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书中还特别描绘了梵高跟小镇上一个妓女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更像是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而没有任何所谓的爱情,梵高实在太孤独了,他的艺术不被他人理解,他在社会中所碰到的所有人要么是对他的艺术不理解,要么就是对他行为方式的不理解.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艺术社会中的边缘人,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里开始小说进入了一种宿命论的理论模式,很显然我们可以在书中梵高癫狂的一些话语中明显的感觉到梵高的精神已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即将崩溃的情况.小镇内的梵高雕像——奥维是温辛谷地一座非常典型的美丽小镇,是画家眼中的灵感之地,塞尚、文森特·梵高、卡米耶·毕沙罗、克鲁德·莫奈或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等知名画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天才的笔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森特·梵高。在这个巴黎的生活中,他完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先驱形象。他在巴黎结识了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也都非常鄙夷学院派那种古典画法。他也认识了很多著名的画家,比如罗耶,高更.

《最初的圣餐》——毕加索14岁的作品

人们长大之后总是会越来越习惯性地接受社会的意识,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美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最简单地像不像这个层面上。而不去讨论美不美,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但是如果美术只是单纯的写实,那么就是对艺术的一种较为粗浅的看法。

梵高总是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帮助,从而实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的信念,他在巴黎甚至跟一个妓女结婚。但是他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这些人的想法,他与克里斯汀之间的爱情更类似于一种怜悯,这种感情不是基于正常的男女感情,而是基于怜悯。这是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吸引。同时梵高的这种普世价值,或者说是一种拯救他人的理想主义,再一次碰到了冰冷的现实墙壁。而这件事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否发生过不得而知,这种感情更像是在冰冷的现实社会中抱团取暖,与真正的爱情毫不相关。

当然这段意图拯救他人的感情,最后却被梵高发现现实社会的丑恶,贫穷与苦难会将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全扭曲;从而使这个人不思进取,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要离婚的原因。

在这个巴黎的生活中,他完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先驱形象。他在巴黎结识了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也都非常鄙夷学院派那种古典画法。他也认识了很多著名的画家,比如罗耶,高更.

在书籍的第5卷第11章之中,标题直接写为了“为工人的艺术”.作者在书中首先将梵高塑造为一个脱离的阶级属性的人,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受控于自己的阶级;而不同阶级会将他们塑造成这个阶级的一员,梵高下沉到社会底层,他对社会底层的民众疾苦是非常感同身受的.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画家为什么会大量地表现劳动者的原因之一.梵高甚至打算在巴黎成立一个类似与社会主义合作社的画廊,但是作者显然在这里的时候有一点发觉自己写错了.所以他写到梵高为了这个合作社不断地工作,但却在最后非常突兀地说了一句”我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这个转折在我看来是本书中一个非常不自然的转折,或许是作者也觉得自己写得跑偏了,他是在写传记而不是表达个人的政治诉求.于是作者让梵高从复杂的组织运作之中直接跳出来,进入到下一个他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

随着故事的发展梵高终于来到了他一生之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在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成就他艺术理想的地方.奥维小镇是一个被麦田包围着的风景优美的村庄,位于瓦兹河畔。这座小镇令梵高惊喜不已,热情迸发,在他呆在这里的短时期内创作了将近70幅画作。作者很巧妙地将梵高画作上的一些人物也带入了他在小镇之中的经历.也许为了突出梵高的与众不同,在小说之中将梵高视为小镇中的怪人.也许这是大多数人对艺术家的感受,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家就是一种怪人,当然我不否认一些伟大的艺术家的确在行为表现上像一种怪人.但是,这很显然的是以偏概全了.这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法.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1)

小镇内的梵高雕像——奥维是温辛谷地一座非常典型的美丽小镇,是画家眼中的灵感之地,塞尚、文森特·梵高、卡米耶·毕沙罗、克鲁德·莫奈或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等知名画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天才的笔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森特·梵高。

书中还特别描绘了梵高跟小镇上一个妓女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更像是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而没有任何所谓的爱情,梵高实在太孤独了,他的艺术不被他人理解,他在社会中所碰到的所有人要么是对他的艺术不理解,要么就是对他行为方式的不理解.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艺术社会中的边缘人,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里开始小说进入了一种宿命论的理论模式,很显然我们可以在书中梵高癫狂的一些话语中明显的感觉到梵高的精神已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即将崩溃的情况.

然后在这里作者又说到梵高切耳朵的事,在梵高的一生中正式标志着他精神彻底进入崩溃状态,正常人是不会闲着没事去割自己的耳朵的.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2)

据说梵高割了耳朵之后,给介绍医生的就是毕沙罗。

很古典英雄悲剧一样,小说已经进入了”英雄的死亡”这一个宏大命题之中,英雄在死亡之前必然会受到一种类似回光返照的伟大形象,在他伟大的塑像之上再加一层光辉.于是在梵高被他的弟弟送进疗养院之后,当然这种疗养院是一种类似精神病患者逐渐修复自己的场所.在这里梵高绘画了很多知名的作品,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创造时期.1889年5月8日,梵高来到圣保罗疗养院,在哥哥提奥(Theodorus van Gogh)的经济支持下,开始接受泰奥菲尔·贝隆(Théophile Peyron)医生的治疗。这时候梵高通过在疗养院的治疗,仿佛已经归入了正常的生活;他已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他更加是学会了如何忍受生活并且与生活妥协,他在疗养院里见证了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人,在里头有一些精神病人的行为甚至有一些暗对社会黑暗的隐喻.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3)

梵高,《永恒之门》(油画),1890年5月创作于圣雷米普罗旺斯的圣保罗疗养院重新创作的灵感源自一位濒死的病友

书中曾经说到过,有一个病人总是在梦里不断地说到秘密警察,“秘密警察”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的是极权社会对个人生活的无孔不入.使得人们害怕自己的自由思想被他人所控制,而且重点是这个病人还是一个学法律的.

有一个情节特别有隐喻的感觉,“精神病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是非常正常的,一旦他们开始说话就会互相争论,从而导致痛风病发作,于是为了生存下去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这种说法更像是在反映社会中咱们常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人,这些人大多数都属于中产阶级,他们对于社会的批判仅限于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但是他们批判的只是对自己有害的,一旦触及自身的利益,他们便会沉默.但是书中的这种隐喻更像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些小布尔乔亚们不断叫嚣各自的利益,但是对社会实际却没有任何作用.

接下来故事进入了最终的结束篇章,梵高害怕自己的疯病再次发作.他不断地询问医生自己的疯病发作以及最后的结果.虽然他想当自己命运的主人,但是他很明显地知道,在下一次发作中.他随时可能会被控制,于是他分秒必争地活着,要抓住每一个时间去绘画.但是接下来对梵高自杀的描写却有些含糊不清,他只是在文章中说出了有一个农民看见他时,他正坐在一棵树上,而且说到梵高嘴里在不断地重复“这不可能”.然后就是一大段对这个社会以及自己人生中经历的一切人的告别,然后他就把左轮枪靠近自己的腹部,扣住扳机,倒在了田野里.

最终梵高回到旅馆之后,在提奥的怀里,离开了世界.

然后怎么样呢

其实梵高死后,他的画作一直被保存在他弟弟家里,弟弟的妻子乔安娜负责保管,保留了梵高几乎所有的通信记录以及画作在,梵高死过10年开了多次画展,但是反响平平无奇.直到第7次画展,梵高才被世人所知了.但是乔安娜不断地对梵高生平进行渲染,使得人们对梵高进行了神化;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人们需要的悲剧英雄更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凡人的神性.这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梵高的画作其实到十几年后才被当时的潮流所接受,而且也可以说梵高的画作超越了同时代人十几年的绘画思想.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4)

1890年,乔安娜抱着与提奥的儿子文森特。

另外一个对梵高走向世界奠定其美术史上独一无二地位的便是画商沃达尔,大家也是要吃饭的,没有人会超出艺术而存在.梵高也不例外,而且沃达尔这个人他有很敏锐的艺术发展趋势的嗅觉.他代理过很多新兴画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一些绘画作品在十几年后为他赢得了巨额的资金回报.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曾经说过,一个人想要一夜暴富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烧冷灶.什么是烧冷灶呢?就是你知道他很有潜力,于是你在他最落寞的时候去帮助他.最后你得到的结果会是他如日中天时能给予你最大的帮助.他第1次见到梵高的画时,就明确地说出这幅画肯定卖30万法郎,梵高的个人能力,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当时一些对艺术趋势走向有敏锐把握者的发现了.

梵高传独白:社会主义者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