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十大品牌(小茶壶见证陶瓷产业大发展)
宜兴陶瓷十大品牌(小茶壶见证陶瓷产业大发展)近年来,宜兴市不断培育壮大陶瓷产业,不仅注重保护传统工艺,推进传承和创新,还持续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管理,力促行业健康发展。如今,绚烂夺目的陶瓷艺术,已成为宜兴的璀璨名片之一。(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新中国成立前夕,宜兴市紫砂从业人员仅30余人。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技术辅导,他们各怀绝技,精心创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环境下,肩负起振兴紫砂的使命,培育了一大批紫砂艺术的后继之才,为振兴这门传统手工艺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陶都宜兴,因陶而名,历朝历代的陶艺人用勤巧的双手,创造出了不计其数的名品名作,并一代代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丁蜀地区翻身解放的广大农民和陶工,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土改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和互助组合作社运动。丁蜀地区的陶瓷行业深感“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在1952年2月,丁蜀地区组建
在宜兴党史陈列馆“三大改造 实现过渡”展区,陈列着一把青瓷冰裂纹茶壶。
该壶是1955年出产于建新陶瓷厂的试制产品,壶身上有“画溪春色”四字,此前由紫砂巨擘顾景舟大师收藏,并转赠其邻居黄志强,后由黄志强捐赠给宜兴党史陈列馆展陈。
这把青瓷冰裂纹茶壶,是建国后宜兴“三大改造”的代表物之一,党史中的小物件镌刻着大时代的红色记忆,无声讲述着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建国后,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明确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宜兴人民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
陶都宜兴,因陶而名,历朝历代的陶艺人用勤巧的双手,创造出了不计其数的名品名作,并一代代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丁蜀地区翻身解放的广大农民和陶工,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土改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和互助组合作社运动。丁蜀地区的陶瓷行业深感“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在1952年2月,丁蜀地区组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吸引中小窑户、个体手工业者53户,发展社员397人,积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1953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建新窑2座,扩大生产规模。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积极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中小窑户和个体手工业者抱团发展的积极性。
当时,根据陶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按行业、地区和生产品种的不同,丁蜀地区又相继建立了蜀山、西庄、万安等5个陶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建新陶瓷厂、建华陶瓷厂等公私合营陶业生产企业。1955年,作为试制产品,建新陶瓷厂烧制了一批青瓷冰裂纹茶壶。陈列在宜兴党史陈列馆的青瓷冰裂纹茶壶,便是这批试制产品中唯一被保留传承至今的,成为陶都历史上重要的见证之一。
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不仅改变了过去各窑户、商号之间单打独斗的格局,更为宜兴紫砂制壶业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储备了人才。
新中国成立前夕,宜兴市紫砂从业人员仅30余人。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技术辅导,他们各怀绝技,精心创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环境下,肩负起振兴紫砂的使命,培育了一大批紫砂艺术的后继之才,为振兴这门传统手工艺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近年来,宜兴市不断培育壮大陶瓷产业,不仅注重保护传统工艺,推进传承和创新,还持续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管理,力促行业健康发展。如今,绚烂夺目的陶瓷艺术,已成为宜兴的璀璨名片之一。(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