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0位明星,9.2分不靠王家卫也成神作
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0位明星,9.2分不靠王家卫也成神作《音魂掠影》。则是大神级音乐人莫里康内的纪录片。巨星效应?不,上一部王家卫监制的长片,《一杯上路》,豆瓣仅仅5.6。而这一部。
王家卫等人监制。
《天堂电影院》导演托纳多雷执导。
全是大佬出镜——莫里康内、昆汀、伊斯特伍德、威廉姆斯、汉斯季默、王家卫……
豆瓣评分高得惊人:9.2。
巨星效应?
不,上一部王家卫监制的长片,《一杯上路》,豆瓣仅仅5.6。
而这一部。
则是大神级音乐人莫里康内的纪录片。
《音魂掠影》。
恐怕,也只有他才能有这样的排场。
别一听到纪录片就觉得是枯燥的人物传记。
这部片不一样。
首先,它很好听。全片的BGM都是莫里康内的电影配乐,从《荒野大镖客》到《美国往事》到《天堂电影院》等等等等,一饱耳福。
其次,它很动人。和人们印象中的大佬风范不一样,莫里康内其实并没有那么“自信”,甚至于,你会觉得他时常委屈。
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在莫里康内生前制作的,这位传奇作曲家在2020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所谓珍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话不多说,我们从头开始。
很多人知道莫里康内,都是因为《荒野大镖客》。
那一串熟悉的口哨声,即便几十年过去,还能准确地哼出。
但事实上,莫里康内对这部电影并不满意。
莫里康内和《荒野大镖客》的起源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许多年的话题。
说是有一天,一个叫莱昂内的导演登门拜访,想找莫里康内为他的新片做配乐。
那个时候的莫里康内寂寂无名,但也好歹操刀了许多部电影配乐了,手快活多,来者不拒,只是看着眼前的这个导演,他忽然想起了什么:
这人很像我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小伙伴。
于是他问:
你是我小学的那个莱昂内吗?
莱昂内看了看他:
你是跟我一起去拉斯提弗列大道的那个莫里康内吗?
莫里康内连忙找出小学毕业的合照,两人赫然站在一起。
同学之邀,怎能不尽心尽力?于是莫里康内接下了《荒野大镖客》的配乐工作。
但,却并不顺利。
莱昂内带莫里康内去看黑泽明的《用心棒》,他的《荒野大镖客》就是根据这部电影改编的,但莫里康内对这部电影提不起任何兴趣,看完之后直言,“不喜欢”。
莱昂内看中了《赤胆屠龙》的主题曲《殊死决斗》,执意要拿来用,莫里康内于是威胁说,如果你用别人的曲子,那我只有退出。可是莱昂内对这首曲子的喜欢,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没办法,莫里康内翻了翻自己的库存,找出了一首相似的曲子,再改上几笔。
电子吉他跳动、鞭子抽响、横笛悠扬、铁砧碰撞、哨声响起、铃声点缀,算是交了差。
这首曲子,便是《荒野大镖客》的主题曲。
而莱昂内,自从得知这件事之后,便盯上了莫里康内的库存,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曲子,哪怕废弃掉的,都要听。
众所周知,《美国往事》的经典配乐,也是这么诞生的。
《荒野大镖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但电影复兴了西部片,莫里康内还赢得了意大利银缎带奖最佳配乐,获得了主流的认可。
如此成功,两人便趁热打铁继续创作了《黄昏双镖客》和《黄金三镖客》。
为了迎合导演莱昂内的恶趣味,莫里康内用模仿土狼的叫声为《黄昏三镖客》创作了音乐,并用不同的声音把“好人”“丑人”“坏人”三位性格各异的主角进行了区分。
Escape on a Horse - Fuga a Cavallo音乐:Ennio Morricone - 黄金三镖客 (电影原声带) [修复版]
伴随着电影的成功,莫里康内的事业也迎来小高潮。
《阿尔及尔之战》《西部往事》《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索多玛120天》《一九零零》《怪形》《红辣椒》《一树梨花压海棠》《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杀死比尔》《八恶人》……片单列出来,至少四五百部。
许多年后。
他的作曲家朋友称赞他是个天才:
“我们谈论的可是一个天才。”
主演东木老爷子称赞他的创新:
“他的音乐是创新的,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新颖的,放到现在也是。”
重拍西部片的昆汀这样说:
“他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我不是说电影作曲家,我说的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但,事实上莫里康内和莱昂内对《荒野大镖客》都不满意。
电影上映的第二年,他们一起去到了一家还没下映的电影院里重看了这部片。
走出影院,两人相视一笑,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真是个烂片”。
然后一起爆笑,各自回家沉思。
对自己的不满意,可以说是莫里康内的常态,事实上他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不自信的感觉。
一个他自己说过的故事,是关于《捆着我,绑着我》的。
他一直耿耿于怀,不知道阿莫多瓦对他的配乐是否满意。
说是当年阿莫多瓦每次来录音室,听到莫里康内的配乐,都会轻描淡写地说声,“好的”,然后走开,这让莫里康内非常困惑。
直至电影上映后的许多年,再遇到阿莫多瓦时他还是对此事放不下,忍不住去问,到底你觉得那部电影的配乐怎么样?
阿莫多瓦答:我非常喜欢,哈哈哈。
听到“非常喜欢”时莫里康内心头一喜,再听到笑声,莫里康内又恢复了沮丧,他搞不清阿莫多瓦此言是否真心,会不会是他已经忘了那些配乐?
这个时候其实莫里康内已经成名许久了,但依然不自信,为何?
首先,大概,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莫里康内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吹小号的,从小他就被父亲送去音乐学院学习。
后来师从Petrassi,眼望着周围的同学啊,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自己看起来真是什么也算不上。
时时刻刻,压力山大。
不过好在Petrassi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否定他。
莫里康内记得有一次他悄悄对一首曲子进行了改编,这让有些古板的校内人士颇为生气。
但Petrassi坚持为他发声。
事后,二人都非常感动,他们哭了起来,Petrassi答应莫里康内毕业后为他安排音乐学院的工作。
回忆到这里,虽然已过了半个多世纪,莫里康内仍无法抑制住眼角的泪水,热泪盈眶。
不过不知道算不算愧疚。
当周围的同学一一走上标准的作曲家道路,在这个行业获得认可的时候,莫里康内却做着让他们不屑于去做的工作。
电影配乐。
对于他们来说,给电影配乐,算不得艺术。
于是配乐之外,即便他搞了很多“绝对音乐”,也依然得不到肯定。
其次,大概和从事的行业有关。
也不怪同行不屑,那个年代很多的电影配乐都非常马虎,随便拿一首类似的音乐来填充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是认真作的曲子,也大多是听从导演的旨意,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性可言。
所谓赚快钱。
有一段时间,莫里康内也确实一直做着大量重复的工作,把一首曲子稍微变奏一下,就可以用在好几部电影里,手快赚钱的同时,也颇受非议。
同学的不认可,行业的非议,让他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到底电影配乐能不能算作一个作品呢?
沮丧啊沮丧。
于是,他只有转而把目光投向导演和观众,希望获得他们的认可。
从而进行了更多的尝试。
《美国往事》。
莫里康内创新性地在电影的配乐中加入了排箫的元素,电影中的每一段音乐都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新颖的乐器。
《天堂电影院》。
莫里康内带着极大的喜悦为本片创作音乐,并在其中融入了西西里民俗音乐的元素。
《海上钢琴师》。
莫里康内好像从1900这个年轻的钢琴家角色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把重点放在了对音色的关注,并插入了一些听起来如杂音一般的爵士乐。
……
那些年,莫里康内在电影配乐的领域拼出了了不得的成绩。
但也有遗憾,那就是他错失了和库布里克的合作。
事实上,库布里克找过莫里康内,因为筹备《发条橙》,他打电话给莱昂内,询问莫里康内的档期。
然而莱昂内却说,莫里康内正在为《革命往事》配乐。
如果果真撞期也就罢了,但那个时候《革命往事》的配乐工作早就完成了,他只是在为电影做混音。
都说老友之间互相插刀,莱昂内不想借出莫里康内而骗了库布里克,时隔多年,莫里康内在访谈中也依旧360度无死角地吐槽着这位最紧密的老友。
只是对于莫里康内来说,这的确可惜,因为库布里克听信莱昂内一面之词就放弃了,甚至没有给莫里康内打电话。
他说:
“这是唯一一部给我留下了遗憾,我没能参与的电影”
但诡异的是,如果说音乐界的不认可是对“传统正宗”这个词迷恋的话,莫里康内一直得不到奥斯卡的认可就是件让人费解的事了。
要知道,奥斯卡是早早便有电影配乐奖项的,它没有学术界的“歧视”,也没有一味地投大众所好,而莫里康内分明就是最好的标杆。
然而他,却成了奥斯卡历史上著名的陪跑选手。
关于莫里康内与奥斯卡的故事,那可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了。
莫里康内第一部提名奥斯卡的电影,是1979年与著名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合作的《天堂之日》。
对莫里康内来说,马利克是一名非常重要的导演,而对马利克来说,莫里康内也让他印象深刻。
马利克回忆起一段关于国际象棋的趣事。
有一天,莫里康内与马利克在摄影棚下国际象棋,莫里康内一边指挥乐队一边对马利克说他的走棋,看不见棋盘的莫里康内还是赢了马利克。
从这件事我们便可以窥探莫里康内的想象力与记忆力有多么惊人。
莫里康内下一次与奥斯卡的故事则是1987年的《教会》。
他在初次看到这部电影时流下了眼泪:
“这部电影太美了,即使没有音乐,我只会毁了它”
他对导演罗兰约菲说完这些话之后便转身离开了。
当然,莫里康内还是后悔了,他再次给导演打来电话,在电话中亲自向导演哼唱出了一段优美的旋律。
听完后,导演感到头皮发麻,因为他仿佛在音乐中看到了电影。
无论是经文歌的加入还是民族乐的使用,他在这部电影中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与心血。
莫里康内把笔拿在手里,手指移动交织在一起,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能量。
于是,在失控的状态下莫里康内写下了电影的音乐,似乎只有上帝知道他的感受。
他沉浸在电影的音乐中,音乐回响着,四处飘荡,那是一个突然获得灵魂的身体,现在已经无法将他们分离。
带着这部他呕心沥血的作品,莫里康内来到了奥斯卡颁奖礼上。
许多人一生中从未如此确信,莫里康内将会获得奥斯卡奖。
但事与愿违,最终获得奥斯卡的是《午夜旋律》。
就像莫里康内说的:
“获得奥斯卡的音乐家是一名杰出的爵士乐演奏家,但电影中主角演奏的曲目早已存在,这些音乐有一半是重奏,它不应该被放在原创类别音乐的奖项中。”
事实上,在奥斯卡宣布结果的那一刻,大厅里有许多人都在抗议。
只是,莫里康内迅速离场了。
第三次,凭借《铁面无私》入围,输给了坂本龙一的《末代皇帝》。
第四次,凭借《豪情四海》入围,输给了艾伦·曼肯的《美女与野兽》。
第五次,凭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入围,输给了谭盾的《卧虎藏龙》。
……
为什么会一直得不到认可?
莫里康内想不通,也一度很沮丧。
他也想不通,为何他在欧洲拿的是一流作曲家的酬劳,而到美国却拿中等作曲家的酬劳。
于是,他甚至一度疏远了美国电影界。
终于,2006年,莫里康内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座小金人。
只不过不是最佳配乐,而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递给他奖杯的则是他的老朋友东木。
人们当时都以为在80岁的年纪,莫里康内要退休了,不过他并没有,他仍然继续创作。
在经历了五次提名之后,终于在第六次,2015年他与昆汀合作的《八恶人》中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于是便有了开头昆汀将莫里康内比作莫扎特、贝多芬的名场面。
当然,昆汀的彩虹屁吹得有些大。
不过对于莫里康内来说,也许等上个200年,也会觉得实至名归。
只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段传奇的人生那么简单。
无可否认莫里康内是个天才。
但与此同时,他也如你我一样,可能是个自卑自怯的人。
他本可顺理成章地做那些被同行们认可的音乐。
出现在音乐大厅里。
被西装革履的人欣赏。
但他没有。
他选择了一条在他的音乐同行们看来不那么“光彩”的道路。
为什么?
只有一个解释:热爱。
他真心喜欢电影,喜欢电影配乐。
于是一路上,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抵挡那些沮丧那些非议那些负面的情绪。
记得纪录片里出现过几次他摇摆不定的时刻。
1961年,当他第一次为《法西斯分子》配乐时,他对妻子说:“等到1970年,我就退出不做电影音乐了。”
1970年时,他说:“我会在1980年退出”;
1980年时,他说:“我会在1990年退出”;
1990年时,他说:“我会在2000年退出”;
……
最后他说:“现在,我无话可说了。”
这不是热爱,又是什么呢?
莫里康内已逝。
但愿,我们还能记得他的这份热爱。
还能记得我们曾经的热爱。
今日打工人:漂流少年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