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张地道战的那些事,张天德的古村保卫战

曹张地道战的那些事,张天德的古村保卫战  2021年12月,张天德在清理古碑。 本报记者 仵永杰摄  留住历史、保住古村,张天德多年的心愿实现了。  2021年12月初,韩城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周原村启动修复保护工程,村中涝池里沉寂了约70年之久的30多通明清古碑重见天日。  发现古碑后,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村民张天德专门用10多天时间抄录并整理碑文。数百年前的文字记录着周原村庙宇修建、宗族关系、社会制度等信息,对研究周原村乃至韩城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近20年,张天德通过寻访村中老人、搜集古碑、查阅史料、严密求证,理顺了周原村的历史轮廓和族人谱系,将周原村与西周起源联系起来论证,为周原村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提供了很大帮助。

曹张地道战的那些事,张天德的古村保卫战(1)

  位于周原村东的周原寨遗址。本报通讯员 宁永泉摄

  一通古碑从涝池中打捞出来,张天德用手擦去碑上的泥污,碑文渐渐显现出来。那一刻,他好像是在开启老祖宗遥寄的一封家书。

  “……维大明国陕西西安府同州韩城县德津乡留庄里周原堡……”张天德一字一句地读着碑文,历史中的周原村也离他越来越近。

曹张地道战的那些事,张天德的古村保卫战(2)

  张天德介绍周原村的一处垂花门楼。 本报通讯员 宁永泉摄

  2021年12月初,韩城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周原村启动修复保护工程,村中涝池里沉寂了约70年之久的30多通明清古碑重见天日。

  发现古碑后,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村民张天德专门用10多天时间抄录并整理碑文。数百年前的文字记录着周原村庙宇修建、宗族关系、社会制度等信息,对研究周原村乃至韩城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近20年,张天德通过寻访村中老人、搜集古碑、查阅史料、严密求证,理顺了周原村的历史轮廓和族人谱系,将周原村与西周起源联系起来论证,为周原村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提供了很大帮助。

  留住历史、保住古村,张天德多年的心愿实现了。

曹张地道战的那些事,张天德的古村保卫战(3)

  2021年12月,张天德在清理古碑。 本报记者 仵永杰摄

  工人“钻”进村史

  1975年,20岁的张天德进入韩城当地的下峪口煤矿当掘进工,后来又钻研电力电子技术当上了电钳工。2000年前后,张天德回到周原村搞起科技农业。

  周原村历史悠久、古建丰富。回到故地,张天德重新审视这个古村。周原村有多少年的历史?张姓族人何时迁徙至周原村?儿时的疑问又一次萦绕在他的心头。

  2004年,张天德开始寻访周原村老人并搜集村中散落的古碑。此前,当地人用拖拉机犁地时翻出一些古碑,这些古碑大多被村民搬到家中当桌子用。张天德东家进西家出,到处打听谁家有古碑,几乎将周原村的家家户户都跑遍了。

  每发现一通古碑,张天德都如获至宝,兴奋不已。碑不易移动,他只能就地一字一句地抄录碑文。有的碑文字迹模糊不清,有的字还是繁体,他抄完一通碑至少要用大半天时间。他不放过任何一通古碑。有的碑文能拓出拓片,有的模糊不清就只能拍照记录,有的古碑已残缺不全,但他还是记录下所有能认清的文字。回家后,他还要查阅古籍,对碑文进行订正、释义。

曹张地道战的那些事,张天德的古村保卫战(4)

  张天德抄录的碑文。 本报记者 仵永杰摄

  2007年,为便于整理、保存资料,张天德花费6000元购置了电脑和卡片相机。那时,女儿和儿子正好先后考上大学,他作为家中的主劳力忙个不停,只能趁着农闲做自己的事情。妻子张梅玉不理解,有时会抱怨他“一天尽做闲事”。张天德不愿意多解释。更为苦闷的是,他了解到周原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却没有合适的人一起交流。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个人默默地坚持自己的事业。

  千年的字会说话。一通通记事碑、墓碑展现在张天德面前,周原村的历史迷雾逐渐消散。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张天德了解清楚了周原村的历史轮廓,理顺了周原村张姓、温姓、杨姓、柴姓等各大宗族谱系,并为周原村编著村史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图片。

  在一块碎碑中,张天德发现了周原村张族老祖宗张典的信息。“碑文称‘典之墓历年久远自重修’,周原村流传着张典为周原村张族老祖宗的说法。实证与传说结合起来,这个观点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张天德说。

  张族人于何时来到周原村?这个问题在一通古碑中有了答案——“予族张氏自元以后在带留里者,丁粮溢乎”。“一个村庄经过数代人的繁衍经营才会兴旺发达,这说明周原村在元代时已是成熟的村落,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周原村张族是韩城东丁西杨、南胡北党、苏牛薛张八大家族之一,其历史依据,由此可见一斑。”张天德推测。

  为表演误了4亩多葡萄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史博士赵爽英为撰写论文,来到周原村做田野调查。做社会史研究不仅要寻访古迹,而且要与当地村民交流获取信息。在张天德的帮助下,赵爽英走访周原村村民并获得周原村张姓族人的一手资料。

  导师赵世瑜见到赵爽英搜集的资料后颇为惊喜,决定将第八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安排在韩城市举办。2010年8月,研修班举办,来自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历史人类学专家学者相聚韩城。

  为迎接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张天德召集村民用一个月时间排练周原村的抬神楼非遗表演。不巧的是,那段时间正是葡萄成熟季。因为排练走不开,又是连阴雨,他家4亩多葡萄烂在了地里,损失将近2万元。为这事,妻子和张天德吵了一架。

  张天德不是不在乎钱。那时,他从单位回家后自己搞农业,还要供养儿女上大学,欠下了近10万元的外债。

  专家学者进入韩城当地乡村调查时,张天德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和“翻译”。他跟着专家学者一起在周原村、徐村、庙后村等地考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还“蹭”着听了几场历史人类学的讲座,学到不少历史人类学方面的知识。

  “在讲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时,程美宝教授认为‘传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著史的主观偏差,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我们当地人将周原村称为‘周爷婆’,‘爷婆’就是祖宗、先人的意思。‘周爷婆’这种民间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周原村历史之悠久。”张天德说。

  2012年,赵爽英博士毕业后进入西北大学任教,仍将韩城宗族作为研究重点。渐渐地,赵爽英和张天德熟悉起来,她发现这个“哥”确实不一般——读四书五经,时常翻阅县志和论文,甚至还关注历史学研究前沿动态。

  “张天德是一个有心人、聪明人,他搜集的资料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而且,他这种研究历史的精神值得我们专业学者学习。韩城遍地皆是宝藏。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韩城当地人致力于村史研究,保存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赵爽英坦言。

  留住历史保住村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天德读到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于1931年在《燕京学报》上刊发的文章《周初地理考》。《周初地理考》提出:“周人起于晋,而旧误以为在秦。”部分历史学家也赞同“周人起于晋”的观点。“周人起于晋,自山西向陕西迁徙时经过韩城,而周原村可能就是周人停驻韩城时形成的。”张天德猜测。

  在此后的研究中,张天德寻找到周原村与西周有关的蛛丝马迹——在周原村古碑中发现了“夫今之周原即古成周之地”“周原膴膴者是韩裔”等文字,在周原村附近出土的唐代墓志铭中发现“同州韩城县临汾乡紫贝里”的地名。

  “一是碑刻直接说明周原村的历史。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每次重修或者新建庙宇,必须介绍周原村的来历,让后世铭记先辈功绩。二是临汾本是山西地名,可能是周人从山西向陕西迁徙时将这一地名带到了韩城。历史上,古人迁徙后常以旧称命名新地,以寄托思恋故土之情。”张天德说。

  当实证和逻辑指向周原村与西周可能有一定联系时,张天德反而以谨慎、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观点。

  “研究历史要站在客观、全局的高度,必须摒弃地方本位主义和个人私心。我不想因为我是周原人,就牵强附会或偏袒地断定周原村与西周的关系。历史要不得半点虚假,当然也不能迷信权威,要大胆设想,精准求证。我会更加慎重,继续搜集实证材料,将周原村放在西周起源的时间尺度、陕西和山西的地域尺度上去研究它的历史。”张天德坦言。

  张天德的研究越来越投入,而他心中的周原村也变得更加深厚和神秘。

  2016年,为将周原村申报为省级传统村落,张天德结合周原村历史、古建、非遗等方面编写申报材料。当时,他才学会电脑办公,只能用一个指头敲键盘打字,用了整整1个月时间整理录入了近80页资料。2017年,张天德又跑到省住建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向评审专家组提交了周原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料。“全部申报资料中,相比较而言,周原村的资料最全面、最详细、最丰富。”评审组专家说。

  2019年,周原村顺利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这首先意味着周原村精美的古建筑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周原村临近韩城市区,一度被列入韩城市扩张发展区域,精美的古建筑面临被拆毁的危险。“古村保住了!”张天德说。至此,古村“保卫战”终于成功了。

来源:陕西日报

猜您喜欢: