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第二天,安托万向老师说,逃学的原因是母亲死了,结果,继父和母亲来到学校,并当着学生的面狠狠的打了安托万,终于,安托万决定离家出走,离开这个家。一天,安托万和好友勒内早晨起床上学迟到了,他们知道老师很严格,老师肯定不会让他们进学校,安托万和好友决定逃学,但是没想到在逃学路上,安托万发现了母亲出轨的事实。特吕弗的电影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达到了艺术和商业的成功。《四百击》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影片极力讽刺传统翻拍艺术文学的方式,呼吁年轻导演们创作具有个人想法与风格的电影。同时,《四百击》是特吕弗的一部自传体故事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这部电影也是对人物心理细腻刻画的开端。13岁的安托万与母亲还有继父,生活在法国埃菲尔铁塔附近,在上课期间,老师总是刁难安托万,安托万因为与自己不相干的女性杂志被老师看见,遭受老师的罚站,不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1)

《四百击》截图

1958年至1961年,法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种潮流,即以特吕弗为代表的青年导演执导拍摄影片,这种现象便是所谓的"新浪潮"。

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将,特吕弗对"作者论"有着极高的推动作用特吕弗指出,不能一味的对已有文献的艺术与文学进行拍摄,要放弃陈旧的电影拍摄方法,开始追求具有导演创作性的原创剧本进行拍摄,当然,特吕弗所指出的这个方向,正是法国新浪潮所推崇的电影创作方向。

1959年,特吕弗作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凭借自编自导的《四百击》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1973年,执导的《日以继夜》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1年,凭《最后一班地铁》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十项大奖,同年,获意大利电影大卫奖卢奇诺·维斯康蒂奖等等。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2)

特吕弗的电影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达到了艺术和商业的成功。

《四百击》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影片极力讽刺传统翻拍艺术文学的方式,呼吁年轻导演们创作具有个人想法与风格的电影。同时,《四百击》是特吕弗的一部自传体故事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这部电影也是对人物心理细腻刻画的开端。

01《四百击》故事:安托万的童年注定以悲剧结束

13岁的安托万与母亲还有继父,生活在法国埃菲尔铁塔附近,在上课期间,老师总是刁难安托万,安托万因为与自己不相干的女性杂志被老师看见,遭受老师的罚站,不能下课。回到家之后,妈妈指使安托万帮忙买面粉、扔垃圾、洗碗,以至于安托万几乎没有写作业的时间。母亲和继父经常吵架,却将原因归咎于安托万身上,并声称送安托万到寄宿学校或军队。

一天,安托万和好友勒内早晨起床上学迟到了,他们知道老师很严格,老师肯定不会让他们进学校,安托万和好友决定逃学,但是没想到在逃学路上,安托万发现了母亲出轨的事实。

第二天,安托万向老师说,逃学的原因是母亲死了,结果,继父和母亲来到学校,并当着学生的面狠狠的打了安托万,终于,安托万决定离家出走,离开这个家。

第三天,安托万的妈妈去学校,把安托万接回家,和安托万谈心,妈妈鼓励安托万,如果下次考试能考前五,就给安托万一千法郎的零花钱。安托万非常喜欢巴尔扎克,在家里贴上巴尔扎克的图片,点燃蜡烛纪念他,点着了家里的布条,继父气急败坏要打安托万,母亲终于承担了母亲的责任,母亲以愉快的方式结束了这场"火灾"。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3)

之后,在作文课上,老师以安托万抄袭巴尔扎克为由,强行使安托万退学安托万逃出学校,再次离家出走,安托万这次住在了朋友家。为了生活,安托万决定去偷继父办公室的打印机,来赚点钱,不料,打印机非但没有卖出去,还被人发现了安托万的盗窃行为

这一次,安托万被送入了少年管教所。

02《四百击》人物形象:安托万童年的悲剧源自教育的失败

《四百击》中的教师十分"严格",老师总是在不问清楚青红皂白的情况下,对安托万进行惩罚。作文课上,当着全班人的面,称安托万是最差的学生,安托万在作文中致敬巴尔扎克,老师却称安托万抄袭巴尔扎克的作品。安托万接受学校教育的道路上,老师是一个失职者,老师的刻意挖苦、恶语诋毁安托万,都促使安托万走向少年管教所。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4)

在家庭中,安托万跟随继父和母亲一起生活,继父一直认为自己给了安托万名字和家,所以安托万必须按照自己要求的去生活,不能有任何的过失。

在学校中,安托万撒谎,继父当着所以同学的面,狠狠的扇了安托万几巴掌,继父当众惩罚孩子的过失,只会让孩子感觉无地自容,孩子觉得自己的名誉被侵犯了,之后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只会越来越淡。继父的这些行为促使了安托万决定去偷打印机。

安托万作为一个私生子,在小时候,母亲没有钱抚养自己,把自己送到奶奶家里生活,后来,母亲又缺钱了,安托万被送到祖母那里生活,直到祖母老的不能动了,才把安托万接回家住。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父母在安托万的童年是缺失的形象。

回到家之后,继父和母亲认为安托万是一个爱撒谎的小孩,即使安托万说实话,他们也不相信,所以安托万索性经常说谎去赢得他们的喜欢。安托万爱说谎话,在一定方面上,深受母亲的影响,因为母亲的出轨、对丈夫撒谎,对安托万的成长是一种无形的"浸染"。

安托万帮忙做家务,母亲仍然无缘无故冲自己大喊大叫,继父和母亲也把吵架的原因归咎于安托万,家里就像战场,安托万是多余的人,他渴望离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安托万逐渐脱离正轨。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5)

03《四百击》镜头:暗喻安托万的童年饱含忧郁

被称为"新浪潮之父"的安德烈巴赞是特吕弗的影片风格的老师,并且巴赞作为写实主义理论的代表开创了世界电影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他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

受巴赞的影响,特吕弗在影片风格方面富含写实主义风格。

在电影《四百击》中,特吕弗开篇就使用了两组长镜头,以埃菲尔铁塔作为主体,利用手持摄影,拍摄主观镜头下的埃菲尔铁塔在视线内由远到近再到远,交代了影片发生的地点。

在第二次观看影片时,我清楚的感觉到,埃菲尔铁塔仿佛就像主角安托万内心十分重要的东西一样,以为自己得到了,但是这样东西却离他越来越远。同时,开篇的长镜头奠定了《四百击》是一部压抑、令人看了会同情主人公的电影。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6)

在《四百击》的最后一部分,三个长镜头的连续使用成为这部电影更加经典的一部分。安托万从改教所逃出来,一直奔跑,长达80秒,平移镜头拍摄,安托万始终处在画幅中心,没有配乐,只有安托万的脚步声,使观众希望安托万就此脱离苦海,为安托万暂时的自由开心。

接下来是长达52秒的海边长镜头,将镜头从安托万身上向左摇到海边,除了安托万的脚步声,开始加入背景音乐,安托万一直向往海边,音乐衬托了安托万的暂时愉悦。

最后一个长镜头,安托万到达海边,从左侧进入观众的视线,到达海边,安托万横向跑向海水中,走了几步向镜头走来,影片最后定格在安托万的面部特写,皱着眉头,眼睛十分好像忧郁无助且迷茫,但是又好像是内心充满希望,仿佛在向观众询问答案,这个定格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技巧。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7)

04《四百击》场面调度:导演同情安托万的童年

在影片《四百击》中,安托万离家出走,没有食物可以吃,他来到街道上,偷了一瓶奶,镜头跟着安托万的运动缓慢运动,景别也从全景到中景,安托万找到一个十分隐蔽的小角落,导演使用侧面旁观者的角度拍摄,画面中,一明一暗,安托万处于镜头的正中间,导演此时是处于一个公正的角度拍摄安托万,不认为他的盗窃是一件错事,但是导演也没有为安托万的遭遇表示可怜。

安托万眼睛紧紧盯着街道,牛奶也很急切的喝完,在喝牛奶的过程中,镜头一直以安托万为主体,喝牛奶的这一长镜头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真实感,更加增添了此时安托万喝牛奶担心被发现的紧张心理活动。而且在场面调度方面,偷牛奶事件中,安托万的行动轨迹中有奔跑,有散漫的走,爬上爬下,全景、近景、中景的使用,呈现了安托万当时无助之感。

4岁小孩打箭,坏孩子打400下就能变乖(8)

05《四百击》总结

电影《四百击》的名称翻译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后者又由法语“les quatre cents coups”翻译而来在法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春的强烈反叛,法国人相信,不听话的孩子打400下,孩子就会改掉坏习惯。

主角安托万,就是历史上法国小孩的典型人物,自己成为程式化社会体制中的牺牲品,在试图努力变成乖孩子之后,又遭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陷的宰割。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安托万悲惨童年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学校教育中,学校考核老师的标准需要得到一定的提升,老师需要做到尊重鼓励学生,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也需要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我是喜欢看电影的洛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电影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