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血液探索:从传说到科学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血液有了更多认识,也发现了血液更多的奥妙。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液里的物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并且分门别类……普普通通的血液,究竟藏着哪些秘密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

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

断案的神探,可以通过血液判断死者的死亡时间;可以通过“滴血认亲”的方式,判断犯人和真凶的亲疏之别;

古代的神医,更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血液颜色,判断他是否生病。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

但以上这些描述,仅仅是人们通过大量的经验、经历论证而来,并不能当做严谨的科学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血液有了更多认识,也发现了血液更多的奥妙。

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液里的物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并且分门别类……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3)

普普通通的血液,究竟藏着哪些秘密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一、

血液探索:从传说到科学

对于现代的人们,血液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

伤口流血、看病验血甚至输血,都是稀松平常之事。

但除非专门去研究,很少有人知道血液的成分有哪些、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4)

在古老的历史中,血液被赋予了许多非理性色彩。

西方吸血鬼永葆青春的秘密,是因为经常吸食人血;西游记里,也有妖怪喝血恢复伤势的片段。

甚至某些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血还可以作药,“一滴血,十碗饭”的民谚代代流传。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5)

其实关于血的探究,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医疗手段匮乏,经常因为生病而导致死亡。

这样的时期,部分医生偶然发现一些病人在失血后,病症就会消失。

于是他们将疾病的痊愈归因到放血,放血从此成为一种治疗方法。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6)

在西方,有通过静脉注射、水蛭吸血等方式,但这种方式风险比较大。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是因为这种疗法,导致失血过多而死。

古代中国也有放血疗法,但更多是预防疾病为主,例如《内经》中的刺络法。

它根据不同的病情,通过刺破人体特定部位放出适量的血液,达到活血理气的治疗目的,类似现在的拔火罐。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7)

鉴于血液的神奇,人们纷纷对它开展了研究和探索。

最早对血液开展科学的研究,是古罗马的解剖学专家盖伦。

他通过长期的实验得出:人类的血液来自于食物,由肝脏不断产生,而在其他部位逐渐消耗。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8)

直到1628年,一个名叫威廉·哈维的医生通过计算才发现,按照盖伦的理论,人体一天内是不可能产生远大于自身体重血液。

于是他另起炉灶,建立了血液循环的观点:血液是循环流动的,动力源于心脏的跳动。

研究的过程中,他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放血疗法的正确性,并且是第一位用柳叶刀进行静脉切开放血治疗的人,被尊为放血疗法的鼻祖。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9)

对于血液的真正研究,要始于放大镜的发明,血液的秘密才逐渐被揭开。

1658年,斯瓦默达姆和马尔比基都利用显微镜对血液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了血液中的“粒子”。

限于当时放大倍数,这样的观察也只能是聊胜于无,对于人们的认知并没有多大影响。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0)

直到1674年,列文虎克借助其精湛的显微镜制作技术,终于发现了红细胞的存在。

尽管列文虎克的许多结论是错误的,例如他把观察到的红细胞称为红色圆球状小生物,实际上红细胞呈柔软的碟形。

他还认为红细胞来源于食物,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细胞来自骨髓。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1)

有句话说,没有失败,何来成功!

虽然盖伦、哈维、列文虎克等前辈的认知有许多错误和疏漏,但他们对血液的研究,启发了无数的科学家,激发了对血液研究的热情。

他们对医学研究做出的贡献,始终如同群星一样,闪烁在星空之上。

二、

揭开面纱!血液的奥秘

每一天,我们都可以轻松的呼吸、运动,展望自己的生活。

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流动的血液。

如果我们的血液不再流动、被堵塞或者失血过多,生命就会终止。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2)

打个比方,血液就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直到身体死亡的那天。

如同河流会裹挟泥沙流经各地一样,血液也携带着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

当血液在全身流动的时候,它会把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送给身体的每个组织或器官,同时把废物如二氧化碳带走。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3)

因此,失去了血液,生命才会无法维持。

在身体里,心脏是血液奔腾的动力来源。每一次的心跳,实际上是心脏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像一个水泵一样将血流泵出或回收。

携带氧气的,泵出的血液就是鲜红色的;携带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的时候是暗红色的,因为氧气已经送出。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4)

血液,也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承担着各自的任务。

承担携带氧气功能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在血液成分中占了40-45%。

它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5)

其中,红细胞的功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

红细胞由我们的骨髓产生,它也有着生命周期,寿命大约是120天。

当它老化之后,要么被白细胞消灭,要么经过脏器时被吞噬,成为脏器的汁液;也有可能死在血管里,成为堵塞血管的垃圾。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6)

血细胞中还有少量的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同时清理老化的红细胞。

接下来是血小板,它是一种循环着的帮助血液凝固的血液成分。

当我们受伤出血后,血小板就会在伤口处聚集,一步步凝结成血痂,防止伤口进一步失血。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7)

除了血细胞,血液还有55%-60%的血浆。

血浆中的90%-92%是水,所以它主要以液体形式在血管中流动。

除了水,血浆中就是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起到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8)

正常来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毫升。

这4000毫升血液中,真正参与循环的血量只占全身血液的70%-80%(2800ml-3200ml)。

其余的血液,则贮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失血时,贮存在血库中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19)

看完以上,你对血液是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呢?

三、

血液可以用来治病吗?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一些妖怪喝了人血就会变得年轻,就连受的伤也恢复如初。

就连现代医学里,也可以通过输血、换血的方式,让生命垂危的病人被拯救。

血液真的有这样的神奇功能吗?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0)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上发表了题为“Exercise plasma boosts memory and dampens brain inflammationvia clusterin”的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将年轻、好动小鼠的血浆输给不好动的小鼠,可以减少后者的神经炎症并提高它们的认知能力。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1)

以上的结果说明,血液中的一些成分,确实会对某些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且,血液确实可以拯救人类的生命。

例如血浆可用来帮助失血过多的人增加血量,恢复血压;红细胞则用来增强病人血液的氧气输送能力;而血小板则可以用来促进血液凝结、治疗血友病。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2)

血液不仅可以当做一种医疗手段,我们也可以通过血液的颜色,来确定自己的健康状况。

健康正常的人,血液是红色,如果颜色改变就说明与某些疾病有关。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3)

1

淡红色血液

如果血液呈淡红色,这可能是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

此时症状表现为面容枯槁、苍白、唇舌色淡、神疲乏力等。

抛开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很有可能是有贫血发生,如缺铁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等。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4)

2

暗红色血液

血液中的红细胞不仅喜欢氧气,更喜欢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如果血液呈现暗红色,就提示人们处于轻度缺氧状态,血液中接受的二氧化碳已多于含氧量。

随着缺氧程度的加重,血液颜色也越加深暗。抛开煤气泄漏、天然气中毒等事件,这预示着你可能有肺气肿、肺心症的情况。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5)

3

乳糜血

当人体摄取高脂肪、高蛋白过多,如肥肉、蛋、牛奶等,血液就可能会呈现乳白色。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运动解决。

但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等,血液也会呈现乳白色,应积极治疗。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6)

4

棕黑色血液

如果生活里误食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如泡菜、咸鱼、工业盐等,血液会呈棕黑色。

因为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从而使它失去携氧作用,导致组织缺氧,使血液呈现棕黑色。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7)

最后,血液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使用他人的血来补充自身流失的血液。

当人受伤流血过多,或在重大的手术中失血较多时,医生就会为伤病患者输血。

但因为血液到现在还不能人工制造,所以医疗所需的血液,只有靠大家爱心提供。

天然活泉(堪比大脑和心脏)(28)

定期献血,不仅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还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人体骨髓造血,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

所以在确定专业、正规、卫生的前提下,建议大家多多献血,造福你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