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作家魏小河这是你的河流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作家魏小河这是你的河流父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着一些重复又重复的事。“我的父母曾经是小镇上的工人,下岗后不得不奔波各地打工。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他们从未在家。我十几岁时,看到央视一个新闻片,才突然发现,原来我是留守儿童。”魏小河,青年作家,读书博主,已出版《读在大好时光》《冒犯经典》等作品。他从2013年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平台,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不止读书》是魏小河的全新文艺书评集,在这本书里,魏小河温柔地走进马尔克斯、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塞林格、沈从文、张爱玲、木心、张北海、李娟、路内、双雪涛的河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不止读书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作家魏小河这是你的河流(1)

青年作家魏小河。(图/ 由被访者提供)

一路上,观山色,听风声,诵古文,过江岭,人满为患,挥手与行人问好,春意盎然。中午抵达晓起,入村,游人摩肩接踵,闻樟木辛香,尝古酿美酒,观大夫宅第,并不尽如人意。上晓起,小院中,梨树下,野菜家常,古酒清茶,饱食三碗,甚美。”

这是魏小河写在《失眠书》里的句子,文笔相当优美,同时像个老干部。

魏小河出生于1990年。这段文字是2010年写的,那是他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感触很深,就写了一些文字。“属于非常文艺腔的阶段。我现在应该不会这么写东西了,看起来肉麻。”

魏小河,青年作家,读书博主,已出版《读在大好时光》《冒犯经典》等作品。他从2013年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平台,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

《不止读书》是魏小河的全新文艺书评集,在这本书里,魏小河温柔地走进马尔克斯、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塞林格、沈从文、张爱玲、木心、张北海、李娟、路内、双雪涛的河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不止读书

“我的父母曾经是小镇上的工人,下岗后不得不奔波各地打工。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他们从未在家。我十几岁时,看到央视一个新闻片,才突然发现,原来我是留守儿童。”

父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着一些重复又重复的事。

初中以后,有一年暑假,魏小河第一次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才体会到电视里的城市和生活中的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2008年,魏小河高中毕业,暑假时,他便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广州,开始在一家2元店做店员。

魏小河每天早上去店面,把卷帘门拉开,坐在小方格里,用电脑看书,度过一整个上午。他那时很少接触纸质书,也没有电子阅读器,只有一个笔记本电脑,用它看电子书,也用它写东西。

没有网络,没有电源线,两个小时后电脑电量不足,魏小河就把它合上,专心等着吃午饭。

他现在还记得那家2元店的对面是一个超市,每天不断地放着喇叭:青菜,××钱一斤;土豆,××钱一斤;茄子,××钱一斤……

“它好像可以永永远远地播放下去。体验生活,是生活无虞才会有的动作,对我来说,那就是生活本身。”

在城市的生活,起初是潦倒的。

最开始来到深圳,魏小河住在城中村里的一个小单间。穷,买不起太多书,大部分读物都是从图书馆借的。深圳的图书馆服务很好,一张卡可以借十本,而且全市的图书馆都通用。魏小河的房间里,有一块钉在墙上的搁板,上面放着十几本书。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出版那会儿,他终于搬到了大一点的房子,但仍然没有自己的书房。书架有几个,就放在客厅,书桌也在客厅。没有电视,客厅也就成了书房。

现在,他还在租房。房子终于宽敞了一些,书也比最初多了许多,大概3000本。书房很小,只放得下四个书架,其余的书,被安置到了其他区域——餐厅的角落里是书架,客厅的墙面也是书架。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拥有一间独立书房,是他的梦想之一。

谈到理想的书房,魏小河这样形容:“最惬意的书房,当然不能太局促。稍微大一点,两面墙都是书架,有一个很大的桌子,对着很大的窗户,然后有一个椅子。最好角落里还有一个单人沙发,旁边有个落地灯。你可以躲在那边看书或者在书桌前工作。窗外最好不要有那种脚手架在建房子,外面有树,如果是棕榈树会比较好。”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反差。

“所以,理想中的书房,可能永远只能是理想吧。”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这个书名,现在看起来蛮矫情的,但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即使没有书房,哪怕一个书架,甚至一块搁板,也可以建造一个属于自己阅读的角落,可以和外部世界拉开一点点距离。这句话里,更重要的可能是‘抵抗’。”

抵抗的动力,也许来自热爱,或者内心时不时冒出来的焦虑。

“我不知道是年纪大而增长还是自由职业的关系,这些年确实比从前更容易焦虑。这当然是痛苦的。不过,这本身就是自由的一部分,我可以承受,某些时候也享受。因为这是我的选择,这里面有自主性。”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作家魏小河这是你的河流(2)

魏小河从 2013 年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平台,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图/ 由被访者提供)

自由的痛苦

魏小河一直很喜欢写作,最初只是写在本子上,自己写,自己看。后来注册了一个公众号(现在叫“魏小河流域”),他才开始更稳定、更规律地写作。

最初他只是希望督促自己多读书,没有想到竟然收获了一些读者。正是他们的鼓励,魏小河才慢慢找到一点自信,不断地写下去。

2015年春,第一本书即将出版,魏小河辞掉了朝九晚五的工作。

刚开始,一切都很新鲜,因为新书的发布,他去了很多城市,也终于完成了一场旅行。

但随着时间推移,魏小河开始发现自由职业的另一面:“没有了上级,没有了指令,你必须要有更强的内驱力,需要更自律,甚至更勤奋。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和社会组织剥离开来,如果本身就不爱社交,缺少了工作中的被动接触,就很容易进入一种孤绝的境地。”

“对自由职业者来说,要有很强的自制力,也要管得住自己。同时,自由职业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容易处于一个孤独的状态,他们跟外界的交流很少,所以这种情绪就需要自己去排解。但总体来说,相对于上班,自由职业的‘痛苦’还是可以忍受的。”

“我总是需要大量睡眠,我至少需要睡九小时。

而且,我做不到早睡早起,想改,但是很痛苦。后来干脆接受了,睡得晚,起得也晚。”

刚开始,魏小河习惯在夜里写作,现在也还是觉得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有写东西的力气。但后来,他慢慢调整,把写作时间调整到了下午。一天的工作时间,从下午开始。一般情况下,他会去附近熟悉的咖啡馆,读一会儿书,然后开始写,如果没有写完,晚上再接着写。

“如果说一般的上班族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我可能就是从下午3点到晚上12点。当然,中间可能也有偷懒、拖延的时候。”

“上班对我而言是永恒的折磨。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上班和工作可能还不一样,它指的不是事业,不是可以得到成就感的工作,而是那种你可能只是为了赚取一份工资而不得不做的事。你需要按时打卡,需要完成KPI,需要成为一个系统中的一环。我相信有些人可以在这些系统和组织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但对我来说,这很痛苦。”

事实上,不上班之后,魏小河反而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一开始是写书评,后来尝试拍视频,2021年还开了播客。没有人定KPI,但自己会有动力,想要多做事,并把事情做好。“我想,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欢、真心想做,就不会痛苦了。另外,我从来不是专业人士,我蛮喜欢这种边缘的身份,我不在中心,不在任何系统里,这或许让我远离了很多所谓的机会,但也使我更加自由。”

最近,魏小河尤为钟爱珍妮特·温特森在《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本书里的一句话:“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吧!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作为年轻一代中走出迷茫的作家,魏小河已经确认了自己的河流、找到了存在的方式,无论遇到多么汹涌的风浪,他相信生活本真的面目都可以借伤疤得到辨认。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作家魏小河这是你的河流(3)

Q&A

Q=《新周刊》 A=魏小河

整理—徐永

Q 聊聊最近一两年间,您个人经历过的一两件有趣的事情?

A 这两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或咖啡馆),读书、写作,循环往复。

若说有趣的事,或许还是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吧。大概2020年年末,我忽然来了兴致,拍了一个月的Vlog。每周一期,记录当时的生活。

因为要拍Vlog,所以会推着自己更多地向外走,去见朋友,去做一些之前因为拖延、因为胆怯而不敢尝试的事。现在回看那些视频,会看到已经消失的书店、北京的冬天,当然,还有那个时候的我自己。

不过,我终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将这样的Vlog一直拍下去。大概一个多月就停了。但这样的尝试,现在想来,还是很有趣味的。

Q 在《不止读书》中,引用过“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吧!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为什么特别喜爱这句话?

A 这句话来自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她在6个月大的时候被领养了,整个童年都过得不快乐。养母处处限制她,贬低她,养父则动手打她。她在十几岁的时候被赶出家门,一边打工,一边写作,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

我喜欢那本书,不是因为它里面的励志性,而是在书中读到了一种坚韧和力量。虽然生活不都顺遂,但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去承担起来。

当然,也因为最后那句“这是你的河流”,这好像是一种召唤。

Q 工作遇到瓶颈时,纾解压力的方法是什么?

A 很奇怪,你越是想写好,越容易写不下去,卡在那里。没有什么办法,就还是写,今天写不出来,就熬着,慢慢写,删掉了也不怕,明天继续写,总会写出来的。

当然,这个时候情绪不大好,我也没有什么妙招。可能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准备一点巧克力,吃一点,会好过一些。还可以去散步,去跑步,这些都可以恢复一些精力,让自己不陷在那里面。

Q 当下的生活和创作中所需直面的问题有哪些?是怎样解决的?

A 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解决不了,只是和它周旋。比如拖延,你知道它是问题,但终究解决不了。所以,我的办法就是:放过自己。有时候放过自己,心情好了,反而一切都好了。当然,太容易放过自己,又是我的一个问题。

Q 您今年最喜欢的书和电影分别是什么?

A 我最喜欢的书,如果选一本的话,我会推荐黄丽群的《海边的房间》。

至于电影,可能是《法兰西特派》。韦斯·安德森的新片,形式上更加极端。电影像一本精美的杂志,我们在观看,也在阅读。电影主要部分是三个短片,每一个都天马行空,热闹、轻盈,充满奇思妙想。最喜欢那个绑架了警察局长儿子的故事,搞那么大阵仗,落脚点却是美食,是那个厨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