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了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有学者考证,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正是巫咸古国的所在地。“巫文化”对华夏文化,尤其是在天文、中医方面影响深远。远古时代的巫,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既是沟通人神信息、主持祭祀、祈祷、占、算卦等宗教的巫师,又是从事医疗治病、采药炼丹的始祖,还是社会礼仪制度、文艺表演艺术的先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巫“具备科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等知识,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巫溪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巫文化”发源地。在巴渝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首推巫文化,巫文化中最古老的汉族神话传说则是灵山十巫。灵山十巫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十名巫师。善医药及占卜。灵山,疑即巫山。《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皎服。”王逸注:“巫也。

巫山神女、三峡悬棺、三座塔不见面。作为重庆人,你对本土的地名由来、祖先起源、地理演变知道多少?远古至今的巴渝市井传说,你又听过几个?

灵山十巫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

十巫图

巫溪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巫文化”发源地。在巴渝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首推巫文化,巫文化中最古老的汉族神话传说则是灵山十巫。

灵山十巫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十名巫师。善医药及占卜。灵山,疑即巫山。《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皎服。”王逸注:“巫也。”《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王逸复注:“楚人名巫为灵子。”是灵、巫古本一字。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2)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3)

宁厂古镇

远古时代的巫,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既是沟通人神信息、主持祭祀、祈祷、占、算卦等宗教的巫师,又是从事医疗治病、采药炼丹的始祖,还是社会礼仪制度、文艺表演艺术的先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巫“具备科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等知识,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了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有学者考证,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正是巫咸古国的所在地。“巫文化”对华夏文化,尤其是在天文、中医方面影响深远。

巴祖癝君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在古文献记载里巴国最早的君主是癝君。相传,从前武落的钟离山崩塌,出了一个石坑,一坑红如朱砂,一坑黑如生漆。有一个人从红色坑中出来,名叫务相,姓巴。有人从黑色坑中出来,共四个姓:婂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出现后开始争斗,于是务相用矛扎坑壁,说能把矛扎在坑壁上的,就做廪君。"廪",古代指虎,"廪君"即"虎君"意为凶悍勇武,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结果姓婂、樊、柏、郑的人谁也没扎住,而务相扎在坑壁上的矛上还能挂住剑。又用土做船,在船身上雕刻绘画,然后让船浮在水上,约定说:“如果谁的船能浮在水上,就可做廪君。”又独有务相的船能浮在水上,于是就称务相为廪君。务相乘着他的土船,带着他的部众,顺夷水而下,到达了盐阳。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4)

舞台上的癝君与盐水女神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5)

舞台上的土家族跳丧

巴人的发展与壮大,与其作用丰富的盐矿资源不无关系。书中记载,话说廪君掌权后,开始带领巴人四处迁移,途中碰到盐水女神,盐神对廪君一见钟情,并甘愿把自己的盐矿资源当成嫁妆赠给廪君。不料,却遭到廪君的拒绝。为了阻止廪君继续迁徙,盐神化作千只老鹰阻拦其去路。而廪君为了带领部落继续前行,就假意送给盐神红丝巾当做爱情信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盐神再次化成千只老鹰阻拦巴人去路时,廪君却掏出早已准备的弓箭,对准戴有红丝巾的老鹰拔箭怒射,巴人迁徙故事从此演变成了一段凄婉悲壮的爱情传说。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后代以奉祀,故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今天的土家族已经被认定为巴人的后代,在他们的传统文化“跳丧”动作中 “就有‘虎抱头’、‘猛虎下山’等动作”。

大禹娶涂山氏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6)

在重庆南山又名涂山,山上建有涂山寺,江边更有呼(夫)归石。《重庆地区古小说与民间故事研究》依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大禹在川渝治水期间,曾在涂山娶妻涂山氏(人名)生子,而据《左传》等古书记载,涂山很可能就是如今的南山。在今天南山上还有一座涂山寺。此外,在大禹离家治水后,怀有身孕的涂山氏每天在“呼(夫)归石”盼望其归来。有一天怀胎十月的涂山氏照常去等待丈夫,却突然临盆生下一子取名为夏启。当时涂山氏生孩子的地方很可能是在如今的弹子石,“以前弹子石名为‘诞子石’,顾名思义是在纪念大禹儿子的诞生。”弹子石上游还有夫归石,传说是涂山氏呼大禹回家不得,化身而成的。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7)

南山涂山寺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8)

曾经长江上的呼归石

不过据专家考证,重庆涂山跟大禹治水没一点关系。

南岸区的涂山是重庆老地名,大约三千两百多年前,商王武丁伐巴,巴人被迫从现今的湖北西部沿着清江流域向西迁徙,然后越过七曜山脉,进入现在的重庆境内,然后继续西进,建都江州(现重庆城),前后达八九百年。

涂山是巴人建都江州之后便开始沿用的名字,取传说中大禹妻子涂山氏的名字命名,也因此,重庆本地流传了一些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实际上,重庆和大禹以及涂山氏并没有关系。

巴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而大禹属于百越人。在巴人迁徙到江州后,应当是将大禹的传说映射到本地的山河中,故以涂山氏的名称命名“涂山”。实际上,仅是涂山就有多处,如河南嵩县、徽巢县、浙江会稽(绍兴)、四川汶川等。在生产力还极端落后的夏禹时代,其足迹要遍及中国的东西南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大禹没有到过重庆,更不会在重庆娶妻生子,涂山等遗迹仅是后人的附会。

巫山神女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这个词的背后有很多美丽的传说:长江三峡两岸巫山十二峰中的望霞峰,亦称神女峰,它坐落在长江北岸。在群山簇拥,挺拔云霄的山峰旁,有一石柱,远远望去,恰似一位少女,亭亭玉立,俯视着长江,这就是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化身。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9)

尽管巫山神女传说故事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说为炎帝(赤帝)之女,一说为王母之女,本名瑶姬(亦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重庆市、湖北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在消除十二恶龙之后帮助大禹治水,授禹天书以成其开錾河道排除洪水之大功。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化作神女峰永远守护三峡大地。为行船保平安,为船工指航道,为百姓采灵芝,为樵夫驱虎豹……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阳,又最后一个送走晚霞,博得后人立庙尊崇奉祀。另一说则是宋玉在《高唐赋》中向楚襄王介绍的巫山神女:“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的一番描述,激起楚襄王的极大兴趣,也想和这位女神发生点故事。在《神女赋》中宋玉就写到了楚襄王与神女的遇合:“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此后,“巫山云雨”“阳台梦幻”“云梦巫山”“云雨之情”等用语遂成为男女欢会之典故,广为传用。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0)

巫山神女传说是三峡地区长期流传、保留下来的远古文化财富,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研究三峡地区的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1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巫山神女传说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竹寺传说

“朝天门江边的石梯坎见不到底,一直通到金竹寺”,神秘“金竹寺”藏于朝天门两江汇合处的江底之下,这个故事在重庆民间流传了上千年。

传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老陈的信差,由成都到重庆,经“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计一千零八十里官道,一路晓行夜宿,走拢石桥铺,眼看天色已晚,虽距重庆城仅20余里,但因疲乏只得找栈房歇下。 客挤,没铺位,店主安排他与一僧人搭铺。此僧系一游方和尚,仙风道骨,说他从华岩寺来,在与老陈言谈间交予一封信,烦劳顺便送去,信封上写:“交渝城朝天门外金竹寺长老收”。次晨,老陈“鸡鸣早看天”,发觉搭铺的和尚早已不见踪影。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1)

世纪初重庆老码头

“朝天门外金竹寺”,在哪里?怎么走?东问西问,一直打听到天黑都无人知道。老陈是个实在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不但去了朝天门,还从左面千厮门、右面东水门仔细寻找一遍。奇怪,既叫寺,当然是一座庙宇,应当十分醒目,怎么不见半点踪影?竟没任何一个人知道呢?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老陈只好找了一家小客栈住下,可就在他抱着被子进屋的时候,忽然见黑黢黢的前方有盏灯笼闪亮,灯笼上映出三个大字:金竹寺。有个人正由码头上面拾级而下,灯笼上映出三个大字:金竹寺。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陈兴奋得丢下铺盖就朝那灯笼跑过去,这才看清楚是个小和尚。“请问宝刹在什么地方?”“看,那不就是金竹寺么!”老陈顺指处一望,张大的嘴巴再也合不拢来。

老陈兴奋得丢下铺盖就朝小和尚跑去,在小和尚的指引下,朝天门江心出现了一座巍峨宏伟的庙宇,矗立在一处凸起的小山顶上。怪呀!怎么这样宏大一座寺庙竟没人知道呢?老陈紧随提灯笼的小和尚,心里一边嘀咕,一边掏出信拜托交给长老。左看右瞧,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只恨少生了一双眼睛。寺院周围亮晃晃的,是啥?是一蓬蓬茂盛的竹子,老陈顺手折断一根作杵路之用…… 老陈送完信出来,顺手在寺庙中折了一截竹子当拐棍。谁知当他出寺后,寺庙却不见了,手中的竹子也变成了一根发着金光的金竹。

三塔不见面

今日重庆坊间里巷,仍流传着一些古老的传说,这些传说围绕着重庆的古迹胜景、风土人情而展开的,颇具地方乡土特色。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2)

传说重庆“三塔不见面”,指的是南岸文峰塔、觉林寺报恩塔、龙门浩卵石塔(现已不存在)。江南一隅的文峰塔,通高24米,全系用石砌成,虽也是呈六角七级楼阁式,因屹立山巅,更显气势。此塔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今已有155年历史。

报恩塔在南岸龙门浩莲花山麓的觉林寺中,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3)

民间流传,这三座塔镇住了一条恶龙,文峰塔镇其头、白塔镇其尾、报恩塔镇其身。三座宝塔各处一方,无论你到哪一座宝塔,都看不见另两座宝塔的影子,若是三塔见了面,城区将江水猛涨,洪水泛滥,必有大灾。

野史说,咸丰年间川东道台认为,自清以来,偌大一个渝城竟无人金榜题名,为挽救文风,特地在江南山巅造七级宝塔一座。据传,南岸文峰塔落成后,每当正午日照中天时,江南之文峰塔与禹王庙侧的七级宝塔,双双倒映入大江之中,只见长江中两个塔尖相依天成,重庆文脉由此续接上了。

江南三塔,所处地势,高低错落,尤其是那江梁上的卵石塔,水涨塔消,水退塔现,三塔自然是不能见面的。美妙动人的传说,大抵是取“塔为灭恶生善”能“生福灭罪”之意,表达的是重庆人对美的追求。

青狮白象锁大江

在老一代的重庆人间,流传着一个“青狮白象锁大江”的传说。其源自南岸区慈云寺门前的青狮雕像和与之隔江相望的白象雕像。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4)

慈云寺位于重庆两江汇合处的对岸,背倚涂山,面临长江,筑于狮子山崖,中式飞檐庑顶,西式砖墙形制,在中国寺院建筑中别具一格。

俯卧在寺门前的青狮,一说因其地处羊角滩下,门坎石上,河流水急滩险,时有覆舟之虞,刻此青狮以资镇摄;另一说即为“青狮白象锁大江”,与隔江渝中白象街之大白象遥相对峙。青狮既象征佛音如狮子吼,震惊愚顽,又体现狮子山名的独特风貌。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5)

古巴渝十二景组图(重庆人不可不知的古巴渝神话传说)(16)

而白象街位于渝中区东南部,东起望龙门,西抵太平门,是一条车道宽不过4米、长不过0.4公里的临江背街。这条临江背街,历史上它曾是重庆城最重要的码头,最繁华街市。

白象街得名于街上有个白象池,白象原池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的大象,恰好和长江南岸玄坛庙的一对青狮相对,所以民间传说着‘青狮献瑞,白象呈祥’、‘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

佛教中文殊坐花莲而跨青狮,普贤执如意而骑白象。旧时重庆,江南江北,客商往还全赖舟棹,应为保客货安全而立此二石像。一南一北,隔江对峙。如今青狮历经沧桑依然俯卧在慈云寺山门前,而白象在文革时期遭毁,只剩下白象街的名字夹杂在发黄书页般的城市中,任人翻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