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高产新式种植技术:要想葡萄明年高产
葡萄高产新式种植技术:要想葡萄明年高产影响葡萄花芽分化的因素二图1葡萄的花芽分化从开花开始(夏黑)图2果实硬核终期分化结束,阳光玫瑰(大图),夏黑(小图)葡萄花芽分化还具有早春分化的特点,未进入花芽分化的冬芽在早春萌动时可开始花序原始体分化,并转入花器官分化直至萌芽后完成。葡萄的花芽分化具有可塑性,葡萄枝蔓经过剪梢或强摘心处理,可有效促进剪口下若干个冬芽的花芽分化,8~12天后萌发冬芽副梢并开花结果。一般长势中庸的枝条花芽分化良好,第2年果枝率高、花多;过粗或细弱的枝条花芽分化较差,第2年无花或少花。
葡萄花芽分化是高度复杂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变化过程,既受内因(生化因素、器官效应、激素等)影响又受外因(光照、温度、湿度、矿物质营养等)制约,葡萄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葡萄产量的高低,影响经济效益。葡萄促花芽分化技术是栽培葡萄的基本功,要做到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栽培模式下都有较多较好的花,必须了解花芽分化过程及规律、掌握影响花芽分化的内外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促进葡萄花芽分化,避免大小年的发生,为丰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葡萄花芽分化的规律
葡萄花芽分化时间跨度长,冬芽的花芽分化从当年开花前后开始至第2年花序显现结束,历时10~11个月。葡萄的花芽分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在生长结果的当年,同时在叶腋处分化形成下一年的花芽,分化形成圆锥花序,这是来年葡萄产量的基础,这个阶段为花序形态分化阶段,分化时间较长并与新梢的生长同时进行。从开花开始分化,一般经历2个月的时间,至葡萄果实硬核终期分化结束,进入休眠状态(图1、图2)。第二阶段:花器官分化阶段。这个阶段分化集中且时间短 在翌年春天花序显现前后完成,是决定花芽继续分化还是退化的时期。从伤流、萌芽开始至展10叶期,先后形成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花粉等,花芽分化全部完成。
图1葡萄的花芽分化从开花开始(夏黑)
图2果实硬核终期分化结束,阳光玫瑰(大图),夏黑(小图)
葡萄花芽分化还具有早春分化的特点,未进入花芽分化的冬芽在早春萌动时可开始花序原始体分化,并转入花器官分化直至萌芽后完成。葡萄的花芽分化具有可塑性,葡萄枝蔓经过剪梢或强摘心处理,可有效促进剪口下若干个冬芽的花芽分化,8~12天后萌发冬芽副梢并开花结果。一般长势中庸的枝条花芽分化良好,第2年果枝率高、花多;过粗或细弱的枝条花芽分化较差,第2年无花或少花。
二
影响葡萄花芽分化的因素
1、光照
光为光合作用所必需,光合作用为成花提供物质基础。光的强弱、光照时间长短均不同程度影响葡萄的花芽分化。强光照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继续分化,花芽多;弱光下葡萄花芽的形成和分化会受到影响,形成的花芽少(图3、图4)。弱光抑制成花 可能与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碳氮比下降和激素平衡发生变化有关。日照长短对葡萄花芽分化的影响因品种而异,美洲葡萄比欧洲萄萄对日照时长更敏感。
图3光照弱花芽分化不正常,花序小,花少(黑巴拉奥)
图4光照强花芽分化正常,花序大,花多(森田尼无核)
2、温度
研究表明,25~30℃的温度最适于葡萄花序分化和花器官分化。温度过低(20℃以下)或过高(35℃以上),大部分品种不能很好地形成花芽。春季花芽继续分化期,新梢耐受的极限低温为0℃,0℃以下新梢受冷害甚至被冻死,花芽无继续分化可言;长时间高温(35℃),已分化好的花芽不但不会继续分化成花器,反而会退化成卷须,俗称“流产”。
3、土壤水分
葡萄的成花过程对土壤含水量敏感。水分过多,促使葡萄营养生长过旺,消耗大量养分影响花芽分化。适当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50%~60%)可使营养生长减缓,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使碳氮比增加而促进成花;但过度的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40%~50%)则抑制成花,甚至导致花芽退化,干旱胁迫导致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同时影响激素代谢与运输,从而影响成花(图5)。
图5手握土壤成团,松手土团不散又无水迹,水分适中
4、养分积累状况
花芽分化的好坏与树体营养的积累有直接关系,生长健壮、老熟程度高、营养积累好的枝条,花芽分化良好;枝条细弱、老熟程度低,则花芽分化不良,少花或无花。花芽分化期,适当的氮、磷、钾水平 可提高根部合成细胞分裂素的能力。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枝叶健壮生长,促进核酸、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葡萄花芽的形成,但高氮利于植株营养生长而不利于生殖生长,从而导致葡萄花芽减少而减产。磷、钾等矿物质元素是某些酶的组成部分,参与碳、氮代谢,影响花芽的形成和继续分化。
5、内源激素
葡萄的花芽分化与树体内激素的平衡有密切关系。已知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以及缩节胺、矮壮素等,均影响葡萄花芽形成和继续分化。生长素在葡萄的花芽分化过程中作用重要,生长素处理可增加花序数,生长素可促进细胞分裂素运输而间接影响成花。吲哚乙酸可减少花轴分枝及其长度,拮抗赤霉素效应,加快叶原基、花序原基的形成。赤霉素能促进始原基的形成及卷须的分化,而不利于原基或卷须横向分枝形成花序原基;低浓度的赤霉素能够促进花芽分化,而高浓度的赤霉素对葡萄的花芽分化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由根系合成,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对葡萄花序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足的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花序原基、花序原始体及花器官的分化,进而形成花芽;细胞分裂素不足则促使向卷须分化。适度使用乙烯利可控制葡萄旺长、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改善光照,从而促进花芽的形成和继续分化。
生长延缓剂矮壮素能够抑制早期原基的形成及卷须的伸长,抑制树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促进花芽分化。
6、器官效应
(1)枝条上芽的位置不同其成花能力不同。葡萄具有高节位花芽分化现象,多数品种基部芽眼成花能力较差,而5~8节位上的芽成花力强。
(2)叶片、枝条也影响葡萄的花芽分化。秋季落叶早,花芽分化不好。冬剪时枝条径粗0.8~1厘米,枝蔓老熟充实,花序多,花芽分化良好(图6);过粗(1.0厘米以上)则冬芽不饱满,春季难萌发;过细(0.8厘米以下),花芽分化不好,红地球、美人指等花芽分化不稳定的品种基本无花序。
图6长势中庸冬芽饱满,花芽分化良好
(3)根能够通过合成、运输激素影响花序及花器官发育。
01
促进葡萄花芽分化的措施
1、改善光照条件
在葡萄生产中应根据日照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科学合理措施来调控光照强度,特别是大棚、避雨等设施栽培模式栽培的葡萄,在高温高湿弱光生态条件下,新梢徒长,节间变长,叶柄变长,叶片变薄,具阴生叶的特点,因此,应及时去膜、及时剪梢增加光照强度,以促进花芽分化。
(1)采用适宜的架式及栽培模式。适宜的架式能够平衡树势,有利于花芽分化;架面上光合带、结果带、通风带分明,光照充足,病害轻,利于花芽分化。
(2)剪梢。在保证足够叶面积的前提下及时剪梢,增加光照和通风,防止架面郁闭,影响花芽分化。剪梢还可以改变营养积累状况,剪梢或摘心早有利于花芽分化,剪梢或摘心晚不利于花芽分化。根据葡萄花芽分化的可塑性,通过剪梢或摘心,可促进基部节位芽眼的花芽分化。浙江省海盐县农科所杨治元老师在当地采取“6叶剪梢2芽冬剪栽培技术”,花芽分化良好,花多,在多数葡萄品种上获得成功,是很好的省工、省力栽培模式。
(3)去除基部老叶。葡萄生长后期,枝蔓基部叶片老化变黄,失去光合作用能力,由制造养分变成消耗养分,为促使枝条老熟,可适时去除枝蔓基部3~5片老叶,以减少郁闭,增加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增加养分积累,以利于花芽分化。
2、调控温度
露地栽培:采取果园生草或树冠下铺设黑色地膜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夜间地面蒸腾,利于快速降低温度,使树冠周围的昼夜温差加大,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利于花芽分化。设施栽培:适时通风、去膜,以降低温度、增加光照,有条件的可以安装智能控制系统调控温湿度及光照,促进花芽分化。
3、科学灌水
相对干燥能够延缓营养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利于生殖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在葡萄花芽分化期内应适当控水,使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50%~60%为宜,过湿过干均不利于花芽分化。
4、促进养分积累
碳水化合物是花芽分化物质基础,各种矿物质又通过不同途径影响花芽的形成和继续分化,因此,应根据不同物候期采取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树体的养分积累,利于枝条老熟,促进花芽分化。
(1)合理负载,实施控产栽培。调查表明,树体挂果越多花芽分化越差,翌年花少或无花,形成大小年,影响经济效益及树体经济寿命。生产园的产量应控制在1500千克/亩,根据控产指标按比例确定冬剪的留芽量、春季定梢量、留穗量及果粒数等,不可多留梢、多留果。有针对性地做好田间综合管理,合理负载,确保花芽正常分化。
(2)科学施肥。根据葡萄生长期科学施肥。春季可施适量氮肥,促进枝叶健壮生长,利于光合作用;结合葡萄花果管理,挂果期增施磷钾肥;秋季重施有机肥,以利树体营养积累,促进枝条老熟、促进花芽分化,为翌年的丰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可施入充分腐熟的牛、羊粪等有机肥5000千克/亩,同时施入过磷酸钙25~30千克/亩、尿素15~20千克/亩。
(3)新梢环剥。新梢基部环剥,切断了上部叶片光合产物向下输送的通道,使碳水化合物贮积植株叶片和枝段,降低了植株叶片和枝段氮含量,提高了碳氮比,进而加快了花芽分化进程,缩短花芽分化时间。生产上改善光照、控产栽培、科学合理施肥、剪梢或摘心等栽培技术促花芽分化应用较多,新梢环剥应用较少。
(4)嫁接。一些花芽分化不好的品种,通过砧木嫁接可以改变树体内激素分配,使树体内各激素达到新的平衡协调,利于花芽分化。葡萄花芽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因素间相互影响。葡萄的花芽分化,与栽培管理技术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科学的栽培措施加以调控。采用与品种配套的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调控各种因素,以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利于养分的积累,促进花芽分化,降低大小年的风险。
本文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作者郭西智,陈锦永,顾红,程大伟,张威远,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