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多娇英雄折腰,琼琚随珠落人间
美人多娇英雄折腰,琼琚随珠落人间宝蓝胎祈月蜻蜓眼《庄子》:“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韩非子》和《墨子》也把隋侯之珠列入良宝。而秦代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受当时社会的手工制造业影响,琉璃在当时的社会,既是时尚之物,其价值又远胜黄金,同时又是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蜻蜓眼的珍稀更是可见一斑。为什么叫“蜻蜓眼”?据说主要是从外观的形状上看出来的,一圈圈一层层,非常像蜻蜓那对硕大的眼珠,这类眼睛的物品带有一丝邪性的鬼魅气息,不是中原文化的产物,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地中海沿岸被发现,主要成分就是钠钙玻璃。原来的名称并不叫“蜻蜓眼”,古埃及人叫它“荷鲁斯之眼”,后来被我们叫贸易珠或者其他什么名称的“宝珠”。战国时候有一个关于“随侯珠”的传说,某日,随县的曾侯行至溠水河边的一个土丘,看到一条灵蛇受伤,觉得它很可怜,就命人用草药封住
美人如玉的系列文章写到了最后,就说一个两千年前跟“和氏璧”齐名的“随侯之珠”吧。
什么才是“随侯之珠”?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的“古玻璃系列展——战国蜻蜓眼珠饰”中展出的战国蜻蜓眼
可以跟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齐名,“随侯之珠”绝对是春秋战国时期王侯将相的宝珠,因来源的渠道有限,稀少的存世量使其价值居高不下。
说起“随侯之珠”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起它另外一个名称,可能所有的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它---“蜻蜓眼”。
为什么叫“蜻蜓眼”?据说主要是从外观的形状上看出来的,一圈圈一层层,非常像蜻蜓那对硕大的眼珠,这类眼睛的物品带有一丝邪性的鬼魅气息,不是中原文化的产物,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地中海沿岸被发现,主要成分就是钠钙玻璃。原来的名称并不叫“蜻蜓眼”,古埃及人叫它“荷鲁斯之眼”,后来被我们叫贸易珠或者其他什么名称的“宝珠”。
战国时候有一个关于“随侯珠”的传说,某日,随县的曾侯行至溠水河边的一个土丘,看到一条灵蛇受伤,觉得它很可怜,就命人用草药封住其伤口,医治它的伤。随后,在一个月圆之夜,这条灵蛇口衔明珠献予曾侯。人们就把这些珠饰称为“随侯珠”。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即随侯墓)出土了173颗“蜻蜓眼”,这便是世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之珠”。
《庄子》:“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韩非子》和《墨子》也把隋侯之珠列入良宝。而秦代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受当时社会的手工制造业影响,琉璃在当时的社会,既是时尚之物,其价值又远胜黄金,同时又是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蜻蜓眼的珍稀更是可见一斑。
宝蓝胎祈月蜻蜓眼
随侯之珠的特点是什么?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这种信仰,多盛行于从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后来从西亚的贸易珠中发现了原始的种类,也逐步被人考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和交易流传到中原的一个完整过程。我们现在所收藏的一般都是战国时期,国内自己生产的“随侯之珠”,这类蜻蜓眼已经完全汉化,脱胎于西亚的早期纹饰,它们造型奇特,纹饰繁复多变,材质独特一格。
蜻蜓眼从西亚传入中原以后,因数量稀少而受到皇室贵族的追捧,后来开始由内地的工匠开始研制和创造了出来,中原的匠人也将青铜冶炼过程中发现的工艺进行改进,通过对氧化铅和氧化钡替代苏打成分材质的琉璃进行试验,制造出与西亚地区钠钙配方不同的琉璃珠,因为它们在造型纹饰上与西方原始的眼珠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成分完全不同,我们的蜻蜓眼仿自于西亚,却又自成一体,不同的配方和成分,还有许多自创的风格,绝对的中国。
最重要的是它空前绝后,只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连同蜻蜓眼珠在内的一些手工艺品种突然消失,也许其它手工艺种类还有复兴之时,但蜻蜓眼珠从此在中国永久消失。
随侯之珠的目前市场现状如何?以前在国内的文物市场经常可以看到,因为琉璃就是现代的玻璃,所以大家都根据现代人的认知并没有将这类物品的价值看到多高,百元千元均可购到。后来有人专题收藏此类物品,也有人将蜻蜓眼作为品牌和商标,甚至小说的写作标题,在前几年文物市场泡沫最大的那段时间,据说写作《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就把自己收藏的一个蜻蜓眼卖到了289万的高价。
消息传来,洛阳纸贵,一时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战国琉璃珠立刻烟消云散,不见踪影。与传统的收藏品种相比,蜻蜓眼的价值洼地还是十分明显,从雅昌艺术网站拍卖数据可以查询,蜻蜓眼的交易有限,最高价位2万多元,市场上真品的价格私下交易也就是数千到万元左右。
暴利之下,趋之若鹜,市场上仿制的琉璃珠开始进入批发量产的阶段,后来者纷纷中招,不甚枚举。
这两年市场价值回归,很多物品的价格慢慢回到五年十年前的价位,我也看到许多朋友收藏的琉璃珠,自己也收藏了这类物品,前几年在武汉电视台拍摄《大家收藏》栏目时,还专门有一期蜻蜓眼的节目录制,当时在整个古玩市场才找到半枚战国的蜻蜓眼真品,对付着完成了拍摄,对于这种以前市场常见,突然市场奇缺的物品,一直也想写一篇这个专题的文字。
陶胎蜻蜓眼
随侯之珠的制作为何到汉代截然而止?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对外界的文化和珠宝也是一种追逐掠夺的过程,当一个新型的物品出现,又迅速受到社会的追捧和需求后,市场的需要和制造自然就会纳入生产日程,只不过,此类物品在两千年前的时代,科学和化学都没有普及的阶段,这一类物品的制造也一定是只能被少数人控制和掌握的技术。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最早的一批工匠出类拔萃,已经成为我们古人智慧和创造的代言人,例如工匠鼻祖鲁班、铸剑大师欧冶子,屠宰神人庖丁等等,玉器和青铜冶炼的大师肯定也有一位,只不过他们的身份属于某一个机构,民间就无法知晓而已。
例如汉代,制造加工主要由少府和大司农两大机构管辖。官府手工业,是指汉朝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并直接为政府服务的手工业。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皇室、贵族及官僚提供各种日用消费品和奢侈品,另一方面是向军队提供兵器武备等。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机构中一定有专门负责冶炼和加工青铜器的人员,也许是父子传承,也许是师徒相授,总之这个行业跟玉器雕刻一样,属于“吃皇粮”的部门。他们发现了从青铜中冶炼和提取铅钡的技术,根据西亚传过来的实物进行模拟和分解,据说有十七道工序,彻底解决了西亚以浸釉为主;陶胎以彩绘为主;琉璃胎则结合使用了“缠芯法”与“镶嵌法的核心技术,加工出“中国制造”的蜻蜓眼。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传统的匠人一向注重德行与心性的修养,注重人品与技术,道德与造物,个人与国家相结合,他们有及浓厚的反功利、反扬名的传统风气,他们趋于笃行,以纯洁真挚的心去传承遵循以往的历史传统,用作品和创造来获得认可,特别是如果就职于政府部门的某一个职位,更不可能把自己的技术申报“专利”,也不可能像鲁班他们那样被大众所熟知,所以找不到他们的名称也就情有可原了。
可以想象,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员绝对不会是大多数,只能是少数几个人了解的核心技术,随着时光岁月的变迁,人员的生老病死,战乱迁徙。后期加工数量上来以后,“随侯之珠”的市场基数变大,价值也一落千丈。特别是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推儒术,玉器的文化地位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和增强,蜻蜓眼的需求不再变得那么重要。随着人员和技术的流失,蜻蜓眼的制作也就昙花一现,慢慢消失了。
随侯之珠的设计有哪些特殊含义?蜻蜓眼”纹饰与色彩的千姿百态,我们现代人的理解都是用时尚的眼光和推测,但是两千年前,古人在器物的制造时一定把个人对天地、宇宙、社稷、生命的认知、甚至崇拜与表达,融入到器物的画面之中,古人不会为了装饰而装饰。
虽然蜻蜓眼的造型不是中原文化的类别,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当时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创新时期。我们因爱而仿,到了后来开始结合自己的纹饰特点进行加工和创造,所以,蜻蜓眼上的很多纹饰变化,比如点状菱形纹、谷纹、蝌蚪纹等等,都能找到与同时期玉器上的网格纹、谷纹、蝌蚪纹,太阳纹、星光纹异曲同工之妙的呼应,同时在西方神眼功能中保留了中国趋吉避凶的文化基因,同时强调表现中国的五谷丰登、四时的风调雨顺等宇宙天象。
中国工匠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亦进行了大胆改良与创新,除了西方常见的圆珠外,中国“蜻蜓眼”的形状被拓展至方形、锥形、长管、圆片、长条形、弯月形等,并被镶嵌于铜壶、铜镜、玉器、金铜带钩、青铜车马件、漆罐、陶罐等各式器物上。使这一舶来品更符合中国王公贵族的审美,尤其是战国时期的蜻蜓眼,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世界古琉璃史上最浓厚凝练的一笔,这一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在世界琉璃史上唯一领先的时期。
蓝胎珍珠纹管状蜻蜓眼
随侯之珠的未来市场空间如何?战国“蜻蜓眼”作为中国玻璃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及古代珠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蜻蜓眼依然重新焕发光彩,其价值有更待进一步的挖掘。
“蜻蜓眼”其独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藏家的追捧和青睐,目前看市场前景相对乐观,毕竟存世量有限,而且现在的市场价格也趋于理性合理价格,有机缘见到留下一颗作为辟邪和佩戴,不失为一个选择。
战国嵌玉嵌蜻蜓眼式玻璃铜镜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最后,给大家一个福利,看看这枚国宝中的国宝,《战国嵌玉嵌蜻蜓眼式玻璃铜镜》 这个是在民国时期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本文由玉见沈华独家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