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黔合作历史机遇,特别报道砥砺奋进十年间
粤黔合作历史机遇,特别报道砥砺奋进十年间凤山水利枢纽工程G60贵新高速改(复)建工程酉阳2号大桥架设如期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最长深埋隧洞贯通,坝后电站首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1000天……连日来,贵州几大在建水利枢纽工程频传捷报: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围绕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努力方向,抢抓机遇、系统谋划,持续兴起水利建设高潮,累计完成水利投资近3000亿元,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工作全面推进,在黔贵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画卷,创造了“黄金十年”的水利辉煌。马岭水库枢纽工程泄洪蓄水引水两手硬 全力推进水网建设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
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必以治水为先,治水与安邦紧紧相连。
兴水利、惠民生、谋发展。一直以来,贵州在治水兴黔路上矢志不渝、砥砺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围绕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努力方向,抢抓机遇、系统谋划,持续兴起水利建设高潮,累计完成水利投资近3000亿元,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工作全面推进,在黔贵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画卷,创造了“黄金十年”的水利辉煌。
马岭水库枢纽工程泄洪
蓄水引水两手硬 全力推进水网建设
连日来,贵州几大在建水利枢纽工程频传捷报:
凤山水利枢纽工程G60贵新高速改(复)建工程酉阳2号大桥架设如期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最长深埋隧洞贯通,坝后电站首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1000天……
蓄水后的马岭水利枢纽工程蓄水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顺利推进,是贵州在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迈进的坚实一步。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山高水低,沟壑纵横,虽然降雨相对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水利设施的欠账,水资源利用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以来,贵州以重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掀起了一轮轮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高潮,在国家批复的“三位一体”规划总布局下,先后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网会战、水利百库大会战等一系列水利行动,加快优化水资源配置。
站在六枝特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源大坝上远眺,一幅壮观场景映入眼帘,碧波荡漾的水,林木葱郁的山,山水一色,尽显“高峡出平湖”之美。
平寨水库
2022年6月29日,贵阳市花溪水库至南郊、中曹水厂输水工程通水,标志着我省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向贵阳供水,几代黔中人民“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的梦想得以实现。
贵州水投集团黔中分公司总工程师杜亚楠介绍,目前工程已逐步实现向贵阳市年供水2.8亿立方米,有力助推“强省会”行动,并向沿线供水累计已经超过1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过百万。
总投资186.49亿元的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库容13.23亿立方米,为I等大(1)型工程,是贵州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水库规模、灌溉规模、供水规模和投资规模在全省单项水利工程中均最大。
工程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21年12月28日实现下闸蓄水,目前蓄水量达6亿立方米左右,预计2022年底实现供水目标。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将达90.42万亩,267万人受益,能从根本上解决黔西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纵观贵州治水兴水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贵州水利改革发展最为精彩的一页:累计落实水利投资超过3000亿元,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18座,完成蓄水验收301座,完成竣工验收124座,全省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提升到134亿立方米……水利投资规模、大中型水库进入国家规划数量、项目开工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梯队,初步实现了“小省办大水利”的阶段目标,工程性缺水瓶颈初步破解。
贵州千百年来面临的“稻田挂在山上、河水淌在山下”“丰水又缺水、有水用不上”人水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生产生活两不误 千方百计保城乡供水
“宁愿给人一顿饭,不愿给人一口水。”这是水城县海坪街道甘塘村过去缺水的真实反映。
村民石明娥回忆说:“走几公里远的地方挑水,一个来回就是大半天,甚至有时候要天不亮去守水,我背着孩子也得去。洗脸水留着洗脚,洗脚水舍不得倒……”
“现在通自来水,家家用上洗衣机、热水器,还有水冲厕所,生活环境变干净了。村里还发展食用菊、葡萄、生猪养殖等产业,日子越过越幸福!”从挑水中解放出来,石明娥开起了两个经营部。
册亨县福尧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听水响,看水流,守着牛栏江吃水愁。”山高谷深,取水成本极高,这是海拔2879米的威宁自治县海拉镇过去守着江水缺水喝的尴尬局面。
2015年至2019年,威宁投入3500多万元在海拉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2个,彻底解决了全镇4.1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千年水困,今朝破解。如今,海拉镇村民拧开水龙头,随时都有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饮水安全是最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等行动,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省级以上资金113.42亿元,解决和巩固提升74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建成11.47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90.4%。
建的好,更要管得好,更要建管同步。
针对分散式供水工程多,建设和管理均存在很大难度,以及许多水利工程建好之后,因水源枯竭、工程管护不到位、因灾损毁等无法持续发挥效益等问题,贵州出台方案,综合采取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各地也因地制度推出多种形式管水防范,有效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创新实现“一龙管水”模式。
贵州农村供水工程逐步实现了有制度管、有资金管、有人员管,工程持续良性运行,农户长久受益。
因水致贫,也因水而富。
修工程、铺管道、建沟渠、保供水……贵州引来甘甜之水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广大群众从过去找水中解放出来,投身到增收致富产业中,同时也促进了农业高效发展。
在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平坦的土地上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喷灌设施正在喷洒水,机耕道上三轮车穿梭,农户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高田村抢抓贵州供水能力提升,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机遇,建设了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更成为拉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投入资金16.34亿元,先后在10个大型灌区和72个中型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9.2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统从0.28提升到0.491,新增供水、节水能力3.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安全生产能力2.4亿公斤,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扁担挑水到清泉入家,从广种薄收到物产丰盈,从缺水而困到人水和谐……一项项民生水利正在为贵州山区群众带来幸福和希望。
碧水青山两不负 生态治理绘就靓丽底色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
过去的乌江,乌江水体中总磷超标,造成部分河段水质为劣五类,一度成为“污江”。
经过多年持续地治理和河长制的全面推进,乌江水体总磷浓度大幅度削减,截至2021年,乌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总体为“优”,乌江流域45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优良率达100%。
“污染少了,江水清了,生态好了,飞走的鸳鸯又飞回来了。”家住乌江边上的石阡县本庄镇辛庄村村民杨仕忠高兴不已。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贵州坚守“两条底线”,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扛起了“上游”担当,守好一江碧水。
贵州把河长制作为河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利剑。2017年底,贵州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体系,首创四级“双总河长”,独创“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全域4697条河流共设有22755名河长,实现了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流域河长制的全覆盖,并分级招募1.12万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和1.79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参与河湖日常监督、巡查和保洁,7万余志愿者参加“青清河”保护河湖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爱水、护水的氛围。并连续4年发布“总河长令”,对河湖“乱占、乱建、乱堆、乱采”进行专项清理整治。
违章建筑拆除后的松柏水库
贵州把“互派河长”作为破解跨界河湖治理难题的新思路。2020年,贵州率先在全国探索“互派河长”机制,在赤水河(遵义段)、黄泥河、余庆河等跨界河流所涉县(市、区)之间开展互派副河长试点,累计在38条跨界河流上互派副河长50名,形成了互派副河长联席会议、水质联合监测等工作机制。
贵州把生态渔业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持续改善相辅相成的新引擎。2018年以来,贵州实施“零网箱·生态渔”,取缔网箱养殖3.3万多亩,将生态渔业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实现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一水多用,全省渔业总产值达70亿元。
河湖环境的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水岸同治才是正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以“山水林田湖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思路,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共计4.7万人,各级各部门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矿山整治修复等工程,完成投资247.5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2.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利部门完成投资37.7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4964.28平方公里,发展茶、油茶、刺梨、猕猴桃、中药材等产业164万亩,每年给项目区群众增加收益6.8亿元以上。
至2021年底,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青山延绵、碧水蓝天构成了贵州的靓丽底色。
水灾旱灾两手防 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灾年年有,大灾三六九。
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之水利工程缺少、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影响,使贵州成为洪灾经常“光顾”的省份。有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今,全省发生局地性洪涝灾害平均每年达11.7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的风险意识,坚决防范化解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重大风险,建立起了从省到村的五级水旱灾害防御组织指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等防灾减灾体系。
2017年,修改出台了《贵州省防洪条例》,全面统筹指导全省防汛工作。编制了乌江、三岔河、六冲河、北盘江等主要河流防洪预案,制定一村一预案,建立群测群防责任制组织体系,保障防灾信息上传下达畅通,监测、预警、避灾措施落实。同时,通过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汛前安全排查、水库防洪调度、预测预报预警、严格汛期值守、压实“三个责任”等方式,科学严密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供水,保民生。贵州吸取遭受的多轮旱灾教训,2014年至2016年,贵州开展以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抗旱规划项目建设,涉及51个重点旱区县,建设抗旱应急备用井1263眼、引调提水工程205处,解决了农村428.7万人、11.7万亩基本口粮田的抗旱用水,受旱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用水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今年,贵州再次遭受持续干旱,各级各部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原则,合理调配水资源,通过新建水源、延伸管网、应急送水等手段,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州还乘“云”而上,打造构建融合数据管理、数据决策、数据生态的现代水利,建成“水利云”平台。构建了具有采集、预测预报、预警发布、视频会商等功能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监测设施方面,建成水文测站3013处,接入400多处水库水电站自动监测设施,建成山洪灾害危险区雨水情自动监测站1314个、图像监测站556个、视频监测站642个,还在清水江干流开展210公里数字孪生试点,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作用。
如今,贵州城市防洪功能及水景观全面升级,现代化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立,应对水旱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今日贵州,沃野良田万里、水清岸绿景美;今日贵州,人民生活越来越安逸、日子越来越幸福……回首来时路,阔步新时代,贵州水利一路筚路蓝缕、一路砥励奋进、一路高歌猛进,黔山大地处处流水欢腾,在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画卷中水色耀眼。
来源:人民长江报
作者:王伟康 冉阿建
责编:张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