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劝不要去闹,遭遇小人怎么办
余秋雨劝不要去闹,遭遇小人怎么办她单枪匹马,靠着一招八卦嘴打遍村中无敌手。善良朴实的村民哪招架得住这些,纷纷沦陷,疑神疑鬼。一个神父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开始较真,四处走访调查,最后发现,原来是一户最近才搬进来的家庭,其中的女主人是个超级长舌妇,擅长宅斗和村斗。第二个画面是一个人锁了自行车,过了一会儿发现自行车多出另一把锁。当然,文章里的小人案例比这个好玩多了,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欧洲的一个小镇上。数百年来亲如一家的村庄,忽然变得猜忌,多疑,村民们互相挑衅,打架,搞的鸡犬不宁。于是房价暴跌,住户纷纷搬走,离开这个伤心地。
读到余秋雨的《历史的暗角》,发现这是一篇专门讲小人的文章,特别有意思。
用余先生的话说:
(小人)不是英雄豪杰,也未必是元凶巨恶。很难说他们是好人坏人,但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燥。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变得混沌、暧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慢慢变的紧张、尴尬、凶险。我忽然想到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一个人朝自己的碗里吐了一口,另一个人紧接着也吐了一口,最后这碗粥谁也别吃了。
第二个画面是一个人锁了自行车,过了一会儿发现自行车多出另一把锁。
当然,文章里的小人案例比这个好玩多了,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欧洲的一个小镇上。数百年来亲如一家的村庄,忽然变得猜忌,多疑,村民们互相挑衅,打架,搞的鸡犬不宁。
于是房价暴跌,住户纷纷搬走,离开这个伤心地。
一个神父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开始较真,四处走访调查,最后发现,原来是一户最近才搬进来的家庭,其中的女主人是个超级长舌妇,擅长宅斗和村斗。
她单枪匹马,靠着一招八卦嘴打遍村中无敌手。善良朴实的村民哪招架得住这些,纷纷沦陷,疑神疑鬼。
整个村庄泡在误会和谣言中,最后村里的良好气氛彻底毁灭。
神父公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村民们也不再和那位斗帝说话,她后来也搬走了。很遗憾的是,村里的气氛再也回不来了,只剩下尬聊和尬笑。
余秋雨很感慨,说这位女士是坏人吧,她也没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但说她不是坏人吧,结果她靠一己之力端掉整个村庄。
这种难归类的负面角色,就可以定义为小人。
这个村庄小故事作为《历史的暗角》文章的开头,吸引我把它读完。在其中,余秋雨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小人,比如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原文。
而我读下来,有一个感觉:小人是我们邪念的放大器。
每个人都有邪念,最常见的就是好吃懒做。
我走过一家冰淇淋店,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声音,“来都来了,去买个双球?”
如果一个人用科学方式训练的话,不但能搞定邪念,还能养成很好的习惯,比如不但没吃冰淇淋,还每周健身4次。
但是如果遇到小人的话,他就会顺着邪念将其放大,让被盯上的人彻底沦陷。
史记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楚王派自己的手下费无忌去秦国,代表自己的儿子去迎亲。
这位费无忌到了秦国一看,呵这姑娘这漂亮,立刻掉头,回到楚国。
你猜他赶回来做什么?大力劝说楚王自己去娶亲,太子的婚事以后可以再安排。他这样瞎搞,是希望提高自己当时的地位。
楚王的邪念就这样被开发利用了,费无忌放大了他的色念,硬生生改了一桩婚史,从而各种受宠。
过了一阵子,费无忌知道楚王之后就是太子继位,夺妻之恨很严重,可能一登基就会干掉他。
他又启动小人模式,进献谗言,跟楚王说太子老婆被你抢了,可能要造反啊!
这一次,费无忌放大了楚王的猜忌心,于是楚王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了太子的老师,但没来得及干掉太子。
太子和太子老师的二儿子跑路成功,之后带兵回来灭了楚王。
太子老师的二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他后来不但带兵回来报仇,还把楚王的墓挖出来鞭尸。
当然,费无忌后来也被干掉了,死的还很惨,被灭族。
所以,任由邪念被放大,后果很严重。
如果每个人都能克制邪念,不被小人所影响,那么小人就无法造成危害。但是一旦有一个人收不住,可能就会导致连锁反应。
从历史上看,王安石和管仲就自带小人雷达,能够瞬间识别出靠近身边的小人,然后用自己的权力进行驱逐或者回避。
而其他普通人,可能需要先修心,再买个雷达随身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