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石河子新城的勘测设计,是创建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百年大计。因而,对地形、土质、水文、地下水位等结构状况,都要掌握得十分准确,才能定位定点。当时的关键问题是搞清地下水位及土质结构。如果这个问题含糊不清,数据不准确,一经定点动工,工程就难以修改了。师景岳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终日在工地上调查研究,检查质量,严格要求。那时,一无探测知识,二无测绘工具,只能采用攻坚战的战术,定好中心点,然后围绕中心点,在四边五十米选点,用十字镐、铁锹挖井取样。一连挖了十几个二十来米深的大口井,分别取了水样、土样,拿回去化验。这样,我们才比较科学地掌握了这片地带的土质、水位、含碱量等第一手数据。部队初到荒原,既无电影又无戏剧。每天晚饭后,稍微休息一会儿,大家便主动按照不同的学习小组聚集到一起学习,边读资料边讨论。当大家对一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就做好学习笔记,供工作中参考查阅。为了使勘测设计工作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陶峙

瀚海启明珠

——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

诗人艾青曾面对一座年轻的城市发出这样的咏叹:“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这座年轻的城市,就是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创业伊始,艰难备尝,睡地窝子,吃窝窝头,已成常事,军垦战士凭着双手和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在荒原上造出这样一座英姿飒爽的新城。石河子新城的开发成功,不仅是征服了荒原,更是给新疆的建设发展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

1950年冬季,兵团党委组建了石河子新城勘察设计工程处,调派了先遣队开赴石河子。先遣队人员向当地老乡租赁了有着六间平房的小院落,作为勘察设计工程处的办公场所。

工程处的处长是梁客浔,副处长是周茂、设计科科长是师景岳,他们均有大学文化水平。由于我跟随首长们参加了一系列勘察工作,对情况较熟悉,因此被调到工程处担任办公室秘书兼参谋。当时,工程处共有30余人。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1)

上世纪50年代,陶峙岳、张仲瀚在石河子的办公室。

工程处的成员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大多数人都不是学土木建筑的,只有师景岳是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又攻读过工兵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况,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工程处决定先组织大家学习专业知识,并指定专人搜集有关建筑工程的书籍和资料,一边现场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部队初到荒原,既无电影又无戏剧。每天晚饭后,稍微休息一会儿,大家便主动按照不同的学习小组聚集到一起学习,边读资料边讨论。当大家对一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就做好学习笔记,供工作中参考查阅。为了使勘测设计工作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陶峙岳司令员报请王震将军,请他为我们选派一位有经验的工程师来处里指导工作。王震将军当即委派了七一纺织厂的工程师赵琛来协助我们工作,现场进行指导。

石河子新城的勘测设计,是创建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百年大计。因而,对地形、土质、水文、地下水位等结构状况,都要掌握得十分准确,才能定位定点。当时的关键问题是搞清地下水位及土质结构。如果这个问题含糊不清,数据不准确,一经定点动工,工程就难以修改了。师景岳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终日在工地上调查研究,检查质量,严格要求。那时,一无探测知识,二无测绘工具,只能采用攻坚战的战术,定好中心点,然后围绕中心点,在四边五十米选点,用十字镐、铁锹挖井取样。一连挖了十几个二十来米深的大口井,分别取了水样、土样,拿回去化验。这样,我们才比较科学地掌握了这片地带的土质、水位、含碱量等第一手数据。

在设计规划中,这座现代化新型城市的格局,究竟以哪一种形式布局为好,是经过反复精心研讨才确定的。起初,我们参考苏联专家的意见,采取放射型布局。据苏联专家分析:这种格局,道路均为斜形,由四面向中心集中,故而没有正南正北的直路,这是根据石河子的地形地势特点确定的。如果按方格型布局,处于西北面的直条路,就会受到西北方向风沙的吹袭。风沙沿着街道直穿而过,将直接影响市民健康和市区卫生,特别是冬季,西北风吹来,降温就会更大。后来,赵琛根据此方案,提出了车轮辐射式内方外圆的格局。这一格局的优点是进出方便,建筑物变化多样,艺术美观。同时,可以节省工程投资。现在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附近的布局,就是按照这个方案兴建的。

1951年春,兵团政委张仲瀚来石河子工区视察。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他认为这种车轮辐射式的布局,外观上显得零乱。他说:“建筑物不统一,有的朝正南,有的偏东南或者偏西南,进了城像进了迷宫,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最好改成棋盘式分布:建筑物坐北朝南,或者坐西向东,一则光线好,再则居住方便舒畅。”

为了慎重定案城市的格局结构,工程处领导和兵团有关领导几经研讨,最后,由工程处领导与师景岳综合各种方案优点,接受了张仲瀚的建议,将石河子新城建筑格局的设计蓝图重新加以修正,拟文附图,呈报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审定。经陶峙岳与王震反复研究,最后定为棋盘式格局。从此,石河子新城的建筑格局遂告定型。

石河子新城建设规划正式定型了,建城工程即全面展开。为了加强对基建工程的领导,加速建设步伐,兵团党委正式组建了新城基本建设工程处,由兵团直接管辖,兵团副司令员赵锡光任处长,张仲瀚兼任政委,梁客浔和周茂任副处长,师景岳任规划设计科科长。同时,设置了专门的工程领导机构,具体组织指挥新城各项基建工作。兵团从各师和兵团直属部队中抽调了兵力,共组成六个营、三千精兵,建成了一支新城基建工程大军。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质量,陶峙岳指派兵团供给部部长崔景谟从长沙市专门招聘了具有泥、砖、木、铁、油漆技能的工匠四十余人,从乌鲁木齐、伊犁等地聘来了木工与烧砖、烧瓦工,这些工匠技师被分配到各个施工连当师傅、带徒弟,迅速提高了部队的建筑技术水平,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加快了工程进度。

为了动员全体建城指战员掀起新城建设高潮,1951年3月,张仲瀚、赵锡光在石河子老街召开了隆重的动员大会,大大鼓舞了施工部队建设新城的革命英雄主义热情。施工中,领导干部亲临第一线,和广大战士吃住在现场,团结战斗,忘我劳动。白天,工地上劳动号子此伏彼起;晚上,灯火辉煌,人欢马叫。

各施工部队开工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没有运输工具。大量的砖木材料,都要向工地运送,可没有汽车,搬运挪移全凭一双手和一个肩膀。大家白天挖土修地基,晚上加班编挑筐。没几天工夫,工地上就出现了一人一副挑筐,排成一条长龙似的运输队伍。墙壁垒起后,要上檩条了,没有吊车,就四人轮换着用肩往上扛;需要红砖土坯了就用背架背起向上送。两公斤多重的红砖,一背就是二三十块,砖比头顶还高。就这,战士们还嫌背得少,经常暗地里进行比赛。为了夺得优胜红旗,夜间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战士们摸黑向高架上背送砖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回答是:“晚上把料备好了,第二天施工就能加快进度。”连领导常常夜间到工地的高架上往回赶人,并告诉他们晚上往高架上运料不安全。尽管如此,这种现象仍未能杜绝。

在战士们忘我劳动精神的感染下,许多老首长来检查工作,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干起来。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赵锡光副司令员,在一次检查工作中,也抱起4块砖径自送上屋架。当他发现木工厂老厂长一人扛着两根木椽,正往高架上攀登时,他马上批评老厂长不注意安全。老厂长一面擦着汗珠,一面反问赵副司令员:“你呢?”夜色朦胧中,高架上漾起了一片笑声。

那时候工地上的连长、营长们天不亮就跑到路上去挡道拦人。他们批评战士们违反作息制度,不应该天不亮就上工干活。傍晚收工时,他们又忙着从工地上把战士往家里撵。撵走这个,那个又背着砖块、挑着土过来了。问他们“没听见收工的哨子吗?”他们却满面笑容地说:“就这一趟了。”这样反反复复,一直撵到天黑透了,才勉强收工。

在庞杂的建城工程中,最主要的工序有:烧砖、砌墙、伐木料。建筑上用的全部木料,都得从百公里以外的天山中砍伐,再运到石河子工地。当时,这是整个工程中最繁难、最浩大的工程。城建工程处首长专门组建了一支千人伐木队,从1950年到1953年,先后用了三个冬春伐木。千人大军办木料,在新城建设史上,堪称是一个战天斗地的伟大战役。那时,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战斗”,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2)

1953年落成的石河子新城大礼堂。

那时,部队每年拉运木料,都是从入冬冰冻以后开始的。大雪后,才是最好时机。拉运方法是每两人一个爬犁,拉运的距离有一百五六十公里。沿途每隔一二十公里设有一个茶水站,架有小帐篷,供来往拉运木料的指战员取暖小憩,喝点热茶热水,烤馍充饥。战士们在拉运木料途中,往往是寒风嗖嗖、雪片扑面,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由于路程远,要当天来回,常常是早晨披着满天星斗上路,行程十三四个小时,天黑披着满天星斗才到家。战士们为了多拉快跑,路过茶水站时,都不愿多停一分钟。有的喝口水马上就上路了,有的连水也顾不上喝,拿起烤热的馍馍边走边吃。渴极了就抓一把雪团啃几口,把嘴边的冰碴一抹,就又赶起路来。当时,什么“休息一会儿”“喘口气”这些词儿,在战士们的字典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他们相互之间,只是比谁拉得多、走得快,谁在周末、月底得了优胜红旗。

在拉运木料的大会战中,不但战士们表现得英勇无敌,就是连、营、团的领导干部们,也都是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奔驰在风雪运输线上。兵团首长对战士们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极大的鼓励。陶峙岳在部队拉运木料中,曾三次于风雪交加中,亲临天山深处各个伐木、运木点,跋涉于冰凌雪道上,看望指战员,召集有关领导干部,反复告诫他们要注意安全,注意劳逸结合,要搞好伙食,让战士们喝上热开水、吃上热饭菜。陶司令员一进山,不管多远的点,都要去看看,问寒问暖。当看到战士们往爬犁上捆装木料时,他总是再三叮咛要绑紧,要放平衡,拉起来才轻快。由于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广大战士们伐木运木的情绪高涨,仅两个冬春所拉来的木料,用了三年还没用完。新城建起来的楼堂馆舍所用的数万立方木料,都是战士们凭着一副铁肩膀和一双硬脚板从天山拉下来的。他们用血汗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丰碑。

建城工程中,砌墙筑楼是关键环节。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担负建城任务的部队,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办事的。大家对待每项工程,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那时建起的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大楼(后为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办公室,现改建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志愿军招待所(现石河子宾馆)以及原为陶峙岳将军修建的住宅区等建筑物,风风雨雨几十年,仍昂然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3)

战士们修建的石河子“志愿军招待所”。

工地上,增产节约成了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站在架下的小工,一见到从上面掉下了一点灰浆,便马上用手捧起来,放进灰桶。战士们心里很清楚,这一桶桶水泥,都是从苏联或其他国家进口的,都是用大笔粮食和畜禽产品换来的。每道工序一完结,他们都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发现毛病,马上主动修复。修建志愿军招待所时,一天,陶司令员检查工作,发现一窗棂上角的水泥墙上有一道小裂缝,便立即叫来施工员。经检查是前一天晚上临收工时抹的,水泥里兑的水多了一点,虽不算什么过失,但司令员仍严肃地指出:技术工序上应该严格要求,配料比例应认真对待,一次搞好。首长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成为战士们工作中的行动指南。他们在修完重点楼馆后,在修建住宅区平房的施工中,仍保持了同样的好作风。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4)

1956年,军垦战士们收工归来。

几十年弹指而过,当年的新城建设者们,有的已经退休离休,在这片洒过血汗的土地上颐养天年,有的已经作古长眠在天山脚下,而石河子新城,却以绰约风姿,挺立在昔日的瀚海荒原上。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王艳乔

责任编辑:李雪 陈兰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5)

石河子二期建设项目:石河子新城建设纪实(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