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十部顶级古代武士电影(这部57年前的武士片巅峰)
日本十部顶级古代武士电影(这部57年前的武士片巅峰)“在整个过程中,井伊的家臣进一步发现了求女的秘密,当得知井伊家安排他进行切腹时,求女有点惊慌失措,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但是依照武士道精神,切腹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一旦决定了,便无可反悔。求女在井伊家臣的步步逼迫下,最终走向了切腹的平台,他虽然苦苦哀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井伊家臣的丝毫宽容,而最终求女切腹用的刀,竟然是他自己所用的竹刀,就这样求女在极度痛苦的过程中,先是用竹刀切腹,然后在忍不住痛苦的情况下,咬舌自尽“。这个时候有些浪人便想到了一个谋生的方式,他们以生活窘迫为由,到仍然保存的武士大宅中以借地切腹为由,以获取大家族经济上的帮助,幸运的话还能够获得一份谋求生计的工作。井伊大宅便遇到了这种不厌其烦的骚扰,所以就引发了家老向津云半四郎讲述的如下的故事:“在半年前有一个名叫千千岩求女的青年浪人到井伊家要借地切腹,而井伊家的家臣认为这又是一个借切腹为由骗取微薄钱财的落魄武士,他们为了能够
近年来“道德绑架”一词一再被提及,所谓的道德绑架,指的是某一部分人以一种过高的,难以执行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某个特定群体,以达到非道德问题本身的目的。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公共道德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所区别的。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个公共道德对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而言是可以很好地执行到位的。但是以上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如果我们在加一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这个给老年人让座的公德是否还可以很好的执行呢?如果这个年轻人刚刚遭遇了人生中极为不幸的变故,如果这个年轻人刚刚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正准备回家休息,如果这个年轻人正因为失恋了而生无可恋?而这个时候是应该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还是老年人应该关心呵护一下年轻人呢?
另有在做慈善这件事情上,公众也时常会提出某某富豪那么有钱,却仅仅捐了多少这样的问题。这也是道德绑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而之所以公众会发出这样的质疑,是因为很多普通大众并没有富豪的处境。毕竟我们手里没有那么多的财富,所以我们会很轻松地认为富豪应该在可以自由支配的前提下多为社会做点慈善事业。而富豪呢?他们多是企业家,他们除了要考虑自己的生活之外,还要照顾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投资者、员工、客户、供应商。这些人相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显然要对他们更有意义。而且很多企业家的财富往往是账面财富,其实可自由支配的部分要大大缩水,而假如企业家从正常业务中抽取资金做慈善,不仅仅不符合很多企业操作原则,甚至还会对自己的业务造成致命的打击。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道德绑架,更多的其实是生活环境不同之后,对自我和对别人的道德标准不同而造成的,而造成这种道德标准不同的原因,除了有个体的自私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认可外,还有就是对事实本身不能够全方位的认识。在一年前重庆发生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初,公众一边倒的指责小车女司机,习惯性地认为是女司机惹的祸。这就是一场典型的群体审判,在没有调查,没有论证的情况下,按照群体的普遍意识认为一定是女司机的问题。最终真相大白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可笑。但是我们从女司机以及她家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如果事实真相没有那么容易再现需要艰难论证的情况下,是不是公众舆论会让女司机及其家人陷入一种极为困难的境地,这种群体导向的道德绑架是极为危险的,甚至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反道德。
在1962年的时候,和黑泽明同属于日本影坛四骑士的小林正树执导了一部名叫《切腹》的武士电影,这部影片和黑泽明的《七武士》一样,是一部对武士精神进行反思的作品。但是这部《切腹》显然反思的要更为深刻和彻底,角度更加的刁钻,寓意也更为广泛。影片以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终极象征“切腹”为名,通过这个充满荣耀和残酷的行为,小林正树向日本的精神价值体系发起了一次拷问,同时也是对道德绑架行为的拷问。
想要看懂这部影片和知道其中的含义,首先要对日本武士中流行的切腹仪式有一定的了解。而了解切腹仪式又必须先了解武士这个群体。武士指的是古代日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效忠于自己的领主,更像是现在的职业军人。但是在古代的日本,他们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而武士道,则更像是武士的行为守则和精神支柱。在武士道中,“切腹”这一典型的行为,被武士视为最高的荣耀。而这一看似残酷的行为,对于武士而言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从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武士的那一刻,便渴望着有一天用这种方式杀身成仁,以实现作为一名武士的最高荣耀。在武士中,一般切腹者是在战败之后引咎切腹,或者是不愿意成为俘虏的情况下,选择用这种方式光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林正树执导的这部影片,始终围绕着武士道中的这个终极荣耀展开。影片以一个名叫井伊的大家族记事本上的某一天的内容展开,这天井伊大宅中来了一名落魄的浪人津云半四郎(由仲代达矢饰演),所谓的浪人,是因为在和平年代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武士了,所以没有了主人的武士,便成了浪人。所以津云半四郎也可以称作是落魄的武士,但是即便是落魄的武士他们依然要坚守着武士的精神。津云半四郎来到井伊大宅,见到井伊的家老(由三国连太郎饰演),提出要借用井伊的大宅庭前完成切腹仪式。
在这部影片中,小林正树的叙事逻辑非常独特,他并没有按照故事的发生时间为线索。虽然影片的开始以津云半四郎开头,但是很快井伊的家老向津云半四郎讲了一个半年前来借他家前厅切腹的一个年轻浪人的故事。从而又引申出一个当时浪人普遍的现状,首先当时的日本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因为这段时间里战争集中性的结束,很多幕府被兼并,而大量的武士“失业”后沦为浪人。而这些浪人没有了吃饭的生计,同时又因为他们特殊的武士身份,使得他们很难参与到其他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所以这些武士的生活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个时候有些浪人便想到了一个谋生的方式,他们以生活窘迫为由,到仍然保存的武士大宅中以借地切腹为由,以获取大家族经济上的帮助,幸运的话还能够获得一份谋求生计的工作。井伊大宅便遇到了这种不厌其烦的骚扰,所以就引发了家老向津云半四郎讲述的如下的故事:“在半年前有一个名叫千千岩求女的青年浪人到井伊家要借地切腹,而井伊家的家臣认为这又是一个借切腹为由骗取微薄钱财的落魄武士,他们为了能够止住这种在浪人中蔓延的不良风气,以维护武士的尊严,决定将计就计,他们按照切腹的仪式,为求女准备了全套的切腹工具,并且要求他严格按照武士切腹的传统流程,完成整个切腹仪式”。
“在整个过程中,井伊的家臣进一步发现了求女的秘密,当得知井伊家安排他进行切腹时,求女有点惊慌失措,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但是依照武士道精神,切腹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一旦决定了,便无可反悔。求女在井伊家臣的步步逼迫下,最终走向了切腹的平台,他虽然苦苦哀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井伊家臣的丝毫宽容,而最终求女切腹用的刀,竟然是他自己所用的竹刀,就这样求女在极度痛苦的过程中,先是用竹刀切腹,然后在忍不住痛苦的情况下,咬舌自尽“。
求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是被迫地完成了整个竹刀切腹的仪式,最终在几度痛苦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作为一名武士非常不光荣的一生,并以自己的生命,成为了武士中的反面案例。井伊大宅的家老向津云半四郎讲这个故事,就是想以这个故事告诫津云,让他知难而退。
故事到这里仅仅完成了一半,这便是小林正树的高明之处,他先是让井伊家老从一个角度讲述了求女的故事。在井伊家臣的眼中,求女是一个武士中的败类,他的行为辱没了武士的荣光。而银幕前的观众先是跟着井伊的家臣获知了求女的“事迹”,在观众的心中,虽然也不看好求女,但是却埋下了很多疑惑。
这便引出了津云半四郎的故事,原来千千岩求女是津云的女婿,同时也是他好友的儿子。求女的父亲当年因为主公战败,而切腹尽忠,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好友津云。本来如果没有这次托付,可能津云也会通过切腹来实现作为一名武士最后的,也是最高的荣光。导演通过津云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关于武士荣光和生存之间的命题。武士在成为武士之前首先是一名普通人,他们也有妻儿老小,也有喜怒哀乐,在武士荣耀和家庭亲情之间该如何抉择呢?这是世界抛给津云的命题,也是影片导演小林正树抛给日本社会的一个命题。
紧接着津云讲述了求女如何成为了他的女婿,此后求女和自己的女儿(岩下志麻饰演)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好景不长,津云的女儿和他的外孙相继病倒,为了拯救家人,求女也顾不得很多。他只好选择以借井伊大宅切腹的名义,以获取微薄的施舍,这也是他在进行切腹之前恳请井伊的家臣宽限时日的原因。
当银幕前的观众看完津云所讲的故事时,才全方位的了解了求女切腹的真相。而这个时候的观众,以及井伊的家臣是否还能够完全用武士道精神来评判求女的行为呢?从一个理想状态而言,求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以武士的荣耀为借口,来换取微薄的施舍。但是井伊的家臣就因为自己片面地对事情做出的判断,而用一种胁迫的方式,几乎是以切腹的名义处死求女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吗?便是符合武士道精神吗?
导演小林正树用津云的口吻抛出这个命题之后,便穷追不舍,银幕上的画面和配乐也变了风格,迅速地从一种冷静的态度,渐渐的演变为一种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对抗的双方分别是津云和井伊的家臣们,津云渴望着能够在武士精神的范畴内和井伊的家臣达成和解,但是井伊的家臣始终认为津云是在借切腹为由为求女报仇。但是银幕前的观众已经很明了的看到了事情的全貌,每个人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武士精神是用来规范武士行为的,而最后杀身成仁,也是武士们克服失败恐惧的精神寄托。到了和平年代之后,武士们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平台,在这个时候武士们不仅失去了谋生手段,同时也失去了精神支柱。而武士对于那些浪人而言,更是空有其名,别说家人,甚至是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这个时候,如果把武士道精神强加在他们身上,又何尝不是一次“道德绑架”呢?
相比于井伊的家臣们,平津更明白武士道精神的要义,因为他曾是真正以武士的身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人。而到生命的最后,他竟然没有完成好友的嘱托,保护好求女,保护好自己的女儿和外孙。而这个时候,导演通过津云的处境,展现出了武士精神的片面性,和所有的社会公德一样,它们只适用于理想状态,而在偏离了理想状态之后,过分的强调武士精神和社会公德的形式,反而是一种背经离道的行为,是一种道德绑架的行为。
影片的最后津云并没有否定武士精神,他只是想让井伊的家臣们,更深刻的了解武士精神,同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通过对求女事件全方位的剖析,让井伊的家臣们,对求女事件,对武士道精神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无论是津云还是求女,亦或是井伊的家臣们,他们都应该有共同的宿命,因为他们同属武士群体。就像影片中津云所说的那句台词一样:“我的今天,可能就是你们的明天”。
而将这个事件放大到道德绑架序列,其实人们所缺乏的大多数并不是对道德的认知,更多的是道德的适用性。就如同影片中求女事件一样,当井伊的家臣一步步发现求女借切腹一事谋财的“真相”时,他们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看似是在维护武士精神,其实却以武士精神之名,更加深了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当井伊的家臣幡然醒悟的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本来一点小钱可以打发的事情,却闹出了几条人命。这也是现代社会中道德绑架事件的通病,本来社会公德是用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到最后却因为道德适用性没有掌握好,更激化社会矛盾。
《切腹》这部影片是日本武士电影的巅峰之一,它并没有否定道德和社会精神价值的意义,导演通过这部影片,是希望提醒银幕前的观众,现实世界不是一个理想世界,它存在着各种特定的变体。在适用道德准则时,需要将事件分析清楚,研究明白,在全方位的掌握了事情的真相后,通过严谨的论证,才能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