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和个人的内心状态有关,一个不断压抑自己的人
心理压力和个人的内心状态有关,一个不断压抑自己的人所以,人会有意识地抑制住情绪,好像表达自我情绪是对他人的冒犯,是失礼的、软弱的象征。父母时常教育孩子要懂得礼让,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被感性驱动。好像感性的人就低人一等,这是多么荒诞的看法。他们从小压抑自己想买玩具的心理,因为这是一个节约好孩子的象征。习惯于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乖巧懂事,用他人的表扬来满足虚荣心。当与人有矛盾时,最先承认自己的错误,怕对方难受,自己却并没有做错什么。从而让自己越来越软弱,经常被欺负排挤,毕竟人都喜欢捡软柿子捏。压抑一旦突破临界值,可能会因为拧不开一个瓶盖而失声大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直处于压抑中的人,就像“节食”减肥最后会发展为暴饮暴食或厌食症一般,他们迟早会爆发“补偿心理”,很容易毁灭自己及他人。
压抑往往反应出一个人的自卑,越是压抑自己的欲望,越不敢表达自己,只能失去自我。
这类人通常坚强得惊人,遇见任何挫折都会自己消化,仿佛早已习惯了孤独。不怕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工作很晚也依旧坚持,好像一个行动机器。
他们从小压抑自己想买玩具的心理,因为这是一个节约好孩子的象征。习惯于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乖巧懂事,用他人的表扬来满足虚荣心。
当与人有矛盾时,最先承认自己的错误,怕对方难受,自己却并没有做错什么。从而让自己越来越软弱,经常被欺负排挤,毕竟人都喜欢捡软柿子捏。
压抑一旦突破临界值,可能会因为拧不开一个瓶盖而失声大哭。
极端的坚强也意味着极端的脆弱父母时常教育孩子要懂得礼让,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被感性驱动。好像感性的人就低人一等,这是多么荒诞的看法。
所以,人会有意识地抑制住情绪,好像表达自我情绪是对他人的冒犯,是失礼的、软弱的象征。
压抑自己,给自己穿上厚厚的壳,表面上看起来无坚不摧,其实就像鸡蛋一样,最强硬的就是外表那层壳,不管用多大力捏都不会碎,但只需轻轻一敲,立马稀碎。
极端的坚强,会让你变得极端脆弱。你每走一步都变得小心翼翼,心里永远绷着一根弦。
你害怕犯错,害怕接受自己的不好,思维能力会变慢。在人多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克服紧张,语言组织困难,脑海一片空白,想表达却说不出口。
你强烈的胜负欲又会使你紧张、焦虑,但下台后你却会通过解释来否认紧张,从而出现死循环。
一直压抑自己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第一,他们会一直满足别人的要求,即使自己不开心、不愿意,也会情不自禁满足他人。
这样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他们从来不懂什么叫拒绝,认为拒绝是对他人的伤害。
把父母夸赞的聪明、懂事、不用人操心作为自己的标签,永远满足父母对外攀比的愿望,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及目标,就像是一副空皮囊。
第二,这样的自己会只考虑他人,忘了自己。
看起来和谁都能相处得很好,和谁都没有矛盾。因为他们把偏见、愤怒都压抑在最深处,表现出忍让与宽容。
他们看似朋友多,可几乎没有挚友,因为没有人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样的人是活给别人的,不是活给自己的。
第三,永远表现出灿烂懂事,却永远什么都没有。
一个压抑自己需求的人什么都得不到,所有压力都无法倾泻,只能默默承受。看似开朗、大方、阳光的人,其实内心无比的孤独。
怎样改变现状?没有人想做机器,那为什么很累了还要硬撑,明明不开心还得要求自己挤出微笑,带着面具生活真的有好处吗?
他人的期望算什么?小小的辜负又能怎样,别人的看法无法对你造成多大影响。好好回想以前的经历,是不是都有说不出的委屈和心酸?想想故作坚强的自己,是不是很心疼?
请好好爱自己吧,情绪表达是我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是捍卫基本需求的武器。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需求。
学会懂得拒绝他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最好的自己。
林奕含说过:忍耐不是美德,生气才是。压抑的爆破威力无穷,受伤害的远远不止自己。
别再压抑自己,一点点改变,先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有主见也就有了方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要让他们有心理负担。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 rice. Trans. Shi Lin et al. Stress and health.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