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宇宙哲学基础:道德与宇宙6人类意志

宇宙哲学基础:道德与宇宙6人类意志高级生命还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能力,能通过意识将意志投射到外界。在很多高级动物中,都有领地观念,动物会将自己经常觅食的一片地理空间,认为是自己的领地而加以保护。老虎、狮子等猛兽会在自己的领地边界通过留下气味等方式进行标记和警示,如果发现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就会采取驱离的行为,双方甚至会为争夺领地而进行搏斗。这样一个领地空间,客观上并不真实存在,存在的只在于动物自己的大脑中。动物在自己大脑中,将这片地理区域的空间信息标记在动物大脑的世界模型中,这个空间自此被赋予了价值,当这个空间受到侵害时,动物就会像本体受到侵害时一样产生意志反应,本能做出防卫、保护、补救等行为。对于具有神经中枢和大脑的高级的生命体,其意志行为的表现更加复杂,表达的意志内容和形式也更丰富。但无论行为表现如何复杂,其本质仍然建立在生命基本意志内容之上。高级生命拥有记忆和基本意识能力,在大脑中构建了关于客观世界的“世界模型”,在这

1. 意志

我们本书的重点不是讨论人类社会的演变,重点还是关注于人类本身的特性,当然社会性是人类分成重要的属性之一,我们不可能忽略社会谈人类,脱离社会的人类存留的只有一般的动物属性,这不符合当今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性生存状态。但是我们研究人类,仍然要从最基本的生命内在的本质特性谈起,观察人类的生命本性在社会条件下的表现和演变,这样才能理解现代人类的行为表现,以及揣摩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

6.1 生命意志

我们前面从宇宙起源一直推导到人类社会的形成,贯穿其中的是宇宙的基本空间规则,以及能量在空间规则下的演变。

在驱动生命演变和行为表现的内在动力来源上,可以概括为几个因素,一是空间属性的“趋零规则”,这促使了能量按照一定的结构凝结为有序的空间系统,最终形成生命体空间系统,并且在其后仍然在持续促使生命结构趋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状态更稳定方向演化;二是内稳态的总体平衡和协调作用,内稳态让生命拥有了内系统自动协调功能,生命机体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优化,适应因外界能量条件变化而带来的内系统不平衡,在此过程中生命内系统也得到了优化和完善,组织器官功能分工更细致,系统能量运作效率更高;三是能量属性的成长作用,能量为构建空间系统提供材料,同时能量还是保持空间系统中能量属性与空间属性平衡,维持内稳态的基本条件,生命为了保证内稳态的稳定,就需要设法不断摄入能量,提高摄取能量物质的能力,由此使生命的活动能力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促进了生命在肢体能力、系统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方面机能的提升。所有概括起来就是三条:空间属性、能量属性、属性平衡机制,这三个元素决定了宇宙间所有空间结构的演化,也包括生命以及人类。其中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为生命行为和演变提供内在动力及规则,内稳态为生命的行为选择提供判断方向的标尺。三者共同影响着生命的行为表现,是决定生命行为的最本质因素,为生命提供行为的导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所有生命的行为,包括人类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其本质仍然源自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这种对事物发展内在的、本质性的、方向性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意志”。比如宇宙规则决定了宇宙万物的演变方向,这个就是“宇宙意志”,决定了生命行为的内在意志,就是“生命意志”。

意志为宇宙万物提供了两个基本内在特性,一个是方向性,一个是驱动力。意志方向性就是意志本身蕴含的宇宙规则性,为万物提供的演变方向,如能量属性为存在提供的意志属性是运动、逃逸、扩散、不受制约、活动性、主动性、成长等,空间属性提供的意志属性是趋向静止、吸引、凝结、牵制、惰性、被动性、固化等,趋向“零态”的属性平衡则为空间系统的演变提供方向。驱动力来自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的内在力量,这些力量根据宇宙规则提供的方向相互作用,促成了万物的形成和演化。

在生命体中,宇宙能量属性、空间属性以及“零态”规则三大因素作用于生命系统,为生命构建了一个具有自主生存能力的空间系统,为生命的存在形式建立了规则,使生命必须为了维持空间系统的存在而不断补充能量,并不断提升空间系统结构的稳固性以及摄取能量的效率,以此为基础,生命发展进化出了行动和意识能力。三大宇宙基本因素为生命设定了存在的目的和方向,在于生命本体来说,这些源自宇宙本源的影响因素反映为生命自身的内在“需求”,这些本能的需求为生命提供了存在的目的,以及行为追求的方向和内在动力。生命为了贯彻来自宇宙本源的意志驱动,就必须不断寻找食物、抢夺资源、占据有利的生存空间、争夺自我成长和繁衍的机会、提升和发展出更加高效和完善的身体机能。生命意志的存在,推动了生命的成长和演化,使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形式最终成长为具有意识和智慧思考能力的人类。

6.2 生命的意志行为

生命意志为生命的存在和行为提供目的和驱力。在生命意志的驱动下,生命行为表现出特有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应激性。

生命即使小到细菌,也会表现出生命特有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应激性行为,比如细菌会追寻能量物质的来源,驱动肢体向能量富饶的区域前进,在遇到有害物质时也会采取规避等行为,而且能够在成长到一定阶段自我分裂为两个细菌。这些行为体现的是最基本的生命意志内容,其中寻求能量包含了在机体内稳态机制下,身体对维持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平衡的意志需要;驱动肢体运动过程包含了机体中能量属性的活动性意志;生命本能地遇害避险行为包含了机体在内平衡下对“不利”状况的判断以及行为选择;细胞分裂繁殖则代表了细菌成长的意志,当机体生长成熟即分裂出新的载体。简单生命对于意志的响应更加直接,行为更加直观,比较容易识别。

对于具有神经中枢和大脑的高级的生命体,其意志行为的表现更加复杂,表达的意志内容和形式也更丰富。但无论行为表现如何复杂,其本质仍然建立在生命基本意志内容之上。高级生命拥有记忆和基本意识能力,在大脑中构建了关于客观世界的“世界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存储了对于生命具有价值的事物的各种表象,生命可以根据表象记忆,对现实世界中的同样表象场景进行判断和模拟。高级生命在接收到生命底层意志的信号后,并不会像单细胞生命一样直接做出相应,而会在大脑中通过数据模型进行一个场景模拟的过程,根据模拟的结果判断是否采取行动。比如一只羚羊看到了狮子,通常情况在本能意志驱使下,羚羊会马上采取逃避行为,但如果羚羊与狮子的距离足够远,羚羊会根据大脑世界模型中的关于空间距离和狮子行进速度的经验记忆进行模拟,当模拟判断狮子暂时不会对其造成威胁时,就不会马上采取躲避行为。这个过程中,羚羊虽然接收到了感官器官及机体系统传递的警示意志信号,身体会出现肌肉绷紧、神经反应提升等反应状态,但在意识的模拟判断下,却并未立即响应意志的驱动。这就是高级生命对意志的感知和转译过程,高级生命的行为表现因为意识能力的存在而更加复杂,难以直接观察到其中意志的存在和影响。

高级生命还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能力,能通过意识将意志投射到外界。在很多高级动物中,都有领地观念,动物会将自己经常觅食的一片地理空间,认为是自己的领地而加以保护。老虎、狮子等猛兽会在自己的领地边界通过留下气味等方式进行标记和警示,如果发现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就会采取驱离的行为,双方甚至会为争夺领地而进行搏斗。这样一个领地空间,客观上并不真实存在,存在的只在于动物自己的大脑中。动物在自己大脑中,将这片地理区域的空间信息标记在动物大脑的世界模型中,这个空间自此被赋予了价值,当这个空间受到侵害时,动物就会像本体受到侵害时一样产生意志反应,本能做出防卫、保护、补救等行为。

此外,高级生命还具有在个体之间传达意志的能力。在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中,比如黑猩猩,相互之间会通过吼叫传递危险信号,通过肢体动作表达不满和愤怒,通过梳理毛发表达相互间的亲密关系等。这种动物个体之间,在互动行为之下隐含的是相互间意志的互补需求,互相警示补偿了个体感官能力的不足,满足了动物个体对生存安全的意志需要;肢体动作向其他个体宣示了自己的群体地位,隐含的是个体优先占据食物资源的意志需要;梳理毛发代表的是相互寻求帮助,共同对抗外来压力的意志需要。意志的传达是高级生命之间建立互动和联系的主要手段。

2. 人类的意志和感受

我们将人类定义为智慧生命,以区别于高级生命,人类具有普通动物所不具备的高级意识能力。人类的意识能力的基础与普通动物并无区别,但人类在普通动物的表象意识能力基础上,还发展出了独有的符号化的语言意识能力,通过符号方式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纯概念化的世界模型,其包含的内容远超普通动物,而且涉及到了世界运行的内在规律。人类能够在大脑中模拟自然万物的运行,并根据规律预测结果,利用这种能力人类发展出了超出普通生物范畴的人类文明。人类这种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意识能力,就是“智慧”。

7.1 人类意识和意志的产生

生物的意识出自于大脑,人类的大脑发展得尤其完善,相较其他生物都要更加发达。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意识”主要在发生于人类大脑的皮层,人类大脑皮层也是与其他动物区别最大的部分,在这里人类大脑呈现许多褶皱状,使表面积增大,人类大脑皮层面积是黑猩猩的4倍,可见其功能的强大,这似乎也是人类大脑在意识能力方面更加强大的重要的生理方面原因。人类大脑分左右两个半脑,分别处理不同的意识内容,在大脑下方是连接躯干的比较原始的脑部分,包括脑干、丘脑等,脑干通过脊髓连接全身的神经系统。当然人脑还有很多其他的结构和细节,这里不做深入介绍。

现代科学关于人脑的争论焦点之一,是人的意识是否仅由大脑皮层产生,与躯干是否毫无关系。关于这点,本人十分赞成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的观点,他在所著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意识及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体得到的观点是:“有机体的角度对从整体上理解人类心智是必需的;心智不仅必须从非物质领域转移到生物组织领域,而且还需要与一个完整的、整合了躯体和大脑的有机体相关联,此外还要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互动”。

按照我们非专业性的研究,在我们的理论中,一直强调意志和意识的概念,但却未对其产生的生理机制进行讨论。意识和意志的产生都依赖于人类机体的存在,是一种物质现象,即使是很多人苦思不得其解的“感受”,我们认为同样具有物质基础。宇宙一切现象,只要是事实存在的,理论上都可以用宇宙的规则进行解释,如果解释不了,那也只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宇宙的认知能力还没达到。

什么是人类意识,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对动物的“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推导。普通动物的“意识”,主要通过大脑中的“世界模型”,对模型中的事物表象进行时空等状态的模拟,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事件可能发生情景的预判,这个对事件表象进行时空模拟的过程,我们认为就是动物的“意识”。人类意识同样保留了表象模拟的功能。在我们的感知中,所谓表象就是有关于事物存在特征的相关图像、气味、声音、物理/化学性质等信息,模拟的过程就是将这些事物表象放置在时空条件下,推导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比如我们希望抛掷石头击中目标,就需要在大脑中调用石块的重量、大小等表象信息,以及目标距离、位置等时空信息,在大脑中模拟石块穿越时空所需要的力量,最后根据模拟的评估结果实施抛掷行为。这种表象模拟通常是以图像形式完成的。我们现在研究认为人类对视觉等表象的处理主要由右脑负责,因此可以相信这种表象模拟的思维过程,主要在人类的右脑中完成。

人类意识除了表象模拟能力,还有一个人类独有的意识能力,使人类从此超越了其他动物,这就是人类的语言能力。现在确信地球上只有人类拥有完整的语言能力,语言通过语音或符号的形式,将人类头脑中存储的世界模型内容,以概念的方式标记和记录下来,这样人类就可以将原本只能由个体自己感知的各种表象,通过声音或文字等方式传递给其他人类个体,在双方掌握共同的声音或符号的编码方式的情况下,接收的个体就能重新通过大脑对符号的翻译,转化为他可以理解的对应表象内容。这样双方就实现了对各自内在表象信息的传递。

语言虽然能够让人类之间实现信息交互,但因为语言和文字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较少,无法比拟表象所含信息,所以人类在通过语言交流时,需要用语言对表象进行完整的描述,这样的描述过程需要将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时空规则排列,以便接收者也能够按照时空规则重新翻译,只有双方都遵循同样的规则,这个交流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无法准确翻译传递过来的信息。所以语言是规则性的,人类有难以计数的语言种类,但无论哪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只有遵循语法规则对信息进行编译,交流才是有效的。所以可以看到,语言本身就是人类规则能力的一种体现,语言具有规则性、逻辑性,人类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就是在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规则能力、逻辑推导能力的过程。早期人类的语言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但也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时空逻辑性,在经过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之下,最终形成了现今严谨的语法规则。语言对于人类大脑的发育和进化,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称人类这个特有的意识能力为“智慧”,人类因此为智慧物种。现在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语言和逻辑能力主要由人类的左脑承担。

上面介绍了表象和语言的关系,那么“意志”在哪里呢。生命意志来源于生命系统对于能量属性、空间属性、内稳态的综合响应,所以意志并不单一存在于大脑中,而是生命身体的整体神经系统反应的体现,通常表现为生命的欲望和需求。生命系统为维持能量属性与空间属性的平衡(内稳态),需要不断补充能量及物质,在生物行为反应上,表现为饥饿感;为了寻找食物,生物需要依靠感官器官寻觅食物源,在能量属性的能动性驱使下,生物能够采取行动去采摘或捕捉猎物;生物在空间属性影响下,试图占据和控制一片空间区域作为自己的资源领地,如果有入侵者会进行驱离;当吃饱喝足,生物会表现出安逸的一面,静静享受阳光和睡眠。在这几个事件中,分别显示了生命底层意志对生物行为如何发生影响,宇宙意志作用于生命体,通过生命系统的运行以某些组织或器官的反应体现出来,随即被生命神经系统感应到,并根据感应所包含的需求内容采取相应的行为。补充能量的需求通过消化系统的反应回馈到神经中枢,激发了寻觅食物的欲望,能量属性的能动性赋予生命以行动力去实施觅食的行为,空间属性趋向稳定的特性驱使生物占据和控制资源空间以求获得安全感,最后当生命补充了充足的能量,体内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达到内稳态平衡状态时,生物表现出舒适、满足的状态。宇宙意志通过生命机体的反应,被转化为生命能够感知的需求,并以此驱动生命的行为。

生命的意志与意识各自按照不同的机制运作,意志处于底层,为生命提供生存和行为的意愿和目标,是驱动生命所有内外活动的根本动力来源,可以说,生命包括人类,所有有意识(清醒意识)的行为,都蕴含着某种意志的底层驱动。意识处于生命的反应和表现层,通过对传递到大脑的意志信号进行一系列的翻译和处理,为生命实现意志需求提供方法。

对于人类,人类的意识还有特别的能力,人类可以主动通过意识发起指令,反向驱使躯体做出某些行为,以实现人类通过自我意识确定的目标,而无需像一般动物一样等待生命意志的指令。这是因为人类在意识的进化过程中,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产生了自我意识,从而在大脑构建的世界模型中,将自我本体的存在性独立标记出来,成为与自然万物并列的单独存在。自此人类能够将本体置入世界模型的运行中,根据自然规则推导甚至改变自我的运行轨迹,不用像其他物质或生命一样,只能遵从宇宙规则漂流而下。表面上看,人类似乎可以摆脱自然规则,从此完全自主自己的行为,然而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人类的行为表现就会发现,在人类清醒状态下,人类的所有行为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目的性,这些目的背后都蕴含着生命意志的底层驱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活动,看似无比复杂,但本质都围绕着实现生命的基本目标,包括生存、生长以及意志的感受和表达等,所有行为都是存在着意志的驱动,经过意识的诠释以复杂的行为方式演绎出来,宇宙规则仍然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每个行为。

对于语言、表象、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个例子来说明。例如我们说“一只苹果”,在这样简单的表述中,普通人从文字符号中所代表的概念含义中马上就能得到全部的信息,其中包括“一只”的数量界定以及“苹果”的各种水果属性等。这是因为我们正常人在大脑中早已建立起了有关苹果的各种表象,在接收到“苹果”的概念时,马上就能与表象记忆中的信息相对应,从而获取全部关于苹果的信息。然而假定我们跟一位从未见过、或听说过苹果的先天失明人士说这句话,这个从未见过苹果的人,在他的大脑中从未建立过有关苹果的表象信息,那么他将完全无从了解什么是苹果,只能等待旁人将苹果的所有性状完整描述一次,这位失明人士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苹果的表象,才能明白“苹果”的含义。所以可以看到,语言和文字虽然已经是人类思考和交流的主要意识手段,但表象的作用仍然不能忽略,表象才真正代表人类大脑中世界模型对于外部世界的具现。当然人类的语言概念能力也有着表象意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语言通过符号化的标记方式,将客观世界复杂的表象呈现抽象和简化为符号表达,方便人类对世界的运行进行概括和总结,归纳出当中的规律,从而获得其中蕴含的知识。

在上述的例子中,意志在哪里呢。人类在日常中已经习惯于通过意识去感知一切,对于意志的存在不太关注,意志以底层需求的方式呈现,在人体中所反映出来的,通常以“感受”的形式存在。比如在上面那句话中,当我们看到“苹果”时,可能会回忆起曾经吃过的苹果,以寻找到苹果对应的各种表象,此外还可能产生一种现象——当我们在联想苹果表象时,苹果的酸、甜、香、脆等味觉信息,隐隐激发了我们曾经食用苹果的感受,引起想吃苹果的欲望。这句话所激发的人类对食用苹果的感受或潜在欲望,就是意志的表现。

苹果的味觉表象信息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这里隐含的是底层意志做出的价值判断,喜欢意味着身体将苹果评估为适宜吸收的能量物质,从而在遇到苹果时采取趋向性的获取行为;而不喜欢意味着身体可能认为酸性食物不是最好的能量物质,因而产生排斥反应。人类的各种感受,就是意志在机体反应中的体现,意志通常会以感受状态的神经反应方式,影响人类的行为取向,意志感受之上才是意识。

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人类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性体验,现代研究人类意识的专家们,仍然在争论意识和感受是二元性还是一元性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二者是统一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将“道”解释为空间的“零态”规则,“一”则是阴阳极性融合的中性本源能量,“二”则是大爆炸分离出来的阳极子和阴极子,如此一来,无论是一元还是二元,都是宇宙本源特性在不同存在形式下的表现,本质上是一体的。意志是宇宙规则特性在生命系统的底层投射,意识是生命高级映射能力以意志为基础的表象解释。

对于人类来说,意识的内容主要包含两种类型的内容,一种是与规则有关的信息,如宇宙运行规律、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这类意识内容与生命本体无关,完全独立于生命甚至物质而存在。这部分内容不会影响人类的意志,也不会为人类带来意志性的感受,代表了绝对的理性。第二种内容是与生命本体相关的内容,人类个体在接触这类信息时,会很自然将自我代入到信息表象或场景中,人脑中的世界模型此时就会根据记忆中表象所蕴含的价值含义,激活对应的意志状态。比如上面那个苹果,不喜欢的人会通过将“苹果”的文字符号与“酸苹果”表象记忆关联,并调取表象对应的价值取向,激活意志反应,产生不喜欢的神经感受,严重的甚至引起机体反应,如口中生津等。通过表象中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内容,人类可以在接收到与生命相关的表象信息时,产生对应的神经感受,比如在看到他人受伤时,本体也会产生不适的感觉,这就是人类能够“共情”以及产生同情心的原理。第二种意识内容代表了人类感性的一面。

从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首先我们认为意识和意志都是物质性的,存在于生命机体中,是宇宙内在规则作用于生命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仅在宇宙规则的作用下,物质就能够演变为生命,生命又演化出意志和意识的能力。其次,意志和意识是相互关联的,意志为意识提供目的和驱力,意识将意志内容具现为行为,同时意识也能够通过调用蕴含意志信息的表象,激发意志反应。第三,意志和意识对于人类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没有意志的作用,人类将失去对于世间万物的价值评判能力,也会因此丧失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而且人类将会因此与现实世界切断联系,在一些脑部特定部位受损的病患身上,我们看到这些人虽然思维、记忆都正常,但因为缺失了对事物的感受能力,而表现出常人无法理解的、缺乏目的性和价值评价能力的混乱行为;而意识能力受损,人类会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无法有效翻译意志的信息,将意志转化为适当的行为。第四,意志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基础,意志为意识提供生命的目的以及对世间万物的价值判断,还有对待人情事物的感受性,没有意志的支撑,也就没有了对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样无法从他人处感知到对自己的评价,人类在无法从社会环境中获知有关自我的镜像信息的情况下,自我意识的建立也将无从谈起。

人类意识的演化路径,见以下示意图。

宇宙哲学基础:道德与宇宙6人类意志(1)

上图基本表现了我们前面阐述的内容,从宇宙本源规则到意识形成的演化过程。其中在右端有个“反向驱动”的过程,这个表明人类具有通过意识主导行为的能力,整个过程的发起可以在符号世界模型层,也可以在表象世界模型层。首先介绍语言引起的行为反应过程:当人类个体通过语言或文字看到某个在现实世界中具体存在物体的文字内容,就会在表象层调用相应物体的表象内容,如果这个物体不包含价值意义,如路边的草木和街上的行人,人类个体不会触发意志反应,只会平淡略过;然而如果看到某个文字内容,曾经被赋予某种价值含义,这个时候在表象记忆中该文字所蕴含的意志内容就会被触发,人类就会通过意志激发的反应调动机体做出相应的状态调整,比如一个离家已久的人,在看到有关介绍家乡的文字内容时,总会特别关注,甚至引发兴奋、激动等感受反应,机体随着意志的驱动做出如心跳加快、体温上升等反应,实现从意识到躯体反应的驱动过程。这个意识驱动意志和机体反应的过程,在表象层也同样可以发起,如上面这个人类个体在看到家里的旧图片时,能更加直接、更加强烈地引发表象的意志反应,引起身体状态的变化。人类在自己的回忆或思考过程中,联想到相关的内容时,所产生的意志和机体反应过程是一样的。

7.2 人类意志的表现形式

意志为生命提供了来源于宇宙本质规则的内在需求和驱力机制,这些需求和驱力在人类的意识认知中,被识别为“感受”,统称为意志感受。

人类的意志感受内容非常繁杂,基本涉及人类所有的有意识行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表现,其中都蕴含着某种意志的内容。我们的机体系统根据内稳态对身体内部的所有变化做出判断,产生能量增益的为“有利”,产生能量损益的为“不利”,处于内稳态平衡状态时,则为“安定”。对判定为“有利”的状态,表现为趋向性、获取性、激励性的意志驱动状态,生命会激发身体以支出更多能量、更加活跃的方式,驱使机体做出反应,以争取获得更多“有利”的状态,生命行为表现为更加主动、积极、亢奋等;对判定为“不利”的状态,表现为躲避、排斥、抵制的意志驱动状态,生命身体为补偿能量的损失,会以降低活动性、减慢代谢水平等方式减少能量输出,生命行为外在表现为行动迟缓以及状态低沉、消极等;对判定为内稳态处于平衡状态时,此时生命系统中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恰好达到平衡,生命系统内部的能量运行起伏波动较小,整体系统各组织机能处于均衡、稳定、高效的运转状态,此时生命意志表现出平静、安定状态,生命外在行为表现为舒适、安逸、满足等状态。

随着人类生存关系愈趋复杂,人类活动内容的增加,人类意志需求内容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基本的生命生存和成长需求,扩展到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维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等内容,意志表现形式的种类更加庞杂,涉及到人类行为和情感表现的方方面面。而且人类拥有的自主意识能力,又把这种意志表现的复杂性推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人类的自主意识,使人类无需像一般动物一样,完全按照身体的反应驱动自身的行为,人类能够根据大脑中世界模型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所出现的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各种条件做出价值判断,随后根据分析和判断的结果选择能够最高效实现意志的方法。因此人类的意志反应,通常会结合到世界模型的意识模拟过程,最后再转释为行为表现,最终的行为表现已不一定能够代表意志原本的内容,这也使得人类的真实意志难以鉴别。另一方面,人类的自主意识能力,还能够主动对一些留存于大脑世界模型中的表象赋予价值含义,比如一些长期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动物、长期使用的工具等,人类也会因为这些存在在某些方面为个体提供了意志的补偿功能,被认为对于本体具有价值,而在意志上产生关联,构成一定的“情感”联系,在失去这些动物或物品时,人类同样会产生如同本体受损时的意志低沉表现。在社会环境中,人类通常还会把世界模型的范围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领域,如同动物会占据和保卫领地一样,人类也会把社会空间中一些被认为属于自我的空间资源,圈定为自己的领地空间,并加以营造和维护。比如人类通过社会地位获得的物质资源以及获取资源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被人类个体认为是其在社会空间中占有的领地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领地空间受到威胁,人类会产生与本体受损同样的意志反应,如奋起保卫、补救、加固等,而在真正失去这个领地空间时,人类也会表现出意志低沉、消极、颓丧等反应。

7.3 人类意志的性质

意志的本质源于宇宙本源的能量属性、空间属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属性我们也称其为阳极属性,空间属性称为阴极属性,所以意志可以简单描述为阴阳极性属性在生命系统中作用的结果。我们将具有阳极属性的意志内容称为“阳极意志”,具有阴极属性的意志内容称为“阴极意志”。意志具有极性,在生命系统中以内稳态为基准,发生能量增益作用时,产生的意志状态为“阳极意志”,发生能量损益时,产生的意志状态为“阴极意志”。

宇宙本源的基本性质,由能量属性、空间属性以及两者以空间“零态”为基准达成的平衡态三者构成,其中能量属性(阳极属性)蕴含能量的特性,具有动能,表现为存在性、运动性、活跃性等特点。空间属性(阴极属性)与能量属性相对应,蕴含空间的特性,因能量属性而生,性质与能量属性相反,属性表现为具有空间坍缩效应的负能量状态,总是倾向与能量属性纠缠共存,并且对能量属性形成反向牵制、吸引,趋向抵消能量的存在性和运动性,使两者极性在整体上达到“零态”。“零态”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目标和基准,当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相互之间作用达到平衡时,总体极性作用达到相对的“零态”时,二者之间关系才能维持相对静止和状态稳定。

在《道德与宇宙》一书中,我们同样介绍了宇宙阳极属性和阴极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认为两者是共存的,相互对等、对立作用的,共同主导着宇宙所有事物的变化。

阳极属性和阴极属性的相互关系示意如下图。

宇宙哲学基础:道德与宇宙6人类意志(2)

如图可见,阳极属性和阴极属性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呈曲线起伏变化,两者总是对等反向变化,双方力量的总和趋向为“零”,围绕零态横轴相互作用。阳极属性变强时,阴极属性对等变强,阳极属性变弱时,阴极属性也对等变弱,当两者力量处于阳极曲线的谷底时,此时阳、阴极性属性的力量达到相对的稳定,代表阴阳极性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总体上曲线越接近零态横轴,代表极性作用水平越低,由阴阳极性共同构成的空间系统的状态也越稳固。

在生命意志中,阳极意志和阴极意志之间也会表现出同样的特性,内稳态相当于零态平衡轴。阳极意志对应阳极属性,代表生命系统出现能量增益时的生命意志状态,此时因为能量的增加,会为生命带来能量属性的一些特性影响,如机体更具动能活力,生命体表现更加活跃、机体系统运行更加快速等。这种能量和物资的补充,可以用于增强生命系统中能量属性与空间属性的对抗能力,加强生命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生命带来机体的成长。当生命系统判断出躯体处于能量增益状态时,躯体就会表现出具有鼓励、趋向、积极、主动等含义的驱力意愿,驱使生命采取更积极和主动行为争取获取更多的能量和物资。此时的驱力意愿就是生命的阳极意志。

阴极意志对应阴极属性,代表生命系统出现能量损益时的生命意志状态。此时因为能量的损耗,生命会采取减少机体系统运行和肢体活动等方式降低能量支出,以补偿能量的缺失,生命会因此表现出活动降低、退避、消极、低沉等行为状态,此时主导生命行为的内在驱力就是阴极意志。

当生命系统处于内稳态的平衡状态时,说明生命内空间系统各方面都处在较协调的状态,无需因为能量的增益或损益而额外调整系统的运转,以适应能量状态的变化,整个系统都处于顺畅、高效、稳定的状态下。这表明生命此时无受到外界的威胁或刺激,本体处于安全环境下,因此生命表现出安定、放松、舒适的身体状态,此时为意志平衡态,意志的极性表现为中性或无极性。

内稳态对生命系统的影响,除了为机体提供调节系统状态的判断标准,以此界定出了具有“有利”倾向的阳极意志以及具有“不利”倾向的阴极意志,以意志的驱力作用,为生命的自主行为提供了目的和方向。此外,内稳态作为生命的基准状态,对阳极意志和阴极意志的单向极性驱力趋势提供内在牵制作用,使单向极性意志最终回到内稳态的平衡状态上。在生命系统中内稳态就像海平面一样,在重力和张力的作用下,总是将超出或低于海面的部分拉回到海平面上。在生命系统中,当发生单向极性意志变化时,在内稳态的作用下,就会同时产生一个反向牵制的内在趋势,使这个单向的极性作用回归内稳态状态,而且单向极性的作用水平越高,反向的牵制作用也越强。正如上面图5显示的,当阳极意志上升时,与其反向的阴极意志作用也同时增强,当阳极意志达到曲线的顶部时,阴极意志作用也达到最大,此时对于生命系统来说需面临着极大的内部调节压力,其后在阴极意志的牵制下,生命系统整体极性回归到相对较低的位置,表明生命系统内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生命意志回复到较为稳定的状态。然而如果单向极性的驱力作用过强,反向意志无法对极性作用发挥及时有效的牵制作用,当单向极性作用水平超过一定界限,也就是上图中的“系统临界线”,极性作用超出了系统的调节能力上限,系统就会出现崩溃。

比如生命进行快速奔跑运动,奔跑带来生命机体的能量属性水平快速提升,属于阳极意志行为。生命奔跑时机体需要从身体系统中调取大量的能量补充到实施运动行为的肢体,这迫使整个生命系统高速运转,将身体储存的能量物质快速转化为化学能量运送到肢体,以补偿肢体的能量损耗,带来生命体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液流动加快等现象,生命机体系统在此过程中一直在努力维持身体极性状态的平衡,体温升高、出汗都是试图重新恢复身体平衡的手段。当机体运动强度过大时,也就是极性意志驱动身体的行为造成的身体状态偏离内稳态过远时,身体的反向意志就会通过向大脑传达疲倦、不适等意志感受,提醒生命停止运动,及时进行休息并将身体恢复到内稳态的平静状态,而如果生命忽视机体的意志提醒,仍然继续维持高强度运动,就可能超过系统维持平衡所能承受的极限,造成系统失衡崩溃,甚至导致整个生命系统的瘫痪。

阴阳意志总是同时存在、共同作用,当单一极性意志水平上升时,人体在内稳态的调节作用下,反向意志水平也在同时上升。当人类为达到某个意志目的而单向驱动意志时,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比如一个人类个体为了赢得某项比赛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承担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这些不适的感受都来自阴极反向意志与驱向目标的阳极意志作用的结果。人类为了实现目标会不断自我鼓动意志与负面的意志影响对抗,持续提升自我的阳极意志水平,这个过程就如图5中的箭头a所示,在阳极意志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反向的意志作用水平也在同步增加(箭头b)。

阴、阳极性意志之间的相互对抗作用在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发生转化,阴、阳意志极性相互作用的关系见图6。

宇宙哲学基础:道德与宇宙6人类意志(3)

图6中纵轴代表意志水平,横轴是时间。在上面的例子中,当人类个体准备参加比赛时,人类个体充满了对赢得赛事的渴望,内在的意志驱力高涨,此时阳极意志处于最高水平(A点),为显性意志,而阴极意志则对应处于B点最低水平,为隐性意志。随着人类个体持续进行赛事训练,身体负担不断加重,阴极意志提供的反向抑制作用越来越强烈,个体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意志影响,如兴奋度下降、追求目标的决心动摇等,阳极意志在此过程中呈弧线下降趋势(a阳极意志变化曲线),阴极意志水平则对应呈上升趋势(b阴极意志变化曲线)。如果这种对抗的压力持续增强,当个体承受不住阴极意志所带来的负担时,对抗关系就会发生反转(C点),阴极意志占据上风成为显性意志,而阳性意志成为隐性意志,在行为表现上,人类个体对比赛的态度可能会从原本追求变成厌恶和抵触。人类中这种意志极性的共生和反转的情况非常常见,比如我们常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爱生恨”,人类中常见的嫉妒、报复、陷害等行为,都是在个体某些意志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转而被反向的阴极意志主导产生的结果。

当然,在人类个体在某个时间节点最终获得比赛胜利时,意志极性的对抗压力瞬间得到释放,意志极性重新回复到平衡、安定的状态,这种极端剧烈的意志变化,能让人类从中体验到巨大的意志能量冲击,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快感和满足感。

3. 人类意志的内容8.1 人类对意志的认识

人类发展至今,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非常深入,我们甚至能够探测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变化,但对于自己身体状态的了解仍然非常浅薄。对于人类的一些特性,我们创建了很多词汇来表示,如“欲望”、“性格”、“精神”、“潜意识”、“心理状态”、“感受”、“情感”、“情绪”等,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些词汇所代表的人类状态的行为表现,但具体到这些词汇所包含的产生原因和内在机理,却没有人能够说的明白。我们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能够用意志来进行解释。

生命意志处于生命活动的底层,通过宇宙本源能量属性、空间属性和属性平衡三种状态来影响生命系统的变化,为生命的活动和行为提供目的、方向和驱力,以此影响生命的行为选择和表现。普通生物只能顺从意志的驱使行使行为,但人类作为拥有自我意识能力的智慧生命,可以感知和识别到自身意志状态的内容,并根据环境条件有所选择地行使行为。但人类的意识主导能力,其中仍然包含着潜在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人类在意识状态下做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意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目的性,这种目的的来源就是人类身体底层的意志。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内在需要,内在需要构成了人类行为的目的,为人类行为指示了方向,这种需要产生自意志,并且为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提供内在驱力,我们将这种需要和驱力称为“欲望”。欲望是人类在意识层面对意志的认知和解读,但欲望不能完全代替意志,欲望是人类意识能够认知到的意志内容。一些“欲望”的意志信号比较容易感知,比如当人类身体能量水平下降到低于内稳态的平衡状态时,人类身体会出现血糖下降、虚弱、心慌等现象,机体向大脑发出能量不足的意志信号,这个意志被人类的大脑接收并翻译后,解读为“饥饿”的意识含义,随后大脑产生补充食物的欲望,驱动人类机体去寻找食物。有些“欲望”意志却不那么容易被人类觉察到,比如你某天突然想吃某种食物,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想吃这种食物。这个意识的根源来源于底层的意志,身体在缺乏某种物质成分时,会影响身体系统的运行,身体在内稳态的判断下,发出需要补充某类物质的意志信号,这种意志信号不能明确告知大脑具体补充什么物质,人的意识在接收到这个信号后,只能根据大脑世界模型的表象记忆,搜寻可能的可食用物质,随后产生食用特定食物的欲望。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力来源,代表了能够被人类意识感知到的大部分意志内容,但不能涵盖意志的所有内容,比如人类的一些情绪变化、心理表现等意志状态,就难以用欲望进行表示。

人类机体系统结构异常复杂,每个人的机体运行功能、特点、效率等都存在差别,最关键的是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不一样,这导致每个人的行为特点都有不同,我们将个人的行为表现特征综合称为人类的“性格”。性格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意志特点,在社会关系的镜像映射下,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意志行为表现特征。性格起始于人体底层意志对刺激信号的响应机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机体基于能量属性、空间属性以及内稳态平衡态三种状态针对不同类型外来刺激信息的响应策略。每个人的底层性格产生机制相同,但决定个体最终做出如何的意志响应策略的因素很多,包括机体系统的意志响应阈值不同,阈值低的人意志反应比较敏感,倾向于马上对刺激信号做出反应,性格显示为“急性子”,阈值高的人则不那么容易激发意志反应,性格相对比较缓慢;人的意识能力同样会影响个人的性格,人的意识可以根据大脑中世界模型积累的经验,对外界刺激信息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根据价值高低做出行为反应的选择,这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意志表达,反映为性格上的表现特征。人类性格表现千差万别,在不同角度对于性格的描述方式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精神”是另一种人类用来表示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状态的词语,这也是一个没有明确机理定义的模糊概念。我们通常用“精神”一词表示人类个体的生命状态,比如“精神饱满”代表个体的生命状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另外也会用“精神”代表某类行为特征,比如说“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事实上,“精神”也是意志在人类行为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性格”不同,“精神”更多地表现在意志的驱力状态上。意志为人类行使行为提供驱力,简单说就是人类实现意志意愿的动力,决定意志驱力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人对于意志价值的判断,价值高驱力就大,人类实现意志的动力更强;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驱力也会产生影响,身体健康,能量充沛,个体表现为“精神”状态好,实现意志的能力也越强;个人的意志品质也会影响驱力,一些人对于实现意志具有较高的的坚定性和持久度,我们通常说这些人的“意志力”很强,能够在某些行为上长期保持高度的“意志力”,我们就称这种人具有某种“精神”,如上述的“工匠精神”。

“潜意识”是人类对一些难以直接觉察、但又能够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意识来源的猜测。比如人类在挑选自己喜爱的事物时,经常会难以通过意识明确判断事物的价值,如让个人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人类很难在意识上判断不同颜色有何价值上的区别,此时人类个体只能根据“感觉”进行挑选,这种不知名的感觉就是潜意识,潜意识在这里为人类做出了选择的决定。实际上“潜意识”就是意志的体现,当人类看到某种颜色,就会在大脑世界模型中寻找对应的含有价值信息的表象,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通常会对光明赋予具有安全价值的意志信息,因此当人类底层意志倾向安全性的价值偏好时,就会驱动人类选择具有明亮特征的色彩。当然色彩本身还蕴含有很多其他的含义,比如绿色代表植物,也可能意味着食物,蓝色代表天空,带给人类空间性的意志偏好等等,这些都可能在底层意志层面影响人类的意识判断。所以“潜意识”就是意志潜移默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表现。

“心理状态”、“感受”都是人类对难以言说的意志的表达,所谓“心理状态”其实就是意志状态的体现,与“感受”一样,是人类意识中对意志状态的解读和翻译。“心理状态”更多表现在意志的意识表现和行为表现层面上,现代对于人类心理的研究也多集中于这些可见可知的部分,对于底层原因仍然没有定论。希望我们的理论能够为人类研究自身奥秘提供一些启发。

8.2 情感和情绪

“情感”,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情”的感受。感受是人类对底层意志的一种意识体验,“情”是人类对于“关系”的一种联结特性。“情”的发生主体一定是人类,人类与建立“关系”的对象之间形成较为紧密联系时,就会维持这种关系的意志,这种意志就是“情”,因为“关系”而产生的各种意志表现,就是“情感”。

我们现在只能确认人类明确具有“情感”能力,其他意识能力较强的动物,比如大象、猩猩等,在同伴死去后也会表现出某种意志低沉的行为,但我们无法确切证实它们具有情感能力。

“情感”基于关系建立。早期的人类,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聚群生活,并在后来发展为具有社会结构性质的群体模式。人类群体中有着严格的社会分工和地位分配,地位高的个体拥有优先获取食物的权利,地位低的则只能在后面等待,而且地位高的成员在遇到危险时更容易得到首领和群体的帮助。因此在早期人类社会群体中,地位越高也意味着生存机会越大,这迫使每个群体成员必须要设法争取更高的群体地位,而主要的途径就是与地位高的成员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地位低的成员需要向地位高者表达顺服的意志,以此赢得地位高者的接受和信任,而在还没发展出语言之前,人类个体之间只能利用身体动作、声音或表情等行为方式相互传达意志的内容。在猿猴群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猿猴之间互相梳理毛发,这就是猿猴之间的意志表达,通过这种亲密的行为表示对对方的亲近意愿,期望由此可以让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这种意志表达的形式会更加复杂,除了通过肢体行为表达意志之外,人类还可以通过相互帮助、赠送礼物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意愿。如果对方接受了施与方的意志,双方就会形成意志上的联系和互动,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施以援手。人类之间形成的“关系”能够为人类主体提供某种意志的补偿,当主体对这种关系补偿作用依赖性越强,就越离不开这种关系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将这种关系的表象深深铭刻在大脑世界模型中,并赋予较高的价值含义,这就构成了“情感”的基础,也就是产生了关于“关系”的意志含义和感受。针对这种具有较高意志价值的“关系”,在“关系”发生不同的变化时,人类主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意志感受,比如“关系”稳固时感到安全和满足,“关系”出现波动时感到恐慌,“关系”破裂或消亡(比如一方逝去)时感到悲伤等,这些因为亲密关系而衍生的意志感受和行为表现,就是人类的“情感”。“情感”感受的形成过程与生命系统的内稳态意志判断过程是一样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性状态,关系稳固相当于内稳态的平衡态,代表稳固和安定;关系的波动代表极性的冲突,当然有利于强化关系的变化总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而有损于关系的变化则会让人感到意志低沉。人类对于不同“情感”状态的触发,沿用的仍然是空间系统对能量属性、空间属性以及极性平衡的判断机制,大脑以此对表象记忆中的“关系”价值变化进行衡量,并根据评估的价值增益或损益结果激发对应的意志状态,引起相应的身体反应,而这种身体反应又会被人类的意识识别为某种“感受”,从而形成特定关系状态下的情感感受。

在人类拥有语言等更加高级的关系交流方式后,人类对这些情感感受也进行了概念化的定义,并且用专门的概念——情绪,表示基于情感的各种行为表现。情绪是人类意识对情感的解读和诠释,是意识加工后的情感意志的表达,是一种意识行为。情感是情绪的基础,情感来源于人类本体的内在机制,是人类真实的内在感受,比如获得升职时的内心兴奋、亲人去世时的悲伤,这些感受的发生不由人类自我控制,但由于环境的制约,人类在行为上却不一定会马上将感受表达出来,而是有所抑制甚至扭曲地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以适应当时环境下其他人类个体的感受,这个最后呈现的行为就是情绪,是意识对意志加工的结果。人类通常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情、语言、语气等判断一个人的情绪,期望以此获知对象真正的情感意志信息,但对于社会化程度极高、极其擅长自我掩饰的人类来说,这个成功率显然不会太高。

人类现在虽然已经拥有语言这个极为方便的沟通工具,然而情绪、情感在人类交流之中的功能仍然不可或缺,甚至是关键的因素,有研究表明,人类之间的交流,肢体动作、语气、表情等仍然占据沟通信息的55%。语言交换的只是信息,归根结底,人类之间交往的目的,是达成双方意志的互补性,以期构建起“关系”,交流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情感的共鸣,或者识别对方的真实意志。当然语言还具有传递纯理性信息的功能,这个与意志感受无关,不在“关系”的作用范围内。

8.3 宇宙意志的内容

前面介绍了一些有关于人类意志的性质和表现,下面探讨一下意志的具体内容。

意志是决定宇宙间一切事物演变的根本内在力量,宇宙意志决定了物质的演变,生命意志决定了生物以及人类的进化和行为表现,其本源都是宇宙的基本存在属性。普通动物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只能遵循生命意志的驱动行使生存、成长等行为,按照生命本能行事。人类能够清晰地认知到自我的存在状态,自我本体在人类的意识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事物被解读和刻画,人类能够在社会关系中根据他人的关系映射,映照出自我的行为表现和存在状态,从而构造完整的自我形象和特征模型。人类对于自我状态有着更加深刻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较全面和深入地意识到自我意志的各种状态和内容,并通过行为表达出来,人类在情感及情绪的表现方面极为丰富,由此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

人类意志来源于宇宙本源特性,所以我们还是先探讨一下宇宙本源意志有着哪些内容。所有意志,无论是宇宙意志还是生命意志,其对应的都是宇宙能量属性、空间属性和属性平衡的三种状态对事物的内在驱动作用,根据前面的推导,宇宙本源的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包含的内容有:

阳极性(能量属性)的特性:存在性、运动性、自由活动性、扩散性、活跃/主动性、成长性、无序性、个体性

阴极性(空间属性)的特性:消亡性、趋零性、束缚性、集聚性、惰性/被动性、衰退性、有序性、整体性

阳极性与阴极性的表现特性一一对应,阳极性为主极性,是显性极性,阴极性因阳极性而生,与阳极性对等做反向抵消活动,活动方向趋向“零态”。为便于将宇宙本源特性与人类意志特性对应,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宇宙本源属性的特点。

8.3.1 阳极性(能量属性)

1、 存在性

宇宙空间为虚无,本源能量的存在赋予了虚无的空间以存在的意义,因此能量本身具有存在性,这个存在性主要通过本源能量中的能量属性(阳极性)体现。

2、 运动性

能量属性天然具有动能,虽然我们仍然无法得知这种动能来自何处,但能量属性赋予了宇宙中所有存在以运动的能力,为生命提供了生长和进化的内在动力。

3、 自由活动性

能量属性运动性具有单向性,在无制约的情况下会一直延直线自由运动,就像我们看到的光一样。

4、 扩张性

这源于本源能量的空间扩张性。本源能量为空间能,在其中能量属性的推动下,具有空间扩张的特性。在我们现在的物质宇宙中,黑洞中重新融合的“暗能量”,就通过本源能量的扩张推动了宇宙空间的膨胀。

5、 活跃/主动性

能量属性代表运动,天然具有活跃性,而且因为能量属性为显性属性,因此表现为主动性。

6、 成长性

能量属性为万物演化提供内在动力,是促成一切存在由简单向复杂存在形式转变的推动力量,代表了万物的成长性。

7、 无序性

能量属性的自由运动和不受约束的特性,决定了能量总是倾向逃逸和扩散而不会停留在原地,因此能量属性具有“熵增”的无序特性。

8、 个体性

宇宙空间本身无任何区别的虚无,能量出现为宇宙虚无的空间赋予了存在性,也由于空间属性的作用,本源能量表现为波动的空间能状态,从而让宇宙间出现了有区别性的能量单位,这些能量单位代表着宇宙中出现了“个体”的概念。

8.3.2 阴极性(空间属性)

1、 趋零性

空间属性完全对应于能量属性,因能量属性而生,存在目的就是消除能量属性的所有特征,使其回归到宇宙“零态”状态。因此对应于能量属性的存在性,空间属性特性就是“趋零性”,意图消融能量属性的存在,使一切回归到虚无的零态。

2、 趋零性

空间属性对应于能量属性的运动,以空间坍缩的方式,抵消能量的活动性,其方向永远指向空间“零态”,因此具有趋零特性。

3、 束缚性

空间属性对能量属性的牵制,表现出束缚性。空间属性的束缚特性,是宇宙能量最终能够凝结并演生出具有结构性的物质存在的根本。

4、 凝聚性

空间属性的空间坍缩特性,使其具有引力作用,将物质等存在吸引在一起,为所有具有极性的存在赋予了相互聚集并凝结在一起的特性。

5、 惰性/被动性

空间属性为能量属性的衍生属性,因能量属性而生,其本质趋向完全静止和绝对零度的“零态”,本身不具活动性,呈现为惰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6、 衰退性

空间属性总是趋向消减能量属性的活动性,固化所有物质结构,这个作用使得物质存在中蕴含的活动能力不断减弱,直至陷入沉寂。在物质演变的趋向看,这就表现为一种使物质活力减弱的“衰退性”。

7、 有序性

空间属性趋向将物质等存在凝聚在一起,而且其内在的趋零特性,为物质内部的能量活动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使物质等存在内部不断向具有更加稳固、更大规模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这促成了物质存在形式的复杂化和系统化,最终演化出了各种天体以至于生命。

8、 整体性

空间本身是无差别性的虚无,无论其多么的广阔无边,也表现为一个整体。因此所有具有空间特性的独立空间体,其内部总是表现为一个整体,以空间体整体为单位进行内部的能量调节等演变,生命的内稳态就是基于生命系统的整体性而建立起来的阴阳极性属性平衡机制。

8.3.3 零极性(平衡属性)

除上述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的极性特性表现,还存在着第三种状态,也就是两种极性力量达到平衡的状态,此时总体极性表现为中性或者说零极性。零极性对应空间“零态”,空间“零态”为宇宙所有极性作用提供规则和坐标,所有极性作用的方向总是指向“零态”,在达到暂时的极性“零态”平衡时,极性作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极性平衡时意味着极性作用的活动水平最低、冲突最少、变动最少,此时极性关系保持较为稳定、平静的状态。

8.4 生命基础意志表现内容

生命意志来源于宇宙意志,因此生命意志的表现内容与宇宙意志也基本是对应的,两者在性质、表现和呈现的内容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只不过因为生命具有自主行为的特性存在,而在最终的表现形式上呈现生命独有的一些特点。对应于宇宙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的特点,生命乃至人类的意志表现内容同样包括阳极意志、阴极意志和平衡意志三种类型。

对于生命来说,生命通过对生命系统内在的能量属性、空间属性阳极属性平衡三种状态自调节所衍生的机体驱动力而产生的神经感受,经生命本体神经系统接收到并根据机体能量变化状态赋予价值利益含义后,记录在表象世界模型中,形成了各种被生命意识解读为感受的信息,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主观意识上认知为具有不同内容含义的意志感受。

宇宙本源基本属性中,导致生命形成的首因元素,是能量属性。能量属性为生命体结构提供物质基础、为生命的形成和演变提供动力,使生命在空间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具有了生命特有的自主活性。

拥有能量属性的活性即意味着生命的存活,生命体系统中能量属性的存在,推动了生命体的系统运行、自主调节以及一切生命行为的实施,当生命体总体能量属性含量下降或补充能力不足,能量属性的作用弱于机体内空间属性的作用时,就意味着生命机体活性的衰退,生命体可能面临生命特征消退甚至消亡的境况。

生命意志的阴、阳极性表现,也主要体现为围绕能量属性(阳极性)的“活性”特性为核心的相互作用。

对应于宇宙本源的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的特性,我们认为生命(人类)意志的阳、阴极意志的基本内容包括:

8.4.1 阳极意志

阳极意志,本质上是宇宙本源能量属性特性在生命体中发挥作用所产生的生命系统内在驱动反应。能量属性因其特性而对生命系统活动产生影响,阳极意志与能量属性的特性相对应。

1、 生存意志

生存意志是生命的基本意志,与宇宙能量属性的存在性相对应。生命的最基本需求是保证自身机体生命活性的存在,也就是“活着”。这个意志需求属性来自于能量属性的活性,能量属性的活性赋予了生命以生命力,使生命具有了自主机体系统调节、新陈代谢、成长、活动、觅食等能力,表现出与宇宙中其他物质或空间系统都截然不同的特征。生命会本能遵循能量属性的驱动,尽力维持生命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运行,保持机体能量属性与空间属性的平衡,保持机体“活性”的存在,这种源于宇宙本源特性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生命的生存意志。

生命持续从本体外空间摄取能量以维持生命体的正常运转,摄入的能量与生命机体系统内由空间属性主导的物质固化、消耗、损耗等内在作用相抗衡,维持机体整体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作用的平衡。但由于熵增特性的存在,生命机体结构的能量属性始终处于衰耗中,生命创造新的能量属性的能力下降(外在表现为机体生长能力下降),随着生命的成长空间属性将逐渐占据上风,使生命创造能量属性能力不断衰竭,最终生命的活性消失,生命特征消亡。

2、 运动意志需求

运动属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命一方面通过机体内系统的组织、器官等的化学活动,对摄入的能量和物质进行转化,实现本体的成长;另一方面生命通过对能量物质的转化,赋予机体以在外部环境中的活动能力,实现觅食、躲避捕食者等行为。

能量属性的内在动能和活性是驱使宇宙一切存在活动的根本动力来源,生命的运动能力也来源于能量属性,能量属性充足生命的运动能力也更强。能量属性的影响下,生命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中,或者是肢体运动或者是机体内系统运动,能量属性消退生命的运动能力也会随之衰减,运动能力消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生命的存在就是维持机体运动的过程,运动是能量属性的特性,也因能量属性而赋予了生命趋向和维持运动的基本意志。

3、 自由活动意志

能量属性的运动性,具有无序和任意方向性的特点,这反映在生命的行为中,就是生命的运动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大的寻觅到食物的机会。活动能力越强的生物,对活动空间的要求也越强烈,越倾向探索更远的生存空间,对于空间禁锢的抵抗也越强烈。

反映在人类的行为中,就是人类在具备足够活动能力的情况下,也总是期望能够探索更广阔和未知的空间区域,满足内在能量属性的自由活动的意志需要。

4、 扩张意志

本源能量以空间能状态存在,能量属性在其中发挥了推动空间扩张的作用。在生命中,这种属性反映在生物的行为中,表现为生物扩张生存领地的欲望,生命总是希望拥有更大的领地空间。在人类来说,个体空间的扩张表现为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欲望。

5、 活跃/主动意志

能量属性为生命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力,因此在生命体中,当能量属性含量超过空间属性,生命显性特征表现为能量属性状态时,生命在行为表现上会显得更加活跃、活动能力更强、行为上更加主动。

在人类的行为,男性人类通常被认为具有偏“阳性”的特质,表现为活动力更强、更具进攻性、有更强的领导欲。也许在机体特质上,男性人类对能量的摄入和使用效率更高,导致机体整体偏向能量属性状态,因而表现出更强烈的能量属性行为特征。

6、 成长意志

本源能量属性是推动宇宙所有一切事物演变的源动力,能量属性为物质演化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材料,是物质结构得以不断成长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对于生命来说,能量的持续补充促进了生命机体的生长,当生命的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在单细胞生命体就会产生本体空间系统复制和分裂的需求,在多细胞的高级生命中,则表现为通过两性的交配和繁衍行为将自身的成熟生命体性状传递到新的生命体中。生命繁衍行为是生命体生长成熟的标志,也是能量属性在生命体的一种特性表现。

7、 无序意志

能量属性本身表现为无序性,这也是能量存在熵增现象的原因之一。在生命体中,能量属性的这种无序性,主要反映在与规则性束缚的抵抗方面。在低级生物中这种属性表现并不明显,主要存在于机体中,表现为因能量熵增现象导致的机体创造能量属性能力的下降。在人类行为中,则体现为对规则束缚的抵制,对自由意志的渴望。

8、 个体性

能量属性代表着宇宙间的存在性,能量属性在与空间属性的相互作用中,导致能量之间出现波动的差异性,代表着宇宙中出现了具有独立存在特征的存在单元,也就是个体。

个体是生命的基本存在特征,生命以独立的生命空间系统作为个体存在的表征,生命的所有行为、意志、表现都建基于生命本体单元基础上,因此个体就是生命立足于宇宙,彰显自我存在的基本单位。生命的所有存在价值和意义都建立在个体单位上,因此维持个体的生存价值和利益就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在人类来说,这种个体需要就是“自我”。生命以至人类都具有天然的自我价值属性,作为个体的人类,维护自我的价值权利是本能的意志需求。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和融合,人类思想如何趋向于统一,人类的个体属性都不能被忽略和藐视,人类个体永远是人类认知宇宙、实现宇宙意志的最重要的基本单元。

8.4.2 阴极意志

阴极意志为隐性意志,通常状态下不会主动显现,一般是在阳极意志的极性水平上升时,对应的阴极意志也会随之出现和提升极性水平,而且如果最终阳极意志成功达成目标,极性的压力得到释放,阴极意志也不会显现,但如果阳极意志无法持续,在阴阳极性的对抗压力作用下,意志状态就可能发生反转,转而由阴极意志变为显性和主导。阴极意志对应空间属性的特性。

1、 湮灭意志

能量属性在生命体中的首要意志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由能量属性为生命机体赋予的“活性”和由此表现出的生命力而驱动产生。在生命体中与能量属性“活性”对应的空间属性,表现为对生命活性的固化和消蚀作用。

在生命机体系统的活动中,空间属性发挥着构建空间结构、强化机体构造以及在内稳态的基准作用下平衡能量消耗的功能,在生命系统的内部运作中,表现为对能量的吸收和凝固,将能量物质转化为机体的固化结构,同时在机体的活动过程中会持续消耗能量。这些作用在客观上形成了对生命系统能量的消耗,也对生命获取外部能量供给的能力产生了压力,迫使生命不得不激发阳极意志,去持续摄取能量以及不断提高获取能量的方法和效率。当然,生命的机体能力也在此阳阴极属性博弈的过程中得到了进化。

在生命体的外部行为上,生存性是生命的首要意志,在阳极意志中反映为生命为生存而努力获取更多的生长能量和物资。一般情况下,对应阳极意志“生存性”的阴极意志并不显现,但当生物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在巨大的生存意志驱动之下,生存意志的极性水平会骤然上升到极高水平,对应生存意志的阴极意志极性水平也同时上升。当生命感受到生存意志无法有效维持时,也就是生命的存在感受到危险时,生命阳阴极意志发生反转,内在的阴极意志转为显性。此时对应阳极意志“生存性”的阴极意志,表现为与生存反向的意志驱动,生命可能会以消灭威胁者的生存性的方式,以释放极性冲突的压力,平衡自体内部的极性意志作用。直观的讲,就是当人类或其他生物遇到生命威胁时,在感到无法逃避的情况下,迫于生存压力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进行对抗,甚至以消灭威胁者生命的方式,释放生存意志压力。所以,对应于生命阳极意志的“生存意志”,我们将对应的阴极意志命名为“湮灭意志”。

一般生物,包括人类,在生存遇到持续压力的情况下,就会比较容易产生反向的“湮灭意志”,比如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时,人类社会中会出现更多个体表现出暴力性、攻击性的倾向,甚至做出一些具有毁灭性的行为,如破坏、杀戮等。这些都是“生存性”的阳极意志处于较高极性水平时,在无法及时释放的情况下,积累的极性压力造成意志极性反转,变为阴极意志主导所带来的写表现。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的统治者也经常会利用对生存危机的宣传,激发民众的负面“湮灭意志”,实行对其他族群的侵略甚至屠戮行为。

2、 趋静意志

空间属性对应于能量属性的运动性,趋向反向抵消能量的运动,使整体极性回归到零态,这是空间属性的趋零特性。

在生命行为中,空间属性的趋零特性对生命的运动行为形成反向牵制作用,以生命系统内稳态为基准,对过度的能量消耗行为提供抑制性机体反应,如产生机体疲劳、肌肉酸痛等反应,从而在意志上迫使生命体采取停止运动、静止休息的行为,驱使生命体通过停止能量消耗活动,使生命系统整体状态回复到内稳态下的极性平衡状态。

3、 属地空间意志

生命阳极意志有“自由活动意志”,即生命在能量属性的驱动下,倾向于探索更多的空间区域,寻求更多的资源来源。而空间属性则对应于能量属性的自由运动,为生命提供了关于空间的安定感。所有生命,都存在对于所生存空间的属地意志需求,生命会依据一个固定的空间,行使居住、休息、繁衍、抚育后代以及觅食等行为。生命对于这个相对固定的生存空间的依赖,会形成对其自由探索外空间意志的制约,形成反向抑制关系。生命对于所居住空间的依赖性意志,我们称之为属地空间意志需求。

4、 控制意志

对应于生命阳极意志的“扩张意志”,空间属性表现为趋向于使活动的物质凝聚和收缩,在引力的作用下凝结在一起。能量扩张对应于发散,空间凝聚则倾向于联结和固化,使发散的能量重归于空间属性的引力控制之下。

在生命行为中,生命在能量属性意志驱动下会不断试图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在空间扩大的同时,生命也需要拥有对扩张占据空间的控制能力,只有能够充分控制的空间才能被生命认可为自有的空间资源。扩张而没有控制,生命对空间难以获得拥有感,也难以在表象世界模型中将空间标记为己有。

控制意志源于空间属性的收缩和凝结特性,并不单纯表现在与“扩张意志”的对应作用上,实际上在对能量属性的运动性的抑制也是控制的一种表现。宇宙本源意志的控制意味着空间属性将能量的无序变化转变为有序和具有规则性,生命的控制则意味着生命体能够掌握和应对身边的各种变化,能够将变化导向有利于自己意志需求的方向。拥有对变化的掌控能力,生命可以由此建立起对周围各种关系和事物变化的稳定感,这种生存空间的稳定感可以给予生命以安全感。

5、 惰性/消极意志

能量属性为生命带来运动的活力和充足的意志驱动力,生命在机体能量充沛时更具活动力,行为表现也更加主动。而当生命机体能量属性不足,或者机体衰弱、创造新能量属性的能力不足时,生命的内在意志驱动力羸弱,生命就会显现出萎靡不振的消极状态,在行为趋向上表现为减少活动,对利益争夺退缩、回避,对拥有更强能量属性的个体(力量更强大的个体)表现出屈服、顺从的姿态。

惰性是空间本身的特性,对于生命而言,惰性也是生命非常重要的意志特性。惰性让生命在无必要时尽量减少能量的输出,尽可能以最少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增益。惰性意志驱使生命追求机体系统运行和行为输出过程中的能量使用效率,使生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舍弃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功能,提升机体对能量的摄取和转化能力,从而促进了生命的进化。

6、 衰退

衰退是生命系统的内在机制,代表生命机体系统利用能量属性的整体能力下降,生命的活力下降。衰退是空间属性的趋零特性作用在生命系统的必然结果,生命系统中能量属性在与空间属性对抗过程中,总会造成一些机能的损耗,长期的积累就会导致生命机体创造能量属性的能力下降,造成机体功能活力不足,表现出衰退的迹象。

7、 有序

宇宙空间属性主导了能量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并最终凝聚形成了生命空间系统的存在形态,生命系统中的所有构造和机能都来自于空间属性的规则作用。规则是宇宙秩序的基础,也是生命存在、演化和行为表达的基础,即使我们在讨论的生命意志,也是建立在因宇宙零态规则而衍生的平衡法则之上。空间零态特性为宇宙万物树立了基本法则,本源能量的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基于宇宙法则的相互作用,则为宇宙演化出了姿态万千的物质形态。空间的零态特性以及本源能量空间属性的趋零特性,为物质演化提供了内在的规则力量,使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

宇宙规则无处不在,生命适应自然环境以及自身演化的过程,也是体验规则和学习规则的过程,只有更好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则的生命,才能得到宇宙自然的赏识,赢得进化竞赛的胜利,人类的成功就是对规则力量的最好诠释。人类是最依赖规则,同时也是最善于研究规则、制定规则和遵从规则的生命,规则意志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保证人类世界各种复杂关系之间保持有序和平衡的根本。

8、 整体性

空间代表整体,万物都生长在宇宙空间之下,必须服从自然空间的整体变化。地球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生命的活动实现自然生态的平衡,每个生命都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遵循着整体的变化而进行着自我的调节,通过适应环境演变而完成自我的进化。

对于人类来说,人类的整体性体现在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上。人类的重要存在属性之一是个体性,人类是独立的生命体,首要目标是保证自我本体的生存,但同时人类也生活在社会空间整体中,依赖于社会空间而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每个个体都要在保证社会整体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才能获得个体的生存和成长。因而对于每个生活在社会空间中的人类个体,都必须承担起一部分维护社会成长和发展的责任,都需要将一部分个体的自我意志凝结到社会整体意志中,让每个人类个体都成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个体的意志联结缔造了社会的整体存在性,社会的整体性也因此成为个体守护的意志内容的一部分。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个体意志和整体意志都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意志属性,脱离整体的个体将无法享受人类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生命进化优势,只能回归到普通动物的生命阶层,脱离个体的整体将因为失去基础的支撑而摇摇欲坠,无法长久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如何在个体和整体意志的博弈中取得平衡,如何在平衡中获得发展的问题。

8.4.3 平衡意志

平衡的本质源自宇宙空间的零态特性,零态平衡是宇宙所有存在的最终演变指向,为宇宙间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的相互作用提供方向和目标。零态平衡意味着阴阳极性处于对等状态,整体极性表现为零极性,此时的物质状态就是相对稳定的。

极性平衡同样是生命体追求的目标,生命通过持续摄入能量以补充机体内空间属性的影响,维持整体机体系统的极性平衡,也就是内稳态状态。在达到内稳态时,生命机体整体极性作用的水平降到最低,生命在没有极性压力的状态下,会感受到安全、安逸、平静、满足。这种没有极性压力的状态,给予到生命最舒适的体验和感受,是生命在无休无止的阴阳极性作用中,最终期望获得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阴阳极性作用永恒存在的情况下,变化和冲突永远存在,这种极性平衡的安定总是短暂而难以持久的。某种意义上,对于一般生命而言,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无尽的极性冲突中追寻那短瞬平衡和安定的过程。对于人类而言,人类拥有更加强大的自我意志感受能力,人类除了追求极性的平衡状态,也会追寻在极性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人类需要通过对自身极性的体验,学习宇宙本源阴阳极性的内在含义和变化,提升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完善对自我大脑中世界模型的构建。

8.5 人类意志表现内容

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类创造了社会,社会塑造了人类的文明,文明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生物的生命范畴。人类文明的发展,让人类同时拥有了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状态,一个是基于人类本体的生物性生命状态,这个状态下人类与普通生命一样,有着普通生命关于生存、成长等的基本意志需求;另一个是具有文明属性的生命存在状态。人类的文明建立在人类对于宇宙规则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人类对宇宙规则的运用,既体现在对物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上,也体现在构建自身社会的规则、组织、关系等方面,以及人与人之间围绕规则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面,人类的文明就是规则的文明。人类基于规则构造了不同于普通生物模式的生存方式,人类在社会空间中的行为表现,不再是单单基于本体的生物性本能需求驱动而行使行为,而需要以规则为基础,权衡自我需求以及社会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平衡,综合考量之后做出符合规则要求的行为选择。这种规则的平衡通常需要人类个体做出一定自我利益的妥协,这与普通生物的本能利益追求是背逆的,但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属性与普通生物属性的不同之处,人类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规则的角度衡量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这让人类能够以更高、更清晰的视角去观察整个宇宙以及人类世界的运行,使人类呈现出超脱了普通生物性的一面。我们认为这些规则性的特性,才是“人类”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才是人类不同于普通生物的标志,才是人类得以傲立于地球自然空间的根本,才能真正代表人类的智慧本质。

对于人类的意志表现内容,应该至少从人类本体意志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意志表现、人与社会之间意志表现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8.5.1 人类本体意志表现内容

人类本体意志是人类机体系统对生命基础意志的诠释和演绎。前面所述的生命基础意志内容,是宇宙本源意志作用在生命体上,为生命提供的基本存在属性,是生命得以出现和存在、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生命体本身即为独立的有机空间系统,具有响应各种外界刺激和生命底层意志驱动信息的能力,高级生命更加可以通过意识能力对底层的意志信号进行解读,并通过行为去实现意志所指向的目标。因此,在于高级生命体本身,尤其是人类这种具有智慧能力的生命,其生命机体可以通过对生命基础意志的响应,释放出一些具有生命本体特征的意志信号。比如以内稳态为基准,生命体针对机体内能量属性和空间属性的整体变化,产生不同的生命意志状态和需求,如体内能量属性低于空间属性时,生命机体因能量属性的缺失而会释放出“饥饿”的意志感受,驱使生命体去寻觅和补充食物;生命成长意志则会让身体通过释放性激素,向大脑发出繁衍后代的意志需求,驱使生命体做出相应的争取配偶的行为。对于人类来说,人类拥有更加敏锐的意志感知能力,通过运用意识和语言能力,人类能够对所感知到的各种意志进行分类和定义,比如对于具有能量属性特征的意志表现,我们可以根据意志信号的强弱和所携带的价值含义,将其翻译为兴奋、激动、高潮、欢喜、渴望、期待、积极等不同的意志感受概念;将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意志表现,翻译为紧张、恐慌、困倦、疲惫、恶心、难过、痛苦、懒惰等意志感受概念;将属性平衡的意志状态,翻译为安宁、满足、舒适等意志感受概念。人类通过对不同的意志信号进行标记,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意志状态,而且能够更好地向其他个体传递自我的内在感受,使人类之间可以互相了解彼此的需要和提供帮助。

生命的本质就是追求意志需求的满足,意志为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和动力。人类能够认识和定义众多的意志内容,意味着人类所能够体验到的意志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所追求的意志目标也更加繁杂。随着人类建立起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人类在基本满足了生命的生存和成长需求目标后,生命中丰富多彩的意志内容,就成为了人类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去感受和实现这些意志内容,由此演化出了人类各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比如人类开展的宗教、文化、艺术、体育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就是能够满足人类对于生命内在意志感受的追求,为人类提供了意志的体验和表达的途径。我们现在统称这些意志性的体验和表达活动为“精神文化”活动。

8.5.2 人类关系性意志表现内容

人类是群居生命,人类本体机能的生存竞争能力在生物界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层次,独立的人类个体在自然空间中并不占据优势,人类能够取得如今在地球生态空间中的统治地位,一靠人类的群体力量,而靠人类的意识能力。

人类群体生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关系”,这个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与外界空间的关系,在所有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无疑是最直接、最重要的。

“关系”是宇宙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宇宙间所有事物都或近或远、或紧或松地与其他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发生着联系,构成某种关系,这些关系中都存在着宇宙意志的内在作用。“关系”的构成,源于空间属性的的作用,是结成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主体共同对抗外界压力、相互间寻求意志补偿的结果。人类个体之间建立的关系,其基础也是个体之间的相互意志互补的需要,比如早期人类之间群聚生活,就是为了抵抗掠食者,同时寻求在生存过程中的互相帮助,通过彼此能力上的互补,补足个体能力的缺陷,增强整个人类群体各方面的生存能力。

人类个体相互之间建立关系的基础,是人类个体对于自我意志需要的理解,以及寻求意志补偿的意愿,也就是说,在人类关系性的意志内容中,至少包含两个条件,一是个体自我的意志需要,二是对关系主体之间意志补偿能力的评估。人类个体的自我意志需要内容基本就是前面说讨论的内容,但人类与一般群居生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之间建立关系,不仅是因为生存性的需求,还包括人类对于意志感受和体验的需求,比如人类可能仅仅是感觉到个体之间彼此“意趣相投”,也就是两个个体在意志品质上存在相似性,可以强化自己在某种意志品质上的体验和感受,而相互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而这种纯粹因为意志感受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其对人类个体的意志影响似乎比生存性的意志联系更加深刻。我们对这种纯粹建立在意志共振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称为“朋友”、“亲友”等。

在社会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共同意志而联结起来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松散和遥远,人类个体在平时可能根本感受不到。作为人类个体共同生存的人类社会,通过社会对于每个个体所规定的规则、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将所有个体联系在一起,这些社会的公共规范就是社会意志。每个人类个体在享受社会空间提供的生存资源的同时,也在共同承担着维护社会运作和稳定的责任,所有个体之间因为这些社会意志而建立起具有共同意志属性的关系。但这种基于社会意志而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与个体意志需求产生矛盾,在社会总体空间资源不足、或资源分配不均,个体无法从社会空间中获取到期望的生存资源或满足其他意志需要时,个体就会对社会意志产生动摇,采取疏离甚至背离的行为。

在社会性关系中,个体之间的关系,除了在共同的社会意志(或集体意志,如共同尽职的组织机构)下形成相互联结的互助关系,也同时存在着竞争关系。在社会性关系中,人类个体之间建立关系的基础是满足个体的生存意志需求,自我的意志需要是个体的首要考虑,这种基于各自生存意志需要建立起来的关系是松散的,而且相互间经常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因此维系这种关系的关键就是寻求意志的平衡,保证关系各方能够在相互间利益的价值评估上达成共识或妥协,否则就可能导致关系的断裂。对于这种基于关系的平衡原则,我们通常称之为“公平”原则,公平是关系双方或各方维持关系存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各方意志平衡的基础。

针对“关系”中存在的各种意志趋向,我们可以用图5阴、阳极性关系示意图来表示,零态横轴代表关系双方的意志平衡状态,处于横轴的平衡状态时,双方关系是稳定的;而当利益分配不均时,造成利益受损方强烈的意志反应,引起双方意志分歧,关系的极性对立水平上升,关系极性曲线向远离横轴方向移动(如a箭头),相应的阴极意志水平也同时上升,关系的极性压力增大,如果无法及时回复到靠近横轴的低极性水平状态,关系就可能在达到临界线时崩溃破裂。

根据关系的极性走向,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人类个体相应的意志表现。如背离横轴方向的关系极性走向,代表关系的分离趋向,人类的意志行为表现为竞争、自私、厌恶、疏离等状态感受,如果关系完全破裂,就可能衍生出仇视、怨恨、敌对等意志感受;趋向横轴的极性走向,代表关系双方的极性对抗水平在下降,双方关系趋向缓和,人类意志行为表现为妥协、合作、友善、利他等状态感受;当双方关系走向靠近横轴位置时,表明双方关系极性水平较低,关系处于稳定和和谐的状态,对于关系密切的双方来说,人类意志行为表现为信任、亲密、相互依赖等状态感受,对于关系比较疏远的双方,则表现为公平、公正、平等、和睦、秩序等意志内容。

8.5.3 人类社会性意志表现内容

人类社会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共同空间,社会为每个人类成员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个个体的支持。人类个体和社会空间相互依存但又各有自己的意志需要,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人类社会空间,必然有着成熟的社会结构、关系和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的各种规则、规范,所有这一切,都基于所有社会成员对该社会的构建、运作方式认同和支持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对所生存社会认同和支持的意愿,凝聚成社会的共同意志,为社会的运行、生长提供内在的驱动力。人类社会因为所有成员汇聚而成的共同意志,而拥有了具有独立特征的生存和成长意志,使社会系统能够像生命体一样,表现出能量新陈代谢、机体生长、应激防卫等行为特点,显示出一定的自主性意志能力。

现代社会通常以国家为单位存在,社会意志也通常表达为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个人意志的集合,具有诉求整体性、行动统一性和执行公共性的特征。国家意志的载体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政府以整体社会的生存、发展意志需要为基础,制定各种规则、制度,并以国家力量强制所有个体成员执行。国家权力机构掌控着国家意志运行方向和方式、并保证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构就是国家意志的推动者。

事实上,一个人类群体从初具社会形态到最终发展为国家,其初始的核心意志并不是国家意志所代表的制度、规则、权力等内容,而是能够将所有成员凝结在一起的被成员所有共同接受和认可的、具有共同意志属性的内容,如社会成员共同的种族、语言、历史、文化、信仰、生存理念等,这些内容蕴含了社会成员对于世界、生存方式和自我发展方向的共同理解。对世界相同的认知,让社会成员在自我头脑中构建的世界模型模式趋向于近似和统一,这使得成员在运用世界模型将其投射到外界与其他成员互动时,双方更加容易因对世界有着相同的理解而产生意志共鸣,使得双方某些有着共同特性的意志需求得到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令双方之间更加容易建立起较紧密的关系。早期的人类社会,构建的基础就是基于群体的共同意志,社会构成主要以同种族的人群为主,以共同的语言、信仰、文化等意志元素将成员凝聚在一起,成员因对世界共同的理解而自觉联结在一起,通过成员间的协作和分工,建立起具有自我生存、成长、能量协调、行为反应等类生命特征的人类社会空间系统。在现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于如何建立人类社会在组织架构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非常雄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人类完全可以参照前人经验凭空建立起一个新的成熟的社会体系,而无需顾虑社会共同意志基础的问题。然而即使如此,对于一个期望长久稳定存在的社会体系,社会共同意志仍然是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须要素。对于没有共同意志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是缺乏凝聚力的,社会的根基不够扎实,在社会发展遇到动荡波折的时候,很难获得成员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的支持,这个社会系统的抗风险抗压力的意志就会比较薄弱,社会生存能力存在隐患,及容易出现社会结构的崩溃。而反观一些拥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可能现存的社会空间结构在历经磨难之后已经残缺不全,但这个民族的生存意志却会表现得非常坚韧,成员在艰难之中仍然会相互扶持,顽强传承而生生不息。

在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普遍,世界个地区的人民能够通过各种信息传递途径,对其他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也在相互了解之中不断学习各自文化中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这种文化和知识的交流有利于人类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更加贴近真实的世界模型,提升所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人类世界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文化和生存理念上的隔阂,这种隔阂引发很多人类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冲突,甚至是很多导致大量人类生命消亡的战争的根本原因。人类族群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人类对于世界或者说宇宙的认知存在差异,不同文化族群对于宇宙的本质、起源、规则、发展方向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头脑中有着不一样的世界模型,甚至是相互背逆的模型,这造成不同文化族群之间难以互相接纳,甚至在文化族群之间产生排斥反应,以至两个族群之间存在生存空间竞争时,不是以趋向性的合作、妥协、容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以背离性的对抗、敌视甚至毁灭等以阴极意志为主导的方式处理,导致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屠戮行为屡见不鲜,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有史以来对待同类最残暴、最具杀戮性、最具毁灭性的生物种群。随着现代人类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真实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当某一天人类证实了宇宙存在共同的本源,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达成共识时,所有人类构建于头脑中的不同模式的世界模型也都将会重建,以真实的宇宙本质构建准确和完整的宇宙模型,从而实现所有人类对于宇宙、对于万物、对于人类和自我认知的同步,在意志上实现所有人类的共鸣,人类将会因此而消除意志的冲突,真正凝聚为一体,为探索宇宙、印证头脑中的宇宙模型、进一步完善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而共同努力。

当一个社会发展成为成熟的国家,作为社会整体意志贯彻者的国家机构,需要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壮大的责任,通常通过掌控国家的强力机构以强制手段规范个体的行为,保证所有个体成员按照国家意志的需要履行责任和义务。作为构成国家的基本组成单元的人类个体,要想获得国家的养护,就需要奉献部分的个体利益给国家,同时在个体的意志表达上也需要牺牲部分自我自由,强制性地按照社会规则的限制行使个体行为,这在客观上造成个体意志与国家意志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进而将追求自我的人性意志体验和表达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目标,人类对于自我表达的自由和空间有着更高的需求,对于社会规则的过度束缚更加抵触,因而也更加容易引起国家整体意志与个体自我意志之间的对立。两者的关系仍然可以用图5的阴阳极性关系示意图表示,在图中,个体意志主体表现为能量属性的阳极性特征,即趋向于活动、自由、逃离,其意志极性的变化趋势是背离零态平衡轴方向;国家意志表现为空间属性的阴极性特征,趋向对个体的行为提供牵制和束缚,抑制个体意志极性的背离走向,使个体极性下降并接近平衡轴,在个体极性靠近平衡轴时,意味着社会整体极性冲突压力降低,社会体系能够获得更高的稳定性,社会空间结构更加牢固。在极端的情况下,比如国家对个体意志的管控非常强势,导致整体个体意志极性水平长期处于靠近横轴的低位位置,说明国家机构对个体的束缚过于严厉,压制了个体的自主活性,此时这个国家治理结构虽然在表现上显得比较稳固,但由于个体阳极意志的表达受到抑制,个体失去发展动力,国家将因此导致整体发展放缓,创造力不足,在极端情况下,个体意志甚至会转而变为由阴极意志成为主导意志,个体会对国家机构产生抵制、对立甚至反抗等行为,对国家整体结构存在造成威胁;但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在管理上过于放纵,任由个体意志自由发挥,所有个体都趋向远离横轴方向,就如箭头a所示,个体极性整体保持在高水平上,且每个个体都只关注自我的利益,而不愿为整体付出责任和奉献,结果是国家管理机构将无法有效保证整体社会规则的执行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陷于近似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个体失去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保障,个体与生存意志相关的反向阴极意志水平也将显化,个体之间因此充斥着疏离、防范甚至敌对的意志状态,个体之间的冲突会趋向频繁甚至变得普遍化,个体失去对于国家机构的信任和归属感,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个体的支持,存在变得名存实亡,失去了作为一个社会空间系统应有的价值。

所以,一个有效的社会体系,需要在维护个体自我意志发展的同时,保证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和有效运作。这两点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这个平衡点总是很难把握,因为不单要考虑平衡内部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意志发展情况,还要兼顾外界压力对内部意志平衡带来的影响,如果仅靠政府机构的努力去强制性地维持平衡,其难度是非常大的,非常考验管理者的能力,而且也难以保证实施的效果,这是因为国家的管理者所能够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整的,人类管理者在对于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也远未达到全知全能。因此人类国家的发展,在历史上看总是处于在高极性的放纵和低极性的强管制之间寻求平衡的状态中,而如果管理者不能意识到单极向的危机,就可能导致整体社会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崩溃状态。

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应该如何保证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有效平衡,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到生命系统的本性来探讨。生命系统能够非常有效和协调地完成整体系统的自主调节,根本原因在于生命机体内的所有细胞、组织都同出一源,拥有相同的DNA,能够自觉地维护整体的发展需求,服从整体的安排。当然对于拥有独立意志的人类来说,要求每个人类个体都完全一致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人类意志的独立性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但人类仍然可以拥有类似生命基因的内在元素,这就是共同的文化。上面已经讨论过,共同的文化属性是将早期人类凝聚在一起形成社会的根本因素,而即使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这仍旧是可以将分散的个体在意志上实现凝聚和统一的核心力量。共同的文化属性可以在社会成员间建立起共同的意志属性,产生意志共鸣,形成对于个体成员的意志向心力,将松散的个体汇聚在一起,为共同的意志目标而努力。所有的共同文化凝聚成的向心力,最终的体现方式,是“道德”。

传统上对道德的解释,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个定义存在着很大的不完全性,因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类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对于人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定义标准也不一样,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统一。西方社会凭借近代在科技发展上的强势,意图将自己所理解的西方社会行为规范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强加给全世界的所有民族,但这显然是不成功的,引发了许多拥有原著文化的民族的抵制和反弹,为各地区带来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文化上的冲突,主要就是由于各自地区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规范标准不一致导致的。

在我们的理论中,我们理解“道德”不代表某些明确和具体的人类行为规范,而是代表一种意志趋向,是人类个体之间在相互处理关系时,关系双方或各方主体在意志上共同趋向于零态横轴的意志趋势,如图5中的箭头d和e所示。在这样的过程中,关系各方的意志表现为互相趋近,相互间的极性作用水平下降,人类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平衡、稳定和和睦。

人类个体与其他人类个体或者社会整体之间建立关系,其中总会存在着某些意志利益的交换和互补,这是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人类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关系双方对于意志利益的分配,一方为另一方付出一定的意志贡献,总是期望能够从对方获得相应的意志补偿,公平合理的意志补偿是双方关系能够继续维持的必要条件。如果某一方只是关心自我的利益,一味期望从关系中获取利益而不考虑对方的意志需要或给予相应的回报,导致对方的利益受损,另一方就会因为利益损失而引发负向意志极性水平的上升,就如图5箭头a和b所示的状态,这就是一种关系极性背离的情况,双方关系将趋向于相互疏离和对立。而道德所代表的意志走向,则与关系极性背离的方向相反,是一种关系相互趋近的意愿和过程。道德走向下的关系双方在任何一方实施涉及双方关系的意志行为时,都会自觉顾虑到另一方的意志需求,总是设法使双方的利益获得平衡,不使对方的利益因己方行为而受损。这样的意愿会使得关系的双方总是趋向于互相接近,即使双方原本存在较大的意志价值标准的差异,但在互相理解、妥协、协作、互利等彼此趋近的意愿态度下,也能使关系双方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意志需求利益的平衡。在道德的作用过程中,关系双方的意志总是指向横轴方向,以实现极性零态平衡轴状态下的公平、公正、平等、和睦、秩序等意志内容为共同目标,通过彼此的努力使双方关系中存在的极性作用趋向于降低或消减,尽量趋近于横轴的低极性水平位置,使双方的关系保持在稳定和的状态。

道德的作用,与空间属性的趋零规则有些类似,同样是以指向极性零态为目标,驱使受到作用的主体向极性的零态平衡方向演变,趋向于使关系主体相互的阴阳极性达到最低状态,实现关系存在状态的稳定。道德的指向作用,与极性所处水平无关,仅代表一种方向性,即使在极性处于极高水平时,如果双方采取了趋向零态横轴方向的意志取向和行为,也代表蕴含有道德意志的表现。比如两个个体之间发生严重冲突时,如果双方继续采取激化冲突的行为,此时双方的意志走向就是背离道德的方向,趋向于关系的破裂;而如果双方在冲突中采取了互相缓和、谅解、补偿性的趋向性行为,则体现了双方的道德性意志取向,将使双方关系由此走向缓解与平和状态。

道德的趋向零态轴的指向作用,提供了使人类个体凝聚成群的内在凝聚力,是人类能够凝结在一起,最终构造出人类社会的意志基础。这种趋向性的意志规则,在群体文化的灌输下,根植到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头脑中,成为所有个体共同遵行和维护的意志内容,最终通过人类在行为上的具现化,而演变为现实中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在于为人类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为个体双方规定了方向和目标,即使双方意志同时指向极性关系的零态平衡轴,使双方关系维系在趋向协作、稳定、互利的方向上,人类社会在整体上贯彻这样的意志导向,才能保证整体社会趋向于和谐和安定,而这种低极性的社会状态,能够为所有个体带来生存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道德才能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支持和拥护,并被尊奉为重要的社会基本行为准则之一。其次,道德的社会规则性,是人类社会得以有序运行,不同社会组织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协调运作,保持社会整体稳定的基础。人类社会成员在意志上的互相趋近性,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之间建立平等、互信、包容、公平的共处环境提供了意志基础,人类在此社会性意志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协作,维护彼此的利益,保证社会整体的有机协调。事实上,现有的各种强制性的社会规则,如法律制度等,遵循的基础仍然是道德的准则,其意志指向也是趋向于极性零态轴,但法律规则更加关注的是规定人类意志极性作用的上限,避免人类之间发生意志极性作用时,突破关系破裂的上限,造成意志极性的反转,演化为阴极意志主导的行为,从而造成个体之间的严重互相伤害。法律制度以及贯彻法律规定的国家强力机构,其行使的职责是对道德作用的补充,在道德的趋向性作用之外,对极性背离的状况做出限制,抑制极性背离情况的泛化或恶化,协助道德共同执行维护社会安定和团结的职责,两者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人类社会共同意志规范体系。

道德的底层是趋向于极性零态的意志导向,表层是人类群体成员基于道德意志导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道德通常是一个族群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文化的凝聚性的集中体现。道德的行为规范与人类族群的文化、历史、信仰等有密切关系,不同文化族群对于如何实现意志的趋向性、什么样的行为才能体现成员之间的道德性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在道德的行为规范标准上常常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导致不同文化族群之间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所以对道德的理解,不能仅关注其表现形式,更加重要的是要看到道德底层的意志特性,如果不同文化族群都能秉持意志的趋近导向,相互之间就能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感受对方的意志诚意,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表现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合作态度下实现文化的交融。

道德源自空间特性,其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包含了空间属性各种特性的影响。参考前面图5阴阳极性关系示意图,其中我们以零态横轴代表绝对空间的零极性状态,在横轴状态时,意味着此时状态下蕴含着宇宙零态的基本规则内容。指向零态横轴的道德意志,其中所包含的趋零特性,除了为人类提供使关系极性水平趋向缓和和下降的意志作用外,还会为人类带来其他空间性的意志特性,如趋向规则的理性、代表空间内缩的自我控制性、空间所代表的有序性以及整体性等。这些隐含的内在意志内容,在人类个体行使道德意志时,会同时影响着人类的行为表现,使人类在行使个人行为时,自觉地以理性的态度综合兼顾到社会规则、关系规则的要求,顾虑到个体行为对整体造成的影响,保持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秩序性,自我抑制背离横轴方向的意志冲动等。

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法律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但法律制度只是限定人类个体之间极性作用水平的上限,在法律框架内还有着大量的空间可以由成员自由处理个体之间的关系。在没有道德引导的情况下,个体必将遵从生命追求自我利益的本性,在能量属性所提供的阳极意志驱使下,以获取最大自我利益为导向,选择背离零态轴的意志取向,以自私、竞争、对立、疏离、敌视等极性背离性的意志状态对待其他社会成员。这种状况的普及,会为社会带来混乱、紧张、冲突等趋向无序化的状态,影响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这种成员之间的分离倾向,也会降低社会的整体凝聚力,使社会性合作的协同效率下降,政府的管控成本上升,社会内耗严重,矛盾不断,社会发展受到制约,个体对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生存安全感也会下降,而这又会激发个体的反向阴极意志的极性水平上升,导致社会内部矛盾和冲突水平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为政府管理机构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如果存在某种拥有普遍道德意志素养教育的社会,那么在这个社会体系中,个体成员在处理成员之间关系时,会自觉参照道德意志的指向,抑制自我的掠取最大利益的冲动,兼顾到关系各方和整体的利益需要,遵循关系和社会规则的要求,在避免出现关系极性背离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意志极性相互趋近、降低极性作用水平的方式,以公平、协作、互利的方式处理相互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当社会培养起整体的道德文化氛围时,这种道德导向就会成为社会的共同意志,影响着每个人的意志取向,使社会中所有成员在做出行为选择时,自觉以理性、规则、包容、协商的态度采取使极性水平降低的行为方式。当然,一个真正的道德社会,道德性意志不能仅存在于社会个体成员之中,作为社会的权力和管理机构同样需要培养符合道德导向的管理模式,政府同样需要与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趋向性的意志关系,而不是以疏离的态度将政府凌驾于社会成员之上,利用权力掠取成员的利益,造成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意志背离,破坏政府与成员之间的道德信任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个体对于自我意志体验和表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在如何把握与个体之间意志平衡的处理上,难度将越来越大,政府过度监管会引发个体的反弹,政府过于放手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单靠政府管理人员以行政方式进行社会调节,已经很难跟上个体快速的需求变化。这个时候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期望能够像生命体一样实现生命系统自主调节功能,让整个社会具有像生命一样的自适应性、弹性和韧性,而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基因,基因让生命的所有组成都能自觉遵从整体的发展需要,而配合做出适应性调节。对于人类社会,道德就是所有文化中的核心基因,道德的意向性能够让社会的个体成员之间、个体与政府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和更加互信、互助、互利的关系,让个体在全力实现自我的意志需求的同时,也能够遵循道德的要求兼顾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正常运作的同时,也要按照道德的导向尽力为个体创造能够满足自我意志成长的空间。这样的道德社会,比较仅依靠规则约束黏结起来的社会结构将具有更强的生命活力和生存韧性。

我们上面花了许多篇幅讨论道德的特性,实际上这仍然是不足够的,道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再如何强调也不会过分,因为我们认为,道德正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普通动物的根本元素之一。动物只能遵从本能意志行事,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远未进化到能够意识到空间规则的存在,并且按照空间规则的要求从整体上去思考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与整体空间之间关系的程度。而人类超越普通动物的特质,正是对宇宙规则的认识能力,规则来源于空间,规则同时代表理性,只有掌握了空间规则和理性的人类才具有完整的空间概括和实践空间规则的能力。道德是空间属性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体现,对道德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宇宙空间规则在社会关系中的检验和运用,这种人类特有的意志表现,表明人类拥有了超越普通动物原始本能的更加符合宇宙本质的意志品质,是人类真正成长为智慧生命物种的关键标志。

8.6 人类的意志表达8.6.1 人类意志表达和意识的关系

我们上面介绍了很多关于人类意志的讨论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意志是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目标导向器和动力策动源,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此可能并不认同,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感受和行为表现,会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都来自大脑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才是决定人类行为方向和行动选择的指挥中心,人类拥有自由的意识能力,可以超脱身体的束缚而任意行使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人们现在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甚至提出了将人的意识上传到人工神经网络中,以为这样人类就可以在电脑中复制完整的人格,实现人类在电子网络中的重生。确实,对于人类来说,人类意识对于所有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能力十分强大,已经主导了人类的一切活动的指挥权力,让我们渐渐忽视了其他的感受和影响,但是事实上意志的作用并未消失,甚至没有些许的递减,仍然在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部分。

我们前面介绍过,人类的意识发展至今,可以将人类的意识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有关于生命性的本体需求部分内容,另一种类型是关于宇宙空间规则性的部分内容。其中关于宇宙规则的内容,涉及逻辑思维、时空规则、科学研究等,这些内容与人类本身的生命特性无关,是纯理性的意识内容.就这些内容本身的思维活动,基本不受到人类本身特性的影响,与人类的意志以及由意志衍生的感受、情绪、行为表达等都无关联性。这部分内容的意识活动,与现有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基本相同,完全可以由现有计算机系统进行模拟。但另一部分意识内容,也就是人类通常说的涉及感受、情感、情绪等“感性”方面的内容,这些与人类生命本体的存在特性相关联的内容,都必须遵循生命基本运作规律的作用。意志是所有生命本体意识以及行为的根本触发器,没有了意志的指向和价值评判以及驱力作用,人类的行为将在对于各种生命之间关系的处理方面面临巨大的障碍。在《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达马西奥对一些大脑额叶受损的特殊脑伤案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人类大脑某些与实体感受处理或信息联系的相关部位受损后,这些伤患的思维意识在各种逻辑思维、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丝毫未受到影响,但却存在着严重的情绪感知和表达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情绪、感受完全没有知觉,感情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同时,他们在对于如何评价行为的价值、如何进行自我行为选择也同样出现了巨大的障碍,他们无法正常评估与人相处关系中的价值因素,无法与他人在关系价值的平衡上取得互动和协调,无法与他人建立起有效的价值平衡体系。这些患者在行为上表现出了让他人迷惑不解的现象,他们在知识运用和日常事件的分析中都可以表现出完全正常的状态,但总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起正常的关系互动和价值合作关系,导致受到社会的排斥。

这些案例如果用生命意志的原理进行解读,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其中的问题所在。生命表现的最底层是由生命系统的能量属性、空间属性以及两种属性平衡的内稳态三种基本状态所决定的,当生命系统内部倾向其中一种状态时,就会触发生命空间系统对于“有利”、“不利”、“稳定”三种状态的价值判断,根据价值判断的结果,生命系统在空间整体性的特性作用下,以内稳态为基准,自动调动生命系统进行整体机能的协调和能量分配,将多余的能量分配到其他组织、对受损部位进行能量补偿等。生命的这些源自底层的活动,为生命构造了对于万物存在的价值判断手段和标准,这些基本的价值标准以及基于价值判断所产生的推动生命内在系统调整和机体行为表现的驱动力,我们将其定义为生命的意志。生命意志决定了生命上层的意识响应,在人类来说被人类意识解读为感受、情感、情绪、精神、潜意识等概念。人类的大脑具有记忆和建立世界模型表象的能力,通过在大脑中建立关于世界万物的模型,让生命能够对所生存的空间产生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以提高应对生存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生命对于世界信息的记录,同样遵循意志的引导,通常只有被生命系统判断为具有价值的事物信息才会被生命所记录,而无价值的信息则被忽视或至少不会为生命意识重点关注。这种价值判断体系和价值运用的意志能力,为生命的行为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以及内在的驱力,生命包括人类的所有有关于生命性的意识及行为,都建基于这个体系之上。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常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底层意志所驱动的,都包含着某种价值判断的意义内容,即使是人类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这也是人类内在来源于宇宙本源意志的关于探索生存空间、认知自我生命本质的意志内容的作用,有比如人类的睡眠活动,也同样是基于生命系统关于属性平衡的意志需要。人类之间关于关系行为的表现,同样与底层价值体系和意志驱动相关,人类通过世界模型将本体的价值判断机制投射到外界关系中,从而基于本体的意志需要建立起关于空间关系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机制。所以在上面脑损伤的患者案例中,人类脑额叶执行着生命机体系统与意识脑之间的联系功能,当这部分脑功能受损后,人类大脑皮层的意识功能区与生命系统的价值传导功能之间的联系受到伤害,患者在世界模型的记忆、使用等方面都不受影响,但由于缺失了生命机体系统提供的价值评估和决策机制,患者无法准确认知自己身体所提供的意志感受和价值结论,无法感知到自我以及他人的意志状态,从而无法迅速和准确地根据生命意志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患者由于意识功能完好,在意识层面利用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却仍然能够对于接收到关系信息进行意识上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非生命意志主导的行为决策选择。因此这些患者的行为表现出让他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正常与之谈话、接触,甚至在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人际之间关系交往时,总能表现出正常的人类行为,包括一些行为情绪的表达,但在一些特征不很清晰的关系行为中,需要自己对自我及他人意志状态进行感知和判断时,就会无所适从,无法做出合适的价值评定,并且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这就是因为这些患者只能根据知识和经验对人类关系做出意识的分析判断,而对于无明确指引的关系状态则因为缺失底层意志的引导而无法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

8.6.2 人类意志的品质

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不同于普通物质,就在于其能够通过独立的空间系统,响应和体现宇宙本源意志的作用,在最微小的空间单元上反映宇宙的整体运行规律。生命的一切行为的驱使,都源自生命底层意志,意志为生命的行为提供初始动机,也就是说生命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其溯源都能对应到某种底层意志的含义。对于人类来说,当我们欲行使某种行为时,都会先在意识中产生一个“我想...”的过程,随后才会通过意识的指引驱使身体实施行为,在“我想”的过程中,其内容包含着目的性和方向性,也蕴含着行为的动机,而这些促使人类产生期望的欲望动机和驱力就源于意志的作用。即使我们在进行读书、学习、科研等具有纯理性性质的活动时,在驱动我们行使这些行为的背后,同样存在着意志的动机,比如期望了解世界、探索未知宇宙的热情和渴望等。而人类一些潜意识的行为,包括表情、本能性的行为反应等,更是直接来自于身体意志驱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意识。

所以如果从意志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人类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人类所有一切生命活动,实质就是为了满足意志的体验和表现的需要,只不过人类的意志需求也是随着生存状态而有所变化,对于意志的需求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提升。现在的人们对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都非常熟悉了,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从低到高逐级向上寻求满足。需求层级理论基本上反映了人类对于意志需求的行为表现,以我们的理论解读,生理需要反映的是生命机体对于维持生命空间系统属性平衡和运行所需要的能量摄入及转化的保证,是最基本的身体意志需求在人类意识上的映射。安全需要来自于对生存空间可控性的需要,当生命及人类感觉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处于可控状态,即能够对可能引发变化的能量属性元素提供足够的牵制作用,将极性作用保持在较低水平上,这时对于人类来说这个空间的状态就是稳定的,在意识上被解读为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个说法含义比较模糊,事实上这是人类对于“关系”的需要,关系是人类得以对抗自然环境压力的根本生存方式,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关系为人类个体提供了更强的能力属性,补足了个体在意志能力上的欠缺,使人类拥有了超越自身本体能力的生存竞争力,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认知自我、共享经验和知识的基础。关系具有空间性的联结属性,趋向于通过意志的补偿效应使关系双方的意志联系更加紧密,形成牢固的意志联结,最终人类在意识上将这种意志感受状态反映为一种“爱”的概念解读。尊重是一种社会性的意志需求,是人类对于个体在社会生存空间中所拥有的获取生存资源能力的认同,通常与个体在社会空间中所占有的空间资源以及控制资源的能力相关,这些人被认为拥有更强的社会生存意志实现能力。当然一些个体对于意志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意志力的展现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能力,也会激发其他个体的意志共鸣,从而引起个体在意志上的趋向行为,表现为对被认为拥有更高意志品质的个体的向往和接近的意愿,在意识上解读为尊重。自我实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层级的需求。自我实现包含几层内容,首先是关于对“自我”的认识,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本质上就是对于自我意志的认知,认识到自我有哪些内在的意志需求,以及认识到人类在人与人的关系空间、人与社会的生存空间、人与自然万物的宇宙空间中的意志关联和表现,通过各种关系的信息反馈和在大脑中的映射,让个体能够不断完善关于世界模型以及自我在世界模型中的位置的内容,深入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构成。其次,自我实现是一个对自我认知的完善和实现的过程,在个体对于自我关于世界、关于自我的认知基础上,个体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提升认知的过程,持续完善自我对于世界及自我之间联系的认识,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进行验证,获得社会认同则意味着个体对于自我的认识和理解的正确性,个体也将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我提升的成就感。第三,自我实现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个体只有在提升自我、验证自我认识、实现意志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在实现意志的过程中持续增强的反向阴极意志的压力,最终达成目标,在意志极性高位释放掉所有压力,这时对于个体才能感受到强烈的意志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时的自我实现才有意义。自我挑战是生命特有的现象,这是宇宙本源能量属性作用在生命体的体现,宇宙因能量属性的存在而创造出宇宙万物,人类同样因感受到能量属性的意志力,而不断尝试提升自我、挑战极限、探索一切未知,这是生命的核心意义所在,也是促成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然而我们认为这5层人类需求层级,对于描述人类的自我发展目标仍然是不完整的。按照我们的理论,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及自我的过程中,会将所有经过验证的经验积累和知识都铭刻入大脑中的世界模型,使头脑中的世界模型不断完善和趋近于接近世界的本真。实际上,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完善世界模型的过程,拥有最接近事物本质的世界模型,意味着人类将拥有掌握和运用宇宙最高规则的能力,也意味着人类将拥有宇宙间最强的生存能力,意味着人类能够认识和实践到宇宙最完整的意志需求。此时的人类,才能真正将自我与宇宙联系在一起,真切感知到自我与宇宙之间真正的联系,真正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真正完成对于人类、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认识和联结的实现。此时的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人类,才真正到达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总结我们对人类意志需求的理解,我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活动,都可以追溯到对于某些底层意志的体验或实践的意愿,那么我们人类的一生,也都可以概括为对于意志的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人类现实中所追求的财富、地位、成就,以及朋友、家人、社会关系等等,反映到根源就是实现自我意志的体验,最终结果是完成对于意志的学习,通过生活中各种关系事件的刺激,让人类能够在意志相关事件的经历中,体验意志的各种变化和性质,掌握处理意志平衡的技巧,从而提升个体对于意志的认识。生命意志本是宇宙本源意志的映射,了解自身意志的本质,实质上也是让人类自我在意志品质上更加接近宇宙本质的过程。人类的意志品质,从早期的生物性生存意志需求,到自我存在意志的体验,到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空间关系带来的规则性意志、整体性意志体验,人类的意志品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蕴含内容的层次也在提升。如果说修行是为了更加接近宇宙本质的锻炼,那么人生其实就是一种修炼,只不过大多数人意识不到人生的真谛,只能浑浑噩噩地跟随着意志主导的洪流,痴迷于随波逐流的表象,不知方向和目标在何方。

8.6.3 人类的意志表达和体验

意志是生命系统的底层状态表现,需要通过生命以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将意志传达到外界空间中,为其他生命所感知并与其他生命乃至万物发生意志联系。

人类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中,拥有最复杂意志表达形式的生命物种。人类不仅能够通过肢体动作向外显示自身的意志诉求,还能通过表情、语言、信息、外在表征等多方面表达个体的意志特征。

表情在人类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人类之间的沟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识别沟通对象的面部表情,以研读其内在的意志状态,从而根据对方的意志状态做出适当的关系性回应。表情似乎是一种生命体因刺激而产生的天然的神经性反应,这种反应也会带动面部肌肉的扯动,比如猿猴“愤怒”时双目圆瞪、露牙啼吼,“开心”时咧嘴长啸等,通过不同的面部肌肉状态和声音向其他生物或同类明确传达出个体的意志状态,以确保对方接收到个体的意志信息并做出个体期望的行为反应。人类的面部表情是所有生物中最丰富和复杂的,能够通过面部肌肉表达许多普通动物不具备的意志状态,以我们通称为情绪的形式传达给其他人类个体,以便于对方能够接收到发送信息主体的内在意志状态信息。人类将具有共通表现形式的面部肌肉变化,解读为包含对应的情绪内容,比如特定面部肌肉变化展现的表情状态,如高兴、悲伤、痛苦、惊恐、厌恶、愤怒、惊讶、轻蔑、平静等等表情,每一种表情都对应于某种特定的情绪含义,被接收者理解为表情主体具有某种意志状态。面部肌肉反应直接与机体系统相连接,因而在意志表达上是最快捷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最真实的,当然人类经过训练可以刻意掩藏或刻意做出虚假的表情,以掩饰自己真实的意志状态,获取在关系中更加有利的地位。身体动作通常也会被当成是表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身体与面部肌肉一样,在通常的意志驱使下会自然做出行为反应,比如遇到危险时的心跳加快、肌肉绷紧,这些是生命机体的自然意志反应,非人的意识所能控制,也比较容易被其他人类所接收和识别,辨认出其中蕴含的意志信息。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人类在相互间通过语言传递信息时,同样可以包含很多意志的信息,比如在相互交流时的声音、语气等,可以传递类似表情一样的意志状态信息,而语言交流中的信息内容,可以更加直接地向对方传递包含特定意志内容的概念性信息,比如描述上面表情类的文字概念,其中蕴含着特定的意志信息,而通过文字对于某些事件、场景的描述内容,同样可以激发人类大脑世界模型中相关的具有特定价值含义的记忆,或者将文字描述的意志状态映射到自我本体,引发机体的意志反应,从而实现在人类之间通过文字传递意志信息的过程。

此外,如果人类在整体上对人类的某种存在状态在意志含义上达成认知共识,也会将特定的人类外在状态解读为蕴含某种意志信息,比如现代人的衣着打扮、外表装饰甚至某些外貌特征,都会被赋予某种意志内容的含义,而一些个体也会利用这种共同的意志认知而特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志状态,比如通过纹身、墨镜、黑衣等特定的打扮,显示个体具有阴极性质的意志特征,向他人传递侵略性、敌对、危险等意志信号。

人类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据的社会地位,同样可以传达重要的意志信息,比如领导、富豪的头衔,彰显了这些个体拥有超越常人的控制社会空间资源的能力,同样在向他人传递着具有更强生存能力、更强控制能力、占据更多关系性优势的意志信息。

人类的行为,必然蕴含着某种意志的内容,人类之间的行为互动,更加直接地传递了行为主体的意志需求。实施方的行为作用在接收方,对行为接收方的自体价值产生损益变化,造成接收方的意志变化,两者之间产生意志关联,由此就实现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通过行为进行的意志传递。

人类个体的生命历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围绕生命意志而进行的体验和表达活动。人类个体对于意志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受到个体的内在意志驱力和对意志内容的敏感度因素影响。意志驱力推动个体趋向意志目标行使行为,我们以“意志力”来表示意志驱力的强弱程度,意志力代表人类个体为了实现意志目标而能够秉持的驱动机体行使趋向目标行为的意愿强度和持久度。意志敏感度表示人类个体对于自我及他人意志状态的感知能力,意志敏感度越高表示个体感知和激发自我机体意志反应的能力越强。

人类对于意志的表达和体验的行为表现,基本受到意志力和意志敏感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意志力与能力属性的作用相关,受到能量属性在人体中作用的影响,意志敏感度则受到空间属性在人类机体中作用的影响。两者关系如下图。

宇宙哲学基础:道德与宇宙6人类意志(4)

在图中纵轴表示意志力,横轴表示意志敏感度,人类总体的意志力和敏感度分布情况如中间的意志属性分布曲线所示。通常一般人类个体都拥有正常的意志力与敏感度,不会表现太过偏向某一端,总体处于较为平衡状态,所以大多数人类个体意志属性都处于靠近0d的平衡线附近,位于曲线中部。但也有少数人,其意志属性会存在不平衡,意志极性偏向一极,如表现为“强意志力-弱敏感度”,则意志属性就处在接近纵轴a点的曲线位置上,而“强敏感度-弱意志力”则意志属性处在接近横轴c点的曲线位置上。

意志力与能量属性有关,可以认为是能量属性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作用,因此意志属性偏向意志力方向的人类个体,也就是意志力较强的个体,更多会表现出具有较强能量属性和较弱空间属性的一些行为特征,如活动力较强、更加主动、更加关注自我的空间利益所得、追求自由自在、对他人的感受不太敏感、不太关注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联系等。这些具有偏向能量属性的意志属性的人类个体,会更加注重对于物质性利益的获得感,追求利益优先原则,是所谓的“物质主义者”,处于这个区域的个体,都有较强的自我表达的需求,而在感受和体验意志内容方面则表现兴趣了了,因而我们将这个区域称为“意志表达区”。在“意志表达区”中,极端的情况下,如果某些个体极致追求自我意志的表达,而忽略自我的内在感受以及他人的感受,就会走向极端自我主义的倾向,极限情况下,如突破了a点横线(假设的某种临界线),则这个个体会完全无视社会规则、道德以及他人利益的存在,走向冒险主义的道路。

意志敏感度与空间属性有关,源于空间属性在人体系统中的作用,表现对关系以及关系相关的一些性质表现更加敏感,因而会更加关注自我及在他人相处关系中的意志感受性。意志属性偏向强敏感度的人类个体,会更加关注维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加注意在人类相处关系中发生的各种意志内容变化,而对于物质欲望的感受则相对较弱,因此我们称这种类型的人类个体为“精神主义者”,也就是更加关注意志内容本身的人类,而具有这些特性的区域称为“意志体验区”。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个体对于人类意志变化太过于敏感,而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去克服过于强烈的意志感受所带来的极性冲击和压力,这个人类个体就会陷于逃避社会、逃避与他人接触的自我躲避状态中。

当然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最希望的人类个体的意志发展走向,是沿着中间的平衡线向上方的b点方向抬升,因为这意味着人类在对自我、对人类关系、对世界、对宇宙空间的认知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人类还拥有足够的意志力去面对自我的意志缺陷,承认自我的不足,从自我和整体的平衡角度去思考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和发展状态,不断反省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意志品质的提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