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的发达程度是什么?璀璨的宋代文化
宋代文化的发达程度是什么?璀璨的宋代文化在隋唐时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和世族出身的官员还处于互相角力的阶段,唐朝初期整个朝廷几乎是世族的天下,朝廷重臣大都出身于世家之中。但是毕竟科举制度给庶族出身的子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渠道,经过时间的发展,科举出身的官员慢慢在朝廷中形成了气候。历史不能割断,我们追根溯源的话就会发现,宋代文化发展的基因也是从隋唐发展传承而来。开始于隋唐,盛极于宋朝的科举制度,彻底瓦解了从两汉到隋唐时期的世族学阀地位。虽然在科举制出现的初期,基本上是属于世家子弟的自留地,毕竟这些人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资源,甚至垄断一些经典的解释权,普通人参加科举肯定竞争不过他们。
每次我们批评宋朝积弱积贫的时候,总有人会强调宋朝的文化多么繁荣,以此证明宋朝是一个很好的朝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宋朝的文化事业为什么这么发达,他是一种历史必然的趋势,还是宋朝统治者们的功劳。
首先我们确实要客观的承认,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时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它们也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名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撇去文人们的主观感受,也得承认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确实达到了登峰极的高度。
为什么宋朝的文化能达到样的高度,为什么后来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将其超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我们来一一分析。
历史不能割断,我们追根溯源的话就会发现,宋代文化发展的基因也是从隋唐发展传承而来。
开始于隋唐,盛极于宋朝的科举制度,彻底瓦解了从两汉到隋唐时期的世族学阀地位。
虽然在科举制出现的初期,基本上是属于世家子弟的自留地,毕竟这些人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资源,甚至垄断一些经典的解释权,普通人参加科举肯定竞争不过他们。
但是毕竟科举制度给庶族出身的子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渠道,经过时间的发展,科举出身的官员慢慢在朝廷中形成了气候。
在隋唐时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和世族出身的官员还处于互相角力的阶段,唐朝初期整个朝廷几乎是世族的天下,朝廷重臣大都出身于世家之中。
而到了中晚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已经占据不少的职位,和世族子弟分庭抗争,唐宪宗和唐宣宗时期的牛李党争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到了宋代,特别是经过五代乱世的洗礼,在宋代的朝堂上基本上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一家独大了。到了宋代,对于科场考试的一些法规比唐朝更严格,严厉打击防止权贵人物对科举的把持和垄断,并且宋代不断扩大应试者的范围,之前在唐代被拒之门外的商人,在宋代也被允许可以参与科举。
再加上从两汉到唐代的世族门阀地主阶级开始瓦解,官僚地主阶级开始占据历史的大舞台。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文人,可以通过科举制进入朝廷,进而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而且两宋官员俸禄丰厚现象和不抑兼并的国策,直接催生了这个将国家政治权力与土地财政结合起来的新兴官僚地主阶级。
这个阶级的出现不是依靠出生历世显赫的门第地望,而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子弟凭借读书改变了命运,实现个人和整个家族的飞跃。
这种现实成功的的案例对于社会风气的引导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在宋代,只要是小康之家,基本上都会让其子弟读书从而考取科名,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虽然每次只有少部分人会鲤鱼跃龙门,但在这种风气引导下,整个社会读书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量变成就质变,整个社会文化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
所以说科举制度在两宋期内所发挥出来的进步作用,所收取到的社会效益,都是远非唐代可以比拟的,这也是宋代文化事业能够蓬勃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是在社会层次方面,在技术方面,雕版印书的盛行,造纸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这都使得书籍的流通量得以增广扩大。
宋代还废除了唐代禁止私人印书的禁令,这也导致社会上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在古代,书本可是一种贵重物品,书本数量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
宋代,大部头的儒书和佛道典籍都能结集刊行,一般乡塾所用的启蒙通俗读物也大量印刷流传。
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的儒学的发展,也同时让当时盛行于世的释道两家发展更加迅速。
释道两家的兴盛从唐代说起,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老子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声势甚至凌驾于儒家之上。
而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则天想当女皇,实行武周革命,僧人怀义、法明则造《大云经》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为其大造舆论,以此来对抗李唐尊崇的道教。
武则天上台后大肆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到了宋代,佛、道两教都盛行于世,对儒家形成很大的威胁。
释道两教的盛行也引起了儒家的变革,为了更加迎合时代的发展,儒家的学者们开始寻求改变,致力于释道两家的学说的研究,开始引佛入儒和引道入儒,实现三教合一。三教的激烈碰撞,更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也是宋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文化的兴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王朝特殊国情。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政府是否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文化的事业的发展和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代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明清两代是皇权专制顶峰,这也导致明清两代文化的衰落,尤其是明代的八股文和清代的文字狱,对中国的文化事业损伤巨大,
而北宋王朝自建立时,就存在先天的弱势,开国皇帝赵匡胤得位不正,本可借统一之势形成文化专制,可惜却在真正统一的前夜不明不白的去世。
即位的赵光义缺乏其哥哥的威望,加上北伐的失败,使其担心无法驾驭武将更加重用文官,更不可能去实行文化的专制。两位开国君主都干不成的事情,更不可能指望其深居后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后代能有魄力干成。
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对当时学士大夫们的思想的相对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宋代文化的昌盛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很多人认为,宋代文化的昌盛,主要归功于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这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以为,“重文轻武”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北宋建都于四战之区的开封,建国之初则为了削平十国割据的残局,其后则北方的劲敌契丹和继起于西北地区的西夏,无一不需要用武力去对付。
所以,从北宋政权一开始就注定了“国倚兵而立”的局势,如何能够制定轻武的政策呢?既不能轻武,而宋太祖本人就是以掌握军权而夺取了政权的,深知高级将帅的篡夺之祸必须加以防范,所以在他即位后不久,就解除了与他同辈分的几个将帅的兵权。
到宋太宗时,则又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使得“将在外”也必须严遵君命;至于其所以把文臣的地位摆在同等级的武臣之上,则只是希望藉此使其能够发生牵制的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至于所谓的“重文”,无非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所已经具备的条件,因势利便而作出来的,并非真有什么重文政策。即使北宋王朝的上述种种举措,对其时文化的发展也不无某些好处,但与当时全然由客观环境关系而被动施行的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政策所起的作用相较,则是显然微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