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东塔旅游(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之关岳庙和清净寺)
泉州开元寺东塔旅游(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之关岳庙和清净寺)上前一看,哪里是狮子,这是龙啊。可是这龙长的是狮子腿脚。踏跺两边有石狮。清代时,乾隆年间在关公殿左手又加一个院子叫崇先殿,把关公的上三代先祖也请了进来。民国十六年(1927年),关帝庙着了一把大火,连历代宝贝都毁了。重建时把岳王一起请了进来祭祀,从此称作关岳庙。关岳庙门前有上面图片中很多上香的人,马路边还有下面这样的石柱。这个不是古物,但也是中国传统望柱。这种石刻蟠龙柱最早应该起源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柱,即使上面没有天安门华表上的云板,它也还叫华表。柱头上的蹲兽不是石狮,而是石犼。
从府文庙出来,如果不是沿着中山路往南去看天后宫,还可以沿着“文庙”牌楼下的涂门街往东去看另一座神庙。这座神庙就是泉州最花哨、也是香火最旺的通淮关岳庙。
泉州过去一定是有不少关帝庙,通淮的这座关帝庙规模最大,恐怕也是古代官方认证过的,所以留存了下来,就叫做通淮关岳庙。为什么是关岳庙、而不是关帝庙?关者关羽也,岳者岳飞也,二神共祀之庙,是为关岳庙。
唐代天宝年间有一四川才子李元溥中了进士,他就入朝做官,当上了云南军官。安史之乱时,这李元溥怕受战乱殃及,便弃官隐居。按说安史之乱离云南远着呐,恐怕当时他躲避的是南诏吐蕃之争,他一个唐朝派驻的官不想介入。李元溥逃出云南就往海边走,走到一个地方,见山水甚好,便结庐隐居下来,还练道不止。二十年后某一天,山下众人忽闻空中有音乐,俄顷,见那隐修者李元溥就白日升天了。此山便被称作“乐山”,有天乐降音之山。这座山也叫五台山,在泉州以北四十公里。李元溥羽化升天后,常在周边山里显圣,有神迹若干。邻山下建寺进山伐木,被困,有化为白头翁的李元溥助其沿河运木。寺成后,李元溥被泉州人尊为山神,建庙祀之。北宋皇祐年间,泉州修建洛阳桥,需一神镇之,便请来了乐山白头翁李元溥,任其为海神,敕封通远王,这是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此后,李元溥成为通远王,常施法于海,民勤祷之,可保佑风息浪平。南宋时期,泉州人出海拜的官方海神就是这位通远王,通淮这里建了一座通远王祠。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封妈祖为天妃,称其为泉州海神,取代了通远王的海神地位。从此,通远王逐渐式微,远航的人儿都去拜妈祖了。
到了朱元璋开创明朝,他崇敬关公,在南京每座城门的瓮城里都建一座关帝庙。他的子孙们也都继承此志,北京的每座城门瓮城里也都有一座关帝庙。北京现存的只有德胜门的关帝庙了,我上次在北京城墙系列帖子里写过。朱元璋还下诏各地兴建关帝庙,这就轮到了泉州。彼时泉州地方财政尚不充盈,便把通淮的这座海神庙征用了改作关帝庙,反正已经有妈祖保佑海上平安了。关帝庙建成伊始并无甚香火,现存的功德碑已经没有建庙的了,只存有明嘉靖年间《重修关侯庙记》碑文,碑亦不存。朱元璋除了兴建关帝庙,还封了一位全国的水神叫“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就是平浪侯晏公。最早的通淮关帝庙有二个院子,左边的正殿武成殿是关公,右边的正殿是晏公。万历年间把右边改成了三义庙,就是祭祀刘关张,还加上了诸葛亮。
清代时,乾隆年间在关公殿左手又加一个院子叫崇先殿,把关公的上三代先祖也请了进来。民国十六年(1927年),关帝庙着了一把大火,连历代宝贝都毁了。重建时把岳王一起请了进来祭祀,从此称作关岳庙。
关岳庙门前有上面图片中很多上香的人,马路边还有下面这样的石柱。
这个不是古物,但也是中国传统望柱。这种石刻蟠龙柱最早应该起源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柱,即使上面没有天安门华表上的云板,它也还叫华表。柱头上的蹲兽不是石狮,而是石犼。
踏跺两边有石狮。
上前一看,哪里是狮子,这是龙啊。可是这龙长的是狮子腿脚。
看看月台上的青石扶手栏杆。
这种栏杆叫做禅杖栏杆,虽然也不是古物,却是符合传统规制的。上面手扶的叫禅杖,禅杖下面的支柱叫净瓶。栏板芯叫华板。当然还有栏杆柱和上面的柱头叫望柱。这里叫作云纹净瓶,双龙华板,蟠龙望柱。
关岳庙在中间,左手是崇先祠,右手是三义庙,三座院落的山门连成一体,所以看上去是一座庙。它的内部是分成三个三进院的,但是不妨碍你把它看成是一座庙。
三座山门的屋顶都是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中间关岳庙屋顶正脊分成三段。看看它有多花哨!
脊刹上的鎏金宝珠亮瞎凡人眼,飞龙们神采飞扬、色泽艳丽。垂脊的脊端是八仙过海,面不可认,只能分出男女。脊墙上飞着凤,奔着马,开着花、飘着云、卷着浪。这是近年的贴瓷。
再看看侧殿山门。
看看隔扇门,贴金棱花,近年的。
看那檐下,这是穿斗梁架构。看看木刻垂花柱和枋端,非常精致,民国十六年的。
关岳庙门殿是王府式大门,三开一启。两边梢间有关公的两名随从:扛大刀的周仓和牵马的关平。看看其中之一。
不对头,这位手里没大刀,马也不是赤兔马。再看那马,似是的卢,那这应该是刘封?
关岳庙山门额匾“關岳廟”后面有一块“正氣”横匾,传说那是朱熹所题。朱熹题的“正氣”匾是在他讲学的独峰书院,这里的这块匾应该是复制的。朱熹能写字的时候,这里可能还是海神庙。
看看门殿内的一榀穿斗构架,也是花哨无比,横枋上画着“义释曹操”。
关公勇而有义,受天下人尊崇。在北京的历代帝王庙里,关公单有一间庙堂,明清皇家都会去上香。关公是怎么和发财结下关系的?没弄懂,但凡是做买卖的,无论大小,都要把关公像摆在显要位置。泉州关岳庙的香火旺盛估计是求财运的居多。为了泉州民间求财路不受阻,福建省把这座通淮关岳庙保护了起来,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关岳庙出来,沿街向西走。这里保留了一座老房子。趋近一看,这是“锡兰侨民旧居”。
锡兰现在叫斯里兰卡,古代称其为狮子国,唐僧西游时把它记为僧伽罗。他们为什么会侨居此处?狮子国和中国自古就有来往,自东晋开始就常有狮子国遣使来进贡。其实那时的狮子国并不是东晋的藩属,只不过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手里拎着礼物来,就都叫进贡。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又去到狮子国,回来向朱棣描述彼处特异风情,并说那里有佛牙。这话让道衍和尚姚广孝听见了,他就在郑和再次出发时候搭上郑和的大猛龙去狮子国看佛牙。回来的时候,锡兰当时的国王就派三太子充当国使随船赴明入贡。朱棣见小王子英俊乖巧,便准其留京读书习礼,并赐世姓。世王子学成之后便登程回国,路过温陵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还有一座京里没见过的那么花哨的关帝庙,便在此买房住了下来。《世家族谱》中即有“厥后,归途路经温陵,因爱此地山水,遂家焉”。世王子在此生活,到后来有一代无子,只有二女。长女便招一许姓帅哥入赘,其后代复姓许世。现在泉州还有后人,斯里兰卡官方确认其为世王子后代,称作公主。此房清末已出售给别人,有房契记载。其门前街道改造时,按照房契发现此宅历史,便重修后也交给省里保护起来了。你看,一直到明永乐年间,泉州还都是下南洋海路的重要港口。永乐之后,明朝逐渐实行海禁;清康熙实行更严格海禁。乾隆解除海禁后,规定所有南洋、西洋贸易全都走广州。东洋海路一直都是走宁波。此后,泉州港口地位日落西山,没落了。
这座锡兰侨民老宅西墙外有一堆人和板凳。
我本以为这里是锡兰侨民的聊天室,仔细一看,那是一批麻衣术士在给人答疑解惑、数落命运、回首往事、演算前途。
顺着马路再往前走,就可以看见一座清真寺,锃新瓦亮。
老门还在前面。
作为海上丝路港口,泉州除了锡兰侨民以外,肯定还会有其他侨民。先知穆罕穆德公元六世纪创建伊斯兰教,七世纪就有穆斯林从阿拉伯来到中国,阿拉伯哈里发(就是国王)曾遣使向唐高宗通报阿拉伯帝国成立。此后,就有更多的穆斯林从阿拉伯和波斯坐船来华,当然也有走古丝绸之路的。走陆路的分布在华西北的居多,华东南大部分是坐船来的。泉州也有不少穆斯林聚居。
穆斯林每周五要做礼拜,都要去清真寺。泉州历史有记载的古清真寺有二座,一座是北宋时期阿拉伯穆斯林盖的圣友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另一座就是南宋时期波斯穆斯林盖的这座清净寺(绍兴元年,1131年)。二座寺都在元末毁于战火,永乐年间清净寺得以重建。
我曾在开罗看过阿拉伯清真寺,很古老,但不是很漂亮。我在德黑兰看见的大清真寺非常漂亮,很震撼,波斯穆斯林风格。能和德黑兰大清真寺相比漂亮的是我在伊斯坦布尔看见的蓝色清真寺,奥斯曼穆斯林风格。这些清真寺都可以在非礼拜时间参观游览,也不收门票,蓝色清真寺收票。我们知道穆斯林的圣地是沙特的麦加大清真寺,每年斋月都有全球穆斯林去那里朝觐,开斋节的礼拜规模最大。中国穆斯林每年都会包机去麦加朝圣。麦加大清真寺不许外人进,连麦加城都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在麦加承包工程都必须派穆斯林工人和工程师去现场。非穆斯林要去麦加的话,先要在城外官方指定的地方举行皈依仪式,当场施行割礼,然后会有沙特官方发给一个证明。
中国的穆斯林主要是逊尼派,也有少量的什叶派。波斯穆斯林是什叶派,十六世纪确定为十二伊玛目派至今。中国穆斯林的什叶派和伊朗不一样。
既然这座清净寺是波斯人建的,那就是属于什叶派的呗。走到大门口看看。
东边的院墙已经没有了,只剩大门和西墙。这个正立面让我想起了前些年在土耳其孔亚看见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那个古驿站还保存得很好。大门上的叶形拱券是穆斯林建筑风格的特点,复杂的还有多叶形。
站在大门下,看看上面的穹顶。
门楼上面叫做望月台,这个台子有大用。每年伊斯兰历九月,是伊斯兰斋月。穆斯林的标志是新月,九月的新月日是斋月的开始,持续到十月的新月日。全国的中心清真寺伊玛目到九月就要上到望月台观月,他很懂月相,新月来到的头几天他就可以知道,他就会宣告今年全国斋月哪一天开始。他还会每天上去观月,到十月新月即将到来时,再宣告今年全国哪一天斋月结束。现在有了精确的天文历,就不用伊玛目登台观月了,每年早早就可以确定斋月的起止日期。斋月期间,穆斯林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是不能进食的,喝水也不行,但是老弱病残孕除外。所以,斋月期间,穆斯林通常日出之前吃早饭,日落之后吃晚饭,一日两餐。斋月中,所有单位都早上晚上班一小时,下午早下班二小时,店铺也一样。斋月结束后是开斋节,严格地说,也要伊玛目宣告。伊斯兰历和公历不同,和我们的农历也不同。我们的农历是太阳历,也叫日历;伊斯兰历是月亮历,也叫月历。
进了大门,右手是一座碑亭。里面有二座碑,一块是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另一块是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都是重修清净寺碑,建寺碑已失。
大门对面的原寺墙上嵌有一块石匾。
上面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1407年)的一道上谕,是伊斯兰传教的许可。谕中的米里哈之是伊斯兰传教士的称呼,可以看到明代管伊斯兰教叫“马哈麻之教”。这部敕谕的原件一直在扬州回回堂,原件是汉、蒙、波斯三种文字。波斯文比阿拉伯文多四个字母,和阿拉伯文一样从右向左横着书写,和我们相反。
大门左手是一片残迹,那应该是古代的礼拜堂。
穆斯林拜真主是朝着麦加的方向,在中国是向着西方。看看西墙的祭坛位置。
穆斯林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做祷告,早中晚都有。佛教和基督教是单神崇拜,道教和印度教是多神崇拜,这些都要对着神像做祷告,叫做拜神。伊斯兰教也是单神崇拜,就是万能的安拉,但是伊斯兰教禁止人、兽崇拜,所以安拉没有神像。穆斯林出门在外也要按时做祷告,如果知道麦加的方位,就在地上铺一个毯子或者是报纸,跪下祷告。如果不知道麦加的方位,可以拿一个金属圆片甚至是大点的硬币摆在毯子上代表麦加的方向。如果出门很多天,不知道有没有做祷告的机会,他们临出发前要去清真寺做一个大号的祷告,向安拉说明情况,求安拉保佑。回来之后还要去清真寺向安拉报告,谢安拉保佑。有一些伊斯兰国家的长途火车、飞机、轮船上都有专门的穆斯林祷告室。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以东海里发生8级地震,泉州城建严重受损。上面这座礼拜堂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这次大地震造成的,难以重建。之后,清净寺把几十年前盖的一个小院改作礼拜堂,它原来是阿訇的宅院。这是一座中式院落,叫明善堂,1998年重修。
北京牛街清真寺和西安东大寺都是中式建筑,规模都很大,西安东大寺还属于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泉州清净寺的这座明善堂正屋门上有一块清代额匾。
“万殊一本”,出自《朱子语类》中“到这里只见得一本万殊,不见其他”。意思是万变不离其宗。
看看礼拜堂内。
你看那个金光耀眼的门罩,这是闽南风格。岭南和晋派建筑中也普遍有门罩装饰,他们多用非常精致的镂空木刻。闽南的这种门罩是彩绘的。
穆斯林相信凡是真主安排的事情就都是好的,即使现在看起来不好,将来也好。所以,那些圆形牌子里通常都会写“感谢真主”。
在院子里东张西望了一下,没有看见宣礼塔。在一些伊斯兰国家,一到做祷告的时候,就有阿訇站到清真寺四个角的宣礼塔上大声唱经,提醒大家去寺里做祷告。后来是在宣礼塔上安装高音喇叭,阿訇在祭坛旁边冲着话筒唱。全城宣礼塔上一起唱经的时候,呵,那个热闹!我向一位工作人员请教这清净寺的宣礼塔在哪儿?他说原来在下面这个地方,后来倒塌了。
这位工作人员走了以后,我发现这里还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设施,那就是净手池。穆斯林做祷告之前都要洗干净手,严格的还要把脚洗干净,要一直洗到胳膊肘和髁膝盖。所以,每座清真寺礼拜堂外面的院子里都要有净手池,大的清真寺要有好几座净手池。泉州清净寺里并没有。
抽空去了一趟卫生间解决内急问题,我发现清净寺的卫生间是标准的穆斯林卫生间。
穆斯林是非常讲卫生的,家里都非常干净。他们的公共卫生间都没有手纸,而是上面图片里挂着的一根水管,上面有专门的喷水龙头。便后不是用卫生纸擦,都是用水冲洗,然后用手绢擦。
清净寺不大,走不多远就到了后门。
后门外面是一条水沟,水沟对岸有一座穆斯林风格房子。看来这里是泉州穆斯林聚居区。
路边坐着一群穆斯林,我刚才在老礼拜堂遗址就见到他们。上前一打听,是来自云南的旅游团。在这里休息一下,等着去新礼拜堂做晚祷。
新礼拜堂就是刚才在大街上看到的,我也过去看看。
新礼拜堂有宣礼塔,那是装饰性的,连高音喇叭都没有。中国的清真寺都不会做祷告之前在宣礼塔上高声唱经。你看它正面的叶形拱柱廊,这是穆斯林建筑风格。
太阳西下,礼拜堂的墙上洒满阳光。
这座清净寺虽然不大,还是挺有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