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美战斗机尺寸对比(从落后到青出于蓝)
中俄美战斗机尺寸对比(从落后到青出于蓝)不过随着我国2008年之后在雷达电子领域取得了爆发式的进步,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技术迅速成熟。这让刚刚定型的歼-10B陷入到了“刚投产便落后”的尴尬境地,因此歼-10B仅生产了59架便转入更先进的歼-10C的研制。配合PL-12中距弹,歼-10B在与传统四代机的超视距空战中具备了“先发现,先发射”的压倒性优势。官方披露在空军于2016年的一次空中对抗中,一架歼-10B对抗四架苏-27SK,凭借出色的感知能力和局部隐身性能,做到了“先发现、先开火”,取得了4:0的压倒性战果。歼-10B还大幅强化了正向的隐身能力,DSI进气道的鼓包除了能够压缩气流,还能够遮挡住发动机风扇,再加上舱盖镀膜消除了座舱腔体散射,歼-10B正向两个最大的雷达波散射源被消除(分别占整机RCS的33%和27%),歼-10B的整机RCS相比歼-10A减少了60%以上。这让歼-10B在与传统四代战机的超视距空战中能够获
众所周知,我国空军的早期建设与前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除此之外,我国空军的现代化也与俄罗斯密不可分,从引进苏-27开始算起,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空军正式成长为与俄罗斯空天军并肩的战略空军。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下中俄两国空军核心的四代半战机,谁会更强一些。
开启了我国空军的四代半战机之路的歼10B
四代半战机可以看做是第五代战机全面服役前的过渡机种。部分采用了五代机的技术,在作战中能够有效压制四代机型,同时在特定条件下还能对抗五代机,从而在性能和价格上获得比较好的均衡。也由此四代半战机占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空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连美国这样的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也在大力发展四代半战机。
我国首款四代半战机是在2008年12月首飞的歼-10B。相比歼-10A,歼-10B在外观上进行了大改,机首线型修改后与苏-27很相似,同时下倾角度加大,座舱下视野更好。而最大的改进则是将歼10A的可调多波系矩形超音速进气道改为了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进气道),不仅能够简化结构、降低重量,虽然超音速性能略微降低,却换来了整个亚音速和跨音速段包线的性能提升。这显示出歼-10B的作战定位发生了变化,从早先带有截击功能的制空型战斗机向多用途方面转变。强化多用途能力也是四代半战机的一大特征。
歼-10B还大幅强化了正向的隐身能力,DSI进气道的鼓包除了能够压缩气流,还能够遮挡住发动机风扇,再加上舱盖镀膜消除了座舱腔体散射,歼-10B正向两个最大的雷达波散射源被消除(分别占整机RCS的33%和27%),歼-10B的整机RCS相比歼-10A减少了60%以上。这让歼-10B在与传统四代战机的超视距空战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
此外,歼-10B的雷达升级为新型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对典型空中目标(RCS=5㎡)的最大探测距离提升到160公里,可同时跟踪15目标并打击其中威胁最大的4个目标,探测距离和精度相比歼-10A的PD雷达都有了质的提升。另外,歼-10B还增加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用于对目标进行静默搜索与追踪。与机载雷达相比,不仅更加隐蔽,而且能够在高强度电磁干扰环境下工作,从而避免了战机因为受到强电磁干扰而变成睁眼瞎。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能够通过侦测战机高速飞行时机身蒙皮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隐身目标。为四代半战机对抗五代机提供了可能。
歼10B的DSI进气道有效遮蔽了发动机
配合PL-12中距弹,歼-10B在与传统四代机的超视距空战中具备了“先发现,先发射”的压倒性优势。官方披露在空军于2016年的一次空中对抗中,一架歼-10B对抗四架苏-27SK,凭借出色的感知能力和局部隐身性能,做到了“先发现、先开火”,取得了4:0的压倒性战果。
不过随着我国2008年之后在雷达电子领域取得了爆发式的进步,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技术迅速成熟。这让刚刚定型的歼-10B陷入到了“刚投产便落后”的尴尬境地,因此歼-10B仅生产了59架便转入更先进的歼-10C的研制。
歼-10C相比歼-10B最大的升级就是装备了国产某型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款雷达尚未解密,但是我们可以参考用于出口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来感受这款雷达的强大。KLJ-7A雷达的天线尺寸在600毫米,工作波段为X波段,集成了超过1000个T/R模块,具备边跟踪边扫描、多目标瞄准和多目标交战等能力,以及具有地面移动目标识别能力。对典型空中目标(RCS=5㎡)的最大探测距离达到170公里,按照官方说法性能媲美F-35A的AN/APG-81雷达。
考虑到自用肯定比出口的性能要更先进,再加上歼-10C的雷达天线尺寸达到了700毫米,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歼-10C的这款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RCS=5㎡)的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22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打击威胁最大的6个目标。搭配上PL-15远程空空导弹,已经可以在超视距空战中有效压制周边国家和地区装备的所有四代及四代半机型。如果在预警机和歼-16D电子战机的配合下(俗称的体系支撑),甚至能够与F-35A和F-22A这样的五代机在超视距空战中掰掰手腕。
我国第二款四代半战机歼10C
第二款四代半战机就是歼-16。这是我国第一款双发双座重型四代半战斗机,除了具备与歼-10C同级别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之外,还是我国空军对地/海精确打击的主力机型。而且凭借出色的航程和载荷能力,在五代机歼-20批量服役之前还承担起了我国西太平洋和南海方向的远程制空的重担。截止去年,歼-16已经装备了至少6个航空旅,数量已经超过了200架,在未来,歼-16将逐步取代空军的飞豹战斗轰炸机、苏-30MKK和更老的歼-11BS,最终装备数量可能会超过500架。
歼16是非常成功的一款四代半战机
目前在研的四代半机型是歼-11D。这是一款定位与F-15EX类似的四代半制空型战斗机,不仅具备与歼-16同级别水准的航电系统,而且机动性能更加出色。歼-11D可以视作歼-11A、歼-11B的后续换代机型。有消息称歼-11D已经停止研制,部分技术被用于新生产的歼-11B(具体特征为白色的机鼻)。实际上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歼-16虽然具备不俗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其定位还是以“对地/对海攻击”为主。之前拿歼-16来制空是因为歼-20数量太少,迫不得已拿来应急而已。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像美俄两国空军,负责制空和对地的机型都是分开的,比如俄罗斯的苏-35S和苏-30SM,以及美国的F-15EX和F-15E。所以歼-11D项目并不会被取消,之所以进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歼-11D机体设计创新非常大,远比歼-16复杂。
歼11D项目并未取消
截止到目前,我国空军装备了,59架歼-10B、24架苏-35S、200架歼-16和至少200架歼-10C。四代半战机总数超过483架。占到了中国空军战斗机总数的三成以上。
我们再来看俄罗斯的四代半战机装备情况
作为曾经唯一能与美国掰手腕的超级大国,前苏联在航空领域同样与美国并驾齐驱。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前苏联同样能够在四代半战机的这条赛道上引领世界航空业。只不过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不仅经济状况全面恶化,航空工业也因为相关工厂和配套产业的大量倒闭和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导致俄罗斯航空业元气大伤。
几乎失去国家资金支持的俄罗斯航空业不得不通过向中国、印度等国出售战斗机来获得维持生存的资金。因此先进技术的研究陷入停滞,尤其是本就落后美国一大截的雷达电子工业更是雪上加霜。这导致俄罗斯在四代半战机的研制上举步维艰,不得不选择“借鸡生蛋”,与印度签订研制“理论上”具备四代半水准的苏-30MKI,利用印度的资金来完善相关的技术。而结果印度被坑惨了,号称最大探测距离400公里的N011“豹”式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其真实的对空探测距离只有135公里,而且很多时候这款雷达还是近视眼,甚至都无法分辨目标。这个性能对于一款雷达天线直径1000毫米,重量1吨的重型相控阵雷达来说简直就是不合格。
坑惨印度的苏30MKI
不过对于俄罗斯而言这显然是一件好事,不仅赚了钱,还借助苏-30MKI项目为第一款四代半水准的苏-30SM打下了基础。坑惨印度的N-011M" 豹 " 式无源相控阵雷达也终于成熟,最大探测距离达到了设计要求的400公里(对大型目标),对标准的战斗机目标(RCS=5㎡)的最大探测距离也达到了200公里。另外,苏-30SM还配备了性能更强的 " 希比内 -R" 型翼尖电子干扰吊舱。俄军首批正式列装部队的苏-30SM于2011年底交付,并从2013年开始以每年14到27架的速度交付俄空天军部队,并在2019年交付完毕,目前服役数量为116架。
俄罗斯首款四代半战机苏30SM
不过苏-30SM只能算勉强达跨入了四代半战机的门槛,在机动性、态势感知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等方面相比标准的四代半战机还有一定的差距。直到苏-35S的研制成功,俄罗斯才算是终于拥有了一款像样的四代半战机。曾几何时,我国对苏-35S也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继续购买第二批的打算。不过随着歼-16、歼-10C的批量服役,在雷达航电,以及武器系统方面相对落后的苏-35S也已经不能入我们的法眼。目前俄罗斯空天军装备有116架苏-30SM和差不多100架苏-35S,总数在216架,占其战斗机装备数量的10%左右。
俄罗斯苏35S
目前我国空军四代半战机的数量大概在俄罗斯空天军的2.3倍左右,占比是俄罗斯的3倍以上。这个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两国在综合国力和航空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不但是经济上全面超越俄罗斯,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上也是青出于蓝,超过了俄罗斯这个老师。当然,这也与俄罗斯将重心放在了五代机上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