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伐的过程(为的就是要讨回属于自己的故乡)
第二次北伐的过程(为的就是要讨回属于自己的故乡)第三,是东晋朝廷官员自私太重,借口北伐,图谋不轨,拥兵自重,欲以此为功,实现野心。第二,是北方胡人杀伐战乱的结果,引起民众的激烈反抗,给东晋政府北伐提供了有利机会。王马同天、偏安江南;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士庶不同天、北伐取中原……又是东晋的代名词,这些名词成形后变成标语,历经百年变成空谈。看起来,这个总而和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朝代,西晋除了统一大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进取成果。而东晋大家都去仰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余下的就是几次有始无终的北伐事件了。东晋也是个腐化颓丧,奢靡堕落、王马内斗、无视内忧外患的统治政权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在历朝历代实在奇特西晋被灭亡就不说了,顶替这块地方的北部就是次第更迭的"五胡"。北方匈奴族刘渊出头而衍生出来的几个嗜血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占了晋朝的的核心地方,奴役中原人民,毁灭文明礼仪。作为晋朝的残留,皇室后
悲壮的北伐,为的就是要讨回属于自己的故乡。
西晋王朝留下的烂摊子,抽走了南渡的司马宗室,剩下的无辜百姓让胡人荼毒了个遍,中原地区一片狼烟,异族入侵几乎摧毁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历代建筑,辛苦积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企盼南渡的东晋来解救。而东晋王朝初建伊始,有志于收了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士大夫及南渡民众无不热切希望朝廷早日出兵,进行北伐。
一,背景,西晋灭亡后的南北分裂历朝历代中,西晋王朝是个被咒骂的朝代。自从《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一出场,这个家族就开始被骂,一直骂到司马炎。骂他画虎不成反类犬。人们不骂晋惠帝,因为他本来就傻,骂他的就更傻了。
西晋皇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清谈误国、五胡乱华均是西晋的政治性地标,一个词语代表一次灾难,在五十多年的国祚里,尽是痛苦流离,生在这样的朝代才是不幸。
王马同天、偏安江南;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士庶不同天、北伐取中原……又是东晋的代名词,这些名词成形后变成标语,历经百年变成空谈。看起来,这个总而和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朝代,西晋除了统一大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进取成果。而东晋大家都去仰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余下的就是几次有始无终的北伐事件了。
东晋也是个腐化颓丧,奢靡堕落、王马内斗、无视内忧外患的统治政权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在历朝历代实在奇特西晋被灭亡就不说了,顶替这块地方的北部就是次第更迭的"五胡"。北方匈奴族刘渊出头而衍生出来的几个嗜血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占了晋朝的的核心地方,奴役中原人民,毁灭文明礼仪。作为晋朝的残留,皇室后代子孙是有义务去讨要回来的。东晋皇帝们普遍黯弱,勇于内斗,怯于外争,渡江向南,止于建康。权臣们情愿不情愿地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历次"北伐"。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奇特。
二,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北伐的动机决定了北伐的成败。第一,东晋开始时,因为南渡的中原士族不甘心被北人驱逐,他们尚有耻辱之心,忘不了过去的荣光,觉得有义务收回中原,还于旧都。这股舆论势力非常强烈。
第二,是北方胡人杀伐战乱的结果,引起民众的激烈反抗,给东晋政府北伐提供了有利机会。
第三,是东晋朝廷官员自私太重,借口北伐,图谋不轨,拥兵自重,欲以此为功,实现野心。
第四,是朝廷实权人物害怕北伐将领在战争中发展壮大,威胁朝廷,强行北伐部队半路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后两种的北伐的动力更强劲,几乎占了大部分人北伐的目的。
三,有几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如何?1,司马睿北伐,为君报仇的真实意图值得怀疑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汉国主刘聪乘西晋内乱,派大将王弥,刘曜杀入洛阳,一把火毁灭了洛阳城,杀了无数的百姓官吏,俘虏了晋怀帝。西晋朝廷覆灭之际,琅邪王司马睿也逃到建康(今南京),他听说祖逖也在江南。便召于殿前,委任为军谘祭酒之职。希望他组织力量便宜行事。祖逖因此在京口招募了第一批骁勇志士,准备在朝廷需要时打过长江去,收复故土河山。
晋怀帝于永嘉五年(311年)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位为帝。316年,长安沦陷,晋愍帝被俘虏,司马睿闻讯后,亲自带兵北征,他的首次出战,其实有类于刘邦与楚怀王报仇。他悲不定地行军的几天后,决定搬师回朝,去做自己应该做的大事。
他搬师回朝的借口是粮运接应不上,贻误了出战时机。后勤主管淳于伯因此背锅,他如同曹操杀了督运粮草的官吏,借此安抚疑惑的士兵大臣民众。淳于伯因此丢命。司马睿宣布退兵,急行返回建康。
当年,他在江南的几年里,正是晋朝的晋怀帝被俘死后晋愍帝又称帝于长安的时候。在这六年时间里,司马睿在建康的地位已经比较安定了。他现在要为君父报仇,即使不是真心的,也要做做样子,要不没祖先,就不会有传承,他需要正统,就必须有刚刚驾崩的祖先,否则时间衔接不上也是个问题。他就这么做了。这对他继承自己创立的地位非常有用。他称王称帝就顺水顺舟了。
这就是他仓促北伐报仇却又半途而返的原因。他并不想真正的北伐,他只是借北伐达到自己合法继位的政治目的。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号晋王,建立东晋,他即是晋元帝,同年,准备了几年的祖逖开始北伐,司马睿传檄天下,派儿子琅琊王司马裒率兵北伐声援并接受祖逖领导。
2,祖逖的北伐,闻鸡起舞壮士之悲
祖逖,字士稚,范阳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结交豪杰,扶危救贫,"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他和朋友刘琨夜闻荒鸡叫,忽然想起"荒鸡夜叫,主兵起",于是起来练武准备今后有所作为。晋怀帝永嘉五(311年)汉国主刘聪乘西晋内乱,派大将王弥,刘曜杀入洛阳,毁灭了洛阳城。朝廷覆灭之际,祖逖带着亲人邻居朋友数百家逃避江南。还没有称帝的琅邪王司马睿也逃到建康,他久闻祖逖的闻鸡起舞之志向。便召于殿前,委任为军谘祭酒之职。自行组织力量便宜行事。他在京口招募了第一批骁勇志士,准备打过长江去。祖逖矢志报效国家,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由于中原的几股势力杀来杀去,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他们热切盼望晋朝军队杀过江来。祖逖向司马睿提出了北伐的请求,司马睿当即应允,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给了祖逖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但是,司马睿没有给祖逖铠甲武器和人马,更没有再给祖逖调拨军队,司马睿允许祖逖招募人马训练。祖逖因此得到一张空头支票:自行招募人马,进行训练。
诞生不久的东晋朝廷内部纷乱、矛盾重重,使司马睿无心无力北伐,祖逖只能凭借司马睿的威望,带着当初跟随避难江南的数百家亲友,北渡长江,渡江时,祖逖中流击柱,对长江发誓说:我如果不收复中原,绝不回来。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言辞悲壮厉烈,令人涕泗横流。他在江阴设立大本营,一边锻造兵器,一边招募兵马。
祖逖训练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然后祖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北伐。他恩威并举,铲除割据自立、不愿归属朝廷的豪强。由于战乱而使强者更强,拥兵自立,啸聚一方。祖逖击败石虎及其留守的部队,攻占蓬陂,进克雍丘,威震中原。此后,祖逖和石勒展开对峙,逐渐收复了河南地区。
正当祖逖筹划进攻河北时,司马睿怕祖逖的力量在战斗中壮大。任命亲信戴渊为都督,接收了祖逖辛苦打下来的土地。戴渊寸功未立,地位却在祖逖之上,祖逖心情迷茫,思想抑郁,渐渐明白北伐的希望是否纯洁,是否被人利用?更让祖逖担心的是,掌握大权的大将军王敦和刘隗的矛盾已经激化,一旦发生内乱,以前取得的成果也就功亏一篑了。祖逖因此积劳成疾,一病不起。321年,忧心忡忡的祖逖预感大功难成,怀恨而死。他的弟弟祖约接任为豫州刺史,祖逖一死,大将军王敦自认为无人可侔,第二年,就发动了叛乱。
322年,祖约治军无方,不能抵挡石勒的进攻,最终被迫放弃辛苦得到的河南,退兵寿春。他在324年协助晋明帝司马绍平定了王敦的叛乱。不久,晋元帝召太子司马裒返回建康。让北方盼望甘霖的百姓非常失望。这表明东晋小王朝的内部不安宁,纵使有敢于北伐的将军领队,也难以对付朝廷的腐朽败坏。统治者只擅长于偏安自保,而不考虑收复失地。
3,庾亮的北伐碰上后赵,内苏峻、祖约叛乱,外有强赵侵边
325年,晋明帝去世,年仅五岁的儿子晋成帝司马衍即位,舅舅庾亮总揽朝政,这又是一个外戚,也难怪,东晋的大家士族强强联婚,把持朝政,走马灯一样勾心斗角。借北伐以为立功封爵,企图实现个人的目的,才借口出征北伐以增金装点门楣。
庾亮面对的局势复杂,皇帝又小。有野心的又不止他一个人。苏峻、祖约就因为不满待遇问题,在326年勾结起来,发动叛乱,东晋再次陷入内战中,打了三年之后,费了巨额军费,才于329年,被荆州刺使陶侃统兵平定叛乱,东晋朝廷才安定下来。庾亮的无能即失去辅政大权,由王导接替执政。庾亮先出镇芜湖,后到武昌布防,接替去世的荆州刺史陶侃执掌上游兵权。失意失爵禄的庾亮想通过北伐建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树立自己的威望。因此奏请朝廷派毛宝、樊峻防守邾城,作为北伐的前线基地,筹备军械粮草为准备。自己也将率军十万占据石城,策应毛宝等。但是石虎夺取后赵政权之后,在339年派军队攻陷了邾城。所有的军资全部落入敌人手中,庾亮气得吐血,
计划因此落空。340年,庾亮忧愤而死,他弟弟庾翼接任荆州刺史。344年朝廷派梁州刺史桓宣进攻后赵,桓宣出师不利,在丹水被后赵将领击败。庾翼的北伐,遭遇了和哥哥同样的命运,最终惭愤而死。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几个儿子争权,后赵大乱。东晋朝廷趁机北伐,时任征北大将军的褚裒率领三万大军出兵北上,在代陂,褚裒的三千精锐被后赵将领全歼,褚裒见势撤军,这次北伐遂无果而终。
4,桓温的北伐西征,处心积虑只想为当皇帝捞取地盘
352年,时任中军将军的殷浩利用冉(石)闵在混战中原的大好时机,率谢尚、戴施等进屯寿春,出师北伐中原。谢尚不能抚慰冉魏降将张遇,张遇愤而起兵,在许昌造反,并攻占洛阳,不久,前秦王苻健派军队增援张遇,在颍水大败谢尚,殷浩被迫退兵寿春。
在347年,桓温趁成汉天灾政乱,孤军深入西征成汉,攻克成都,为东晋收复了益州,他因此在朝廷中建立了更大的威望。
353年,殷浩趁前秦内乱,又一次出兵北伐。殷浩以降将姚襄为先锋,却不料姚襄突然叛乱,于是无奈退到谯城。从此,殷浩和姚襄互相进攻,殷浩不能退敌。桓温上书罢免殷浩,朝廷迫于桓温势力,撤了殷浩,由此结束了殷浩的北伐。殷浩平庸无能,但司马道子喜欢,作为一颗棋子,殷浩自有其价值。
354年,桓温继续北伐前秦。桓温的军队骁勇善战,连败前秦军于蓝田、白鹿原,然后转战而前,沿刘邦所经路线,进至灞上,逼近前秦的都城长安。前秦苻雄坚壁清野,顽强抵抗,桓温的军队缺少粮食,数战不利,桓温被迫撤军,苻雄随后派军队追击桓温,晋军屡败,失亡殆尽。
桓温的这次北伐功败垂成的原因,就在于他有野心,不想为朝廷收复关中而立刻攻下长安!因为桓温的荆州夹在关中与建康的中间,朝廷有了关中后,对荆州成东西、左右夹击,对荆州刺使的他的势力扩张更加不利。所以他在霸上滞留不前,错失消灭前秦战机。又因粮草不继,前秦军提前割了未咸熟的小麦而再彻底断了晋军粮食。桓温不得已而撒回军队。白白丟失了这次伐秦的前期成果。
356年,桓温讨伐姚襄,在伊水击败姚襄,攻占洛阳,他自以为有职在身,替皇帝扫墓之后,班师回朝,权倾一时。
369年,桓温又北伐前燕。桓温对前燕的攻势就像对前秦的攻势那样,起初连战连胜,逼近前燕的都城邺城,但当前燕发起反攻,慕容德切断桓温的粮道后,桓温被迫从坊头撤兵。随后,慕容垂和慕容德合兵一处,对桓温进行追击,大败晋军于枋头,桓温狼狈而归,把失败的原因推到部下袁乔头上,袁乔怒而降秦。桓温的这次北伐于是再次失败。他不久也因晋朝内讧而病死。他若不死,必成了叛逆贼首。
5,江山代有战将出,各领风骚只几年桓冲、谢玄的北伐
苻坚于370年灭掉前燕后,在373年进攻攻占了益州,他认为他有能力灭东晋了。
前秦王苻坚于376年灭掉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后,在378年再次进攻东晋。前秦的西路军在379年攻占了襄阳,俘虏了朱序。东路军遭到了谢玄的反击,谢玄率领北府兵击败前秦,扭转了东晋危险的战局。
383年5月,荆州刺史桓冲为缓解前秦威胁东晋的局面,亲自带兵北伐,他分兵三路,自己进攻襄阳,两位部将分别进攻涪城和武当。前秦王苻坚随即派军队增援襄阳、涪城和武当,桓冲见状,在没有多大损失的情况下很快撤兵。前秦王苻坚随后动员全国的力量企图一举灭掉东晋,百万大军在淝水被谢玄的几万人马击败,这场败仗使前秦走向崩溃分裂,继之以凉,燕再次兴起。东晋的形势随之转危为安。
在执政谢安的主导下,东晋于384年对已经分裂的前秦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还于旧都。西路军由荆州刺史桓冲指挥,东路军由兖州刺史谢玄指挥。谢玄以刘牢之为前队,接连收复兖州、青州、冀州。385年,刘牢之深入冀州,联合前秦对抗后燕,进入燕京邺城,河北眼看即被光复。但是,朝廷却召回了谢玄和刘牢之,原因简单怕,担心谢玄家族功高震主,无法控制。为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猜忌,在北伐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解除了谢安、谢玄、刘牢之的权利,北伐成果又被朝廷葬送。
6,四十三年,望中原犹记,峰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刘裕北伐,充实压服朝中异己势力之后,取得一定效果,他因此抛弃了晋朝,建立了刘宋王朝
405年,刘裕平定桓玄之乱,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权者宋公,开始长达二十余年的摄政。
409年,南燕帝慕容超进犯东晋,刘裕率兵北伐南燕。刘裕在410年攻克广固,生擒慕容超,灭亡了南燕,收复了山东地区。
416年,刘裕率军北伐后秦,收复河南。
417年,刘裕大败救援后秦的北魏军,进而攻克后秦都城长安,生擒后秦帝姚泓,灭亡了后秦,收复了关中。
刘裕从关中退兵后,派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并让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经验丰富的将领辅佐刘义真。然而,留守长安的诸将并不和睦,418年,王镇恶、沈田子、王修接连在内讧中被诛杀。夏王赫连勃勃趁机进攻关中,击败晋军,刘义真放弃长安而撤军东走,关中于是被赫连勃勃吞并。
东晋王朝的北伐,很明显是内部不稳,不安定而拖了北伐的后腿。东晋是收复自己的故土。历次征战几乎伴随着一场又一场内部叛乱,北伐自然难以成功。汉武帝当年讨伐匈奴,首先安定了国内才出战的。因此,没有国内安稳,北伐一定成功不了。从历朝历代的治国安民来讲,从东晋的北伐中原,"攘外必先安内"合理性和必要性,实在有它的存在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