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并非一成不变:不与市场共舞
市场并非一成不变:不与市场共舞第二、投资的焦点在于上市公司的经营胜过股票市场(实质经营能力、获利、长期性及发展);第一、长期而言,股票是所有金融产品中回报率最高的;未来成长的确定性Q能概括一下你的投资理念吗?主要有三点:
金钱交易并非是犹太人的专业,中国人在这方面同样精明。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黄庆和 [台湾]
首华投顾
未来成长的确定性
Q能概括一下你的投资理念吗?
主要有三点:
第一、长期而言,股票是所有金融产品中回报率最高的;
第二、投资的焦点在于上市公司的经营胜过股票市场(实质经营能力、获利、长期性及发展);
第三、追求中长期投资利益为主,短期投资为辅。
一般而言,考察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回报要用30年的期限来衡量,其中,股票的回报率是最高的。美国30年回报率显示,股票接近9.5%,房地产是7%-8%,原因是股票投资者是公司的股东,企业经营获利在前,而房地产在经济繁荣以后才兴旺起来。所以,我最近20年的时间一直在做股票投资。
投资的真正标准是考察一家公司中长期的发展远景,股市短期波动非常大,波浪形前进,多头时股价涨起来,空头时价格被压缩。但大多数情况下,中长期股价走势与获利成正比,而与股市波动关联不大。
一家公司能不能成长主要看其是否处在行业的上升期,如果所处产业是夕阳产业,但公司能克服经营上的困难,多方向发展,一旦成功,公司及其股价也会一直上行。
Q什么人影响过你的投资理念?
菲利普·费雪和陈少杰总经理。
菲利普·费雪本身是成长型投资者,陈少杰是富达基金(台湾)从新西兰请来的一个有名的投资经理,他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价值评估。
菲利普·费雪
Q这么多年以来,你开发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吗?
是的,多年前我就开发了一套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增长前景来估算目前的价格是贵还是便宜。在评估公司的未来发展时有很多变量,必须研究这些变量可能的变化并跟踪企业的发展,作出相关的调整。
Q你觉得自己的投资方法与众不同吗?
是的,我善于捕捉未来、评估未来、投资未来。
Q有人说研究一家公司,不管用多复杂的分析方法,归根结底,不外乎看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未来成长的确定性。你在这三种中比较重视哪一个?
我对未来成长的确定性看得比较多,这涉及到企业的中期经营状况;而在策略上考虑的是公司的长期经营方面。
这三者并不矛盾,策略要看,管理模式也要看,还要看未来的成长空间是不是很大。因为未来3-5年的成长(中期)是可预期的,所以对我们比较重要。在一个长期范围内如何看一家公司,往往是看它的发展策略是怎么样的。这三者存在顺序上的不同,对研究都很重要。
Q不过这个市场很浮躁,经常改变,很不容易确定未来的成长性。
赢家就是能看出并把握住不确定未来的可确定性趋势,具有前瞻性眼光。一般来讲,我以未来3-4年盈利为基础,先看中期对业绩的影响,再看长期。
Q你如何看待积极投资与被动投资?
积极投资才有优良绩效。
Q你如何看待成长和价值投资?
两者同为一体。评估股票未来成长性的最后阶段必须转化为衡量内在价值,比如我预测一家公司未来3年或5年可能增长三倍,那么我们就要计算假如事实成真,它的股票现在该是什么价格。因此,成长和价值两者是一致的。
Q你如何看待选时和选券?
这是不同的投资方法,各有所长。
Q具体而言,你选股有哪些标准?
我们投资的股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评价偏低,竞争力第一的优良公司。在一个高速成长比如年增长15%的行业里,由于暂时的不景气而导致不被大家看好但未来成长依然可以预期的相关股票;
2、出现成长机会的产业和公司(市场、科技、研发),如台湾的IT产业和新兴行业,可能规模很小但是在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位置的企业;
3、景气循环落在谷底、长期趋势向上的公司。行业景气周期循环显示,局势对公司的成长极为有利,比如钢铁业,投资者可以从很多方面的信息知道该行业的景气周期就要到了,相关股票就可充分关注。
一般出现以下四类情形我们不投资:
1、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为这样将使我们处在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
2、整个行业处于衰退期中;
3、股价偏离价值过高的时候;
4、诚信不佳的企业。
Q请举例说明。
联强在1996-1997年的两年间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效率的网络系统,这个创新举措使得台湾地区乃至亚洲的网络领域发生了全新的变革。该公司的股价也在2年里上涨了17倍。有些人注意到了联强公司,但并没有注意到公司的两个特性。联强直到现在还是大中华地区甚至是全亚洲最有效率的网络。
网络最发达的是美国,我曾在美国公司上班,对美国人买东西的方法特别关注。当联强出现时,我一眼就看出它具备了网络的特性,十分看好它。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公司建立了很稳固的投资关系,我认识到它在台湾没有竞争对手,未来几年的盈利会大幅增长。我们买进了大量的联强股票,持有了将近两年。
航运公司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2003年7月,我们发现由于中国大陆的基础建设和机械制造工业方兴未艾,亚洲的钢铁类股票价格快速上涨。这使我们联想到用来炼钢的铁矿砂需求量会大增,含铁量较高的铁矿砂需要去澳洲和巴西采购,但我们没办法买那些矿产公司的股票,只好去买航运股。当时散装船的供需严重失调,我断定航运股一定会上涨。这使我成为全亚洲最先购买航运股的一批华人。我们现在依然持有裕民航运、新兴航运和中国航运的很多股票,依然看好这个行业。
鸿海公司是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这家公司1993-2000年曾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投资对象,他们原先的信息沟通负责人跟我一直保持联络,我们基金是该公司坚强的拥护者。
他们换了负责人后,我们双方的关系不像过去那么融洽,无法再从鸿海得到相关的经营信息。于是我们把投资换到华硕,但华硕这几年表现并不好。
虽然现在鸿海发展得很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但我不完全了解一家公司在做什么时是不会投资的。
我们当初看上鸿海是觉得它是蛮有竞争力的小型公司,当台湾的IT产业成为美国计算机巨人康柏、IBM、惠普的合作伙伴时,鸿海很聪明,积极与康柏合作,因此盈利非常好。即使1995年IT产业景气中断,鸿海股价跌得很惨,我们也没有舍弃它。1996年景气恢复,鸿海股价涨了10倍。那时鸿海跟我们的关系很好,我们所需的数据,公司的新闻发言人都会提供给我们。
Q你什么时候卖出一只股票?
股价远超过其未来中长期可预估的盈利水平时卖出。
比如联强,联强涨了17倍后,超出了我们5年内的预估值,我们就卖掉了它。
如果股价超出我们的预期和想象太多时,我们就认为该股票价格太高了,这时就该考虑卖出。
我刚入行就学如何卖出股票,这是比较专业的技能,有些卖出股票的技能是跟陈少杰先生学的。
Q在卖股票时有何技巧?
我们在价格上涨时逐渐卖出股票,一般是在市场非常火爆、价格很高、成交量很大时,我们就会逐渐卖出很贵的股票。但最重要的仍是判断其股票的内含价值,判断其贵贱。
Q过去3年你实地拜访过多少家上市公司?
我平均一年拜访的企业是70家。我在统一投信时是公司的CIO(投资总监),那时我跑的企业更多,平均一年八九十家。现在出来创业,需要更扎实一点,数量相对少一点。我们的研究员拜访企业的次数是平均一年110次,多的可达140次。台湾很小,拜访这么多企业很方便,如果在大陆,每年拜访这么多的企业就会受不了。所以台湾的实地拜访要比大陆频繁一些,和香港差不多。
Q觉得对重仓股的实地调查是必须的吗?
是的。
Q你如何使用研究员?
我的研究员协助我搜寻可能的商机,还提供必要的观点和判断。
Q请谈谈你自己做研究员的经历及心得。
做研究要合理地想象,小心地求证;广泛地思考,仔细地评估;正确地判断,耐心地持有。
Q你认为目前的投资团队中最重要的人是你吗?
是的。
Q经常与多少位分析师通电话或者见面?
5-6位。
Q你每天阅读多少研究报告,什么类型的报告?
2篇公司或产业报告。
Q你的新投资想法通常来自哪里?
来自广泛的阅读、思考以及频繁的讨论。
Q如何看待市场共识?
我们不与市场共舞。
Q如何看待止盈和止损?
这并不重要。
Q相比同行,你交易频繁吗?
不。
Q你害怕过么?
担心是常有的事,害怕则是一点也没有。
Q你觉得成功投资人的最关键要素是什么?
对未来作正确的判断(公司、景气、趋势)、耐心持有。
Q你成功的性格因素是什么?
坚持对的事。
Q什么样的投资书籍使你受益匪浅?
Beating The Street(《征服股海》)、One Up On Wall Street(《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Money Masters(《股市大亨》)、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如何选择成长股》)。
一个分析师看哪些著作取决于兴趣,有关价值投资方面的书籍,先有基础是比较好的。这十几年流行成长投资,所以有很多更细致入微地评价成长股的书。菲利普·费雪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书都很经典,一定要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