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北京蓝图,二十大时光北京蓝图
二十大时光北京蓝图,二十大时光北京蓝图通过打造全国领先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处置平台,首开集团统筹小区和周边资源,实现资源大统筹、政策大集成和要素大平衡,为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升级和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首开集团实行“先尝后买”和“持续更新”,改造后居民提出新的合理化建议,还可继续微改造。在小区更新与管理中遵循“一区一议”“一院一景”“一楼一策”原则,将“硬设施”与“软服务”有机结合。首开经验蓝图劲松模式劲松北社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位于朝阳区劲松街道,该社区建于1978年,共有居民楼43栋。2018年以来,劲松街道将劲松北社区作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采用入户访谈、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从多方面提升居住品质,后续通过物业管理服务的使用者付费、政府补贴、商业收费等多种渠道,实现一定期限内投资回报的平衡,构建了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创新机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宗媛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北京将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发挥社会组织、街巷长、小巷管家、责任规划师等作用,用好“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众力量。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体系。
蓝图
劲松模式
劲松北社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位于朝阳区劲松街道,该社区建于1978年,共有居民楼43栋。2018年以来,劲松街道将劲松北社区作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采用入户访谈、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从多方面提升居住品质,后续通过物业管理服务的使用者付费、政府补贴、商业收费等多种渠道,实现一定期限内投资回报的平衡,构建了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创新机制。
首开经验
通过打造全国领先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处置平台,首开集团统筹小区和周边资源,实现资源大统筹、政策大集成和要素大平衡,为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升级和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首开集团实行“先尝后买”和“持续更新”,改造后居民提出新的合理化建议,还可继续微改造。在小区更新与管理中遵循“一区一议”“一院一景”“一楼一策”原则,将“硬设施”与“软服务”有机结合。
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官方公众号、专属卡通形象和百科词条的庞大组织。他们在朝阳区居住或工作,可能是马路上、伞棚下服务的治安志愿者,也可能是地铁外、小区前巡逻的专职巡防队。他们是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多次向警方提供重要线索,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这支队伍,“朝阳群众”的力量不断壮大。
西城大妈
红马甲、红袖标、红帽子,这就是“西城大妈”的标配。这是一支由平安志愿者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长期活跃在街头巷尾、胡同院落,维护着社区治安与和谐稳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
近年来,“西城大妈”的职责不断扩展,志愿服务内容逐渐由治安巡逻扩展到社区应急处理、为老服务、邻里守望、民意收集、隐患排查、秩序劝导、环境保护等。
小巷管家
2017年4月,东城区龙潭街道首创的“小巷管家”,将“街巷长制”进一步延伸。通过“小巷管家”的巡逻、看护、监督,违法建设、乱停乱放等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所有街道完成“小巷管家”招募,实现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小巷管家”不仅展现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主人翁精神,也体现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
回天有我
在回天地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平台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对接市级部门、区级单位,在“双报到”基础上,实施主动报到、有需必到,同时动员居民广泛参与,结合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等热点问题,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五方共建”、政民议事厅等机制,邀请居民参与议事协商,形成“立体四合院”等自治经验,让治理同心圆越画越大,推动形成众手共治、共享美好的浓厚氛围。
期待
陈学敏(海淀区清河街道阳光社区居民,第一批议事委员)
“居民事情居民议,好事办到心坎上”
像很多老旧小区一样,我们阳光社区曾经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旧、配套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但自从2014年清华大学“新清河实验”课题组来了以后,这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选举议事委员开始。2015年1月,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议事委员。作为上通下联的纽带,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征集居民的需求和意愿。以前居委会其实也想为居民办好事实事,但人手毕竟有限,很难充分了解大家的想法。有了议事委员,居民的声音就更容易被听到。
社区究竟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我们一下子征集到七八十条建议,最后通过投票选出来最迫切要解决的五项,包括自行车棚建造、文明养犬等。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这些难题很快迎来转机,可以说是把好事实事真正办到了居民心坎上。
过去,我们社区还有个“老大难”,就是缺少社区公共空间。小区中间虽然有一块三角地,但没有座椅,周围乱糟糟的,很少有人去。课题组决定从三角地改造入手,让居民全程参与规划设计。
从前期公众咨询,到后期调整方案,团队成员跟议事委员开会讨论十几次,花了足足小半年时间。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街道完全可以直接花钱找人设计施工,那样省时省力,但效果未必是居民想要的,毕竟鞋穿得舒不舒服,只有穿鞋的人最清楚。事实证明,居民参与下完成的改造,确实更实用,大家也更愿意去。
除了小区环境以外,楼门环境也大不一样。在我们这样的老旧小区,楼道里曾经都是杂物遍地,墙上也到处贴满小广告。课题组提议通过楼门美化实现社区提升,好多楼门报名参加。
具体怎么美化?也听大家的。楼门长挨家挨户询问意见,逐一列出需求清单。从买涂料到做粉刷,都是居民自己上阵。在老同志的带动下,楼里的年轻人甚至小朋友都加入进来。这样一来,邻里关系也融洽多了,有些之前见面很少说话的邻居,也都会主动打招呼。对于亲手美化的楼门环境,大家格外珍惜,还自发制定《楼门美化共享守则》,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今年,阳光南里启动新一轮的楼门美化睦邻行动,居民特别配合。从挂门牌、铺地垫、制作楼层标识,到安装楼梯扶手、往窗台放绿植,每一样都很用心。大家相信,这次会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好。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响应二十大报告里提出的“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今后,希望还能有更多人参与,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程功 蔡代征 邓伟 甘南 孙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