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集序言,书法小辞典续
书法集序言,书法小辞典续鸟书 象形书体之一,见“鸟虫书”条。外圆内方 是指外面轮廓较圆,内部转折为方形的笔划形工象。多用于楷书中的横折笔划,在转折处稍加力量而不顿笔,即转锋提笔下行,便出现此种笔划。外补笔 草书中补笔形式的一种。即加在字的外侧(多是左下,右下侧)的点。称“外补笔”。外补笔同内补笔一样,都是在字成以后审其字的体势,辨其字的同异,再加此笔。外拓笔 即“方笔”。指字的笔画方整、骨力向外开拓。详见大“方笔”条。 外方内圆 是指外面轮廓较方,内面转折略带圆形的笔划形象。多由折笔藏锋或转笔写成,切不可故意修补。隶书、魏碑常用此种笔划。
清内府拓《快雪堂法书 • 乐毅论》局部
清内府拓《快雪堂法书 • 乐毅论》局部
书法小辞典(续)
——谢徳萍 孙敦秀 杨增权
外补笔 草书中补笔形式的一种。即加在字的外侧(多是左下,右下侧)的点。称“外补笔”。外补笔同内补笔一样,都是在字成以后审其字的体势,辨其字的同异,再加此笔。
外拓笔 即“方笔”。指字的笔画方整、骨力向外开拓。详见大“方笔”条。
外方内圆 是指外面轮廓较方,内面转折略带圆形的笔划形象。多由折笔藏锋或转笔写成,切不可故意修补。隶书、魏碑常用此种笔划。
外圆内方 是指外面轮廓较圆,内部转折为方形的笔划形工象。多用于楷书中的横折笔划,在转折处稍加力量而不顿笔,即转锋提笔下行,便出现此种笔划。
鸟书 象形书体之一,见“鸟虫书”条。
鸟虫书 古代书体名。为篆书的变体“秦书八体”、“新莽六书”中均有这种字体。因其字类似鸟虫形状而得名。古时多用于书写幡信(即旗帜),鸟能飞,象征旗帜飞扬。鸟又称羽虫, 故又叫“虫书”。后又有用于刻印文字。鸟虫书的解释说法不一,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认为“鸟书”、“虫书”应为两种书体。
册页 书画装裱的一种形式。呈长方形,大小不等,正反折叠成册,即可供人题字、作画,也可书写成卷,属书画小品一类。“册页”有横、竖两种,故有“横册”、“竖册”之分。始于北宋,元代渐兴,明、清较多。
生宣纸 宣纸的一种类型。是造成后未经加工的宣纸,其特点是受墨而易晕染,适用于写意画及行草书。纸墨相应,更出奇趣。煮硾笺是生宣纸,
丛帖 将各种名帖汇集在一起摹刻成套,为“丛帖”,也叫“汇帖”、”套帖”。汇刻丛帖起于宋朝。淳化三年,宋太宗下令将内府所藏历代法书,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这即是有名的《淳化阁帖》。清时《三希堂法帖》为搜集最富的一部丛帖。
包世臣(1775——1855)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人称包安吴。嘉庆举人,曾任江西新喻(今新余)知县。工书,师承邓石如。初学唐、宋诸家,后遍临《琅台》、《乙瑛碑》、《张猛龙碑》等碑帖,悟其笔法,始有长进;中年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晚习二王,遂成自家风貌。其用笔以侧取势;行、草书环转连属,八、九字相连而无一笔板刻纸上。筋摇骨转,为时人称绝。书法上极力提倡北碑,倡导书风变革。著有《艺舟双楫》等书。其书法理论为学者所推重。
乐毅论 小楷法帖。夏侯泰初撰,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十二月王羲之书。四十四行。 传说是王羲之书送其子王献 人之之帖。书法丰胰浑厚,柔中寓刚,真气盎溢。真迹据说武则天当政时为太平公主所得,后武后大周政权失败,被人窃出,投灶内焚烧。传世的两种刻本,一是北宋高绅得到的刻本残石,存前半段二十九行,最后一行只有一个“海”字,故称《海字本乐毅论》或《不全本》,用笔瘦劲。另有《全文本》即《真迹梁摹本》,据传为北宋王著临摹,用笔较“海”字本圆熟,颇具晋风。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评道:“《乐毅论》正书第一,梁时摹出,天下珍之”。是传世小楷中最佳范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