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是老师,我的父亲是教师
我父母是老师,我的父亲是教师我堂兄老说:“长这么大,没见过三叔发过脾气!”在家里,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母亲忍不住要唠叨,父亲总是耐着性子,让着母亲,从不还嘴。父亲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衣着也不讲究,时常穿着我穿剩的衣服,有时两只裤脚一高一低,裤脚上还经常有地里沾来的泥巴。他拿起粉笔是个老师,背起锄头是个老农,干一行爱一行,做什么像什么。父亲前半生生活坎坷,但从不气馁,坚信皇天不负苦心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如今桃李满天下,不时有学生上门看望,平时除了田间劳作外,练习毛笔字,写写文章或徜徉于山水之间……乐在其中,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去年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几年下来,写了点东西,有不少同事,学生看了后很喜欢,让我出本书。”我很赞成父亲的想法,觉得这些文章和诗词是父亲那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更是他老人家对人生、生活的真情表白,如将它收拢汇编成册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做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是每个中国人期盼的合家团圆的日子,今年的中秋节很特别,它和教师节正好在同一天,这么巧合的日子下次再遇见要等到二零四一年了!我突然想起了父亲,一个平凡的中学退休教师,许多言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父亲今年八十有七,老湖中毕业。爷爷奶奶养育了四男二女,父亲排行老三,是那时家里书读得最多的人。在那个时代能上湖州中学的凤毛麟角,父亲的学历绝对称得上是一个高材生了。父亲学业很优秀,但阴差阳错,受命运捉弄,因莫须有原因回家后一直务农。四十岁时,中国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七七年邓小平复出主抓教育,急需有真才实学的人材。父亲在他人的举荐之下,半路出家当了代课老师。通过努力,升为民办老师。又通过努力,成了公办老师。因为年龄搞错了,父亲比别人多教了三年书,直到六十三周岁了才光荣退休。
父亲是个敬业的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不能误人子弟!”从教后,兢兢业业,从小学代课老师到教初中,一路走来,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因为对教学的执着,父亲成了教学能手,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同事多尊敬地称他“涂老!”在塘浦中学教初三数学兼班主任直到退休,好多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放在他的班里!退休后,因教学认真,名声在外,先后余杭百丈中学和安吉皈山中学返聘,又教了近六年,快七十了才真正过上退休生活。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虽然退休了,家里有一大堆农活要干,因母亲户口在农村,有分得的一亩多地,另房前屋后也有不少的空地。老一辈农村的人对土地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只要有地,总要种上点庄稼,不能撂荒。原来这些农活是以母亲为主,现在父亲退休了,当仁不让且自然而然变成了父亲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孙子也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陪孙子读书也成了父亲的事。虽然很忙,但是父亲乐在其中,从无半点怨言。
时光飞逝,转眼孙子也上大学了,随着年岁增大,母亲的一亩多地种起来有时也感到吃力,大家商量把一亩多地送给别人种,房前屋后的空地种点时令蔬菜,养几只鸡、鸭,轻松一点。这样一来,父亲总算得到了一点空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总算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了,父亲空余时间的最大爱好除了读书之外就是寄情于山水,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他观察细致,有时触景生情了就写个诗或词的,记性也好,许多过去的事情他记得很清楚。特别是童年时光,他记忆犹深,回忆起来仿佛就在眼前。今昔对比,感触良多,他把这些过去的事情觉得对现今有意义的写成文章。父亲虽然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退休教师,但他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家乡,热爱这片热土,总想为家乡的建设做点事,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常和我们说:“我是个教书匠,没有其它本事,年纪纪也大了,但我脑子没糊涂,能想能写,我可以用笔为家乡建设出点力。”
虽然是数学老师,但父亲文字功底得到很多人点赞。有关报刊编辑说过好多次,“涂老师的文章基本不用修改!”他的外㽒看了文章也很以为傲,说“没想到三舅的文章也写得这么好!”几年下来,笔耕不辍,集腋成裘,不知不觉,几年时间竟然有了上百篇,其中大部份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从这些诗词文章中不仅可以体会到父亲的喜怒哀乐,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家乡的变化,也告诉了我们是从那儿来的?该怎样做人!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我们后人的殷切期望。
去年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几年下来,写了点东西,有不少同事,学生看了后很喜欢,让我出本书。”我很赞成父亲的想法,觉得这些文章和诗词是父亲那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更是他老人家对人生、生活的真情表白,如将它收拢汇编成册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做好传承、激励后人作用甚大。于是通过认真筛选,挑出散文二十九篇,诗词三十六首,将它汇编成册,取名《岁痕》,在堂兄的帮助下,今年正式付印出书了。
我堂兄老说:“长这么大,没见过三叔发过脾气!”在家里,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母亲忍不住要唠叨,父亲总是耐着性子,让着母亲,从不还嘴。父亲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衣着也不讲究,时常穿着我穿剩的衣服,有时两只裤脚一高一低,裤脚上还经常有地里沾来的泥巴。他拿起粉笔是个老师,背起锄头是个老农,干一行爱一行,做什么像什么。父亲前半生生活坎坷,但从不气馁,坚信皇天不负苦心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如今桃李满天下,不时有学生上门看望,平时除了田间劳作外,练习毛笔字,写写文章或徜徉于山水之间……乐在其中,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前些天回家,父亲正在下过秋雨的地里忙得不亦乐乎。见我来了说:“萝卜、青菜、芹菜都可以下种了,好了这场雨,不然种了也白搭,最好还能再下点,今年雨水太少了!”我对已经八十七岁的老父亲身体仍然硬朗感到高兴同时又有点担心,说:“年龄不饶人,活动活筋骨可以,千万不能操劳过度,得不偿失啊!”每次听我说这样的话,父亲总是笑着点头说“晓得的,晓得的!”事后很快又忘了。前段时间,堂哥打电话跟我说:“你父亲又在挑水浇地,一把年纪了,摔一跤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打电话把父亲数落了一顿,父亲在电话里说:“我半担挑一次,不要紧的,放心好了!”唉,想想我和妹妹家里吃的蔬菜,都是父母亲手种的,每次回老家父母亲早已把我们要吃的菜拣的干干净净,分门别类大包小包装好,走时让我们带回。父亲有退休工资,母亲也有养老金,这些钱足够他们过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不舍得花一分钱,一大把年纪了还在田间劳作,不要我们供养,平时还经常性的贴补我们。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次和同事、朋友们说起,他们都羡慕的不得了。
“当家才感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年将奔六,再有几年就要退休。这几年受“新冠”疫情所累,回家总是来去匆匆,家里活干得很少,想起来心里很是内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真希望父母寿比南山,能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但这只不过是个美好愿望而已,自然规律谁能抗拒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里唱的那样“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父爱如山!敬爱的父亲,小时候您为我遮风挡雨,长大了您循循善诱教我怎样做人...您爱岗敬业、真诚待人、吃苦耐劳、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热爱生活的品格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等退休了我会常伴在您和妈妈的左右,再聆听你们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