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大揭秘,千古一相诸葛亮为何不顾一切的北伐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大揭秘,千古一相诸葛亮为何不顾一切的北伐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付不起的阿斗”——刘禅。刘禅真的那么碌碌无为吗?或许你会说他乐不思蜀呀!这可是千古笑谈。如何换了你,你怎么说呢?学习越王勾践?那是你忘了勾践曾经怎么孝顺吴王的了,区别是勾践成功了。这个算不算早期的一碗滚烫的鸡汤呀?刘禅从17岁登基到58岁降魏下台,在位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人说这得益于诸葛亮的辅佐,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在位29年,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时代,如果愚不可及或者荒淫无道,是很难这么长时间坐住江山的。刘禅的皇帝位子并不好做,他要考虑和权衡的事情太多了。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就非常微妙,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的实际地位是高于刘禅的,刘禅处处维护诸葛亮的主政地位,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但是也是非常恋权的人,他有点固执己见,没有看清楚蜀国最弱
在成都市南一环武侯祠大街,有一座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由汉昭列皇帝刘备及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如果问“谁是千古一帝”?答案可能有好多种。说诸葛亮是千古一相,怕就会少很多争议吧?一篇《出师表》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人?随便翻一下唐诗宋词,就能看到很多文豪级的诸葛亮粉丝。民间的故事传说不计其数,诸葛亮也是入戏文最多的人,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更是让诸葛亮享誉民间妇孺皆知。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呢?为何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坚持北伐六出祁山呢?他不知道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何等残酷吗?他不知道历经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后的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吗?他不知道蜀汉仅仅只有益州一地,不足以应对九倍之地的的曹魏吗?
为啥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后的十二年时间里六出祁山。对于诸葛亮的这一决策,早在建兴六年,他刚进驻汉中时。魏明帝就以公开的方式加以声讨,他说这是“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对于刘禅和益州都是不负责任的,结果必将适得其反,正如:“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如果说这个只是对手的舆论战,不值得相信。那么作为友好邻邦的东吴又怎么说呢?据《三国志·薛综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当时出使蜀国的薛珝回国以后就对孙休说,我看蜀国是差不多了。为什么呢?走进他们的朝堂听不到正义的声音(入其朝不闻正言),走进他们的田野看不见健康的脸色(经其野民皆菜色)。另一个名叫张悌的人,也在邓艾和钟会刚刚出兵的时候断定蜀汉必将灭亡。理由之一,就是当局穷兵黩武(玩戎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他的话,记载在《三国志·孙皓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也记载在《资治通鉴》。如果说薛珝和张悌是吴人,其言不足为训。那么,蜀国自己的统计数字总能说明问题吧!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刘禅投降时,蜀国有民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而军队则有十万,官吏则有四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每七户就要供奉一个官吏。蜀国人民,实在是负担不起了!
我们先看一下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势力结构吧。江东孙吴政权,经历父兄三代经营,政治势力单纯稳定;曹魏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家臣众多,虽后来出了司马氏这样的逆臣,但是政治势力还是很稳定的。刘备一生漂泊,很长一段时间都居无定所。隆中识得诸葛亮,才有个蜀汉政权。蜀汉政权是政治力量最不稳定的,大约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第一种是“本土势力”,包括原仕洛阳的益州官僚和仕于益州的本土豪强。第二种是“刘璋旧部”,包括追随刘焉父子入蜀的和后来投靠刘璋的。第三种是“刘备亲信”,包括刘备的骨干(如关羽、张飞)和后来投靠刘备的(如马超)。刘璋旧部的东州集团要压制益州土著,刘备及其亲信则不但压制刘璋的旧部,更压制益州的本土豪强。结果便形成了一种“鸡尾酒”似的结构:刘备集团在最上层,刘璋旧部在中层,益州的土著集团在最低层。这就是蜀汉政权的大体状态。 如何消除国内矛盾呢?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都选择“战争”!只有战争才能是一个国家空前的团结起来,一方面通过战争来保存自己(巩固以存),另方面通过战争来寻求机会(待时以进)。何况“匡扶汉室”也是刘备的政治遗嘱。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付不起的阿斗”——刘禅。刘禅真的那么碌碌无为吗?或许你会说他乐不思蜀呀!这可是千古笑谈。如何换了你,你怎么说呢?学习越王勾践?那是你忘了勾践曾经怎么孝顺吴王的了,区别是勾践成功了。这个算不算早期的一碗滚烫的鸡汤呀?刘禅从17岁登基到58岁降魏下台,在位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人说这得益于诸葛亮的辅佐,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在位29年,在那个十分动荡的时代,如果愚不可及或者荒淫无道,是很难这么长时间坐住江山的。刘禅的皇帝位子并不好做,他要考虑和权衡的事情太多了。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就非常微妙,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的实际地位是高于刘禅的,刘禅处处维护诸葛亮的主政地位,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但是也是非常恋权的人,他有点固执己见,没有看清楚蜀国最弱小的情势,穷兵黩武,梦想统一各国,导致了蜀国国力的衰退。对后主他并不是鼓励他,辅佐他,而是监视他,教育他。君臣关系有些混乱。而刘禅虽然有意见,但是为了保持蜀国内部的团结,也没有去阻止诸葛亮的各种计划。用当皇帝的时间来评断皇帝是昏是明也是片面的。刘备死前让阿斗听诸葛亮的,这是遗训,诸葛亮不仅撑了十二年,而且在这十二年里稳固了三国局面。诸葛亮死后,在费祎、蒋琬、董允诸人的努力下,蜀汉的发展也很不错。在蒋琬、费祎先后死后,方由姜维主持大局。
那么为何没有人说过诸葛亮穷兵黩武呢?我以为这是人们对执着的一种奖励。诸葛亮明知不可为,却为了理想,为了抱负,鞠躬精粹,“内无余帛,外无嬴财”。这种置成败与不顾的精神,或许是最能打动人的。这也就是歌颂赞美诸葛亮的多文人,多百姓,少有政治家推崇诸葛亮的原因。
今天武侯祠正殿门前一副对联就很能说明问题: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我们认真的读一下这幅晚清赵藩撰并书的对联,体会一下真正的意思吧。
二水堂出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