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诗词全部讲解:6步读懂古诗词

古诗词全部讲解:6步读懂古诗词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又如2013年和2010年北京卷中李白的《古风》,指的是写作的诗体,即古体诗。(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

古诗词和文言文被同学们戏称是“第二外语”,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实词和虚词、古诗词中陌生的意象,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遇到的困难。与文言文相比,古诗词难度稍微小一些,所以董老师建议大家在突破古诗文这个大难题的时候,先从阅读古诗词入手。今天董老师给大家整理了读懂古诗词的6个步骤,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并按照步骤尝试读懂、读透古诗词。

1.关注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

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又如2013年和2010年北京卷中李白的《古风》,指的是写作的诗体,即古体诗。

2.注意作者身世及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所以读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诗人,是否是常见的名家。如果是名家要清晰此名家的诗歌特点,如2013年北京卷考查李白的《古风》,通过我们平时的积累可知,李白是唐著名诗人,浪漫主义诗风,情感表达丰富,因怀才不遇,又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常有感怀之作。所以在平时练习时,要注重积累,不能仅仅关注名家,也要积累非名家的一些信息。

(2)朝代,尤其是历史上有几个特定时期,如晚唐和南宋。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诗歌试题的注释内容。如2008年考查的顾炎武,再如2009年考查的张孝祥,两道试题的注释中都揭示了诗人写作的背景,从中我们能提炼出诗歌的写作目的和所展示的情感主旨。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3.从诗歌题材入手

韦应物的《闻雁》,弄清了诗歌类别鉴赏便轻而一举。从文中“归思”一词和“雁”这一意象,便知是一首思乡诗。一般来讲,诗歌类别有一定情感主旨指向,此诗如果确定是思乡诗,便可知道诗的主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简单地说,诗歌题材与主题大致呈如下关系:

(1)思乡诗

思乡诗多表达对家乡、亲人思念。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 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2)送别诗

送别诗多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如: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苦,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此诗写别情,直中见曲,古有折柳送别之习惯,然柳未青无枝可折,原来是春风故意不让发青。为何?深知离别之苦。一“知”一“遣”,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移情于景,极富感染力。

(3)怀古诗

怀古诗多凭吊古人古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李益的《汴河曲》:

汴水车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此诗以柳堤杨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触景生情,抒今昔盛衰之感,极富历史沧桑感。当然后两句更富诗意,即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后人。

(4)边塞诗

边塞诗有的是表现战士们英勇作战,保家卫国;有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在文本内容上,大多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边塞诗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诗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弥漫对战争的怨情:怨调动频繁,怨练兵奋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闺怨诗

多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6)羁旅诗

对家乡亲人思念,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7)田园诗

田园诗多表达对喧嚣尘世(污浊官场)的厌弃,对乡村、田园的热爱。这类诗歌在文本内容上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8)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诗歌评价切入方法较多,比如还可从数字入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 万、半”字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颇有意境,翠柳中一对黄鹂,清啭相亲,情趣万般;万绿丛中两点黄,色彩绚丽,掩映如画。如果写成“一”个黄鹂,则形象太孤,如果“几”个则其声太乱,“两个”为一对,此乃雌雄双栖,那是何等的相亲相爱!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一线,升腾而上,色调清新,景色优美。正因为数字用得好,就构成了黄鹂、白鹭之“小”和翠柳青天之“大”的对比,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

4.抓住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是指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又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中的最后一句“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传达出了全诗的主旨,警示两个孩子要有高远之志。

再如2008年《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本诗的前两句中“相望”“各一涯”“离怀”“愁”可读出友人远离,相离千里的忧愁之情;后两句中“肝胆”“鬓华”“无家”等主要词语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5.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1)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菊花

菊花是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如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梅花

梅花象征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松

松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6)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乌鸦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又如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9)猿啼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0)羌笛

羌笛有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1)水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如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2003年北京卷《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后两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古诗词全部讲解:6步读懂古诗词(1)

董瑞瑾老师,爱智康学科部高中语文学科负责人,毕业于985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熟知语文中高考考点,善于以幽默风趣的讲授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吸收知识点,逐步提升兴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框架。其主讲的讲座广受家长和考生的欢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