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婴戏纹瓷器效果图(婴戏题材瓷器成新贵)

婴戏纹瓷器效果图(婴戏题材瓷器成新贵)参考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相关婴戏图盌,见1993年香港出版《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图版C72、C73、C90号。另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例,盌上童子数目各异,均带成化款,载于2003年台北出版《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图版19-21号。其它如本盌之无款例子,包括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收藏。另一无款例子1993 年10 月25 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723 号。此器画面儿童众多,呈现出热闹欢快的喜庆气氛。陶瓷上婴戏图自宋代起步发展,北宋末画师苏汉臣擅绘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获赞赏,北宋青白瓷亦见刻花婴戏纹。婴戏图至明清两代到达鼎峰,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到百多个,人物皆神态活泼,场面热闹。婴戏图反映了古往今来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明中期陶瓷婴戏纹的服饰中出现了纽扣,多种样式的纽扣均出现在对襟服饰的前襟

婴戏纹是陶瓷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瓷器曾大量出现婴戏纹 在中国陶瓷艺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着重要地位。陶瓷装饰中以表现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称婴戏纹)最早源于唐朝,多在瓶、罐、盘、碗等器物上装饰。这类装饰题材,不仅表现出少年儿童的天真可爱,还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儿童所穿服饰的特点。

本文根据景德镇窑址出土的明清民窑青花婴戏纹第一手实物资料、博物馆收藏的图像资料入手 在准确断代的基础上 利用历史年代、瓷器工艺发展特点以及纹饰的时代风格特征进行分期 把明清民窑青花婴戏纹划分为明代早中期婴戏纹、明末清初婴戏纹、清代中期婴戏纹、清代后期婴戏纹四大时期。

本文试图从各时期的工艺特征方面、绘画题材方面、构图方面、形象动态方面、服饰方面以及辅助纹饰方面加以研究 总结和概括各时期民窑青花婴戏纹的演变特点 笔者发现明清景德镇民窑婴戏纹在品种和分布器型上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绘制的特点却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繁复简、再由简至繁不断转换的演变过程。那么 明清时期婴戏纹为什么会兴盛 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所绘婴戏图,在明早期多为“庭园婴戏”、“群婴嬉戏”,即孩童们多在家庭花园内活动,有一定范围局限。此时的孩童的形象也大不一样,孩童变化为矮胖,头大,尤其是前脑门,圆圆的脸蛋,额上几根刘海,多个孩童一起玩耍。孩童形象与前朝相比有所不同,人物较写实,绘画亦还工整。之后人物较抽象,变化明显,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明中期以后孩童们多为“郊外婴戏”,即孩童们都嬉戏在家庭户外,画面较宽大广阔。如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婴戏纹杯,描绘了两个孩童放风筝的场面,孩童形态优美,形象可爱;景泰时婴孩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嘉靖时开始头部突出,俗称“大头娃娃”,儿童五官描绘生动传神,而衣着寥寥几笔。儿童周围和器体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栏杆填满,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雄健之美。嘉靖后期开始,一反以前工艺形式强的特点,出现了中国画构图式的人物,具有以少胜多、以写代描、以形写神、以物抒情的中国写意画的境界。明代嘉靖时期的婴戏纹大罐,描绘近百个孩童在戏耍,姿态各异,场面宏大,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显很强的童趣美感。

明中期陶瓷婴戏纹的服饰中出现了纽扣,多种样式的纽扣均出现在对襟服饰的前襟上,绳带和纽扣混合使用在服装上是明中期服饰的一大特色,这在唐、宋、元时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非对襟服饰来说,纽扣多用在领口处,有用一个纽扣的,也有用多个纽扣的,领口往下再用绳带系结。

婴戏纹瓷器效果图(婴戏题材瓷器成新贵)(1)

弘治朝婴戏纹因承袭宣德朝写意画法,以碗盘类器物多见,层次感不强,但表现手法上更为洒脱,构图更为疏朗,人物造型更为夸张。孩童的造型由较为矮胖转变为瘦长,但脑袋比前朝大。衣服采用勾线平涂,裤子、手脚等处更是寥寥几笔,用线概括。明后期是明代青花婴戏图的风行期。婴戏图被大量用作装饰青花瓷器,无论贫贱,儿童服饰形制相仿,交领“右袵”,窄袖宽裙,长袍大褂,多圆领,衣长过膝,腰间多束带。如嘉靖民窑青花婴戏纹孩童头大、后脑门大而后凸,五官刻画精细,具有写实的手法;衣服采用成熟的双线分水的技法,裤子利用白描勾线从而达到形体的色彩对比;另外,棋台摆设在庭院之中,后有屏风、栏杆和芭蕉叶等作以辅助背景,也用勾线分水技法,分浓和淡两种色阶变化。由于青花料对于描绘线条复杂的纹饰有很强的表现力,所以明后期绘画多以写意为主。万历后期开始,绘画婴孩采用双勾分水技法,减笔变形,人的身段衣襟往往大都两笔促成,呈“Y”状。服饰特色又回归到明前、中期,以质朴为主,豪放夸张,呈现“极写意式”或“大写意”,将孩童天真活泼之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一片清新之风。天启、崇祯时期奇装异服,大写意笔法张扬,往往只是用线简单勾画,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甚至不见眼鼻,草草几笔而就,人物头大身小,比例失调,五官略施几笔以示象征,画法虽简笔写意,大量删去表现对象的细节,但人物形神毕肖,极为传神,再加以简单的晕染。

婴戏纹瓷器效果图(婴戏题材瓷器成新贵)(2)

盌敞口,深弧腹,圈足。外壁通景绘庭园婴戏图,十六童子三五一组,姿态生动,栩栩如生。口沿外双线,下饰如意云纹。足墙饰回纹。

此器画面儿童众多,呈现出热闹欢快的喜庆气氛。陶瓷上婴戏图自宋代起步发展,北宋末画师苏汉臣擅绘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获赞赏,北宋青白瓷亦见刻花婴戏纹。婴戏图至明清两代到达鼎峰,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到百多个,人物皆神态活泼,场面热闹。婴戏图反映了古往今来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参考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相关婴戏图盌,见1993年香港出版《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图版C72、C73、C90号。另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例,盌上童子数目各异,均带成化款,载于2003年台北出版《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图版19-21号。其它如本盌之无款例子,包括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收藏。另一无款例子1993 年10 月25 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723 号。

此器源自A.D. Brankston(1909-1941 年)旧藏;1953 年购自伦敦H.R.N. Norton。曾展出于伦敦东方陶瓷学会1953- 54 年举办《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展览,图录编号118。著录于1987年克罗伊登博物馆出版《Riesco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Handlist》,编号93。

里埃斯科收藏编号220m。

文字介绍

金玉和合连生贵子 苏玫瑰 亚洲艺术部资深学术顾问 中国艺术的童子纹饰源自佛教信仰,后再受道教影响。至唐代婴戏图已脱离宗教艺术的范畴,成为日常装饰艺术流行的主题,寓意儿孙满堂、家族绵延。唐代长沙窑硬陶常见绘饰童子持莲花或莲叶,一例见1983年湖南长沙出土唐代水注。(1)庭院婴戏图亦见于江苏省出土一件唐代银制如意式开光凸花三足罐。(2)宋金时代陶瓷婴戏图更为盛行,经常作为磁州窑枕的纹饰。这些陶枕往往只绘单个童子,参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一件童子骑竹马图枕。(3) 元至明洪武年间瓷器甚少出现群婴图,后始见于珍罕的永乐窑宽口盌,例如天民楼收藏一件永乐庭园十六婴戏图盌。(4)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宣德盌,童子布局大致相同。(5) 本盌则为成化窑例子,深腹,口部不宽。自成化朝起此纹饰一直风行下去。 成化皇帝十八岁登基,一直对未有继位人而耿耿于怀。他的宠嫔万贵妃比他年长十八岁。万贵妃所生的孩子夭折后,她亦不允许其它妃嫔诞下子嗣,以免自己失势。妃嫔中纪氏隐藏怀孕的消息,顺利诞下儿子,并将他收藏抚养至五岁,避过了万贵妃的加害,后来皇子继位为弘治皇帝。成化皇帝后期深恐后继无人,尤其偏爱寓意儿孙满堂的吉祥纹饰。 本 K5盌绘婴戏图,童子各有姿态,他们不同的活动别具寓意。一人持莲盖于另一人头上,作持伞状,寓意高官进爵。莲谐音「连」,持莲童子一般象征连生贵子。莲又称荷,谐音「和」,带子孙和合之意。另四童子围观鱼缸,一人捉着鱼,其它人仍探手入缸捞鱼,鱼谐音「余」,寓意富贵;另可作「玉」音,童子忙捉的应是金鱼,谐音「金玉」,同样象征富贵。 再看另一组童子,一人持笔,一人持桂枝,寓意科场得意。毫笔比喻文人风雅,官运亨通;桂枝则代表传说应考得中之人,会得嫦娥蟾宫折桂。再一人手持尘笏,尘笏比喻拂除世俗杂质及烦恼,寓意人生纯洁无忧。 另有童子戏骑竹马,应具多层寓意,骑马比喻马上,童子骑马即马上添丁。马又蕴含平安之意,竹子更比喻谦逊、忠诚、正直。再有童子玩戏蝈蝈,蝈谐音「哥」,又喻叫哥哥,寓意家庭兄弟众多。此器纹饰场面吉庆欢愉、人丁兴旺,正祝愿着儿孙聪敏正直、长命安年。

此藏品的最终成交价格:明成化 青花十六子婴戏图盌

  • RMB  7 577 040

  • HKD  9 640 000

如有藏品想要鉴定,可以关注UKherearty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