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和逝去的区别(表达去世的享年)
去世和逝去的区别(表达去世的享年)而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各方面发展都较为落后,尤其是医疗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所以人们普遍的年纪都达不到现代七十岁的标准。根据逝者年龄的长幼顺序,我国表达去世的具体词汇有着一定的区分标准。根据多方数据统计,在我们现代科技水平和医疗技术都很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全世界人口平均年龄都普遍要高于七十岁;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还有数十个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人均寿命超过了八十岁,多地风水宜人,百岁老人屡见不鲜。第一个决定表达“去世”这一意思的时候是用“享年”还是“终年”的重要因素是逝者的年纪,自古以来,崇尚儒家思想学说的统治阶级都将长幼顺序看的很重要。这样的传统代代流传下去,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长者为尊”的传统文化习俗,所以在要表达一个人去世的时候究竟是选择用“享年”还是“终年”来表达则更是要看这个人的年龄和辈分。譬如: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还没活到当时社会中的人口平均年龄,然后年纪轻轻便不幸早亡,那么就可以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前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华文化经历多个朝代而不衰,反而吸收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化历久弥新;流传至今日,文化形态丰富多样,中华文化术语更是博大精深,有着深刻的内涵。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根据从古至今的时代变迁,对于同一个意思的表达往往有着不同的盛行版本。
比如在现代言简意赅的白话文中表达人死亡的说法一般叫作“去世”,而追溯早前的历史,“享年”和“终年”两种方式则各代表不同的受众群体,其中内涵颇多。
针对群体的年龄不同我国古人在表达“去世”这一意思的时候,往往常用到“享年”和“终年”等词语,那么同样是表达“去世”这一意思的这两个词是否用哪一个都可以呢?其实非也,这两个同义词的使用语境以及针对的受众群体大有不同。
第一个决定表达“去世”这一意思的时候是用“享年”还是“终年”的重要因素是逝者的年纪,自古以来,崇尚儒家思想学说的统治阶级都将长幼顺序看的很重要。
这样的传统代代流传下去,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长者为尊”的传统文化习俗,所以在要表达一个人去世的时候究竟是选择用“享年”还是“终年”来表达则更是要看这个人的年龄和辈分。
譬如: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还没活到当时社会中的人口平均年龄,然后年纪轻轻便不幸早亡,那么就可以用一个“英年早逝”的说法来进行描述。
根据多方数据统计,在我们现代科技水平和医疗技术都很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全世界人口平均年龄都普遍要高于七十岁;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还有数十个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人均寿命超过了八十岁,多地风水宜人,百岁老人屡见不鲜。
而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各方面发展都较为落后,尤其是医疗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所以人们普遍的年纪都达不到现代七十岁的标准。根据逝者年龄的长幼顺序,我国表达去世的具体词汇有着一定的区分标准。
一般来说,“享年”是一种敬辞的表达,一般用来指死去的老人生前活了多大的岁数,也可以用来形容王朝统治的年代周年,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对于逝者的具体年纪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年老者或年轻人一般皆可通用。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五十二岁驾崩于含风殿,此处便可称之为“享年五十二岁”;而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公认的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则可以表达为“享年八十九岁”。
此外,“终年”则是表示“全年”、“整年”,有贯穿逝者一生的意味,所以起码逝者在去世时的年岁要在六十岁及以上才能用“终年”一词来表达比较妥当一些。
比如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的唐玄宗李隆基总共活了七十八年,便可以表达为“终年78岁”;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后崩于畅春园的康熙皇帝也可以描述为“终年69岁”。
所以总得来说,“享年”和“终年”在逝者年龄限制上的区别还算较为宽松的,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亦可以混用,主要是看记述者的语言习惯。
生前社会地位决定去世后的称谓除了逝者年纪这一制约因素之外,表达去世使用“享年”还是“终年”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便是逝者生前的社会地位、个人名声和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大小,这几方面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制度中的皇帝,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除了不学无术、荒废怠政的暴君昏君之外,基本上在统治时间内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的统治者都会在去世后使用“享年”多少岁来表达。
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堂重臣,他们所对人民做出的贡献都表现在社会政治制度上;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文化、军事、科技、医疗、经济等各个方面,只要有重大贡献者,都可以使用“享年”这一敬辞来表达他所活的年限。
若是这名逝者被判断为公认的对他生前所处的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造成的影响比如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造福了人民的生活等;那么可想而知,此人的社会地位一定是非比寻常的,他个人的声望名气也必然是非同凡响。
这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表达这位重大贡献者去世所使用的“享年”的表达方式,相对比之下,“终年”则要更为平淡一些,普适性更强一些,即便是没能对民族乃至全人类事业做出做出重大贡献者,也可以使用这个词来表达。
据与逝者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定表达去世的“享年”和“终年”这两个词语在使用上的区别除去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影响的原因便是前来表达祭奠和哀思的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
在流传至今的传统中华文化习俗中,通常来说,若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为血缘较近的直系亲属或是关系较为紧密的话,可以用个人感情色彩更浓重一些的“享年”来表达逝者的年纪。
除了亲疏关系之外,“享年”一词更带有尊重爱戴之意,比如可以运用于一些德高望重者寿终正寝的表达便也可以使用“享年”一词,此处虽无亲属关系,但从情感色彩上也是恰当的。
而“终年”这一词相较于“享年”的感情色彩更为淡薄一些,适用的表达场景多为比较客观几乎不含个人感情色彩的官方表达之中,所持态度一般是较为中立保守。
中华文化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表达去世的“享年”和“终年”虽然在逝者年纪、社会地位和亲疏远近关系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总得来说多为用于表达长者的逝世年岁。
而一般表达特别年轻早亡的逝者活了多少岁,则会称为“时年”,使用时应当视具体情况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