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战术,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战略与战术
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战术,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战略与战术从理论上,战术研究战斗的规律、特点和内容,研究部队的战斗素质和战斗能力;在实践上,战术是指挥员、司令部和军队准备与实践战斗的活动。战术包括了解情况,定下决心和向部属下达任务;计划和准备战斗;实施战斗行动;指挥部队和分队;保障战斗行动等。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至于对“战术”的理解,相信很多人更模糊了,甚至连基本概念都没有,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战术的层面比战略低,因此都拼命往战略上靠,好像不谈战略就低一个层次一样,故而就有了什么“战术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的懒惰”之类的正确废话。要想搞清楚《孙子兵法》中如何讲战略与战术,就必须先搞明白战略和战术到底是什么。1、什么是战术
如果提到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的说战略重要,或者说战略战术都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涉及到战略与战术的定义就麻烦了,各种认识,各种观点,含混不清,在很多社群中看大家讨论战略,争论得一塌糊涂,可以说是“一百个人讲出了一千个战略观点”。
这个结论尽管有些夸张,但确实反应了大家对战略理解的模糊与混乱,概念不清楚,在应用的时候也无法落地,只能“纸上谈兵”。
至于对“战术”的理解,相信很多人更模糊了,甚至连基本概念都没有,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战术的层面比战略低,因此都拼命往战略上靠,好像不谈战略就低一个层次一样,故而就有了什么“战术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的懒惰”之类的正确废话。
要想搞清楚《孙子兵法》中如何讲战略与战术,就必须先搞明白战略和战术到底是什么。
1、什么是战术
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
从理论上,战术研究战斗的规律、特点和内容,研究部队的战斗素质和战斗能力;在实践上,战术是指挥员、司令部和军队准备与实践战斗的活动。战术包括了解情况,定下决心和向部属下达任务;计划和准备战斗;实施战斗行动;指挥部队和分队;保障战斗行动等。
从战术的内容上看,似乎已经包含了日常的工作,尤其是放到企业,似乎已经没有那些所谓战略的空间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战术这个概念品出一点滋味来,战术的关键在于权变,它要适应环境,适应对手,适应技术变革,适应人员素质,适应时代特点等。
也就是说,在成事的道路上,必须要清楚有哪些要求,有哪些限制条件,只有满足和适应这些要求和约束条件,才能实现胜利。
因为在现实中,目标或愿望与能力往往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采取一些迂回的方式去实现。
这也是《孙子兵法》强调既要谋定后动,又要知止而取的原因。谋定后动是为了适应变化,知止而取是为了立于不败。
2、什么是战略
战略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观点都有,站在哪个立场上,就想把什么放到战略上去,因此视觉成了战略,刚刚开始流程的场景也成了战略,甚至IP都被冠以战略。
在诸多对战略的解读中,我认为有两种观点可以用到实践中,一种认为,战略就是方向,就像华为从来不谈战略,他们更强调方向,在华为的体系中要求,首先方向大致正确,然后战术要见到实效,这种观点的出现可能跟IT行业有关,他们的技术变革太快了,迭代太快了,因此只要把握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即可,绝对正确的方向根本不不存在。
另一种认为,战略就是目标,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或愿景,这个目标也要分解,然后通过一些列的措施实现它,实现目标的措施就可以理解为战术。
也就是说,战术实现目标的积累,最终实现了整体的战略布局。
之所以说这两种观点可用,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无论今天成功到什么程度,都是朝着一个方向,通过不断解决“活着”的问题做起来的。
如果这样定义“战略”成立的话,那么战术就代表一个企业的能力,战略与战术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目标与能力匹配,始终保持二者平衡,一旦目标与能力失衡,企业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而目标与能力的失衡,多是战术出现了问题,现有资源、能力在当下环境中不适应、不匹配了,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了。
所以,今天的组织者,都过于关注“战略”问题,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构建,也就是忽略了战术问题。
我始终强调,组织者要多关注自己的战术,一个组织的战术素养很重要,往往决定着它能否持续打胜仗。
或者说,一个组织最重要是关注如何打好自己手里拿到的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手里的牌,不会特别好,也不会糟糕透顶,必然有好牌、有赖牌,打成什么样,取决于出牌人的水平和对手的水平。
这样来看,战略就是方向、布局、目标,战术就是自身能力构建与培养,战术的缺失,就必然导致目标与能力的失衡,成为失败的起点。
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战略与战术的概念有了比较准确,或比较实用方向的认识。
在诸多关于《孙子兵法》的解读中,都将十三篇进行分解,说这几篇讲战略,那几篇讲战术,另外几篇讲工具云云。
实际上,在孙武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战略”或“战术”这个词汇,相信他老人家当时也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写这部兵法更多是侧重在如何指挥军队打胜仗,如何使用、发挥作战力量这个角度,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指挥的艺术”。
指挥艺术,更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手中能够掌握的作战力量发挥好,实现战场上的胜利(专篇解读:引言:串起《孙子兵法》六千字的一条主线)。
当然,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手里有什么资源,有多少力量,作为一个大国,与力量弱小的国家,玩法完全不同,所以要有多大力量打什么样的仗,资源不同,战法就会完全不同,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玩法绝不能简单去复制、模仿;二是要想获得某个胜利,或实现某个目标,需要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资源,王翦知道灭楚国这样的大国,没有六十万拿不下来。
通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哪里讲战略呢?貌似并非许多注家所说那样,第一到第四篇讲战略,实际上作战、谋攻两篇是战术体系的内部约束内容,军形、兵势、军争、虚实、九变是完整的战术操作体系,行军、地形、九地、火攻是战术体系的外部约束内容。
首尾相连的始计篇与用间篇,大概就是在讲战略方向、布局,或为战略提供信息支撑的吧!(当然,用间篇也是独立篇章,专篇讲信息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