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欲仕欲隐孟浩然)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欲仕欲隐孟浩然)这首诗是孟浩然科举未第之后,离开长安临行前写给王维的。其代表作品有 《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著有《孟浩然集》。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一生从未做过官,又称“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他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一生从未做过官,又称“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他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代表作品有 《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著有《孟浩然集》。
这首诗是孟浩然科举未第之后,离开长安临行前写给王维的。
《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孟浩然不第后隐居在襄阳鹿门山,以隐居而出名。但他心里永远装着儒道两种哲学,这两种人生哲学造就了一种矛盾,让他的心灵在欲仕欲隐之间艰难地徘徊。
因此,《留别王维》这首诗歌感情十分复杂,有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有抑郁不得志的苦痛,有与朋友离别的不舍,也有决心归隐的解脱。
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写出落第之后的现状。考试落榜,心情非常糟糕,“寂寂”二字直接表达出科举未中之后的落寞之感。
古代科举考试是真正改变人命运的考试,考中了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没考中,便是“对饮悲歌泪满襟”、“羞见长安旧主人”。
放榜那天,考中的考生,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热闹非凡,未考中的考生,门前冷落鞍马稀,冷冷清清。
这样的境况对孟浩然来说,没有什么可期待的,长安再好,但对于一个落第的人来说,反而更让人难过,长安的热闹不再属于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空”字承接“寂寂”,内心的失落之感再次呼之欲出。刚来长安时,多么风光,张说、韩朝宗、张九龄、王维都很欣赏他。
他们带孟浩然去“省中联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惊艳四座。所有参加聚会的文人都很赞叹佩服他,自觉不如他,不敢再联句。
而现在,那些被人簇拥的日子没有了,天天除了失望,别无其他。这个时候,孟浩然仍然在为入仕而积极奔走,但依然没有什么结果,因此更加让人悲伤。
颔联“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芳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这里指的是归隐,“去”字表达了诗人要归隐山林的想法。
孟浩然内心一直有“归隐”情结。他的出生地襄阳自古就是归隐圣地,著名的庞德公就在襄阳的鹿门山隐居,那里也是诸葛亮、司马徽等人的隐居之地。
孟浩然从小受“归隐”文化的熏陶,他也曾和好友张子容一起上鹿门山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还写了《题鹿门山》《夜归鹿门歌》等诗。
甚至在张子容下山求取功名,并一举中第后,他并无羡慕之意,只写了《送张子容进士举》祝贺他,自己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山水生活中。
科举落第后,孟浩然又想过这样的生活了,“欲”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而“惜”字则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孟浩然想归去,但又不想离开自己的好友,表达出对好友的不舍。
来京城虽举仕不第,但却收获了一段深厚的友谊,他与小他12岁的王维成为“忘年之交”。
曾经,王维把他带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唐玄宗突然来访,还是布衣百姓的孟浩然无奈只能藏到床底下。
后来王维如实告知玄宗,有素人来访,玄宗也很大度,让草民孟浩然出来相见。
那时,布衣能见天子是多么难得的事,王维帮孟浩然实现了这个梦想。这份真情,是孟浩然舍不得离去的原因。
“欲”“惜”二字,表现出诗人在思想上的纠结,同时也将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句充满抱怨之气,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苦闷之情。孟浩然学富五车,很多人都钦佩他。
像大诗人李白在见到孟浩然时,公开表示了自己对他的崇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还有杜甫,也曾写诗赞扬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除此之外,韩朝宗、宰相张九龄等人都很赞赏他,他们都举荐过他,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引荐成功。
一个“谁”字充满了嘲讽之意,那么多提携自己的人,都未举荐成功,不就是这个社会识别不了有才华的人吗?
“谁”字对堵塞贤人入仕的黑暗势力给予了有力的指责。而“稀”字更是表达出知己难遇的现实,自古高山流水常有,伯牙子期难遇。
尾联“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再次表明归隐的决心。入仕之路走不通的时候,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孟浩然开始思考其他出路。
“只应”道出了诗人的选择:“或许只有归隐才是我应该走的路”。既然入仕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那么,诗人就只能关闭柴门,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了。
整首诗歌,“仕”与“隐”的矛盾思想贯穿全诗。在积极入仕没有结果时,便自然想到另一条归道路:归隐。
若是这个社会能够识贤才辨能人,或许也就不用选择归隐这条路了。既然选择不了“入仕”,那就选择“归隐”吧。
全诗延续了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的特点,用质朴的语言,将落第后欲去不忍,但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