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台风名字由来图:学而不厌台风的由来

台风名字由来图:学而不厌台风的由来其实,关于"台风"的来历,还有两类说法。其二: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认为英文的typhoon是中文"台风"的音译。而之所以叫"台风"是因为大陆人看到登陆的台风都来自于台湾方向,于是就称台风。至于说现在为什么不叫飓风,那是因为20世纪中国参照国际标准规范命名。★"台风"名称来历:其一,台风一词应该是发源于中国。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台风"这个名字是在明末清初。南朝刘宋、沈怀远著的《南越志》中有写:"飓者,具四方之风也。"据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台风名字由来图:学而不厌台风的由来(1)

★何谓台风?所谓台风,一般指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部形成的强大风暴。强台风则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15级(41.5~50.9米/秒)的热带气旋。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typhoon)。

因此,在古代,人们把"台风"称之为"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在我国的台湾和日本等地,则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和台风)皆称为台风。

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台风"名称来历:

其一,台风一词应该是发源于中国。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台风"这个名字是在明末清初。南朝刘宋、沈怀远著的《南越志》中有写:"飓者,具四方之风也。"

据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其二: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认为英文的typhoon是中文"台风"的音译。而之所以叫"台风"是因为大陆人看到登陆的台风都来自于台湾方向,于是就称台风。至于说现在为什么不叫飓风,那是因为20世纪中国参照国际标准规范命名。

其实,关于"台风"的来历,还有两类说法。

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

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太平洋西部沿海有一种极猛烈的风暴,本来不有专用名词,我国广东人只是笼统地叫它"大风"。后来欧洲的航海家来到中国,从广东人嘴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个词,可是这个词在外语里该怎么写叱?当时航海家采用了音译法,广东人的"大风"念[taifuη],于是就成了英文的typhoon、法文的typhon,等等。这个外文词不久又传回中国北方,北方人说的"大风"(dà fēng)和广东人发音不一样,所以想不到这个词是发初的"国产货",而是把它当作"进口货"处理,又用半音译和半意译的方法译成了"台风"。

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据林绍豪教授的考据,"台风"可能是从闽南语"风筛"演变而来,于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云:"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音筛同台,加风作台,诸书承误。至今闽南语称台风为风台。

三是荷兰人占领我国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命名。

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台字。当然了,"台风"也是音译词,就像sofa沙发、coffee咖啡一样。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于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但台风为什么叫台风,更多的考究偏向于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的。

台风名字由来图:学而不厌台风的由来(2)

★如何为台风命名的:给台风起名的初衷在于,让它的名字更容易被人记住,并使公众能够更多地关注台风的危害。那么,台风的名字究竟是如何起的呢?台风命名法也就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国际上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经社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并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为台风命名的方法: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台风备用名字,把这140个名字放在一起,分组排序,然后逐一使用。换句话说,台风的名字不是有了台风才取,是事先就确定好的。且名字并不是一次性使用而是循环利用,140个名字循环一遍之后,又会从头再来。因此会出现今年的台风与前几年的某些台风重名的现象。如2000年从"达维"开始,一直到"苏力",共使用了23个名字,2001年从第24个名字"西马仑"开始,到某一年命名表的最后一个名字"苏拉"使用后,又从第一个名字"达维"开始命名。

台风的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0个名字。中国提供的10个名称分别是:龙王(后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有趣的是,国际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彩云等,以此来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但是世界台风委员会有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于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那么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或地区再重新推荐。

★命名表有助于人们提高警觉。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 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的作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2000年的第1号热带气旋名字为"达维",由柬埔寨提供。

今年7月1日起台风命名表被更新。据中国天气网报道:7月1日起气象领域27部国家标准将实施 台风命名表被更新。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7月1日起,气象领域将有27部国家标准实施,涉及了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多个业务服务领域,这些标准将更加贴近公众的生产和生活,适应公众对于精准预报和服务需求。

此27部国家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业务服务单位,以及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云南省(区、市)气象局参与编写。

张祖强表示,这一次新标准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公众的生产和生活,尽可能避免了以往气象服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统一、不规范情况。比如,规范了天气预报术语,要求各气象台站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时使用标准化语言,让公众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

第二个特点就是,以往一些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公众需要更加精准的预报和服务,因此对标准进行了完善。比如,原标准《热带气旋名称》(GB/T 19202-2003)于2003年6月发布,同年12月开始实施,存在缺乏台风名称详细解释等问题。

这次对台风等级标准进一步地细化细分。更新了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增加了命名表注释。修改了热带气旋的定义,将台风级分解为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原来的热带气旋定义中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四级)。新标准将帮助公众更有效更加准确地获取台风信息,更好地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台风都有些奇怪的名字。

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当然,这只是一个戏说,真正必须给台风命名的主要原因,一是台风的危害大,需要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二是台风生命史长,海面上经常同时出现多个台风。就拿我国来说,每年台风季,都有几十个台风生成,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会登陆我国,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它的动向,发出预报预警。

正因为这一点,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我国气象部门从1959年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强度比较弱的热带气旋,我们一般称为热带低压和热带扰动,均不编号,因为它们强度不高,生命史也较短,编号的意义不大。

★一张图带你了解防范台风知识:

台风名字由来图:学而不厌台风的由来(3)

文图来源:综合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