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礼仪的四个标准: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说略
称呼礼仪的四个标准: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说略奉屈过邀套语类:即辰薄蔬 即午洁觞 即晚庀觞 翌辰敬洁杯茗翌午敬陈杯茗 翌晚治茗 诘朝治觞 寅詹某日某事具酌 谨涓某日某事音觞(明代杨涟致麓翁二札)(清代曾国藩书札)日辰陈设套语类:
作为有着高度文明向度的华夏民族,先民们的优雅是今天的我们难以企及乃至难以想像的。古人“自卑而敬人”,无处不体现着恭谦的君子形象,这也正是礼仪之邦和民族文化最为典型的外在体现。
礼者,理也。《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本也。”传统的称谓用语,主要用在书信、礼帖、匾额和幛联等处,这也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最基本功课。至今在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圈中,以及日韩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此风依然犹存。下文依前人书札整理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之两部分:
一、大称呼
在称呼前冠一“大”字,彰德望、示尊崇,以显恭敬之礼,此谓之“大称呼”。一般用于匾额、幛联、柬帖及正式行文之中。
(明代杨涟致麓翁二札)
(清代曾国藩书札)
日辰陈设套语类:
即辰薄蔬 即午洁觞 即晚庀觞 翌辰敬洁杯茗翌午敬陈杯茗 翌晚治茗 诘朝治觞 寅詹某日某事具酌 谨涓某日某事音觞
奉屈过邀套语类:
奉扳台从肃听德诲 敬迓高轩祗领鸿诲敢屈玉趾肃亲雅教 敦迎文舆屈驾光临
奉迎台旌祗领大教 恭迎大驾祗请教益奉扳莲舆肃领阃范(女用)
敢邀銮骖祗领闺诲(女用) 僣扳莲步快覩令仪(女用)
敬迓台驾少伸谢悃(伸谢) 恭迎高驾酬谢雅諠(伸谢)
奉扳台从共赞神庥(赛会) 开宣宝藏奉迓台驾(建醮)
寅具西席大开绛帐(业师) 奉迓文旌祗领教益(朋友)
敢扳锡驾/鹤驭少叙妙倡/元妙 (僧/道) 扫榻洗爵敬缔兰会(结 社)
敬陈寿觞少伸嵩祝(祝寿) 敬治菽觞预祝严/慈寿(寿请)
敬陈汤饼试听英声(生子) 幸获孙枝惟祈惠肯(生孙)
奉扳台驾聊壮行色(饯行) 奉邀台驾少清车尘(拂尘)
敬洁椒觞肃庆新禧(元旦) 敬洁杯茗少赏灯月(元宵)
治茗迎驾少叙春色(新春) 敬庀兰黍少庆祥光(清明)
敬陈蒲觞扳驾吊古(端午) 敬陈鹊杯祗领鸿诲(七夕)
薄治桂浆少玩秋月(仲秋) 敬洁蓃觞邀驾登高(重阳)
敬涤葭觞少谈阳光(冬至)
伏翼荣幸套语:
伏惟宠临曷胜荣幸之至 仰翼惠顾无任欣跃之至 伏祈早临曷胜雀跃之至
仰翼光降勿却幸甚 伏惟欣然无任翘仰希惟辱顾不胜喜跃 仰祈辱临化外是幸
礼仪往复套语:
谨具(某仪 /菲仪/ 蔬仪) 敬领 (厚贶 /盛仪 /隆仪)
贺送帖上幅具体物,下幅签写敬意,最后衔名顿首拜。送行曰赆敬,拜见曰挚敬,请客曰宴敬。
纳新之敬(送年) 履端之敬(元旦) 灯节之敬(元宵) 蒲节之敬(端午)巧节之敬(七夕) 桂节之敬(中秋) 蓃节之敬(重阳) 亚岁之敬(冬至)
采芹之敬(进学) 献新之敬(时物) 轮奂之敬(新屋) 乔迁之敬(移居)洗尘之敬(客归) 嵩祝之敬(祝寿) 九如之敬(祝寿) 燕尔之敬(新婚)花烛之敬(新婚)汤饼之敬(贺生) 洁月之敬(弥月) 晬盘之敬(贺周)
(于右任书札)
书帖手本析义:
膝下:人子事父母承欢膝下。
函丈:席隔一丈弟奉师长。
百拜 上禀 上启 奉书 尊前 尊照:此皆卑幼与尊长用者。
字付某人 信示 书寄 书达:此皆尊长与卑幼用者。
端肃:端庄肃敬。
熏沐:三熏三沐以致敬。
顿首拜启:姻亲相互用者。
均座:谓宰相秉均意也。
台座:言位至三台也。
侍史:省中官徙。
台下 阁下:玉从易,兄弟居凤阁,谒者在阁之下。
侍右:侍长者之右也。
青照:言青眼一顾也。
再拜:催请也。
妆次:女用。
麾下:麾之下也。武职用。
叩首拜 谨禀迎 谨禀谒:卑与尊用。
莲座:称僧家;和南:僧家用。
法座:称道家。稽首:道家用。
结盟者称执友:古结盟者必执牛耳,谓牛耳聋不听离间,而誓以订终始之约也。是以曰执友。
结会交拜者称金兰: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故谓之。
自称类(一):
本族、戚属等常见称呼类(略)
师长与学生: 称知生、友生;学生与师长:称门生、受业门生、门下生;与师长之长辈:称门下晚生。
与同窗: 称同学弟、同砚弟;与同科:称年弟、榜弟;与同官者:称寅弟、僚弟。
与父之同年:称年侄;与同年之子:称年侄。
与授业于己之官长:称治晚。
仁兄弟之间:称如兄如弟、盟兄盟弟;仁兄弟之父间:称通家弟。
朋友之间:称友弟、契弟。
与世交长辈:称世侄、世晚、世再晚;与世交平辈:称世兄、世弟;与世交之最相契之晚辈:称世叔若非最相契之幼辈者,不得竟自居于长。
东家与先生:称侍教弟;先生与东家:亦称侍教弟。
僧请道、道请僧:称冠弟 写同衣兄弟;同受戒:称戒弟。与僧道:自称法弟、教弟、传教弟、传教生。尊僧曰莲座曰上人,尊道曰法座曰真人。僧自称曰贫衲和南拜,道自称曰贫道稽首拜。
与百工匠艺:称侍教弟。
与子婿:称眷生;与孙婿、侄孙婿:称眷侍生;与亲眷长辈:称眷晚生;与亲眷祖辈:称眷再晚;与晚辈亲家:称姻眷生或姻侍生;与平辈亲家:称姻眷弟(婚前称忝眷弟);与乔兄弟:称襟兄襟弟。
与妻之祖:称愚孙婿;与妻之伯叔祖:称愚侄孙婿;与岳父母:称愚子婿、愚门婿;与妻之伯叔父母:称愚侄婿;与妻之兄:称愚妹丈;与妻之弟:称愚姊丈;与妻之侄:称愚姑丈;与妻之侄孙:称愚祖姑丈;与妻之表伯叔:称愚表侄婿;与妻之外祖兄弟:称愚外侄孙婿;与妻之外祖:称愚外甥婿;与妻之舅:称愚甥婿;与妻之表兄:称愚表妹丈;与妻之表弟:称愚表姊丈;与妻之表侄:称愚表姑丈。
与姨丈:称愚姨甥;与姨兄弟:称愚姨兄弟;与乔外甥:称愚姨丈。(与舅岳:称愚甥婿;与姑岳:称愚内侄婿 此称呼今已不见。)
与祖姑丈:称愚内侄孙;与姑丈:称内侄;与内弟:称愚姊丈;与内兄:称愚妹丈;与姊夫妹夫:称愚内兄、内弟。
与父母之外祖:称愚重外孙;与父母之舅:称愚甥孙。
与本族只具名,不写姓,以行辈称呼可也。如:族伯祖、族叔祖、族叔、族伯、族兄等等;同姓不同宗者,则称曰宗兄、宗弟。
女用:
与祖母:称愚孙妇某氏、从某门几孙女;与叔伯祖母:称愚侄孙妇某氏、从某门几侄孙女。与叔伯母:称愚侄妇某氏、从某门侄女;与姑母:称女某门、妇某门;与表叔伯母:称愚表侄妇某氏、表侄女某氏。
与嫂氏:称愚弟妇某氏、从某门小姑;与表嫂:称愚表弟妇某门某氏、愚表小姑某门某氏。与侄妇:称愚伯叔姑某氏、从某门愚姑;与表侄妇表侄女:称愚表姑母、愚表伯叔姑母某门某氏。
与外祖母:称外孙妇外孙女某门某氏;与妗母:称甥妇甥女某门某氏;与姨母:同妗母。
(启功书札)
自称类(二):
曾祖之舅曰高舅祖,自称元甥孙;祖之舅曰曾祖舅,自称曾甥孙;父之舅曰舅祖,自称甥孙。
父之外祖曰曾外祖,自称曾外孙;父之从舅曰从舅祖,自称从外孙;父之舅祖曰曾祖舅,自称曾甥孙;父之姨母曰姨祖母,自称姨甥孙;父之曾祖姑丈曰曾祖姑丈,自称内再侄孙;父之祖姑丈曰祖姑丈,自称内侄孙。
姑丈之父曰尊姻祖,自称姻晚生。彼呼我曰贤台,彼自称曰姻侍教弟;余则类推之:如姑丈之祖曰尊姻祖,自称姻再晚。
伯叔之岳与姑母之翁皆曰太老伯,自称眷晚学生;兄弟之岳与姊妹之翁曰老伯,自称眷晚;姊妹之祖翁曰太老伯,自称眷再晚;亲家之祖曰太老姻伯,自称姻再晚;亲家之父曰老姻伯,自称姻眷晚生。
师称门生曰贤契、贤徒,自称友生、知生、同学弟;师之契友与友之祖皆曰太伯,自称通家眷再晚。
岳父称子婿曰贤婿,亦作贤坦。亲迎当日,新婿拜帖自曰御轮生、待馆生、俟着生、眷晚生。
对己之义父母曰犹子,同子意也;对义子女之生父曰尊义亲台,自称愚义亲弟可也。
若无紧要亲戚者,对长一辈或两辈,自称世晚或世再晚;对晚一辈或两辈,自称侍生或眷侍教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衣冠故国,在古人生活中到处都能体现出华夏文明谦敬温良的君子之风。古人在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以及各种雅称,蔚为大观,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富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部分。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之广,亦非此短文所能详及。
——阙里书院,旨在“研经读史、复礼兴乐”,欢迎关注,敬请垂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