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先说自己经常顶苏联专家
:孙继先说自己经常顶苏联专家孙继先听后感到很为难,战争年代让他带兵打仗,他从未退缩过,但建靶场涉及到很多高科技,这不是仅仅依靠一般的智慧和勇气就能解决问题的,他怕自己胜任不了。肖华孙继先急切地问:“到底是什么任务?”肖华严肃地说:“筹建一个导弹试验靶场!”然后肖华介绍说,为了打破美国的核讹诈,我国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导弹工业。中苏两国已经签订技术协定,苏联同意帮助我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并将派48个专家,专家提出这个靶场要有地对地、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地对舰等专业性能。
1957年9月,开国中将孙继先来到朝鲜,任志愿军第20兵团副司令员。但孙继先还没在朝鲜呆几天,就在10月下旬接到志愿军司令杨勇的电话,要他“马上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坐火车回国,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那里接受新任务”。
孙继先
孙继先放下电话以后,开始琢磨了起来,难道这个“新任务”与解放台湾有关?这些日子蒋介石一直叫嚣反攻大陆?会不会调自己到福建前线打仗?
孙继先回北京以后,便直奔肖华的办公室,两人在红军时期就是老熟人了,肖华开门见山地说:“老孙呀,军委决定你回来,给你一个新任务,报告送给毛主席,毛主席说你是个能打硬仗的人,就亲自作了批示。”
孙继先急切地问:“到底是什么任务?”
肖华严肃地说:“筹建一个导弹试验靶场!”
然后肖华介绍说,为了打破美国的核讹诈,我国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导弹工业。中苏两国已经签订技术协定,苏联同意帮助我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并将派48个专家,专家提出这个靶场要有地对地、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地对舰等专业性能。
肖华
孙继先听后感到很为难,战争年代让他带兵打仗,他从未退缩过,但建靶场涉及到很多高科技,这不是仅仅依靠一般的智慧和勇气就能解决问题的,他怕自己胜任不了。
肖华看出了孙继先的难处,又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有为难之处,事关重大,心里没底,可以边干边学嘛!过去我们打仗,不也是边打边学会的吗?叫你干你就干,赶着鸭子上架也得干!我看你一定能干好!”
就这样,孙继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靶场的筹备工作,他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左家庄设了个办事处,然后开始从各个单位调人。不断有穿着陆军、海军、空军、文艺兵等军服的人从办事处进出。有一次孙继先来上班时,正好碰到一个老百姓问站岗的战士:“你们到底是什么部队呀?怎么什么样的军装都穿呢?”
战士没好气地回答:“我们是杂牌军!”
孙继先听到以后,也只好自嘲地说:“我从正经的兵团司令变成杂牌司令了!”
孙继先(左)
1958年1月,孙继先开始带着苏联专家为靶场选址了,他们几乎飞遍了祖国的天涯海角,分别对陆上、海上靶场场址进行了空中和地面勘察。
孙继先选中了银川附近的一块地方,他认为这里离银川市不远,有生命之源黄河水,有可用于建立发射基地的山岭和荒滩,是合适建场的地点。
但苏联专家却认为这里地域不够宽阔,地质条件不理想,他们不同意选这里,而是选中了位于甘肃酒泉附近的一块地方。因为他们认为这里周围数万平方公里是平坦开阔的硬戈壁,干燥少雨,一年中有300多天可用于导弹试验。
孙继先却认为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生存条件太差,增加了大量本来可以减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消耗,而且离边境太近,又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无险可守,他不同意靶场建在这里,两种意见一时争执不下。
当时戈壁滩的严酷环境
最终军委经过多方考虑,采纳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孙继先见军委已经决定了,就没有再说过二话。但他离休以后,听说基地家属的孩子上学问题不好解决后,还是感叹说:“要是把地点定在银川附近,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靶场地址定好以后,1958年3月,孙继先率部进驻这里,面对着茫茫的戈壁滩,他对大家动员说:“这叫我想起在南京军事学院时,刘伯承元帅提出的口号‘干在石头城,埋在紫金山’,我今天也提一个口号:‘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官兵们进行基地建设
基地初创之时,孙继先可谓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为了要钱和要人,他几乎踏破了北京各个部门的门槛。有一次,孙断先去找国防部五部部长万毅“汇报工作”,万毅知道他的来意,只好说:“你找我,是要人要钱。我既不管人又不管钱,我到哪里去弄啊?你要人,就直接去总政治部要,要钱嘛,恐怕找总长也不行,总长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去找总理了!”
孙断先只好去找周恩来,周恩来对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一下就批了5亿元,主要用于基地的基本建设,包括修专线铁路和全部设备的安装费用等。
钱的问题解决以后,孙继先又开始要人,总干部部也对他提名的干部一路“放行”,空3军政委栗在山被孙继先要来当政委,广州军区参谋处处长李富泽不想来,也被他拉来当了副司令。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也将毕业的大学生陆续分配到基地。
栗在山
1958年10月,基地正式成立,因为主要以第20兵团为骨干组成,所以称为“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孙继先被任命为司令员,栗在山任政委。
当时基地的工作人员一入基地,就几乎与世隔绝,平时给家里写信一律不许泄露基地的情况,通信地址都用代号“兰州市XXX信箱”。孙继先自从到基地工作以后,国外情报机构一直找不到他的痕迹,便说:“此人下落不明。”孙继先的家人虽然知道他在西北工作,但他具体做什么工作、工作地点在哪里,家人也不清楚。
基地创立之初,正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困难。有一天,孙继先组织召开常委会,他在会上说:“今天不为别的事,请大家算一笔账。基地除了享受十一类地区的工资外,国家还允许享受一定比例的边疆补贴,两项加在一起,与在内地工作的同志相比,差不多等于拿双份工资。如果我领取这双份工资,数额将超过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比比贡献,我怎能和毛主席相比?”
最后孙继先表示:在国家困难时期,自己只拿工资,别的补贴一分不拿。基地的官兵见司令员都这样了,他们也都不要补贴了。
直到后来国家经济状况好转以后,基地才恢复边疆补贴。曾有人对孙继先的做法有意见,但孙继先却至死不悔。
1960年夏天,基地早期基建工程的任务完成以后,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考虑到自己的部队还连个像样的营房都没有,于是命令工程兵在撤离基地时,将剩余的建材全部带走。
陈士榘
但孙继先得知此事后,马上命令把工程兵回去的军用铁路封了。陈士榘得知以后大怒,把电话打到了副总参谋长杨成武那里,说20基地拦他的车,杨成武又找孙继先询问情况,但孙继先认为建材本来就是给20基地的,因此坚决不肯放行。
“官司”最终打到了总参谋长罗瑞卿那里,罗瑞卿让陈士榘将建材全部退还给基地,他还批评了陈士榘:“国家给20基地的建材是不允许随便挪用的,本来运进去就不容易,又把它运出来,下一步基地的建设怎么搞?如果你执意不退,那你就是‘窃国大盗’!”
罗瑞卿
最后陈士榘只好把建材退了回去。其实两人的私人关系很好,陈士榘在战争年代还曾当过孙继先的上级,孙继先去世后,陈士榘曾对他的儿子说:“你父亲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大!”
基地组建以后,指导发射试验的91位苏联专家陆续来到中国。给孙继先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专家组组长罗金上校和专家组副组长谢洛夫斯基上校。
罗金给基地工作人员上课时,孙继先几乎一场不落,有时他工作忙赶不上听课,就让秘书任克帮他记笔记。任克每次都坐在第一排,头也不抬地认真记录着。有一次罗金问任克:“秘书同志,你懂俄语吗?怎么我一讲,你就不停地记呀?”
任克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在记翻译同志的译文,您讲的内容太多,一下子记不完。”
罗金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每讲完一段内容,都要留下让大家做笔记的时间。
苏联专家进行指导
有一次,谢洛夫斯基在讲课时,因为有克格勃的人在场监视,他只好按照讲义上的内容照本宣科。下课前,监视的克格勃提前退场了,他马上抓紧时间讲授课程的精华内容。他还偷偷对孙继先说:“给你们的资料都不能用,一种是实验阶段的,另一种是成功阶段的,你们捡后一种用。”这让孙继先非常感动。
1959年初夏的一天,孙继先来到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见到他后,亲切地问:“我们的孙司令员,你这个中将,恐怕比基地所有苏联专家的军衔都高吧?”
孙继先回答说:“苏联专家中曾有一位少将,搞完选址勘测就回国了,后边来的靶场专家,军衔最高的是上校。”
毛泽东又问:“那你要比苏联专家高好几级!你跟人家吵过架没有?”
毛泽东
孙继先如实回答:“吵架倒没有,但顶过他们。”
毛泽东笑着追问:“为什么事儿顶他们呀?”
孙继先于是说了苏联专家在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专家在讲课时,只给计算结果,不讲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的技术人员只能自己摸索着推导,推导出结果,专家却不理不睬。
最后孙继先向毛泽东检讨说:“我脾气暴,以后还要注意工作方法。”
没想到毛泽东却表扬了孙继先,他说:“司令员嘛,就得有点脾气,我看发发脾气好!我在苏联与斯大林同志谈判时,也顶过他。苏联人有熊气,我们中国人也有虎气!当然喽,还要尊重对方!”
谈话的最后,毛泽东鼓励孙继先尽量多学一点东西,使自己能早日独立指挥导弹的发射工作。
1960年夏天,苏联专家驻我国国防部首席顾问巴托夫大将来到基地,名为看望大家,实为秘密布置撤离。他在欢迎宴会上突然指着罗金和谢列莫夫斯基宣布:“他们明天就要回国了!”
巴托夫
事情太突然了,包括罗金和谢洛夫斯基在内的所有人都吃惊不已,孙继先严厉地问巴托夫:“总顾问同志,发射场的设备调试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罗金上校和谢洛夫斯基上校怎么突然就离开呢?”
巴托夫只是冷冷地回答了一句:“我们的国家需要他们!”
宴会最终不欢而散,孙继先回到办公室以后,仍然气愤不已。此时罗金却进来了,他真诚地对孙继先说:“孙将军,我明天就要走了,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要告诉你的是……”
然后罗金掏出了一个笔记本,对孙继先说:“你们赶紧连夜拍下笔记本内的内容,不必挑选,全拍下来。”
苏联专家进行指导
孙继先听后感动不已,他紧紧地握住了罗金的手。然后他马上命令技术人员将照片拍了下来,并向周恩来电话报告了这一情况,周恩来高兴地说:“好,好,好!你们做得很好,很及时!”
罗金走后,孙继先把从笔记本上拍下来的技术资料,通过绝密专递,送到北京国防部五院,请专家分析鉴定。专家的答复是:这些资料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很有价值。
罗金和谢洛夫斯基走后,契尔科夫成了基地苏联专家组的代组长。他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团的指示,极力阻止我国的导弹发射计划。
1960年4月2日,孙继先正式向基地官兵下达了导弹发射命令,但契尔科夫却以“中国生产的液氧不合格”为由,不让我们用自己的液氧发射导弹。我国自行研制的后来被证明是十分合格的价值150万元人民币的整车箱燃料,被白白地倒进了沙海。
孙继先(中)和苏联专家
契尔科夫虽然一再表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向最讲信誉,由苏联生产的液氧一定会按合同准时运到!”但他的话说完没多久,苏联国防部就给中国国防部发来了电报:“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不可抗拒的事故,不能履行合同。”
显然苏联政府是没有诚意的,孙继先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和栗在山代表基地全体官兵上书军委,强烈要求用自己的液氧发射火箭。
为此周恩来专门召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经过讨论,与会者一致同意用国产燃料发射火箭,周恩来在基地打来的报告上亲笔批下:“同意。”
会议结束以后,周恩来又把孙继先单独留下,问他说:“你坦率地回答我,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你有多大把握?”
周恩来
孙继先回答:“有80%的把握。”
周恩来又问:“那20%呢?”
“因为是第一次,缺乏经验。”
最后周恩来满意地说:“不错,万事开头难。这件事我们过去没干过,一定要认真细致,稳妥可靠,争取胜利。你们就大胆放手干吧!”
9月10日,即苏联专家撤离17天后,等待半年之久的苏制P- 2导弹发射任务终于启动,弹着区甘肃安西,射程554公里,由东风基地广大官兵独立发射成功!
这次试验成功以后,基地又立即投入到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试验准备工作。11月14日,聂荣臻和钱学森亲自来到基地指导发射,聂荣臻问孙继先:“能不能准时发射?”
孙继先陪同聂荣臻视察基地
孙继先回答说:“不会推迟!”
钱学森又补充说:“只有搞好预测,才能避免失败,因为这是科学。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孙继先已组织过多次检测工作,对这次发射试验,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11月5日凌晨,孙继先早早地来到指挥所,随着“30分钟准备”、“10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点火”的命令,中国自己生产的导弹“东风1号”腾空飞向大漠深处,并成功爆炸!
此时聂荣臻激动地握着孙继先的手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谢谢你,感谢基地。你们为祖国争了光,争了气!”
1962年5月,孙继先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离开了工作近4年的基地,但他为我国导弹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