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谈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世间总有恶人
庄子谈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世间总有恶人有人可能要反驳了,这是在偷换概念,用“诡辩”绝对否定善恶。但善恶到底是什么呢?和儒家说的“品德善良”不同,道家的“善”是自然,如水一般,处于低处而养万物的和谐。养育生命是善,润物细无声是善,翻江倒海毁天灭地还是善,因为每一次的变化,都是自然做出的最正常反应。这个结论看似“哗众取宠”,但试想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人鼓吹“成功”,就没有人会产生动力与欲望,更没有人会贪图“成功”之后的获取。有善意因为有恶意的存在,善恶本来都是相对而言,无限推崇“善良”其实就是在豢养“邪恶”,呼唤内心的邪念。“阶层”的不断细化,出现“圣人”出现,不从事劳作,却坐享其成,和地主阶层沆瀣一气,提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带有愚民意义的劝世口号,根据富贵贫贱划分“三六九等”,以“博爱”的伪善面孔掩饰阶层差异的社会矛盾。庄子坚决反对这种盲目的“圣人”论。因为即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三皇五帝”依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历史的
如果说老子开创了“道”,将其诠释为自然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庄子就将道从虚无玄幻的境界拉回人间,并将其具体化,生活化,既保留了宇宙宏观伟大的框架,也延续了微观世界的内识,最终凝聚为思想上的纯粹境界:逍遥。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痛苦地长相守,还不如一拍两散,各寻各的快活。
庄子擅长辩论,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加以适度的放大,合理的推理衍变,证明自己的观点。看似荒诞不经的结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真实冷酷的社会现状。比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几千年来直刺儒家理学最大的软肋,迸发出最强音。
道法自然,世间万物都是建立在“道”的框架之内,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一往复,生生不息。自然生存的宗旨就是“适者生存”,为了生存,个体生物形成了团体,个别领导群体,集中力量维护集体利益,让种族得以生存延续。然而人类的社会结构等级森严,脱离群体繁衍生存的本需,变成以剥削价值为目的的对立阶层。
“阶层”的不断细化,出现“圣人”出现,不从事劳作,却坐享其成,和地主阶层沆瀣一气,提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带有愚民意义的劝世口号,根据富贵贫贱划分“三六九等”,以“博爱”的伪善面孔掩饰阶层差异的社会矛盾。
庄子坚决反对这种盲目的“圣人”论。因为即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三皇五帝”依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历史的局限性让这样“圣人”们也没有能够解决贫富差距,生产力低下等社会问题。但倒影响着社会一举一动,崇拜主义的盛行必然导致效仿,追求名利,贪图享受,也必然出现盗跖那样“不劳而获”的大盗,引发社会恶性事件。
既然如此,还要什么“圣人”!还不如大家各自修行,相安无事!
这个结论看似“哗众取宠”,但试想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人鼓吹“成功”,就没有人会产生动力与欲望,更没有人会贪图“成功”之后的获取。有善意因为有恶意的存在,善恶本来都是相对而言,无限推崇“善良”其实就是在豢养“邪恶”,呼唤内心的邪念。
有人可能要反驳了,这是在偷换概念,用“诡辩”绝对否定善恶。但善恶到底是什么呢?和儒家说的“品德善良”不同,道家的“善”是自然,如水一般,处于低处而养万物的和谐。养育生命是善,润物细无声是善,翻江倒海毁天灭地还是善,因为每一次的变化,都是自然做出的最正常反应。
什么是恶呢?改变自然,逆天而行这才是恶。
道家的善恶观不同于儒家的善恶,前者基于自然的选择,后者基于道德准则。只会毁灭一切鼓吹“道德”的人为约定,才能重新遵循自然的法则。无论生老病死,无论喜怒哀乐,人们都会以自己的本心做出最自然的反应。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简单的说,道家思想基于对个体的信任,而儒家则既鼓吹“人性至上”的同时又主张约束,在矛盾中建立人为规则来约束自然法则,怎么可能成功呢?
平心而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在拔高思想境界的同时,其实就是扼杀天性。庄子认为支配这世界应该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而不是道德规范。在夕阳下尽情自由地奔跑,该吃吃,该喝喝,而不是局限于仁义礼智信这些由“圣人”建立的虚伪道德标准。
放弃自然,必然沦丧人性。老子提出“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而庄子则进了一步,对圣人的存在无情嘲讽。善意从来不曾消失,又何必鼓吹善意。那些存在了万年,曾经坚强活着的生物,又有哪个高喊“仁义礼智信”呢?
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