的孔子语录 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小说一直写宋江为矮脚虎王英作媒。本来宋江在劝阻王英霸占刘高老婆作压寨夫人”时曾批评他犯了“溜骨髓”毛病 “不是好汉的勾当” 但答应日后给他娶一个“好的”。过了很长时间 直到三打祝家庄以后 宋江果然作媒把扈三娘嫁给了王英 这是为了表现“信”。
2.理想中的“完美之人”—宽
杨雄、石秀、时迁在投奔梁山泊途中 在祝家庄杀吃了人家的报晓鸡 惹了麻烦 时迁被捉 折了梁山“锐气” 晁盖要斩杨雄和石秀。宋江竟然违背晁盖之意出来替他们讲情 救了他们 这是表现宋江的“宽”。
3.理想中的“完美之人”—恭
宋江为人谦恭 不论对谁都彬彬有礼。他早已“山东、河北闻名” 但对那些地位卑下的穷汉都称兄道弟 “终日追陪 并无厌倦”。尤其对那些被他打败的朝廷军官 他开口“小吏” 闭口“恕罪” 主动让位——这些表现了宋江的“恭”。
4.理想中的“完美之人”—惠
当武松贫病交加困倒在柴进庄上时 是宋江对他嘘寒问暖 拿银子给他做新衣 临别又送他十两银子 使武松从心底里感激宋江 发出这样的感慨:“结识得这般弟兄 也不枉了!”当李逵流落江州当一个小牢子 爱酒却不得常喝 爱赌又没有银子 只得去耍蛮打赖 被债主追得满街跑 是宋江让他大碗喝酒 给他银子还了赌债 使粗鲁如李逵也感叹:“结拜得这位哥哥 也不枉了!”流浪汉薛永在揭阳镇使枪棒卖膏药 没有人敢给他赏钱 独路过此地的宋江给他五两银子 使薛永感激涕零。这些人以后都为宋江出过大力。作者的意图正是要表现宋江的“惠”“惠则足以使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5.理想中的“完美之人”—敏
很多人说宋江的主要罪状之一是“架空晁盖” 指的就是每次梁山泊出兵打仗 当晁盖要亲自带队时 宋江都阻拦 说:
“哥哥是山寨之主 如何使得轻动?小可……情愿替哥哥下山。”
这样经过历次作战胜利 宋江不仅对梁山功劳最大 而且与各头领建立了生死之交 争取了人心 而晁盖只保有个空头的领袖地位。——这样分析宋江的动机 应该说是不错的。施耐庵确实要表现宋江的“敏而有功”;只是对“敏而有功”的评价 认为是志在“架空晁盖” 却掺杂了过多的影射因素 有些脱离作品实际。《水浒传》的真正主人公是宋江。作家要让他成为令人信服的梁山泊主 单有开头的通风报信不行。梁山泊从晁盖上山开始 每次有新头领入伙 都要重新排座次。排座次所依据的条件有多条 但公开说出来的最主要的一条却是“为山寨出力多寡”。作家要写宋江在梁山泊最终坐第一把交椅 就必须极力表现他有“敏”的特点 为山寨建立起别人无法比拟的功劳 使他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作家这样来写宋江 基本是成功的。
由于小说表现了宋江“能行五者于天下” 他就做到了古代社会的理想“完美之人”。
以上所论是作家创造宋江形象的主观意图。除了时代的差异、论者思想方法等方面外 但这一形象本身存在严重缺欠的原因 主要是:
首先 作家以儒学的规范来设计宋江性格 但由于儒学本身的悖论 就使宋江形象先天地发生自相矛盾。儒家它以协调人之间的关系为本位 强调正心、修身和自我约束。它不适于培养开拓进取、富于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格。儒家的道德精神与作家对宋江形象的预期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儒家道德的对立面就是利欲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但“君子”和“小人”之间并没有隔着万里长城。《水浒传》写宋江以银子联结人 本在说明他“仗义疏财” 轻视银子一一利;但这种行为本身又说明宋江很看重银子 所以才把银子作为交结人的手段。儒家道德的这种两重性 就使宋江形象本意在表现高尚而实际看起来却好像“狡猾”的样子。
其次 施耐庵创造宋江形象基本上是从观念出发的。他先按照儒学的道德教义规定的宋江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 然后再编排故事情节去充实。尽管作家极善于讲故事 但宋江形象仍有时给人以概念化的印象。宋江以“仗义疏财”而被天下好汉所仰慕。但这一性格特征主要是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完成的 缺乏正面描写 所以提起宋江的“仗义疏财” 名声极大 而要问有何突出事迹 却空空如也。他给了阎婆一具棺材和十两银子去埋葬阎公 但却把阎婆的女儿纳为外室。他答应给卖汤药的王公买一具棺材送终 但并未兑现 而且这是在常吃王公的汤药不付钱的情况下答应的。他也曾给过武松、李逵银子 但那主要因为他喜爱他们是好汉 要与他们结交 已不单纯是“仗义”了。概念化描写的结果 使宋江的正面形象呈模糊状态 而他的缺点毛病却突显出来。
再次 从观念出发来塑造人物形象 就使在细节描写上常出现人为捏合的现象 有时甚至是有伤于性格整体性的生造的东西。前面提到宋江置众多起义弟兄于不顾而回家奔父丧 是以孝抛弃了义。作家安排这一细节有两个目的:
一是表现宋江“大孝” 落实“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
一是延缓宋江上山的时间 让他有机会去联络江州那一批好汉。
从《水浒传》整个情节发展说 这细节是必不可少的。作家也特别注意交代好宋江思想转换的前因后果 尽量做到不留痕迹。但无论作家在具体描写上如何努力 这一细节的不合理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 朱太公知道儿子吃的是人命官司 不会平白无故急急骗宋江回家。虽然小说点出了是因为朝廷发了赦令 但那也仅是“减一等科断” 他岂能为了“见面”就冒然让宋江回来服流刑?
- 宋江在离家前就决定去柴进庄、清风寨和白虎山孔太公庄躲避 宋太公并未反对 为什么两年以后才担心宋江“被人撺掇落草去了”?
- 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 甚至还与父亲立了假断绝父子关系的文书 这时突然把记挂“老父”当作他思想的中心 与宋江的立身行事均不相合。
- 后来宋江上了梁山 马上派人把其父接取上山 共同落草。这时宋太公并未斥责宋江“不忠不孝”。
他为了逃脱题反诗的罪责 接受戴宗的建议 装作“失心风” “倒在尿屎坑里滚” 口中胡言乱语这伎俩后来被黄文炳识破。宋江吃打不过 只得招道:“自不合时酒后 误写反诗。”安排这一细节 也是整体情节必不可少的是宋江在江州的生活需要有一个转折 他才能带领众好汉归梁山。这个事件必须是能够牵动全班人马的。二是表现宋江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韬晦功夫。施耐庵给宋江设想出这个细节 显然是套用了《列国志》中孙庞斗智的故事。孙膑为逃脱庞涓的暗害 接受了鬼谷先生的“诈疯魔”之计。他倒卧在猪圈中 “粪秽狼藉 披发覆面” 口中胡言。宋江的“失心风”与此如出一辙。但这个套用极不妥当:
(一)孙膑仅是战国时代的一位谋士。
他无辜受害 被迫出此下策读者对他是同情的、理解的。而宋江 是号召一方的江湖领袖 却对自己的处境缺乏认识 言行不慎 不分场合逞强掉文 闯下大祸 是罪有应得。
(二)孙膑的扮演是成功的 后来终于逃出魏国 并报了仇。
而宋江的诡计却被黄文炳一再识破 最后竟然认输。这就使孙胺所用的是真正的计策 而宋江所学的不过是闹笑话 使他自己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 严重破坏了他的“完人”形象。
(三)在整个事件中 宋江都缺乏“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概。
他一听案发的消息就惊慌失措 企图推卸责任 后来又甘处污秽 装疯装得像一个“神汉”。这一细节也有辱宋江的好汉人格。
总结:每位杰出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无不力避人物形象的单线条、平面化 特别是在长篇巨制中 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塑造性格复杂的、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上。施耐庵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整体考虑、整体设计应该说是相当周详的 作家的才华也足以胜任这一形象的塑造。但是 作品的客观效果、宋江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却不尽人意 与作家预期的效果有相当大的距离。人们对宋江形象看法的分歧 最终宋江只是《水浒传》里的理想“完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