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废弃煤矿有收益吗?流通耗煤矿往事

废弃煤矿有收益吗?流通耗煤矿往事爸爸妈妈正准备烧水做饭,招呼邻居们一起喝茶吃饭,“哎呀,三三呢?”妈妈一声惊呼,大家才发现三小子不见了!?众邻居纷纷上手,帮助我父母从车上把东西卸下来,搬迁到家中,摆放妥当。几天之后,我们举家搬迁,从县城可镇迁往流通耗煤矿。煤矿派来一辆卡车,装载着一家六口人,还有不多的家当,出发了。卡车行驶在乡间的土质公路上,颠颠簸簸。我们兄妹四个都不高兴,不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的上面有9岁的大哥和7岁的二哥,下有2岁的妹妹。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些煤矿的职工们和家属们陆续聚集过来,嘘寒问暖,都很热情。

文:兰云峰 编辑:司徒

一、搬家第一天,把我丢了

我是在武川县可镇出生的,时辰是1962年农历8月初二午时,兄妹排行三。

我四岁那年,大约是夏天吧,爸爸从县城的钢铁厂调动到80公里之外的流通耗煤矿工作。

几天之后,我们举家搬迁,从县城可镇迁往流通耗煤矿。煤矿派来一辆卡车,装载着一家六口人,还有不多的家当,出发了。

卡车行驶在乡间的土质公路上,颠颠簸簸。我们兄妹四个都不高兴,不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的上面有9岁的大哥和7岁的二哥,下有2岁的妹妹。

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些煤矿的职工们和家属们陆续聚集过来,嘘寒问暖,都很热情。

众邻居纷纷上手,帮助我父母从车上把东西卸下来,搬迁到家中,摆放妥当。

爸爸妈妈正准备烧水做饭,招呼邻居们一起喝茶吃饭,“哎呀,三三呢?”妈妈一声惊呼,大家才发现三小子不见了!?

大家赶紧分头去找,煤矿职工居住区仅有的几十户人家,都找遍了,也不见三小子的踪影。妈妈瘫软在地上,放声大哭。。。

天,已经黑黢黢的了,众人惊慌了,说啥的都有。

“难道是被大狗拖进窝里了,还是猪圈里了”;“千万别掉进采煤区的大矿坑里”。。。

人多嘴杂,各种猜测。

最后,还是爸爸冷静了下来,建议大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再次前往职工居住区找一找,各个住户的院子以及猪圈、狗窝,都要查看一下。

一时间,到处都是手电筒的光亮和敲门问询的声音。

另一部分人上卡车,由司机驾驶着去矿区周边的野外寻找。卡车行驶在矿区外围的空旷地段,车上的人们用手电筒沿途照射;每到一地,卡车暂停,司机转动着卡车,用强烈的灯光扇形扫射着四野,极大地提高了寻找的效率。

忽然,在居住区北面约1公里的一块拖拉机悬挂五桦犁耕翻的压青地中,卡车灯光扫射到一个白色的东西,不知道是一个动物?还是一块立着的大石头,或许是一个小孩?

大家下车,怕是野生动物,尤其是狼之类的,司机从车上工具箱拿了一尺多长的金属大板手,还有人手里拿了棍子,其他人打着手电筒,大家一起一边观察一边走过去。

啊,是三小子!

小家伙站立在耕地中,身上还披着爸爸的一件白衬衫,难怪灯光照射出来是一个白色的东西。大家一片欢呼,找到了!

回到家中,妈妈喜极而泣,紧紧地搂着孩子。邻居们也十分欣慰,逐渐散去。

可是三小子却不会说话了!任凭妈妈怎么呼唤,都不吱声,只是傻傻的,不吃不喝,也不哭。

妈妈将三小子抱上炕,搂着睡了一会儿。大约夜里11点多钟,“哇。。。”孩子忽然大声地哭起来,“妈妈,我怕,我好怕呀。”“三三,我娃不怕。妈妈在呢。你看,爸爸、哥哥、妹妹都在呢”

孩子会说话了!妈妈起身给孩子热了饭菜,吃过饭,全家人才放心地睡了觉。

原来,傍晚人们忙着卸车的时候,我自己溜到一边玩去了。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就走出了居住区,并且向着北面走去。

北面是一片缓坡地,北高南低,是附近村庄农户放牧牛羊的荒草地。在距离煤矿居民区的北面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煤矿专用的炸药库,钢筋混凝土建筑。炸药库的东面不远处是一片乱坟滩。

炸药库的南面不远处有一片东西走向的机耕地,是近期新耕翻的,高高的、松软的土垄,就是成年人在里面行走也是不容易的,而我一个小屁孩竟然在耕地中走了这么远的路?

我,就是三小子,在抵达煤矿的当天晚上就丢失了,惊动了整个矿区的男女老少,寻找了半夜,就是在这一片机耕地里找到的。

后来,妈妈曾多次讲过这个发生在流通耗煤矿的我的故事。我也陆续听到多人多次以各种角度讲述这一我丢失的矿区著名的事件。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明白,四岁的我,是怎么跑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的?1960年代,荒郊野外,狼等野生动物时有出没,黑洞洞的夜里,该是多么的恐怖啊。。。

妈妈说,三三真是一个福大命大的孩子啊。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新时代家园

二 、发现煤炭矿藏的故事

前几年,和曾经在武川县流通耗煤矿工作过7个年头的父亲聊天,听父亲说起这个煤矿的开发历史,大致的情况如下所述。

矿区位于武川县西北部的二份子乡前流通耗村与后流通耗村附近。

地形地貌,属于蒙古高原南部的波状高平原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1700米。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春夏多风少雨,无霜期短暂,年均气温低,日照充足。

这里是典型的半农半牧经济区。农作物主要以三麦一薯(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为主,还有一些杂豆类、油料类作物(胡麻、油菜籽)及黄芪、党参等药材作物;家畜以绵羊、山羊为主,还有一些黄牛(耕畜)、马驴骡(拉车、拉磨等)、猪、鸡等。

这里的地带性生态类型为干草原,植被类型为锦鸡儿灌丛背景下的针茅 冷蒿 隐子草草原,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十多种,主要有羊草、冰草、木地肤、细叶葱、棘豆、沙葱等,还有麻黄、柴胡、黄芩、防风、甘草等野生药材。

这块地片原来是草原牧区,清光绪年间,清政府放垦乌兰察布盟草原牧地时,有一位商人在达尔罕旗南部牧地购买了10份地,并且在第二份地内建设了商行,还招募其他商人前来兴办商号,形成了二份子村落,后来发展为二份子区(乡)政府所在地。其余的大量土地租赁给本地或者走西口来的山西省农户耕种。

流通耗村在第五份地内,一些租地的农户陆续定居逐步形成了五份子村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五份子村落中的一个小村庄流通耗村有农户发现乌兰陶卜子(蒙古语地片名称)的地里,狐狸洞口的新土中有黑色的煤炭面子,是狐狸打洞挖掘出来的。

村民使用铁镐和铁锹试着挖掘,发现2米左右的土层下有煤炭矿藏。消息传到县政府,引起了重视,决定开采。

流通耗煤矿是1956年开发的。开发初期成立了煤业生产合作社,骨干成员是县政府工商科从县内的枳芨滩煤矿抽调的十几个熟练工,还陆续招收了一些附近村庄的农民工,大家集资开始了煤炭生产。

刚开始,是采用挖洞式采煤方式,这是合作社骨干工人们在枳芨滩煤矿早已经熟练掌握了的技术。日产量50吨左右。

两种洞式采煤方法。

一种比较原始,横井式:横开口,由浅入深向前挖掘,洞口不大,洞道为下坡式坡道,人进入洞中只能弯着腰活动,十分辛苦。

另一种,竖井式:井下横开巷道,工人在井下挖掘煤炭,然后装入筐中拉运到竖井处,再用辘轳吊上地面。

到了1958年转为国营煤矿,改为露天开采。在土层覆盖比较薄的地片(2米左右)用铁镐、铁锹挖开长70米,宽30米的小规模露天矿区,日采煤产量上升到200吨。

1959年,煤矿正式职工达到90人,年煤炭产量达到1.8万吨。销售范围以矿区为半径辐射大约70多公里(马车运输)至100多公里(汽车运输),遍及临近的达茂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固阳县、呼市及武川县等地。

1960年9月,开始采用机械化露天采煤生产方法。采用机械化剥离覆土。购置了大马力柴油发电机组,推土机、卡车等机械化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年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

流通耗煤矿当年销售煤炭凭证

三、煤矿的周边环境

在我的模糊印象中,矿区的正南方是一个巨大的露天采矿坑,坑的南面、东面是堆积采矿区剥离土层的地方,土堆积得像一座座连绵的土山。采矿区的西北有一个人和车辆进出矿坑的通道,也是进出的运输车辆过磅的地方。

煤矿职工居住区主要有两大片,最早建设的是东边的那一片,我的小学同学孙进贤、郝炳恒的家就住在东片。

北边聚集了不少住户,住房有两排,每排三栋,我家住后排最东边的一栋,从西向东第二户,每栋房子6户人家。我的同学赵敏、赵杰两兄弟也住在北片。

煤矿的行政区就在北片居住区的南端,有一栋很气派的青砖青瓦带着走廊的办公室,右后侧有一座高大的砖瓦结构大礼堂。

办公室再向南,隔开一片空地,也有一些住户。

西边有一个大院,是供销社。后来,又在供销社的西边建设了拖拉机、推土机、卡车库房及修理厂。最西边的草滩空地上有一个大油料罐。

煤矿小学也建设在西边。我后来就是在这个小学读了两年半书。

北片居住区的后面是一片略有坡度的开阔地,北高南低,煤矿的炸药库房就建设在北坡高处。这里也是我刚来煤矿第一天就走失了的地方。

煤矿的周边分布着前流通耗、后流通耗、五份子、后南泉、东营子、本不台等几个村庄。

西去11里路程,就是二份子乡政府所在地--二份子村,不但住户比较多,而且除了乡政府大院之外,还有百货商店、粮站、邮电所、学校、公共汽车站、车马大店、饭馆等机关,十分繁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城镇。

煤矿职工的粮油供应就是在二份子粮站,职工们多数是骑着加重自行车去二份子购买粮油。

流通耗煤矿的开发,是在1950年代,历史短暂。二份子范围的农耕地开发则是在清光绪年间,到了1960年代也仅有不足百年的农耕历史。

这里在明清时期本来是草原牧区,经过晚清的放垦,加之走西口的山西省农户聚集,逐渐形成一批农耕村落,导致农田与草原交错插花分布,使这一地区逐步走向了半农半牧的乡村经济。

农户们家家户户生活方式基本相同,每户种植百八十亩旱作农田,广种薄收;饲养二三十只羊,一、二头耕牛或者马驴骡,饲养一口猪,十来八只鸡,也算是农牧业并举。真实地展现出了内蒙古后山地区的那种“几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田园式生活。

四、熊熊燃烧的大型炭旺火

我家搬迁到流通耗煤矿的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煤矿的职工们白天还在采矿区和办公室工作,晚上则经常开会,父亲常常是很晚才回家。

有一天晚饭后,父亲急匆匆地出去了。过了一会儿,母亲拉着我的手,也急急忙忙地出去了。

天已经是黑洞洞的了,但是煤矿办公室附近的空地上人头攒动,煤矿的职工、家属,还有孩子们多数都聚集在这里。有一个直径大约2米,高度有3米的大型炭旺火正在熊熊燃烧,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

大人们在大声地呼喊着口号,看到父亲也在干部职工群中站着,母亲放心了,站在家属群中和几位阿姨说起了话。

几天之后,在那一栋煤矿办公室的附近,矗立起一座高大、宽敞的主席台,正面墙上是一幅彩色巨幅画面,一轮红日从蔚蓝色的大海上喷薄而出,金光闪烁。

这里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场所,重大消息发布、群众大会、县城来的文艺宣传队演出等等各种活动基本上都在这里举行,还有这里也是大字报的主要张贴地点。

大家也经常在这里唱歌,我记得主要有:“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抬头望见北斗星”、“国际歌”等歌曲。

在父亲的一本旧影集中,有一张那一时期我们兄弟三人的老照片,我五六岁,二哥八九岁,大哥十岁或者十一岁,哥仨每人右手中持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语录本抱捧在胸前,照片中的背景就是这个主席台。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地富反坏右”是要靠边站的另类,有时还会受到批判。父亲的家庭出身是富农成分,自然会受到政治冲击,工作业绩虽然出众,却三番五次地受到打压、排挤,很不得志。

记得有一次,父亲下班后回到家,仍然怒气冲冲,我们吓得够呛,兄妹四个躲在大炕一边排排坐着,不敢吱声。

原来,父亲大半年来多次因公出差,自己垫资了不少钱,眼看就要到年底了,财会一直以各种借口拖延着不给报销。向煤矿领导反映这个情况,领导也偏袒财会人员,甚至放言:“先给贫下中农成分的职工报销旅差费,成分不好的慢慢等着。”

结果,父亲一气之下,当着领导及众多职工的面,将一把出差发票等报销凭证投入办公室熊熊燃烧的火炉中!

记得有一年冬季,正值大小雪两个节令之间,也是后山地区(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北)一年一度“卧牛宰羊杀猪”的日子,煤矿的职工也是家家都在杀年猪。

母亲和父亲商量着:听一些职工家属讲,近日煤矿领导隔三差五地应邀去一些职工家吃饭。咱们家是不是也邀请一下,顺便也缓和一下与领导的僵化关系?父亲起初是不同意的,经过母亲的几次劝说,也勉强同意了。

那天,母亲精心准备了一桌可口饭菜,主菜是炖猪肉;配菜有猪肉炖豆腐、农家炒鸡蛋(胡麻油葱花炒鸡蛋)、醋溜白菜、活捉豆芽(现炒新鲜豆芽)、猪肉土豆酸菜粉条大烩菜;主食是炸油饼;还有一大盘红红绿绿的炸虾片。

中午下班后,领导来了。喝着浓浓的热茶,和父亲聊着天。热菜上来后,开始喝酒。每品尝一道菜,总是说:好吃,味道真不错呀!

这些话倒也不全是礼貌性的赞美,妈妈的饭菜做得也确实是美味且有特点。就拿那一道“炖豆腐”来说,不但看着诱人,夹起一块入口,豆腐块软嫩滑溜且筋道,带着浓浓的汤汁,真是比炖肉还要好吃。

五、流通耗的地名解析

流通耗国营煤矿,因地处二份子乡五份子村委会流通耗自然村(前流通耗村、后流通耗村)附近而得名。

二份子一带明清时期是草原牧区,清初,此地归属喀尔喀右翼旗。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该旗南部的大片草原被陆续放垦,大量山西人走西口来到这里定居农耕种植,逐渐形成一批批村落,例如二份子乡各个村落。

由于草原牧区与农垦种植区插花交错分布,蒙汉杂居,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影响、交融,逐渐形成一种农牧交错地带独特的后山文化,从地名或村名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比如,二份子乡的部分村名:南苏计村、讨号图村、奶母沟村、纳令河村、黑沙图村、奎素村、白彦花村、黑浪壕村、厂汉此老村等等,就都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

流通耗,无论是作为村名,还是煤矿的地名,我认为也是蒙古语,只是音译的不太准确、规范。我以为其蒙古语的正音是:辉腾耗赖。辉腾:蒙古语--寒冷。耗赖:蒙古语--咽喉,也有“咽喉要道”之意。辉腾耗赖:寒冷的咽喉要道,或者丘间的重要通道?

二份子乡因地处交通要塞,在上世纪初就已经成为辐射周边百里区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镇。

清康熙年间,就有一条商品贸易古道(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开通。这条路从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出发,经过大青山,武川县可镇、二份子乡,到达达茂旗百灵庙镇,再由百灵庙分为两路:一路向西抵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及天山南北地区;另一路向北进入外蒙古地区,到达大库伦(今天的乌兰巴托市)。

其中穿过二份子这一段就是今天的104省道的一段。这条道路古往今来极具军事、经济战略意义,勘称咽喉要道。蒙古语称之为--耗赖,也是有道理的。

流通耗,这一段古商道估计是穿越众多的低山丘陵之间的低洼谷地(状如喉管),从地形地貌上讲,也像似咽喉一样的管状通道,蒙古语称为:耗赖。

辉腾,蒙古语意为:寒冷。武川县地处阴山山脉以北的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高平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促凉爽,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寒冷也是人尽皆知。

至于最早发现此地有煤炭矿藏的地段--乌兰套卜子,是一个半蒙语半汉语的组合词。乌兰:红色。套:实际上应该是:陶高--蒙古语“锅”。卜子:汉语--低洼坑地。乌兰套卜子:红土锅底坑。

上述胡言为本人拙见,解析的是否靠谱,还请诸位看官点评!

六、采矿现场的童年印象

褐煤,是一种煤化程度较低的矿产煤,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外表呈棕黑色,无光泽。

国营流通耗煤矿的煤炭也是褐煤,由于它富含挥发成分,易于燃烧并冒烟,而且煤烟有臭味,当地人们俗称臭碳。

流通耗煤矿是采用露天技术开采煤炭的。就是在矿藏区将表土平层剥离,直到煤炭矿藏出露,然后挖掘开采。

初期(1950年代),表土覆盖层仅有2-10米的厚度;到1970年代,新开采区表土覆盖层厚度已经达到30多米,剥离难度加大,开采成本急剧上升,到了1980年代中期,露天开采终于难以为继。

应该说,流通耗煤矿的褐煤,从1950年代起直到1980年代近40年间,对矿区周边方圆百公里范围的村庄、城镇居民生活用煤,单位机关用煤,以及企业生产用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褐煤的用途十分广泛。褐煤的种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质地疏松且较软的土状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厂的燃料,也可用作化工原料、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净化污水和回收金属等。

另一种是质地致密而较硬的暗色褐煤。可直接用作家庭燃料、工业热源燃料及发电的燃料,也可用作气化、低温干馏等的工业原料。还可通过热解技术得到半焦、煤焦油、煤气等化工产品。

褐煤作为城、乡居民家庭生活用煤,特点是燃烧时间短,优点是它的余火保存时间比较长,特别适宜在武川县等后山地区的连灶大炕式民居使用,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便于保留火种和持续暖炕。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我家在流通耗煤矿居住了7年。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都在使用矿区生产的优质褐煤,对它的特点十分熟悉。

优质褐煤,为半暗半亮型,易点燃,燃烧彻底,炉灰呈白粉状。具有显著的低硫、低磷、高挥发、高熔点“两高两低”特点。是火力发电厂、沸腾炉理想的燃料。

褐煤挥发成分高,化学反应性强,空气中易风化碎裂。燃点低(270°左右)。燃烧值约为3000大卡/千克,干燥后能达到4800-6000大卡/千克。

褐煤水分含量大,并且含游离腐植酸。可以提炼煤化工产品。

70年代初期,流通耗煤矿建设了腐殖酸铵化肥车间,年产量600-700吨。

后来,又有几家煤化工公司建成,主要经营黄腐植酸钠,黄腐植酸钾,腐植酸原粉(风化煤)煤等化工产品。

小时候,在流通耗煤矿居住的7年间,我很喜欢去煤矿露天采矿作业区玩耍。

巨大的矿坑,只有一条出入通道,众多的马车,还有少量的卡车,盘旋着进、出采矿现场,真正的车水马龙景观。

来煤矿拉煤的一般是两个人驾驭一辆马车。马车夫,俗称“车倌”,那都是乡村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精明农户,挥鞭驾车,技术精湛;跟车的一般都是购置煤炭的农户,多数是一些木讷、吃苦耐劳的中青年农民。

村里人,来煤矿拉一趟煤炭,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路途比较远的。

掐着时间赶路,争取早一点到达煤矿,将马车排队在前面或者中间位置。办好手续,等待。

“轰隆隆”,随着几声爆破声地响过,硝烟散去,作业区一定面积的煤层已经被炸药爆破,距离炮位近的已经成为大小不等的煤块;距离远的也已经被炸药炸得松懈有裂缝,便于开采了,工人们使用钢钎、大锤,顺着裂缝,可以分解开,往往能够采掘出巨大的煤块。

炸药是前一天晚上布局安置在若干炮位中的,炸药是用特殊牛皮纸包扎着成粗大约3-4公分,长30-40公分的棒状。

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讲硝铵炸药、导火索、雷管、炮眼、哑炮、炮皮等等煤矿的行话术语。估计使用的就是硝铵炸药(梯恩梯),黑火药导火索;雷管就是引爆炸药的小炮,有铜质的,也有纸质的;炮眼是在煤层表面开凿的装填炸药的孔洞;哑炮就是点火之后没有爆炸的炮点;炮皮就是在含水量比较大的采煤点使用的防水炸药的外包装皮。

随着一声长长的哨声,警戒解除。矿口的警戒杆升起。

“啪、啪、啪”,在几声清脆的响鞭声中,等待多时的车倌们潇洒地挥鞭驭马,车队鱼贯而入,马脖子上悬挂着的金属铃铛一路上“叮咚”作响,成为矿区的一道别致的靓丽风景。

由于煤矿的拉运渣土车辆严重不足,马车进入采矿区之后,常常是被现场的煤矿工人指挥着,先装载渣土拉运出去,义务拉运几车,才被允许装载煤炭。

偌大一个矿坑,各个区段,各个装载点煤炭的品位、质量各不相同。能否装载上好一点的煤炭,往往是看车倌和现场指挥的煤矿工人的熟悉程度,有时是需要有一点香烟之类的表示的。车倌们还将煤矿的工人们依据相貌、性格或者品行等分别编派了外号,比如,撮撮胡、黑油坛、二五子。。。

无论装载渣土,还是装载煤炭,主要是靠车倌和跟车的人出力劳动。先将大块的煤块在马车上砌成围墙,中间装载小煤块,还有面煤。面煤是最不受欢迎的,但是,在煤矿工人的现场监督、指挥下,必须搭配着装载。

流通耗褐煤的种类,以硬质的高密度煤占多数。由于形成时期的种种差异,这里的褐煤也是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我小时候的观察,主要有如下几种:

砂砂碳。刚开采出来时,又黑又亮,经过若干天的风吹日晒,外表会一层层地脱落,成为绿豆大小的碳颗粒,像黑色的砂砾。

水锈碳。在含水层中的煤炭矿藏,采掘过的矿坑,会积水成为水坑,继续采掘时必须将水抽出去,抽水之后,煤层会出现红褐色或者白色线状结晶的水线。这种煤炭含水量高,风干后失重多,不受人们喜欢。

层层碳。采掘出来多为片状碳块,硬度大,耐燃烧,是垒砌家庭旺火的好材料。

窝儿骨碳,俗称黑又亮。一般大致呈现为圆形(俗称圆圪蛋)或者方形(方圪蛋)碳块,重量大,硬度大,耐燃烧,打砸成小块,是冬季火炉使用的好碳。

有一些煤块,剖面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出类似于年轮的原来的木质生长痕迹(由裸子植物形成),其实也是一种植物化石。

软碳。褐色,矿化度较低,质地软,火力小,不耐燃烧。

煤矸石。。。

小时候,感觉煤矿的采矿区好大的矿坑啊!矿坑南面好多的渣土啊,堆砌得像一座座大山一样!

矿坑北面和东面都是熟悉的煤矿职工家属院,一排排的连栋房,每一个小朋友居住在哪一栋哪一家,我都是门儿清。

七、春天里的故事(1)

四岁来,十一岁走。在流通耗煤矿,我度过了7年的童年时光。

煤矿居住区面积不大,除去南面巨大的采矿区之外,仅有几十户人家的煤矿职工居住区的东、北、西三面均被农田或者天然草地包围,而且南面采矿区的东、南、西三面同样也被农田或者天然草地包围环绕。

初春三、四月份,流通耗煤矿的天气依然是寒冷的,尤其是早晨和夜里,气温一如冬季,正所谓“春寒料峭”。

白天,老人们仍然穿戴着冬季的厚重衣服,说是“春捂秋冻”;年轻人及孩子们则是里、中、外三层:贴身秋衣秋裤,中间加穿毛线编织的毛衣毛裤,外面穿着单衣单裤。

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连续刮风的季节。有时,还会刮几次黄毛糊糊(方言)大风(即沙尘暴),遮天蔽日,空气里充满了黄土粉尘。

有的年份,三、四月份,甚至五月份,还会下大雪。这应该就是古代边塞诗中“胡天六月即飞雪”的真实写照吧!这对于中原或者南方的国民们是无法想象的。

到了五月份,天气转暖,杨花柳絮飘飞,草色遥看,四野会呈现出一抹一抹的绿色。

我家屋檐下居住的燕子一家,也从遥远的南方越冬归来了。

流通耗的春天,来了。

踏青去,常常约了小朋友们一块去,有时也自己独自跑出去。

野外真好,萱软的沙质土壤,一脚踩下去还有弹性。近日里破土而出返青的各种野草野菜,嫩绿中裹挟着嫩黄,飘散着淡淡的青草的芳香。有一些野菜已经可以采摘了,现场品尝,吃个新鲜,真正的绿色、纯天然。。。

可以采挖了食用的野菜有许多种类。当然,最先可以采挖品尝的,就是辣麻麻了。

辣麻麻,学名:十字花科--独行菜。一般生长在居民区的房前院后,村庄附近的路旁、山坡、山沟也有。它的生育期很短,出苗后不足一个月就开花,开花后二十多天种子就成熟落地了。

采挖辣麻麻要掌握好时机,当它返青出苗之后,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内,为最佳的采食期。

发现辣麻麻时,如果是生长在比较松软的沙质土地上,可以直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其地上茎叶慢慢地将地下的根部揪出来;若是生长在比较坚实的土地上,那就需要使用小工具,可以就地寻找一截坚硬的树枝或者废弃的铁钉、铁皮之类东西,掘土采挖了。有时我们出发前就会带上一个大铁钉或者小铲子。

我们要吃的,就是它的根部。白白的一支主根,粗细如火柴棍,长度大约有5-8公分。水嫩水嫩的,入口咬碎,微辣中略有一点甜味。

红根根,学名:牻牛儿苗科--野老鹳草、太阳花。生于路边、荒地、庭院、田野等,常成片生长。

它可以食用的部分,也是根部。红黄色的主根,粗细约为0.4-0.6公分,长度大约有6-12公分。它的最佳采食期就是返青出苗之后,10天左右的时间内。采挖的时间越早越脆嫩水灵,入口品尝,甜甜的,味道美极了。

河篦梳,学名:蔷薇科植物--委陵菜。

根呈圆柱形,长5~17公分,直径0.5~1公分;表面暗棕色或暗紫红色;根头部一截稍膨大,质地脆硬,易折断,可以吃的就是这一部分。口感微涩,甜中略有微苦。

我们也把它叫做“黄瓜瓜草”。揪下一些枝叶在手中搓一搓,双手相对拍一拍,会有一种类似黄瓜的味道飘散出来。我们经常这样玩。

苦菜,学名:菊科植物--苦荬菜。

有苦苣、甜苣两种。春初生苗,茎中空而肥,折之有白汁出,全株可食用。味感甘中略带苦,可炒食或凉拌。其嫩叶药食兼具,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

蒲公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于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嫩苗及根可以食用,也是中草药 。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头状花序,花开后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

我最喜欢将它的花序摘下来抓在手中,边走边用嘴吹着玩,看着蒲公英白色的花序携带着种子飘飘荡荡地飞向四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去孕育新的生命。

蓿麻,荨麻科荨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蜇人草",草原牧民则叫它"咬人草"。一般株高50-150厘米,茎直立,全株淡绿色,密生蜇毛,触之奇痛、奇痒。生于林下或者水分条件较好的阴湿处。

每年夏秋,妈妈经常带领我们兄妹去矿区外面的几片荨麻生长地段,将荨麻收割回来,经晾晒,切碎,用开水煮过,拌些麸皮之类的精料,用来喂猪。不出十天半月,猪身上就会油光发亮,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

青绿时期的荨麻,草原上的牲畜是不敢触碰、采食它的。一直要等到晚秋下了霜冻以后,荨麻枯萎,茎叶里的苦涩味(蚁酸等)逐渐消失,特别是到了籽实累累的冬春时节,枯黄的荨麻草反倒是成为了牛马驼羊竞相采食的优质饲草。

荨麻还是可食用的纯天然野生优质蔬菜。用荨麻的青鲜茎叶可以加工烹制成多种菜肴。能够制作凉拌菜、汤菜、烩菜、炒菜、包子(饺子、馅饼)的馅料等。

妈妈喜欢做荨麻凉拌菜,爸爸喜欢做荨麻烩菜,我更喜欢荨麻馅料做的包子、饺子等。

当然了,避免被荨麻蛰伤的小窍门还是有的。采收荨麻时,必须戴上帆布之类的手套进行防护;采收回来的青鲜荨麻,收拾好之后,先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就不会再蜇人啦。

假如不幸被荨麻所蛰,可以马上用肥皂水冲洗缓解。如果在野外,也可以用自己的尿液涂抹应急,或者寻找附近生长的绿色蒿子(臭蒿),将臭蒿揉碎擦拭被荨麻所蛰处可缓解刺痛及奇痒。

酸窝窝,为景天科植物瓦松。也是中草药。刚刚返青生长的酸窝窝口感鲜嫩,有酸香的味道。

这几种野味,辣麻麻、红根根、河篦梳、酸窝窝等,是可以在野外当场食用的;而苦菜、蒲公英、蓿麻等则是采挖了带回家,交给妈妈处理、加工烹调之后,才可以享受的美味。

八、春天里的故事(2)

春天里,小草在忙着生长,绿色浸染了大地。报春花、点地梅、蒲公英、百里香、山杏、黄鸡儿(柠条),还有一些叫不来名字的野生草灌花卉,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稀稀拉拉地点缀了四野。

百灵鸟鸣叫着,飞起飞落;几只灰鹤迈着悠闲的步子,在草原上觅食,高大的体型,优雅的身姿,让人感觉“仙鹤”的别名雅号实在是--名副其实;一只黄鼠在洞口探头探脑地观望;一条尺许长短的小绿蛇悄无声息地在草丛中游动。。。

我常常是约了三五个小朋友,从煤矿居住区溜出去,到野外去玩。

春天里,正是鸟儿下蛋、孵化小鸟的时候。寻找草丛中的鸟窝,捡拾鸟蛋,煮了吃,是我的最爱。

鸟窝,圆圆的,约为10公分的直径,是用细软的干草秸紧密地编织成为草锅形状,镶嵌在土地表层,就像家中做饭用的铁锅稳稳当当地镶嵌在灶台上。

运气好的话,在寻找到的鸟窝里会有鸟蛋,一般有3-6枚。如果可以寻找到几个有蛋的鸟窝,那简直就是开心死了。

再晚一些时候,野外草丛中的鸟窝里,该有孵化出来的小鸟了。掏百灵鸟窝,抓小百灵鸟,也是我们几个小朋友喜欢玩的童年功课。

寻找有小鸟的鸟窝,是需要技术和经验的。先站在野外草地里,观察地上和天空,注意鸟儿飞起和降落的地点,如果在同一个地点有起有落,十有八九是有小鸟的鸟窝。

跑过去抓了小鸟揣入衣兜中,打道回府,可以自己饲养,也可以出售给鸟贩子。

有时候,抓了小鸟,被鸟妈妈发现了,她会迅速地追赶过来,一边在我们的头顶的天空盘旋,在我们的身边俯冲穿梭;一边凄厉地鸣叫着。

小朋友们都很害怕,也感觉到了鸟妈妈的悲愤。。。

小时候,我也喜欢攀爬大树,攀爬最多的当然是老榆树啦。上树撸榆钱钱,一串串一串串的,浅绿色的小圆片片,撸下来,直接塞入口中,嚼一嚼,甜甜的,满嘴香。香香地吃,过把瘾。

然后,慢慢地撸,将两个上衣兜儿装满,两个裤兜儿装满,从老榆树上下来,美滋滋地走回家去。

废弃煤矿有收益吗?流通耗煤矿往事(1)

作者在广西南宁市郊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