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什么是生活中所说的江湖?什么是书中的江湖

什么是生活中所说的江湖?什么是书中的江湖说江湖,当然要先正名了。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在旧中国社会中,什么是江湖,什么是江湖人?第一部分《江湖丛谈》里的旧中国江湖,在当下的现实里仍有大量的变种衍生,背后的原则、逻辑也大致相同。所以,这本书仍然有现实意义。《江湖丛谈》是一本由江湖术语写成的书,它们既不好发音,也不容易记住,记住了也没什么用处。我们在讲述中,如果没有必要,就尽量把它们“翻译”回正常的白话。这本书是1938年出版的,当时署名为“云游客”。云游客当时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原因之一,是书中揭秘了江湖骗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使作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目前公认的说法是:云游客就是评书艺术家连阔如。连阔如生于1903年,1971年去世。他早年摆过相面算卦摊,青年时拜师学说评书,以善说东汉、三国、水浒等长篇评书著称,风格自成一派。他本人身处江湖行当,多年走南闯北,熟悉江湖的掌故和秘密,又能写见识通透的文章,有从内部还原江湖面貌的

我们经常说到江湖,但江湖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通常能想到的江湖有两个:一个存在于武侠小说里,武侠江湖就像句咒语,能唤醒我们关于自由、侠义、快意恩仇等等情怀的幻想。但这只是个寄存梦想的地方,按照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专家陈平原教授的话讲:“整个武侠江湖,就是一个大的假设。”它是出于读者对超越现实的渴望,或者说,是对生活的不满和批判。另一个江湖,则是指社会中的各种潜规则,说某人有江湖气,是说他能熟练运用非正常的手段摆平问题。很多人喜欢引用电影《笑傲江湖》里的台词:“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揭示了江湖的一个共有属性:它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由人的活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

除了刚才说到的两个,在现实世界中,还存在着第三个江湖:一个真实存在的江湖,有活生生的江湖人和江湖法则。研究这个江湖的书籍,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社会学家、纪实作家对某一领域、某个群体的研究;另一类是从江湖规矩引申出来的处事法则或成功秘诀,比如李宗吾出于激愤而作的《厚黑学》。但这两类书,都没有直接回答“江湖是什么”。也许,只有由真正的江湖人来写,完全以江湖和江湖人为描述对象的书,才能帮助我们了解江湖的真实面目。这期音频要说的《江湖丛谈》,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开始是在北平的《时言报》上连载,一共有一百多篇短文,这些文章的形式是直接描述江湖人、江湖内幕和具体事例。结构上是从各个江湖行业门类说起,逐一详细讲述江湖内幕,介绍清末至民国的江湖人物。作者颇有侠义之风,在书中大量揭露了江湖骗术,劝诫公众警惕不要上当。

著名作家、剧作家苏叔阳认为,《江湖丛谈》在当时就是一个奇迹,现在看更是空前绝后。现代人的写作和研究,不可能再获取那些材料,再现那种“身处其中的真实感”。我们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解过去的野史趣闻。江湖现象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独特景象,了解它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入的认识。我们能模糊地感到身边存在着江湖,想要观察它的运行和构成,就要向前寻找源头。

《江湖丛谈》里的旧中国江湖,在当下的现实里仍有大量的变种衍生,背后的原则、逻辑也大致相同。所以,这本书仍然有现实意义。《江湖丛谈》是一本由江湖术语写成的书,它们既不好发音,也不容易记住,记住了也没什么用处。我们在讲述中,如果没有必要,就尽量把它们“翻译”回正常的白话。

这本书是1938年出版的,当时署名为“云游客”。云游客当时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原因之一,是书中揭秘了江湖骗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使作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目前公认的说法是:云游客就是评书艺术家连阔如。连阔如生于1903年,1971年去世。他早年摆过相面算卦摊,青年时拜师学说评书,以善说东汉、三国、水浒等长篇评书著称,风格自成一派。他本人身处江湖行当,多年走南闯北,熟悉江湖的掌故和秘密,又能写见识通透的文章,有从内部还原江湖面貌的能力。但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认为,说云游客就是连阔如,是跟连阔如署名发表的《漫话江湖》混淆了,本书的作者还需要继续考证。作者存疑,是中国旧书的常见命运。由于本书近年来的各版本已经都署名为“连阔如遗著”,在没有新的有力证据前,还是认定作者为连阔如。

《江湖丛谈》的作者并非学者,没有对他写到的江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我们今天的讲述,要结合一些对旧中国政治、文化的概述,用书里的材料,讲到有关江湖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旧中国的社会中,真正的江湖是什么,江湖人又是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江湖中的行业有哪些,又是如何运作的?第三个问题是:真正的江湖规矩,是什么规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部分

说江湖,当然要先正名了。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在旧中国社会中,什么是江湖,什么是江湖人?

这本书里讲的江湖和江湖人,没有任何幻想和假设的成分,特别实在,一句话就能概括:旧中国江湖,就是国家权力管理不到的底层社会,江湖人就是人在江湖里,遵守江湖规则,做江湖生意的人。但是,也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要深入了解江湖的运行规律,还得说说江湖和主流社会的关系。这里,需要介绍两个关于旧中国的知识点:一个是权力系统,一个是社会阶层。

咱们先来看权力结构:旧中国的权力结构分两层,县以上归朝廷管,也就是皇帝和官僚体系;县以下,由地方上的士绅和家族自治。这种结构相当稳固,但是不严密,总有覆盖不到的地带,真实的江湖就在这个权力覆盖不到的地带里。你也许想到武侠小说了,没错,很多武侠小说就是故意把权力排除在情节之外,好让侠客们为所欲为。就拿《笑傲江湖》来说,我们都有点儿奇怪:魔教和五岳剑派他们打打杀杀,闹出这么大动静来,官军怎么会不管呢?这个没办法,武侠小说就得这么写,现实中的江湖也会远离权力。

江湖不是地域概念,那它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就是权力概念,江湖是主流权力之外的区域。在中国的价值体系里,“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向来是相对概念。庙堂就是朝廷,但江湖是没有和庙堂对立或者议价的能力的,庙堂不管,或管不了的时候,江湖就得到了发展机会。不过,权力也会表现在地理上。比如在本书所写的清末民初,江湖人在天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如今的南市一带,当时称为“三不管”。为什么叫“三不管”呢?当年,这个区域在清政府辖区和日本、法国两国租界之间,因为是荒地,日法租界不管,清政府衙门也不管。所以江湖人才可以在这里生存,还发展成了繁华的闹市。

旧中国的权力结构,从秦汉到民国,时松时紧,江湖的空间也就时大时小,这是客观现象。咱们再来看看主观上,江湖人都是如何对待权力的。总体来说,他们采取的是回避和敬而远之的态度。比如,江湖人最大的噩运是打官司。他们的许多迷信禁忌都与此有关,比如他们禁止谈论前一天做的梦、禁止说龙虎塔桥等字,说的人,要赔听到的人一天的收入。他们认为,犯忌的最严重后果就是摊上官司。江湖人打官司,大多是他们自己的骗术败露引起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在当地又是外来者,打官司是什么后果,当然不言而喻。旧社会的老百姓有句俗语,叫“冤死不告状”,是说就算有理,落到法律体系里也没法预计结果,更何况是本来就没理的江湖人了。但是,江湖人又不像普通人那样迷信权力,他们发现权力体系的漏洞且利益足够大时,也敢于从当权者身上牟利。江湖相士左右当权者的故事一直都有,下面再给你讲一个以朝廷大员为行骗对象的骗术事例。

清光绪年间,某任河南巡抚因为触怒皇上将会被治罪,当地官场人心惶惶。就在此时,全城官吏中传闻,城外某寺院来了一群操京城口音、衣着华丽的人,很像朝廷钦差。有人跟踪贿赂了其中的一名仆役,仆役泄露说,他们确实是跟随某个王爷来查案的。第二天,跟踪的人目睹那个仆役因为泄密被鞭打至死,尸体用筐抬出了寺外。巡抚听说了这件事,更加恐惧,立刻前去拜见,果然在寺里见到有侍卫和大臣护驾的年轻王爷,王爷说案件已查完,次日就要走。巡抚立即于当夜献上了万两黄金。这群人走后,留下一封书信,信里只有两个大字:领谢,领取的领,感谢的谢。巡抚这才知道上当,但迫于情势,也不敢声张和追查。

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传奇,这是从明清就有的江湖行当,叫做“雁班子”。雁是大雁的雁,班子就是戏班子的班子,在江湖中规模和难度最高。他们的组织严密,可达数十人,主导者对官场内幕非常了解。这种骗术风险高,成本高,不过收益也很高。这件事的背后,也有一个地位的转换:江湖人一旦把大官引进骗局,就通过他们掌握人心理弱点的技术占据了主动,大官们就变成了弱势的一方。

刚才,咱们从“官僚加士绅”的权力结构说起,说到了江湖如何在权力之外运行。咱们再来说说下一个知识点:旧中国的社会阶层,这个知识点,能帮助我们理解江湖人的行为特征。旧中国的社会阶层,不是分成贵族和平民,而是按照职业划分社会身份,中国民间的主流身份是“四民”,就是士农工商。这也是当时通行的价值观。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个秀才,无论多么贫困,也属于士人,社会身份要在富裕的商人、有名的戏子之上。那江湖人是什么身份呢?江湖人根本就不在四民主流里,身份比商人、演员更低。旧中国对社会上的流品有“九流”的说法,也就是“三教九流”的九流。这九流有很多版本,但江湖行业始终是末流。骂人话里的“下九流”“下流”,就是这么来的。在社会公众眼中,江湖人身份低下,虽然在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但需要严加防范。

江湖人一直受到社会歧视,也就自认为是另类,既然不被主流接纳,干脆建立了自己封闭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体系。比如,江湖人将外人叫做“空子”,意思是不了解江湖内幕,可以对他们行骗取利。在江湖内部则制定规矩,对彼此的欺诈加以一定限制,比如,江湖人被偷或被骗,可以用江湖行话亮明身份,对方大多会退回。

他们的职业道德既实用又模糊,实用的一面是,江湖人认为:卖假货和假药、相面骗钱,甚至单纯的盗窃诈骗是正常的江湖行业,只要遵守江湖规矩就完全合理。模糊的一面是,江湖人既公认贩卖人口等行业不道德,又承认这些行业也是江湖的一分子,能够变通。实际情况是,因为低下的社会地位、流动的生活方式,江湖人没有,也不愿意建立真正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边缘的、模糊的观念更让他们感到舒适自如。

第二部分

我们刚才说到,江湖在权力结构之外运行,江湖人把自己排除在社会主流阶层之外,制定独立的价值和行为体系。而确认江湖人身份的,是由于从事江湖行业。这就引出了本期音频的第二个问题:具体来说,江湖行业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先来看看江湖行业具体包括哪些职业。《江湖丛谈》把江湖行业分为八个大门类,行话叫做“金皮彩挂、评团调柳”。我们就不引用这些术语了,直接解释一下这句行话指的是哪八个门类:第一类就是算卦相面。第二类是行医卖药,不包括大药店和正规执业的中医,主要是小药铺,配制贩卖眼药、膏药的行商,也包括卖假药和冒充医生的骗子。第三类是杂技马戏魔术等游艺业,其中也有许多带卖假货的行为。第四类是武术界,包括打把式卖艺、保镖和看家护院,至于武侠小说中的游侠或者占山为王的强盗,在当时称作“绿林道”,和这个行业也有广泛交集。第五类是评书行业。第六类是相声行业,包括快板数来宝。第七类是各种形式的诈骗和盗窃。第八类是大鼓、坠子和一些小曲种行业。这八种分法,主要针对北方,只是当时对江湖行业多种划分中的一种,而且很多行业间有联系和转换。还有一些没有包含在内的,比如乞丐也是有组织的江湖行业。

说完这八类江湖行业,你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这些行业,照今天的标准,有性质区别,评书大鼓等是正当的演艺行业,怎么会和违法行业成了同行?同是违法行业,开赌场和妓院为什么不算江湖行业?另外,京剧同属于演艺界,为什么也不算江湖行业呢?

我们刚才说到,江湖人有着不同于外界的道德标准和逻辑,他们划分行业,不大依据是不是合法。而且,从江湖生意的特点来说,也能解释。江湖生意具有这样的共性:也就是大多有不正当和非法成分,由于活动在社会底层、成本普遍较低,多数江湖生意收益不高,只能糊口而已。而且,江湖生意一直处于流动之中,江湖人常常为自己去的地方多而自豪,其实也是不得已,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骗术也容易败露。了解了这个共性,我们再来一个个回答刚才的问题:评书相声大鼓为什么和非法行为算同行呢?因为它们虽然不用骗术,但和其他江湖行业一样在社会底层流动,在相同的江湖业聚集场地做生意,彼此来往密切,共同遵守江湖规矩,所以算同行。那么,赌场和妓院为什么不算江湖行业?虽然赌场妓院既非法又有江湖色彩,但有固定场所,成本和收益都很高,这些行业,由黑社会帮派管理,而不是处于松散的江湖自治。

京剧为什么也不算江湖行业呢?京剧界自称“梨园行”,当时已经拥有固定的剧场和许多权贵戏迷,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社会底层。京剧演员虽然不属于上流社会,但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比江湖人高得多。梨园行到了民国,早已不是江湖行业了。

江湖行业的性质,在它们的具体运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标准的江湖生意流程,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前棚”,另一部分叫“后棚”。先来解释一下前棚,就是观察和吸引目标,通过话术和表演,使对方相信自己的一套技能。下面,我们以相面行业的前棚为例。

很多人觉得,相面算卦的人能猜中顾客情况,看上去很厉害,但实际上他们的秘诀并不是周易相术,而是观察能力、话术和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比如相术界流传一本叫做《玄关》的小册子,这本书里有一些观察口诀,比如“父来问子,子必险”,也就是父亲来问孩子,孩子的情况一定不好;再比如“老妇再嫁,谅必家贫子不孝”,年纪大的妇女改嫁,肯定是又穷,孩子又不孝顺。这就是对人情世故的归纳。而且,相面者会通过一些话术来获得信息。相面的首要,是了解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财务情况,仅凭衣帽取人并不可靠,他们会问一些不易使人察觉的问题。

比如询问对方妻子的年龄,如果妻子比本人年长几岁,则说明成家早,而旧中国能在少年时娶妻的,家里一般都比较富裕。此外,还要掌握许多语言技巧和充满弹性的说话方式。这也有相关口诀,比如问问题需要又急又快,不给对方思考时间,回答时则要缓慢,一看出对方神色不对,立刻改口。要是对方心情舒畅,就要故意显得疑虑,要是对方感到恼怒,就要松弛愉快,以此掌控气氛和情绪。取得对方信任,完成了生意的前棚之后,就正式转入了生意的后棚。

后棚是江湖行当的关键,是指尽可能多地赚取对方的钱而且善后的过程,类似于销售。说到销售,我们再选择江湖中的医药行业为例。卖药的江湖人,一旦取得了对方信任,就开始正式实施后棚生意。他们会先设定牟利标准,一般是依据对方经济承受能力的70%至80%,如果下手太狠,会彻底激怒受害人,引起法律纠纷。针对人的心理习惯,他们将谋财步骤分为几步,将受害人不断引向深入。第一次挣钱金额相对较少,甚至返回一部分利润,最后一次不仅挣钱,还要使受害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追查或诉讼,甚至察觉不出受骗上当。

能掌握后棚技巧的,才是江湖公认的生意高手。比如,贩卖打胎药的江湖人,要是观察出买药的是某富家的青年男仆,来为本家小姐买药,便认定了二人之间有私情。卖完堕胎药后,会继续以更高的价格兜售所谓调养药、避孕药,直至榨干他们的财物。江湖人清楚,这种情况下,对方即使醒悟也不敢声张。不过,这种手段,在江湖人看来也不道德,理由倒不是诈骗,而是认为胎儿属于人命,堕胎就是害命。看完这个过程,我们就明白,他们为什么必须要流动了。

第三部分

江湖人的道德,常常不能从逻辑上自洽。真正用于调整江湖人关系的,是我们常说的江湖规矩。这个江湖规矩,听上去也有点儿神秘和浪漫,其实呢,特别简单和实际。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第三个问题:江湖规矩都是什么样的规矩,背后有怎样的原则?

江湖上既骗术横行,又有固定的规矩。这看起来有点儿矛盾,其实很正常:因为,江湖规矩里几乎没有道德成分,主要内容,都是为了维系江湖行业运行、保证稳定而采取的实用原则。这些规矩,我们可以分成三类来看,有的是要维持稳定,有的是用来保守行业秘密,还有的用来分配利益。

先来说说为了维持稳定制定的规矩。旧中国的江湖行业,与当时的黑社会帮会不同,没有严密的组织,而是按照生意需要的最低限度来保持组织性。民国初年,各地的江湖行业的业内公会叫“长春会”。长春会不在官府注册,由各江湖行业自行推举负责人,外地来的江湖人必须入会才能做生意。而且要住在长春会建立的特殊旅店里,这种店叫“生意下处”。生意下处只接待江湖人入住,这种地方的规矩与其他旅店不同,它们能为江湖生意提供一切便利。比如,对受骗来买假药的人,店内伙计必须将来人直接领进客房等候,中途不能说一句提醒买药人的话,否则就要包赔房客损失。生意做成后,江湖人也要给店内一定提成。江湖人将住过生意下处,作为登堂入室、懂得江湖规矩的重要标准。长春会还负责组织庙会,划定营业场所、与其他社会组织交涉等事务。入长春会、住生意下处这种组织方式,是为了对江湖人的行为做一定限制,避免彼此倾轧、无序竞争的现象。

在行业内部,维持秩序的江湖规矩是师承和辈分。拜师的作用,一方面是学习江湖规矩和生意技巧。江湖生意的技术,大多是口耳相传的直接经验,内容高度保密,只有拜师才能传授,拜师不仅要议定学费,还要为师父免费工作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借此获得准入资格。比如,艺人到外地演出,当地同行就要来考问他的师承,没有拜师就不许演出。师承规矩是为了控制行业规模。这一类江湖规矩,和很多行业的行会原则一样,就是为了保持业内的生态稳定。

另外,还有专门用来保守行业秘密的规矩。我们都知道商业秘密对企业多么重要,行业秘密对江湖人来说,更加重要。因为江湖人一旦败露了行业秘密,将会直接威胁人身安全。行业秘密的最明显体现,就是我们开头时说过的行业术语,叫“春点”。春点总计四五万字,其实就是用一些字眼代替了常用的名词、数字词和术语,使外人听不懂,江湖人管使用春点叫“调侃”。

春点有什么用处呢?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游方的江湖郎中给一个农妇看病,邻居也是江湖人,为了帮郎中促成生意,邻居在旁边小声说了句“果实点攒吊的粘啃”,翻译过来是“这个女人心口疼”。郎中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完成他的买卖前棚,但农妇听不懂这个春点,不知道是邻居给郎中提供了帮助,还以为郎中是神医。无论哪一个江湖行业,学艺必须先学习春点,而且要严守春点的秘密,留意不被外界知晓,否则将会使受骗者察觉,所以当时有一句行业谚语,叫“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过去,老江湖日常绝不轻易使用春点。当然,这些春点现在没什么用,一些曲艺爱好者说春点,也只是为了游戏。

除了行话,江湖技能和行业秘密更需要保密,尤其很多生意的核心秘密其实只有几句话。住生意下处里,最重要的规矩也是保密。变戏法的艺人制作整理道具,曲艺说书艺人传授弟子,其他江湖人都必须回避,否则就是犯了江湖大忌。

还有很多规矩,是用来分配利益、避免矛盾升级的。行业竞争虽然必不可少,但江湖人懂得一旦竞争超过限度,对所有人都有害。所以,必须要制定规则,维持利益的总体均衡。许多江湖规矩,表面上是人情和义气,其实背后都是利益分配机制。比如,江湖人新到一个码头,最重要的规矩是要拜会先来的同行。拜见的内容,就是商讨如何分配利润,划分竞争界限。先到的要介绍本地的生意信息,之后,他们在市场上做生意时,要设法隔开一定距离,谁的生意清淡,其他同行还会来冒充顾客、带旺人气,称为相互“敲一托”,这就是“托儿”这个词的来历。如果外来者要去别的地方又缺少路费,同行们会为他凑路费。这种表面上的义气,背后也有减少竞争的考虑。

行业间的利益矛盾,也要相应的规矩,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为富户看家护院的江湖行业,叫“明挂子”,与他们相对应的,是专门盗窃富户的行业,叫“暗挂子”。护院的一方,如果在夜间巡逻时发现有盗贼潜伏在墙头,会用暗语跟他们讨价还价,如果谈不拢才会动手,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大多数情况下,双方会约定第二天白天见面详谈,从此建立合作关系。今后,如果盗贼看中某一家,护院的会替盗贼向主人索要一笔钱财,如果主人拒绝,护院的会辞职,主人也很难再雇到其他明挂子江湖人。在这个案例里,这两行江湖人业务对立,但互相依存,通过江湖规矩,共同从富户身上牟利。

说完这些江湖规矩,我们发现,除了不怎么顾及法律和道德,江湖规矩在逻辑上和商业规则是差不多的。这是由江湖行业的本质决定的:江湖生活就是一种底层的谋生方式,江湖规矩,就是为了维持这种谋生方式。江湖里没有权威,江湖人愿意遵守规矩,完全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生意能顺利做下去。我们再来联想一下,世俗人情中的江湖规矩,其实逻辑也是一样,要照顾彼此的面子和利益,好让大家把日子过下去。并没有什么神秘和浪漫成分。

什么是生活中所说的江湖?什么是书中的江湖(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