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宋王朝历史总结:北宋王朝的权力

北宋王朝历史总结:北宋王朝的权力关注宋史的朋友,大概都听说过“唐宋转型论”,大意是说,唐、宋之间最大的政治,便是中国社会实现了从中央集权到君主独裁的过渡和转型。一仁宗之后,则党争、倾轧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天”,典型人物,便是苏轼的一贬再贬,更多人则贬死异域,如苏轼的门生秦观,他们的子孙被终身打入“黑五类”,再也和科举、做官无缘。唯有夹在中间的仁宗时期,大体还算得上政治清明,影响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重要历史人物,大都是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造就的?恰恰由于章献皇后,即《大宋宫词》中所谓“刘娥”的“女主”身份决定的。

电视剧《大宋宫词》可以被视为《清平乐》的前传,这不仅因为二者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其间的历史因果或逻辑。

《清平乐》为我们呈现了北宋王朝“最好的时光”,经济繁盛、政治清明,文化名人辈出,很多人想穿越到北宋的现代人,其真实目的地或许也仅限于仁宗统治时期。

何以言之?此前,仁宗的祖父太宗时期,连科考阅卷这样的事情,都事必躬亲,皇帝事事都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大臣们毫无自主权可言。

之后,仁宗的父亲真宗(也就是《大宋宫词》中的元侃)热衷于“天书”、“降神”事件,整天装神弄鬼,即使像寇准这样张扬、有个性的人,都不得不逢迎、作假,其他人更可想而知。

仁宗之后,则党争、倾轧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天”,典型人物,便是苏轼的一贬再贬,更多人则贬死异域,如苏轼的门生秦观,他们的子孙被终身打入“黑五类”,再也和科举、做官无缘。

唯有夹在中间的仁宗时期,大体还算得上政治清明,影响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重要历史人物,大都是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的。

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造就的?恰恰由于章献皇后,即《大宋宫词》中所谓“刘娥”的“女主”身份决定的。

关注宋史的朋友,大概都听说过“唐宋转型论”,大意是说,唐、宋之间最大的政治,便是中国社会实现了从中央集权到君主独裁的过渡和转型。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废除先秦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代秦而兴的西汉则兼行分封和郡县制度。

东汉光武中兴,依靠的是南阳豪强,后世所谓的世家大族因此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与君主分享国家权力,所谓中央集权,但皇帝并不独裁。

魏晋时期达到极致,东晋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所以,这些王朝尽管实现了所谓的中央集权,但并未能做到完全的君主独裁。

隋、唐则依靠关陇集团立国,唐朝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但是,唐朝中后期屡遭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以及五代纷争之后,风光一时的世家大族被屠戮殆尽。

北宋初期,据说,作为世族大家唯一遗存的刘烨一家还保留着谱牒,以致于《大宋宫词》的女主角、家世寒微的“刘娥”想和刘烨联宗,“欲一见卿家谱,恐与吾同宗也。”却遭到刘烨嫌弃。

与隋唐及魏晋相比,北宋统治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宗朝开始,科举扩招,中下层士大夫群体,登上政治舞台,我们所熟知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等都从属于这一阶层。

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兴士大夫阶层,根基薄弱,不得不依附于皇权,从朝廷谋个职位,靠工资养家糊口,这在王安石等人的奏表中溢于言表。

士大夫阶层的依附性,就为君主独裁、皇权独大创造了土壤。

但君主独裁,绝不意味着皇帝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宋人多使用“法度”一词)博弈来实现的,权力结构的调整,任何一方权力的扩张,都必须通过修改法度来实现,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胡来。

秦汉设丞相(包含机构和个人两重意思),作为政府首脑,总揽军民政务,即所谓相权,而皇帝则是国家元首,享有最高决策权,即所谓皇权。

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此消彼长及其间的张力,就是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明清废黜宰相机构,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极端化方式

那么,北宋皇帝是怎么解决皇权和相权这对矛盾的?

首先,北宋前期将相权拆分为民政、军政和财政,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等三个机构分管,这三个机构的长官分别被称为宰相枢密使/副三司使副,而枢密使、三司使又被称为枢相计相

为了进一步分解宰相的权力,后来,又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即所谓副相,而宰相又有昭文相、史馆相和集贤相之分,而参知政事一般也有两位,如此一来,仅进中书门下就有高达5位长官。

中书门下、枢密院合称二府,而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副,合称执政,而宰相和执政,合称宰执,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常委阵容。

尽管传统的相权已经如此分散,但对于“大有为”的神宗皇帝而言,仍然感觉自己享有的皇权受到束缚,于是,元丰年间,他又将原来的中书门下再进一步分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所谓的“三省”,而枢密院和三司则保持不变。

由此可见,北宋皇帝对于相权的分拆和稀释,深得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精髓。

刚才说到的,还只是机构设置,北宋皇帝对相权的限制和约束,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日常政务的处理上,换言之,宰执们是如何参政、议政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会”,但是,有可能会出现电视剧《大宋宫词》中的情形吗?

有,但这只是限于礼仪性质的,其目的的在于确立君臣关系,“所以明上下之式序,示堂陛之有颜。”其目的主要是皇帝接受臣下们的瞻仰和朝拜,尤其是给那些从没有机会和皇帝近距离接触的臣下们一睹“天颜”、“圣慈”的机会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早朝”、“起居”,每一位臣子都必须站在根据职衔、位阶严格划定的砖位上行礼如仪,皇帝是太阳,而臣下们需要沐浴阳光,仅此而已。

“起居”结束之后,臣僚们都必须退出殿廷,在门廊的幕次中“待对”,等待皇帝接见,进而议政,但有机会进入这一阶段的,一般有且仅有五个班次,依次为宰相(含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三司使、知开封府等五个部门的首长,这就是“分班奏事”。

也就是说,真正议事的时候,从来都是每一个部门的长官单独面对皇帝,绝不会出现不同部门的长官一起和皇帝议论朝政的场景出现,而且,皇帝对每一个机构而言,都是垂直管理,这样才便于君主独裁。

当然,以上只是就中央而言,地方管理,本文暂不涉及。

有关仁宗朝,有一句名言,“与士大夫治天下”,似乎是说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此语出自仁宗朝名臣文彦博,但时间实在神宗朝,这便是被今人YY的所谓“共治时代”,其背后则是相权以及以相权为中心士大夫群体权力的扩张。

尤其是仁宗晚期嘉祐年间,在哲宗元祐以来,尤其是南宋高宗时期,更被奉为所谓“嘉祐之治”,被一再神话,且不论其实质如何,接下来的问题是,从太宗朝的独裁,到仁宗朝的“共治”,是怎么发生的呢?

真宗病逝,仁宗以冲龄即位,章献太后刘氏(即电视剧中的刘娥)垂帘,但是,因为男女尊卑所限,太后能够活动的空间仅限于后宫,哪怕她是垂帘的太后,活动空间减小,而接触的臣僚也必然减少,可以直接处理的政务也因此缩减。

由此而来,便是相权的膨胀和扩张,这一点在延续章献太后“故事”的宣仁太后时期更加明显,因此,有吕公著所谓“平章军国事”一职的设置,总管三省事,其权力似乎已经重回汉唐丞相的辉煌年代。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仍然借助于“法度”,有一系列朝廷议定的制度安排,因此,即便是章献太后病逝,仁宗亲政,但制度惯性,并非仁宗一朝一夕可以扭转。

仁宗亲政之际,便罢免了章献太后临朝时的权相吕夷简,即哲宗朝“平章军国事”的吕公著的父亲,但是,由此而来的,却是政事受到影响,不得不将吕夷简重新找回朝廷,当然,很多学者会将这一现象归咎于继任者的无能,但是,其中制度的影响和惯性,不容忽略。

终仁宗一朝,相权与皇权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都没有根本的改观,为此,仁宗晚年,为撇开相权的擎肘,病中的仁宗开始以“内批”的形式,绕开宰执们直接指挥朝政。

内批、手诏这一皇权干涉和限制相权的独裁形式,在其后的神宗、徽宗朝更是大行其道,而北宋一朝的专制便日甚一日。

五、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大宋宫词》中的部分场景,再次重申一下,本人看过的仍然限于第一集的前10分钟左右。

先看一张图:

北宋王朝历史总结:北宋王朝的权力(1)

这是一场古装戏中常见的大臣上朝的戏,这样的场景真有可能出现在宋朝吗?有。

这样的场景,有一个专有名词,被称为“集议”,可以视为跨部门会议,集思广益,但一般也仅限于两省和学士院部分官员。

宋史可谓浩如烟海,纪传体,有《宋史》、《东都事略》,编年史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全文》等,但有关“集议”的正式记载,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且大都集中在仁宗一朝,此外,则是北宋灭亡前,钦宗朝组织的一次大讨论:是战,还是降?

当然,上面这张图还有一处史实错误,第一:郭贤及其系衔,其实,郭妃的父亲,真名并非郭贤,而是郭守文,而且,是在郭守文战死之后,太宗才为儿子元侃纳郭女为妃,最主要的是所谓“太师”的系衔,这明显是受戏曲误导,戏曲上大都将贵妃或皇后的父亲统称为太师。

再看一场图

北宋王朝历史总结:北宋王朝的权力(2)

这一张图,真实历史中同样不可能出现,首先,太宗对于赵普始终处于不信任状态,只是在除去秦王廷美的兄弟相残中,太宗需要赵普背书,而赵普也因为痛恨廷美亲信卢多逊当年扳倒自己,并祸及子孙之后,为报复卢多逊,二者才再次联手的。

所以,从情理上,太宗与赵普之间,不可能如此亲密,更主要的是制度上没有可能性,北宋皇帝寝宫一般为福宁殿,皇帝重病,大臣们入宫探视,是有可能的,但要遵守严格的程序,而且,同样是宰执群体集体入觐。

这同样是出于对大臣们的防范,尤其是当皇帝病危时,这一点在《曾公遗录》中记载颇详,当时,哲宗病危,而且无子,有关立谁为皇储的争夺,秘而不宣。

按照上述说法,朝堂上,大臣们都无法与皇帝单独“面对”,而寝殿里同样不可能,那么,大臣们就没有机会和皇帝单独相处了吗?

也不尽然,宋朝还有一种可能,叫作“留身”,就是在部门集体汇报结束后,宰执中的某一个人单独留下来“打小报告”,这些都属于“非典型场景”,而且,需要事先请示。

关键是这一现象,大都出现在宰执内部斗争激烈的时候,北宋时期,一次著名的“留身”事件就发生在《大宋宫词》里的元侃(即真宗)病逝后,丁谓专权,“状元宰相”王曾巧立名目,借“留身”的机会,向“刘娥”打小报告,而且,一击即中,除去了丁谓。

再看一张图

北宋王朝历史总结:北宋王朝的权力(3)

这一场戏,涉及到北宋的信息传递问题,一般程序是,无论是正规军报,或机密情报(比如北宋先后有所谓走马承受、机宜文字等间谍或特务人员)之类的情报收集,等均归属于枢密院。

北宋将与军事有关的机构分为枢密院、三衙等,前者有调遣兵将的权力,却无掌兵权,而后者掌管禁军,掌兵,却无调兵权,而枢密院、三衙之所以分立,恰恰是要杜绝二者之间的勾连。

即便北宋徽宗朝,签书枢密院的童贯在真正统兵发动燕山之役时,却是以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名义进行的,而与枢密院无关。

电视剧里的潘良(且不论本人的真实性与否)作为马步军指挥使,隶属于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是不可能接收并上报军情的,因为这是太宗最忌讳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