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有人说:远嫁,是一次疼痛的移植。 远嫁的姥姥,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姐姐远嫁五千里,弟弟家书相伴四十年 (姥姥远嫁系列)

姥姥远嫁的日子

本篇是姥姥远嫁系列的第三篇,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和顺畅,建议您先读前两篇:

远嫁的姥姥,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

姐姐远嫁五千里,弟弟家书相伴四十年 (姥姥远嫁系列)

有人说:远嫁,是一次疼痛的移植。

姥姥从四季如春的云南,跨过千山万水来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的大半辈子里,艰难适应着与南方差异较大的生活,饱尝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滋味。

选择远嫁的女人,多少都是有一种真性情的。然而选择了远嫁,也就选择了比别人更坚强地去生活。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1)

一、姥姥作为一个外乡人的疼痛。

那个时代,人口流动很少。姥姥的到来,在这个北方小乡村里,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姥姥讲的云南话、姥姥给孩子们起名的用字、姥姥背孩子的方式以及穿着打扮在他们看来,是如何地“不随乡俗”。

村子里的好事者,对于这个外乡人的背景以及各种情况,进行各种刺探。然后再把刺探来的信息,添油加醋地四处传播造谣,传得有模有样。

他们甚至肆无忌惮地、完全不顾姥姥的感受,当着姥姥的面,一口一个“侉子”。

姥姥最讨厌别人喊她“侉子”,这种赤裸的不加掩饰的恶意,是对一个人尊严的极大挑战。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姥姥总免不了剑拔弩张地和他们争论一番,甚至打一架。

姥姥于是选择了远离了人群来保护自己。在姥姥几个孩子的记忆里,她好像从没有串过门,做什么事也一直独来独往。

进门就是自己那座三间土房子的小院,出门就去田里。那些绿莹莹的、水灵灵的庄稼,一天一个样地看着欢喜。那些虫鸣、鸟叫、风吹过玉米地哗啦啦的声音,轻松惬意。甚至冬日荒凉的田野,都让让人她觉得清净和心安。

姥姥远离自己的亲人,切断了故乡的一切社会关系。姥爷的亲人也就成了姥爷的亲人,然而姥爷的至亲也不多。

姥爷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牺牲在了战场上,另一个弟弟远走他乡。更让人难过的是,姥爷的两个妹妹也不幸葬身于一场火灾。姥爷的奶奶做大酱,由于将火烧得太大,半夜引燃了房子,熟睡中的姐妹两个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没有邻人往来,没有亲人常聚。姥姥就像一只掉了队的燕子,形单影只,只能坚强地面对孤独。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2)

二、北方艰难的活计,为难了姥姥,也难为了她的孩子们。

来到北方,一切活计都得重新学起。没有人能帮他做、哪怕指点她。

逢年过节,饺子是北方春节必备的食物。姥姥来到北方很多年,才学会了包饺子。别人包的饺子都饱满规整,一个个挺着肚子在盖帘上排成整齐的一圈又一圈。而姥姥包的饺子大小不一,七扭八歪地趴在盖帘上。姥姥擀的面条,也粗细不匀,最下面那层经常藕断丝连。

饭的样子好不好看,并不影响填饱肚子。然衣服和鞋子就不同了,既得防寒保暖,穿出去还让孩子们有面子。

不怕吃苦受累,但是针线活儿却是姥姥的弱项。北方天气又冷,棉衣棉鞋厚实臃肿,很考验技术。这些活儿难坏了姥姥,也难为了姥姥的孩子们。

几个孩子只能靠多穿几层来御寒。然而,十层单难抵一层棉。大姨最多的时候里里外外套了十二层,还是冻得哆嗦。

姥姥的孩子们对于棉衣的感情完全不同于他们的同龄人,一直到现在,我的婆婆(姥姥的女儿)都有收藏棉衣的习惯。看着自己攒了一橱子的各式各样的薄的厚的棉衣,脸上总是微笑着很满足。每年刚进冬天,就赶紧穿上棉衣,冬天过了,还迟迟不愿意脱下来。年少不穿棉衣挨冻的经历,成了她们的心结。

北方的针线活,姥姥只有自己琢磨着做。

有一次,姥姥扯了六尺蓝色的布,给大姨做了两条裤子,用了两三天才做成。穿上后,却只能直挺挺的站着,蹲不下去、更迈不开腿。

姥姥做的棉鞋,由于关键步骤缺乏要领,鞋口处总是剪得不对称也不匀称。做出的鞋子穿在脚上很不妥帖。

孩子们一穿出去,会引来那些活儿好的妇女们一点儿都不掩饰的笑声。笑的孩子们的脸上,一阵一阵地冒火。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3)

三、姥姥,从来没有清闲过。

姥姥一辈子没离开过田里的活儿,姥爷却一辈子没下过地。

姥爷在生产队当会计,没参加过农业劳动。队里没有活儿的时候,姥爷就抱着线装的古书一天到晚地看啊看。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姥爷已有年纪,孩子们都也大了,姥爷也就彻底不管田里的事情了。每天就是读读书、写写字,给村里的红事白事记记账,春节的时候给村里的人写写对联。

然而无论春夏秋冬,姥姥的日子总找不到一丝清闲。

没有男劳力帮忙,姥姥往田里运东西的方式就是肩挑手提。拎起一壶水,也要跑去离家一公里远的田里去浇她种下的几颗南瓜苗。攒好了一筐粪,又赶紧背着跑一公里远撒到田里。

烈日当空的农田里,姥姥把毛巾在河边打湿,搭在自己的头上,用来解暑气。很快,毛巾的水气蒸腾干了,姥姥再把毛巾弄湿重新搭在头上继续埋头干活儿。一干起活儿来,就忘了时辰。哪怕日过晌午回到家,进门还得自己再动手做饭,姥爷只是负责在灶间烧火。

累猪圈,搭围墙,砌厕所这样的活计在普通家庭里,都是男人干的活儿。在姥姥家,都是她的活儿。姥姥家一个半人多高的围墙和一间厕所,都是姥姥用捡来的砖块垒起来的。那些砖块,其实只能算得上是“砖豆子”,所有的砖块中,竟然连一个半截砖头都没有。姥姥每次出门,只要看到小砖块,无论是鸡蛋大的,还是拳头大的,都会宝贝似地捡起来,搁在筐头里背回家。

家务活儿,从来不是轻松活儿,它没有季节性,也不管你愿不愿意干。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干起来是没有头的。男人不参与家务,对于女人,一辈子得多干几辈子的活儿。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4)

四、姥姥和姥爷,每天吵。

姥姥和姥爷拌嘴如家常便饭一般稀松平常。

姥姥终日操劳,活儿当然不会做那么细致,然而姥爷却一点都不体谅姥姥,经常会抱怨,像“粥撒到锅沿儿上了、面条没切断了、说话不顺耳了”。姥爷每次说姥姥一句,姥姥就会顶回去好几句。

两人吵架,姥爷从来不会说一个脏字,也绝不会动姥姥一手指头。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姥姥最解恨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指着姥爷:“你这个国民党,国民党”。每每一说这句话,姥爷便气得直跺脚。

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孩子们都被吵的心烦不已,在这个家里呆怕了。所以姥姥的三个女儿出嫁的都早。

三个女儿一直认为:找到的另一半,只要不和她们这么吵就行。至于宅子、票子等问题均摆在其次。

姥姥的三个女儿嫁的人家都不是富裕之家,不过都是善良的好人家,三个女儿家的夫妻关系都很和睦。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5)

五、姥姥太想家了,想得快疯了。

村里的妇女携儿带女回娘家,或者邻居家有姐妹兄弟前来做客。姥姥不是不羡慕,她是根本不敢去羡慕。

云南和亲人,永远是姥姥心底里最疼的地方。

姥姥共生过个四个男孩,有一个不幸夭折。姥姥给儿子起的名字,中间的字都是云字,是“云南”的云。

每逢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姥姥都会给自己的父母摆上贡品。即使平时吃顿饺子,也要专门设上一张桌子,给父母各摆上一碗。,口里喊着: “爸爸、妈 ,吃饺子”。

对于姥姥,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收到到舅爷来的信。每一次姥姥从邮递员手里高高兴兴地接过信,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展开信笺,没读几行,便开始抹眼泪。

姥姥隔断时间就会往云南写信。发完信后就算计,她的信还有几天到云南,到了云南,如果自己的弟弟能立刻回信,那么还有几天他就能收到弟弟的信了。

节俭的姥姥,一到赶集就爱往故衣摊上跑,那里的衣服样式时髦 ,但是价格极便宜。有一次姥姥相中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姥姥一直舍不得穿,她总说留着回云南时再穿。每隔一段时间,姥姥就把那件衣服拿出来,看一看,再摸一摸。

公社里来一位干部,据说他的家属是海南省的。得知这一消息,姥姥激动坏了。每一次见到了那位干部家属,姥姥就像一下子见到了亲人,拉起手一说就是半天。

云南和海南虽然相隔千里之遥,但是在姥姥的眼里,她们都是南方人。在她孤单的世界里,所有的南方人都是她的亲人。几年之后,那位干部家属随着丈夫一起调走了,这件事让姥姥难过了很久。

姥姥离开家乡将近三十年了,她的世界已孤独太久,她有些撑不下去了。

姥姥开始絮叨叨:没有个亲戚,连个走动的地方也没有。和姥爷吵架后也频繁絮叨:我要回云南,回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大概半年多的时间里,姥姥的脑子越来越乱了,那些多年来吞下的委屈,让她的脑子一天天混沌起来,开始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欠他的。

只要看到别人在数钱,姥姥回家就跟家里人说那钱是她的,是被那人偷了去的。她还怀疑村干部公饱私囊,写下一本本的“揭发”材料,说村干部贪污了她为集体挣下的那份儿钱。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6)

六、姥姥终于可以回家了。

也许亲人之间的心是相通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候,舅爷来了,这是姥姥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姥姥见到舅爷先是笑,没笑几声就搂着舅爷失声痛哭起来,一遍一遍地喊着:我可见到我的亲人了。

舅爷是姥姥的“仙丹”,家乡是姥姥的“妙药”。回到云南的家,跟亲人们见过面,在舅爷帮助她分析和劝解之下,姥姥的精神和身体基本恢复了正常。

姥姥在北方盼着回云南,发誓回了云南不回来了。可到了云南又因为担心孩子而夜夜失眠,没有睡过一宿的囫囵觉。

想得厉害的时候,一晚上能把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喊一遍。姥姥脑子里幻想着早晨一睁开眼,孩子们都跑到眼前来喊妈。

舅爷强撑着让姥姥住了半年,终于拗不过姥姥要回家的愿望,姥姥带着他对孩子们和北方家的牵挂又回来了。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7)

七、 姥姥一天天地老了。

除了傻傻的大舅,姥姥的其余几个儿女都成家了。姥姥有了孙子孙女,有了外孙子和外孙女。

姥姥的孩子们心疼自己母亲这一辈子的不容易,对她都很孝顺。姥姥不用再为日子发愁。可是姥姥还是舍不得花钱。姥姥还是天天往田里去,拾柴火或者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她说外面空气好,心情好。

三个女儿嫁的都不远,最远的只有六里地。隔三差五,姥姥的三个女儿就会来看她。姥姥见了闺女,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闺女都有自己的日子,来了吃顿饭就得赶着回去。姥姥和闺女的知心话总也说不完,每次都坚持送闺女回家。

一边走,一边聊。和闺女们说:我和你们说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够啊。闺女们成家了,更懂她的心了。姥姥憋了多年的知心话,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再送就要进闺女婆家的村口了,姥姥便停住脚步。闺女叫到家中坐一坐,姥姥从来不再往前走一步。自己再折返五六里地一个人走回去。

大姨生活能力差,总是缺这少那。姥姥只要送大姨回家时,肩上总给大姨背上一口袋东西,要么是一口袋柴火,要么是几块干粮。姥姥一边背着口袋,一边跟大姨聊,大姨家离姥姥家最远,姥姥送大姨次数最多。

姥姥一辈子身体还算不错。姥爷去世后,姥姥开始跟着二舅住。平时絮絮叨叨的姥姥忽然一反常态,整日坐在炕上,一言不发。

儿女们于是绞尽脑汁猜测姥姥的心思。二舅给了二十张十元的崭新的钞票,让姥姥每天拿出来数几遍,这让姥姥开心了一些。恰逢舅爷来信了,信里还夹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有姥姥的弟弟、弟媳、一个侄女儿和三个侄儿,还有一个小孙女儿。看着照片中的一家人,姥姥的心情好了很多。

以后的每一天,姥姥都会数数钱,再从褥子底下摸出照片,瞅一遍又一遍。

慢慢的姥姥话又多一些了,儿女的们一颗惦念的心也就落了地。就这样姥姥又撑过了一年。

一年后,一个春日的清晨,姥姥忽然走了,走时没有惊动任何人。老人们说这是福气,是姥姥的福报。

远嫁的姑娘回一趟娘家不容易(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8)

说明:纪实随笔,书写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如果您喜欢这个系列,欢迎点击关注,继续为您讲述姥姥远嫁的故事。

往期文章

1远嫁的姥姥,一辈子只回了一趟娘家

2姐姐远嫁五千里,弟弟家书相伴四十年 (姥姥远嫁系列)

3燕王扫北丨一个河北盐山人该记住的历史故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