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谢谢阅读,我是陇南之韵,点个赞吧!!!早在两宋时期,朝廷就在阶州、成州、文州、宕州、西和州设有茶马场,由国家直接管理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交易。明初在秦州设置了茶马司,并在秦州骆驼巷、稍子镇和徽州火钻镇(今徽县高桥乡木庐村火钻社)等地设立了批验茶引所(批验所),专门负责秦蜀道茶马贸易及茶引检验等事务。(没有盖章加火印的是私茶。)据明嘉靖《徽郡志》田赋志记载,“徽州北六十里火钻峪,系运茶要路。旧制设有花引所衙门在焉,其汉中府所属五州县课茶俱由此地运送秦州三十五里店交割”。火钻镇仅常年居住的运茶脚户就百有余名。徽县火钻镇自此成为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也就成为全国茶马交易的管理中心。清代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虽然已经没有明代那样辉煌,依然比较活跃。清初,朝廷承袭明制,照样依赖于茶马贸易而获马。清代交易番马用的茶叶的主要供给地仍然是陕西、四川和湖北等地区,而负责茶叶运输的主要是陕西、甘肃等地的商人。茶马贸易

提起茶马古道,人们总是想起四川。总想起大渡河畔的那马帮声声哟呵,但不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1)

陇南地处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交界,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渊源,一向是联系西南和西北以及中原经贸活动的重要地带。"北茶马古道从四川进入甘肃,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要干道。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2)

据考证,陇南地区在两宋和明清时期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以秦蜀道为干线的茶马商道遍布陇南全境。秦蜀道位于陇南东部地区的嘉陵江上游,沿着这条干线,还分出若干条支线,遍布陇南全境。如从绵阳经江油、青川,翻越摩天岭,至碧口、文县、武都、宕昌、岷县进入番地的阴平道(或称甘川道);从略阳出发、经康县窑坪、云台大山岔(古散关)、中坝、唐房坝、关沟门(向北可进入成县境内),沿西汉水经河口、李山、毛坝、太石,进入武都县境内,再经田河(向西经西和大桥、洛峪、何坝,到达礼县、岷县、漳县)、龙坝、隆兴、安化、武都,并入阴平道,可称之为散关(今康县大山岔,古称散关、七防关)道或西汉水道,这两条道路历史悠久,是古代四川通往陕、甘、青地区的重要商道,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从康县的窑坪过大南峪(古南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越乔家山,进入关门沟,再经寺台、大堡、巩集,过菜子垭、长坝,到望子关岔路口。至此分路后,一路过歇马店、甘泉,翻米仓山,到现在的陇南市武都区,可通甘南的舟曲(古沓中);或过宕昌,经岷洮,到兰州,直通到青海、西藏。另一条则从康县沿平洛河北上,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过官渡到成县小川,穿越西狭,到西和、礼县和天水。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3)

陇南茶马古道遗址

早在两宋时期,朝廷就在阶州、成州、文州、宕州、西和州设有茶马场,由国家直接管理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交易。明初在秦州设置了茶马司,并在秦州骆驼巷、稍子镇和徽州火钻镇(今徽县高桥乡木庐村火钻社)等地设立了批验茶引所(批验所),专门负责秦蜀道茶马贸易及茶引检验等事务。(没有盖章加火印的是私茶。)据明嘉靖《徽郡志》田赋志记载,“徽州北六十里火钻峪,系运茶要路。旧制设有花引所衙门在焉,其汉中府所属五州县课茶俱由此地运送秦州三十五里店交割”。火钻镇仅常年居住的运茶脚户就百有余名。徽县火钻镇自此成为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也就成为全国茶马交易的管理中心。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4)

清代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虽然已经没有明代那样辉煌,依然比较活跃。清初,朝廷承袭明制,照样依赖于茶马贸易而获马。清代交易番马用的茶叶的主要供给地仍然是陕西、四川和湖北等地区,而负责茶叶运输的主要是陕西、甘肃等地的商人。茶马贸易运输路线也仍然是秦蜀道为主,其中散关道,即青海、兰州、临洮、岷县、武都至康县窑坪这条商道作用更大,成为一条主干线。早在明代后期,散关道因其较为平坦易行,沿途人口密集,其繁荣程度已超过略阳至徽县、秦州商道。康县窑坪成为陕甘川交界地带的陆路码头,南北货物运到这里后,向西可达甘南、临夏、兰州、青海;向北可达成县、天水及西和、礼县;向东过邓子院、药木院、冝口,渡嘉陵江到略阳后直达汉中、湖北;向南过木瓜院、灯草沟、入目岭,到达郭镇,然后由此入川,远去成都、云南。

西南边境的茶马古道,你知道陇南的茶马古道吗(5)

2017年,新发现的两处明代摩崖石刻,一处在陇南徽县水阳镇泰山村十字坪社,通过辨认文字,确定其名为《徽州重修石梯崖路记》,落款日期为“嘉靖六年正月初八日”,另一处在高桥乡梨树村鱼洞口社,内容为明代正德十五年的游人石刻题记,其他两块摩崖石刻,分别记载的是清代光绪十九年捐资修路和“民国十一年”修路的内容。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七年,监察御史沈越担任巡茶陕西御史,下令在徽县火钻峪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作为巡茶御史驻扎办公之所,由此可见该地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

谢谢阅读,我是陇南之韵,点个赞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