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编入八旗的锡伯族人并不适应清朝严格的法纪,导致诸多问题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康熙三十七年二月(1698年3月),康熙皇帝到吉林乌拉城巡视时,对当地的防务和军纪不满意,“盛京、乌拉官兵不知法度,不像围猎之兵,将军俱于诸协领(三品武官)、章京(职守之官)而不管束,协领、章京俱于兵丁而不管束,风气极坏”并以“锡伯等宴中抢饼为由”,“将卦尔察、锡伯等佐领、骁骑校概行革职,并将锡伯等迁至盛京等地,均分至八旗兼管,令其披甲,俾学道理”,锡伯人或是在驻防地满洲八旗内当差,或在京城王公贵族府内充当包衣(家丁),从此独立的锡伯牛录就消失了,成了“在旗”(有旗籍的旗人)的“旗人”(满洲人),这一现象造成在清朝时民众普遍认为,锡伯人在旗即为满族人。民国初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许多人的家谱和石碑上都记有“西伯”或“锡伯”二字,但在解放后的人口普查时都误添了满族,导致锡伯族在大连市的户籍簿上一度消失,但是

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

李清军

锡伯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她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席北等20多种记载。到了清代,在官方记载中多用的“锡伯”称谓,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1)

锡伯族

锡伯族的形成和历史演变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源于鲜卑族(也有一种说法是与满族同源),在鲜卑族大部分南迁进入中原后,其中有一些边远部落仍留居原地,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看守祖宗之宗庙,这部分看守宗庙的拓跋鲜卑人便是今天锡伯族的直接族源,世居在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多以打猎和捕鱼为生。

明末清初,建州女真兴起,此时锡伯族在蒙古科尔沁部落的控制下。明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曾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锡伯、卦尔察、朱舍利、讷殷等九部联军激战于古勒山,结果九部联军溃败。此后努尔哈赤的势力日渐强盛,有些锡伯部落便在此时归附后金,“锡伯部之巴达纳,弃其祖先世居之地,率丁三十名来投有功,曾升为备御。”但是大部分锡伯部落仍在蒙古科尔沁部的控制之下。1626年,科尔沁部在蒙古各部中率先归附后金,锡伯族亦随之归附,被编为蒙古科尔沁十旗之中。康熙31年(1692年),清政府为加强东北边防,将科尔沁蒙古十旗中青壮年锡伯人拨出,编入满洲上三旗(正黄、正白、镶黄三旗)。“据议政处议奏:科尔沁王等以下台吉等、平民以上,将其所属锡伯、卦尔察、达斡尔丁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名,全数进献”。共编为牛录七十四,置于清政府直接控制之下,分驻在齐齐哈尔、伯都讷(扶余东北)、吉林乌拉(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三地,或披甲当差,或纳粮种田,遇有战事,听候征调。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2)

努尔哈赤

编入八旗的锡伯族人并不适应清朝严格的法纪,导致诸多问题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康熙三十七年二月(1698年3月),康熙皇帝到吉林乌拉城巡视时,对当地的防务和军纪不满意,“盛京、乌拉官兵不知法度,不像围猎之兵,将军俱于诸协领(三品武官)、章京(职守之官)而不管束,协领、章京俱于兵丁而不管束,风气极坏”并以“锡伯等宴中抢饼为由”,“将卦尔察、锡伯等佐领、骁骑校概行革职,并将锡伯等迁至盛京等地,均分至八旗兼管,令其披甲,俾学道理”,锡伯人或是在驻防地满洲八旗内当差,或在京城王公贵族府内充当包衣(家丁),从此独立的锡伯牛录就消失了,成了“在旗”(有旗籍的旗人)的“旗人”(满洲人),这一现象造成在清朝时民众普遍认为,锡伯人在旗即为满族人。民国初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许多人的家谱和石碑上都记有“西伯”或“锡伯”二字,但在解放后的人口普查时都误添了满族,导致锡伯族在大连市的户籍簿上一度消失,但是许多锡伯族老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族属。即使在日伪统治时期许多锡伯族老人仍然告诉自己的下一代,自己祖上是锡伯人,不要忘本。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3)

八旗宴会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大连市仅有锡伯族一人,大规模出现是在1985年,当时瓦房店市东岗乡(现红沿河镇)文化站长曲良喜发现该乡大营子和喇嘛庙村关姓家谱上记载的是“锡伯”,引起大家的重视,应关姓的要求,乡政府上报,经瓦房店市政府批准,一次恢复了近400人的锡伯族籍。

大连锡伯族来源与变迁

大连各区市县都有锡伯族居住,主要聚居区在复县(瓦房店)和金县(金州区)也有部分散居在新金县(普兰店)和庄河。他们来到旅大地区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最早进入大连地区的锡伯族应该是瓦房店市老虎屯镇后二十里堡的傅姓,时间是在康熙十年(1672年)。瓦房店市老虎屯镇后二十里堡傅姓是最早进入大连地区的,其家石碑记载:“□□□城错草沟人康熙十年迁居奉天省。”根据其家谱和心口相传,碑文前面模糊部分应该是伯都讷新城(今吉林扶余);另有后移居双城堡傅姓后裔傅震祥家谱和石碑记载:“原籍新城到复州入正白旗,开垦后二十里堡雅化屯…”,“想我先祖诸先辈,从龙南迁古燕地,遂得覩(睹)大清定鼎于神京,未几而拔往奉天复州,未几拔往吉林双城,…”。通过这些记载和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分析,康熙三十七年以前来到大连地区的锡伯族人,应该是早期归顺努尔哈赤,后来跟随顺治皇帝一起进关转战各地,因为归顺满洲较早,受到了较好的优惠,赐姓傅佳氏,在平定天下后进行分封,也就是“跑马圈地”时期来到了大连。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4)

满清跑马圈地

迁入大连地区人数最多的一次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复州共迁入锡伯兵丁178名,金州迁入锡伯兵丁159名,另有迁入岫岩171名,因当时庄河隶属于岫岩厅,庄河的锡伯人数无法准确统计。此外还有先前来到大连地区的锡伯人164名(主要在复州),共计有501人。当时清朝的记载并不包括家属,如果连家属和其他散居的在一起估算,康熙、雍正时期大连的锡伯族人应该在3000人左右。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清朝根据盛京将军富俊的奏报:“查双城堡有荒地二分未垦,与其荒弃,莫若即行开垦,俾早得谷价,可成善举,拟于盛京、吉林八旗无论满洲、蒙古、汉军各项旗人情愿前往屯种旗丁内挑选苏拉(闲散)二千名,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置买牛条器具,挖立井眼,搭盖窝棚,于嘉庆二十五年春正月(1820年2月)前往屯垦,名为双城堡左屯右屯,…”。通过对双城县锡伯族调查表明,从凤城、岫岩、复州、金州应招前去屯垦的占大多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双城堡八旗户口男女统计表:“…有西伯(锡伯)四百九十五户、男女三千八百九十六名,…”。由此推算大连地区的锡伯族人此次应招迁移人数应该在120户左右,人口约为一千人。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5)

锡伯族士兵

乾隆年间大连锡伯族分别有一处出征和调动,一次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部分锡伯族士兵奉诏赴云南反击缅甸孟艮土司对云南的侵犯,胜利后又返回原籍,据清朝军机处满文《月折挡》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初四条的附件所记,1000名官兵中,“阵亡12名,因伤死亡3名,关外病故之兵名,关内病故之兵36 名,共死亡105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一次是乾隆三十四年正月(1769年2月)辛丑,因为征剿缅甸作战锡伯族兵士比较得利,朝廷选调1000名锡伯族官兵到北京充当御林军,“著再传谕盛京将军,于新满洲锡伯兵派年轻力壮者一千名,酌量兵数于城守尉…”。这回的出征与调动大连地区的锡伯族参加人数没有准确的记录。

锡伯族的西迁戍边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随后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之乱,为加强新疆西北边防和开发祖国边疆,于乾隆二十七年(1759年)设置伊犁将军府(惠远城),统一管辖除阿尔泰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同时陆续从全国各地调入携眷之满族、蒙古、索伦官兵开赴新疆,同时也调入绿营兵和流落各地到新疆的民屯人员充实边疆。由于新疆地处边陲、地广人稀边防空虚,虽然采取了上面这些措施,但是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仍感兵力不足,他在上书中称:“……奴才闻得盛京驻兵一万六、七千名,其中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近几年出兵时,未曾派伊等。奴才以为,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同黑龙江兵匹敌。”经过清政府军机处的讨论,乾隆皇帝批准了明瑞的奏折,并责成盛京将军图舍肯具体落实。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6)

盛京将军图舍肯从各奉天地挑选了一千名精装的锡伯族兵士,分为两队,第一队499人,第二队501人,每队派遣防御(佐领之下的军官)五名,骁骑校(营连一级的武官,类似于公安局长)五名。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当时各地人数如下:

地区

防御

骁骑校

兵士

地区

防御

骁骑校

兵士

盛京(沈阳)

1

2

404

岫岩城

2

28

凤城

1

45

盖州城

1

15

辽阳

1

2

66

复州城

1

1

52

开原

1

94

金州城

1

44

牛庄

1

23

锦州城

1

24

广宁(北镇)

1

60

义州城

2

61 23(兴兵)

熊岳成

1

51

抚顺城

11

合计

防御10名 骁骑校10名 兵士1000名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当年大连地区参加西迁的官员有三人,兵士96名,由于当时庄河属于岫岩厅,人数应该是一百多人,当时的统计不包括家属,如果连同家属计算在内总计人数应该在460-500人。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7)

锡伯族西迁雕塑

清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日(1764年5月10日)第一队开始启程,第二队于四月十八(5月18日)在沈阳“锡伯家庙”与送别族胞吃过送别饭后于次日踏上西迁之路,出发离开盛京时的注册总人数为4295人。两路西迁队伍出彰武台边门,经过通辽、开鲁、阿鲁科尔沁旗、东乌珠穆沁旗进入蒙古,再经蒙古右翼后旗、中前旗(乔八山)、车臣汗旗(温都尔汗)、库伦(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扎布哈朗特),到达乌里雅苏台已是寒气袭人的冬季,在这里休整一个冬天。第二年三月初十(1765年4月29日),西迁队伍继续出发,经科布多进入新疆阿勒泰,再经布尔津、和布克赛尔、额敏等地,最后于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两队先后胜利完成西迁任务,抵达伊犁时的总人数为5050人,中间出生婴儿350人加上自愿随队的人员,总人数反而多出755人。

锡伯族军民的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他们从盛京移驻伊犁后,对开发大西北,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发展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立了联系,为纪念当年锡伯族西迁戍边这一伟大壮举,锡伯族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党和政府都对此非常重视,省、市两级民族工作部门都要到会祝贺。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大连锡伯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

由于整个清朝锡伯族都被编入满清八旗之中,所以很多风俗和生活习惯与满族非常接近,但是保留着一些与满族不太相同的风俗习惯。

大连锡伯族的姓氏主要有关(瓜尔佳氏)、傅(傅佳氏)、高(郭尔吉氏)、韩(哈斯胡里氏)、赵(觉罗氏)、吴(吴扎拉氏)、温(温都尔氏)徐(苏穆录氏)等,与满族十分接近。锡伯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族语支,由于锡伯族在整个清朝都是满族的统治之下,其语言基本上是以满族语言为主,但是其中保留了一些鲜卑语言的词汇,体现了与满语的不同之处。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8)

锡伯族萨满表演

在宗教信仰上锡伯族与满族区别最为明显,他们都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同时还信仰喇嘛教。但是在供奉上则明显不同,锡伯族有供奉“喜利妈妈”和“海尔罕玛珐”的特殊习俗。所谓“喜利妈妈”就是负责小孩兴旺的女神,“喜利”锡伯语是延续的意思,供奉“喜利妈妈”就能保佑子孙万代、儿女满堂,至今瓦房店和金州的部分锡伯族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喜利妈妈生日),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祀活动。海尔罕玛珐”则是保佑牲畜兴旺之神,过去每家在西墙上挖个洞都有供奉,但是现在比较少见。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9)

锡伯族喜利妈妈

大连锡伯族的幸福生活

大连锡伯族同胞具有勤劳勇敢优良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部分锡伯族同胞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的杰出人物,如早期参加革命的高云飞、高士勤,解放战争中战斗英雄傅君盛、傅君喜,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飞行员那启明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锡伯族同胞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中,为大连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4月30日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大连分会(1992年9月更名为大连市锡伯族学会)成立,对锡伯族的关荣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充分挖掘整理,先后出版了《锡伯族图录》、《中国锡伯人》等专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10)

锡伯族图录

大连市目前共有锡伯族人口1.5万人,市内各区市县均有分布,以瓦房店市为最多,三台子满族乡东兰旗村、西蓝旗村、红旗村、石磊村,杨家满族乡双沙村、傅家村,老虎屯镇的小老虎屯村,太阳街道的大河沿村共计9个锡伯族村(锡伯族人口比例超过30%)。“十二五”期间,锡伯族被国家民委列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的发展基金进行重点扶持。“十三五”期间,为了加快锡伯族同胞的发展,国务院将在原来扶持的基础上,继续对锡伯族村实行特殊帮扶政策,相信锡伯族同胞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朝鲜族在大连哪里集聚(大连锡伯族的过去与现在)(11)

锡伯族英雄飞行员——那启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