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家乡的河:乡愁散文老家的金玉米
乡情散文家乡的河:乡愁散文老家的金玉米金风送爽,秋阳飘香。当玉米显露出卓越的风韵,胸前腰间接二连三窜出了玉米穗子。一穗穗戴着红缨帽儿,胖娃娃一样的玉米穗子,迅速灌浆长大,籽粒开始饱满坚实,有了阳光的色泽和金子的硬度。辛苦劳作的人们终于熬出头儿了,所有的疲惫都将有回报,往后的日子未来可期,终于有了籽实饱满的盼头。玉米棵再长些天,头上冒出顶戴花翎般的梢子。劳作的农民隐入青纱无处寻,只闻说话声却不见人影。锄草、施肥、杀虫、打叶子,胳膊被叶子划伤,颈背叫虫子咬伤,伤口被油腻的汗水一渍,火辣辣的疼。当年奶奶的后背上,由于打叶子被虫子叮咬感染,生了核桃大的“搭疮”。自己忍痛靠在门框上挤破,排除了脓血毒素,按照民间土法捣制草药,敷在伤口上,经过了对头一年的将养,最终才好利索。记得小时候五黄六月收麦子,疲惫劳顿的乡亲们顾不上歇一歇,就马不停蹄地在麦茬地里点种秋玉米。人们仰头望天空,盼着风吹草动,盼着山雨欲来。一两场小雨轻描淡写之后,种子发芽了
老家的金玉米
文:杨晓光
对于玉米的记忆,我始终停留在大棒碴粥、小棒碴粥,苞米面饼子、黄金塔窝头,还有玉米面糊糊等吃食上面,这些玉米类的粗粮食品,在过去的年代,不仅饱腹解饥,而且救急救命,如果能将其拟人化,玉米是我的贵人、恩人。
梦里常年不改的现场直播总是昌黎县晒甲坨老家,一成不变的场景依然是老街道、老院套,在梦里永远活下去的奶奶,还在房前院后、屋里屋外地忙碌,早在唐山大地震中倒塌的西厢房,重新摇摇欲坠却屹立不倒,经常灯火通明地亮堂着。
记得小时候五黄六月收麦子,疲惫劳顿的乡亲们顾不上歇一歇,就马不停蹄地在麦茬地里点种秋玉米。人们仰头望天空,盼着风吹草动,盼着山雨欲来。一两场小雨轻描淡写之后,种子发芽了。村北那片被镰刀剃了光头的麦子地,雨露滋润禾苗壮,玉米苗张开聆听的小耳朵,再一次绿油油地冒出生机。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到明代末年已在我国各地落地生根。作为品种优良的植物,就像资质聪颖的人一样,迎着风,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一拃高的时候开始间苗疏株,择优培养其成才,好水好肥培育好苗苗。锄一遍草,间完了苗,就长到一尺高了。同时伴随着生长的,还有薅不完锄不尽的生生不息的野草。这样的耪地不叫返工,属于正常的田间劳作,有力地佐证了农民的辛苦。搂起锄杠回头再从地尾锄到地头,玉米已没膝。
一人多高的玉米,少女般地亭亭玉立。秸秆笔棍条直,骨节勃勃有力,叶片伸展出柔软的手臂,轻柔而亲昵地摩挲着邻近的玉米棵,互相鼓励着向上生长,玉米的杆茎蓄满了青色的汁液。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编织成浩大无边的青纱帐,推动着一片绿色的海浪,汹涌到天边。
玉米棵再长些天,头上冒出顶戴花翎般的梢子。劳作的农民隐入青纱无处寻,只闻说话声却不见人影。锄草、施肥、杀虫、打叶子,胳膊被叶子划伤,颈背叫虫子咬伤,伤口被油腻的汗水一渍,火辣辣的疼。当年奶奶的后背上,由于打叶子被虫子叮咬感染,生了核桃大的“搭疮”。自己忍痛靠在门框上挤破,排除了脓血毒素,按照民间土法捣制草药,敷在伤口上,经过了对头一年的将养,最终才好利索。
金风送爽,秋阳飘香。当玉米显露出卓越的风韵,胸前腰间接二连三窜出了玉米穗子。一穗穗戴着红缨帽儿,胖娃娃一样的玉米穗子,迅速灌浆长大,籽粒开始饱满坚实,有了阳光的色泽和金子的硬度。辛苦劳作的人们终于熬出头儿了,所有的疲惫都将有回报,往后的日子未来可期,终于有了籽实饱满的盼头。
临近收获的日子,村北那片开阔的地界,茁壮的玉米列满方队、纵队,硕大的棒子吐着迷人的花线,妇女社员凑近跟前,小心翼翼捏一捏,剥开绿衣衫,露出一角丰满的玉米粒。等到了理想的硬度,人们重返青纱帐,欢声笑语地劈棒子,大车小辆拉到场里。曾经红火一时的打麦场,如今迎来金色的秋天,堆成小山的玉米棒子,让整个场地呈现出了金玉满堂的丰收气象。
我们司空见惯的玉米,古人描述得精准到位:“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小时候总有搓不完的棒子,推不完的碾子。撺玉米、搓玉米,晒玉米、碾玉米,再后来是到村里的磨米厂将玉米打成糁,磨成粉。在生活窘迫的年代里,玉米是北方百姓的铁杆主粮。一年四季熬玉米糊糊汤、煮大碴子粥、炒玉米面疙瘩、蒸发糕窝头、贴棒面葱花饼,玉米成为家家户户一日三餐少不了的宝贝疙瘩。烀玉米、烤玉米,炒咸棒粒、崩爆米花,作为当年孩子们所青睐的零食,不啻为如今吸引人们蜂拥而至的肯德基、麦当劳快餐美食。当年的乡亲们一提到玉米,就像提起恩重如山的亲人。
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来源于玉米的食物香味,挤进街比邻右的门缝,在小村上空飘散。清苦的日子里,百姓厨房和餐桌,弥漫着玉米的清香。珠圆玉润的玉米,将贫寒日子涵养得有滋有味。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