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魏王李泰下场(李氏三兄弟之文采斐然)
唐朝魏王李泰下场(李氏三兄弟之文采斐然)最终,李世民为了几个儿子的安全,不得不立晋王为太子。随后便在朝会只上当众宣布: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随即,太宗下令解除李泰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爵位降为东来君王。不久,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出长安,徙居均州的郧乡县。永徽三年,李泰死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就在太宗犹豫的时候,李泰却是一句话害了自己,和李治说: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脑袋么。随后把李治吓得浑身颤栗,太宗看到之后,很是奇怪,就开始逼问李治,李治无奈如实说了。后来,李世民又去看望李承乾:儿臣即为太子,还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儿臣不得不与朝臣谋求自安之术。太宗转念一想,按照李泰的性格和手段,完全可能上位之后直接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异己。而期间太子李承乾因为宠幸一个名为“称心”太常乐人,而触怒太宗皇帝,而李承乾却是认为这件事情是被李泰曝光出来的,对其恨之深,在试图暗杀失败后,
魏王李泰,太宗第四子,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甚至太宗对其宠爱到了有直接废掉李承乾而改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
唐太宗即位之后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随后为太宗所不喜,随后太宗便有废黜太子的想法,所以对四子李泰越来越好,还帮助李泰开设文学馆,任他招募学士,效仿还是秦王时候的自己。
在看到太宗这样的态度之后,当时的大臣纷纷上谏,尤其是魏征,强烈要求太宗坚持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宗无法,只得遵从,但是仍然对李泰很是宠幸,甚至令他入宫的时候都可以坐轿子;李泰为了不让太宗失望,于贞观十二年开始主编著名的《括地志》,贞观十六年成书,献于唐太宗,皇帝很是高兴,命人将书收藏与宫中密阁,甚至有让李泰入居武德殿的想法。
李泰得宠之后,却越来越频繁的和大臣走动,还组建魏王党,此事却引起了太宗的反感。因为唐太宗当时就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而上位,所以他十分不喜欢兄弟相残的事情,所以便渐渐打消了废黜太子的心思。并且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来表明态度,他绝对不会废掉李承乾这个太子,希望以此来打消李泰的夺嫡之心。
而期间太子李承乾因为宠幸一个名为“称心”太常乐人,而触怒太宗皇帝,而李承乾却是认为这件事情是被李泰曝光出来的,对其恨之深,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谋反之事失败之后,唐太宗颁下诏书,罢黜太子李承乾之位,贬为庶民后流放黔州。
随着李承乾的被贬,李泰的野心复发,于是开始天天入宫孝敬李世民,而李世民也确实有意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在面见唐太宗的时候,和唐太宗说:臣直到今日才成为陛下的儿子,这是臣的再生之日,臣有一子,等到臣死的哪一天,一定把他杀了把皇位传给晋王。因为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感觉这个儿子最想自己了,有志向、有韬略、有智慧、有决断,如果是这样一个太子来继承帝业,对大唐帝国来说也是在合适不过的了。更何况,李泰是嫡次子,在第一继承人完蛋的情况之下,妥妥的只有李泰最合适了,相信那些守旧的老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李世民召集大臣集体商议着立李泰为太子。但是,在立太子的这个想法上,大臣们又分成了两个派系:以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为太子;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确实提议另一个人,太宗的第三嫡子十六岁的晋王李治。随后有褚遂良上谏:如果一定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么一定要把晋王贬为庶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一但魏王当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可能都会被他斩草除根,如果贬为庶人还有可能放过晋王一马。
就在太宗犹豫的时候,李泰却是一句话害了自己,和李治说: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脑袋么。随后把李治吓得浑身颤栗,太宗看到之后,很是奇怪,就开始逼问李治,李治无奈如实说了。后来,李世民又去看望李承乾:儿臣即为太子,还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儿臣不得不与朝臣谋求自安之术。太宗转念一想,按照李泰的性格和手段,完全可能上位之后直接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异己。
最终,李世民为了几个儿子的安全,不得不立晋王为太子。随后便在朝会只上当众宣布: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随即,太宗下令解除李泰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爵位降为东来君王。不久,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出长安,徙居均州的郧乡县。永徽三年,李泰死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