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姓氏图腾氏则是从族分化出来的。因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一些族群逐渐壮大,其子嗣往往也会迁徙各地,寻找栖身之所,这些出自同一部族,但又散落各地、或者是出于某种原因分离出来的群体,便为“氏”族。姓的起源,普遍看法,源自母系社会、产生于“图腾崇拜”。上古时期,不同的宗族组成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图腾崇拜,往往部落宗族所崇拜的“图腾”,便是他们的首领或部族的名字,其族人、后人也以此为姓。如《礼维》记载: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再如伏羲氏的部族图腾为凤凰,因此,伏羲这个部族是“风”姓,因为“风”与“风”在上古时期是相通的。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都有“女”字旁,这是因为,姓最初来源母系社会,彼时的子女,是跟随母亲的姓。随着后来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出现,部族的姓也开始丰富起来,母权社会也转为父系社会,子嗣的姓也跟随父亲。

姓名,可看作是一个代号,对于个人来说,没有这个代号,似乎也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若要在世间行走、在这个社会有序的交流生活,则必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因为姓名不仅是人类个体的代号,更是一种血脉传承的载体。

一般来说,如今每个人被法律认可的名字只有一个,“姓”来源于父亲,“名”是长辈所取的,中古时期的人,有名、字、号,虽然多却不复杂,稍加了解便能够轻易的区分,然而先秦时期的“姓氏名字”,相对来说,让人难以理解。

例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本姓“芈”,名“平”,字“原”,那么“屈”又代表什么?再比如,老子叫做老聃,又名李耳,哪一个才是他的名字?先秦时期的命名规律究竟是怎么样的,姓氏之间又有着何种区别呢?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1)

姓氏族谱

  • 姓氏的起源

姓的起源,普遍看法,源自母系社会、产生于“图腾崇拜”。上古时期,不同的宗族组成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图腾崇拜,往往部落宗族所崇拜的“图腾”,便是他们的首领或部族的名字,其族人、后人也以此为姓。

如《礼维》记载: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再如伏羲氏的部族图腾为凤凰,因此,伏羲这个部族是“风”姓,因为“风”与“风”在上古时期是相通的。

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都有“女”字旁,这是因为,姓最初来源母系社会,彼时的子女,是跟随母亲的姓。随着后来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出现,部族的姓也开始丰富起来,母权社会也转为父系社会,子嗣的姓也跟随父亲。

氏则是从族分化出来的。因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一些族群逐渐壮大,其子嗣往往也会迁徙各地,寻找栖身之所,这些出自同一部族,但又散落各地、或者是出于某种原因分离出来的群体,便为“氏”族。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2)

姓氏图腾

相对于姓来说,氏的名称来源更具有“多样性”。例如以地名为氏的“东门襄仲”、“百里孟明视”;以祖先受封的邑名为氏的“屈完”、“解狐”;像孔子则是以祖先的“字”为氏,孔子先祖孔父嘉,字“孔父”;还有以官名、职业为氏的,在此不一一详述。

  • 姓氏的区别

姓氏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同时,它们分属的作用也不同。

《通鉴外纪》言: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姓用来总括其人祖先源自的部族,而氏则可以追寻其人子孙是分化于何族。这就是古人所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当然,“氏”就没有“姓”这种持久的特性了。

从上文“姓氏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氏在姓之后,姓可以看做是族的名号,而氏则是族的分支,同一部族的人有着同一个祖先;同一姓分化出的氏,有着同一个部族。这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原因,平民是没有氏的(这种说法如今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因此,氏还被用来“分贵贱”。

《通志·氏族略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为了通媒约、重人伦,伏羲规定了同姓之人不能通婚嫁娶,因此,姓也被用来“别婚姻”,因为先秦时期的姓不多,容易重复,所以周代规定女子谈婚论嫁时要追溯清楚自己的血缘关系。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3)

屈原(剧照)

可见那个时候便非常注重道德伦理和礼法,华夏礼仪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为了加强这两个作用,所以一般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 姓氏的应用

上文说到姓用以“别婚姻”,所以女子称姓,为了加以区别,往往会围绕女子的“姓”做出一些称呼改变。

对待嫁的女子会在姓前加上排行来称呼该女子,例如古代爱情故事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姜”的她的姓,“孟”是她的排行。出嫁之后,会在姓前冠以夫君领土、封地的名称如果孟姜嫁给秦国的国君,那么应该称呼她为“秦姜”;如果嫁给封地在“棠”的卿大夫棠公,则称呼她为“棠姜”;在姓前加夫君的“氏”、“谥号”也可作为先秦妇女的称呼。

“男称氏、女称姓”也不是严格规定的,对于先秦时期妇女的称呼,还可以在姓后面加“氏”字,例如郑武公的妻子姓姜,后世对她的称呼时郑武公的谥号加姓,为“武姜”,同时也可以称她为姜氏;红颜祸水的“骊姬”也被称为“姬氏”。

男子的称呼则比较多样,一般是围绕男子的“字”做文章。

先秦时期的男子往往会在“字”前面加上孟、仲、叔等排行,然后在“字”后面加上“父”、“甫”作为称呼,“父、甫”相通,都是先秦时期男子的美称,《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4)

孔子(剧照)

例如孔子的字为“尼”,他是家中的次子,因此可以称呼他为“仲尼甫(父)”,有时候会省略排行或者甫(父),也就是“仲尼”或者“尼甫(父)”。

在此做个补充,女子也有在姓前加排行,姓后加“母”或者“女”的,上文举例的“孟姜”也可称呼为“孟姜女”,当然,“母、女”也可以省略掉,就形成了姓加排行的格式。

还有一种称呼方式,是在字前面加“子”,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子渊等,而这个“子”也可以省略,在“字”前面加上他们的“氏”作为称呼。子渊就是颜回,氏“颜”、姓“曹”,一般来讲,称呼他为“颜渊”,屈原也是“氏”加“字”的格式。

称呼古人的名字时,一般是字在前面,名在后面,例如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他的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这也是先秦男子一种日常使用的称呼。

在尊长对卑幼称呼自己的时候,会称“名”,以表达一种谦让之礼,称呼他人时,对于平辈以及尊长辈需称对方的字或者官名,如果称名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 先秦之后的姓氏

在战国末期,姓氏之间的区分越来越不严谨,自秦统一后,姓氏逐渐合流,姓氏不再加以区分,因为“姓”少,而且需要追溯的时间比较久远,一般都以先秦意义的“氏”作为自己的“姓氏”。

屈原原始的姓名姓什么(屈原的姓名是芈平)(5)

秦国一统(剧照)

“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

姓氏的这种合流,是历史大势所趋,因为封建制度和宗族制度的改变,所谓的“分贵贱”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繁衍,同姓血缘已经无限稀释,“别婚姻”也难以有依据,所以严格区分姓氏已经没有意义,而且还不便于朝廷对户籍百姓的管理。

先秦之后,虽然姓氏合流,但是名、字还有有所区分,男子年幼时会取一个名,到了行成年礼的时候会被长辈赐字,也有自己在日后改字改名的,到如今,大部分只有姓和名,只有少部分比较喜欢传统文化的家庭会给子孙赐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